『壹』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貳』 二戰 諾曼底登陸多少兵力陣亡多少人
大概三百萬的盟軍士兵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諾曼底。。。
『叄』 二戰美軍士兵有多少
有一個說法是,當時美軍有1250萬人參戰,有75000架飛機,100多艘航母。但是上戰場的好像才四百多萬,歐洲三百多萬,太平洋戰場一百多萬。
『肆』 美軍二戰後在世界各地駐軍為多少
美國先後於1988年、1991年、1993年和1995年進行過四輪海外軍事基地重組,總共關閉了97個大中型軍事基地,一共裁掉了387個軍事基地。二戰後,美國的軍事基地幾乎遍及全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達5000多個(其中近半數在海外)。
目前美國共有各種軍事基地1245個,其中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美軍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灣、韓國海峽、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紅海南端曼德海峽、北端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與大西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古巴以北的佛羅里達海峽、從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蘭——冰島——英國航道。
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可分為3個區域:即歐洲、中東和北非區;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南北美洲區。
從戰略的角度看,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分布可劃分為3個戰略區、14個基地群。
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美國在這些地區的駐軍較多,海外基地也相對集中。美國設在這些地區的基地約占其海外基地總數的53%,共有5個基地群,呈兩線梯次配置。第一線由中歐基地群(由設在德國、比利時、荷蘭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南歐基地群(由設在義大利和希臘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和中東、北非基地群組成,以中歐基地群為主體,負責扼守歐洲的心臟地帶;第二線由英國、冰島基地群和伊比利亞半島基地群組成,負責增援中、北歐地區作戰和實施戰略核攻擊。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斯圖加特陸軍基地(美駐歐空軍司令部及北約中歐盟軍司令部駐地)和設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海軍基地(美第6艦隊司令部聯絡官和北約南歐司令部駐地)。
亞太和印度洋地區:這一地區對美國有重要戰略價值,故其在這一地區的海外基地數量僅次於歐洲,約佔美國海外基地總數的42.7%,共有7個基地群。這些基地大體呈三線配置:第一線由阿拉斯加、東北亞、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個基地群組成,控制著具有戰略意義的航道、海峽和海域;第二線由關島和澳大利亞、紐西蘭2個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基地的依託和重要的海空運輸中轉基地,也是重要的監視偵察基地;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地區作戰的後方,又是美國本土防禦的前哨。在這些基地中,較為主要的是:設在阿拉斯加的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阿拉斯加空軍司令部駐地),設在日本的橫須賀、沖繩海軍基地,設在韓國的烏山空軍基地和首爾基地,設在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海軍基地,設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帕拉海軍基地等。
北美和拉美地區:這一地區是美國的後院,設置了2個基地群。其中格陵蘭、加拿大基地群主要擔負戰略預警和增援任務;巴拿馬、加勒比海基地群則構成美國本土防禦的南部屏障,也是控制加勒比海地區的橋頭堡。根據美國與巴拿馬兩國達成的協定,美國駐巴拿馬的軍隊於1999年底以前從巴拿馬全部撤走
2008年1月,美國為首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 F)發言人韋恩·香克斯上校說,在阿富汗有近400個美軍和聯軍基地(包括營地、前方作戰基地和前哨站)。他說在2010年還會新增12個甚至更多。9月,ISA F聯合司令部公共事務辦公室又聲稱,「在阿富汗有350個前方作戰基地,巴格拉姆和坎大哈兩個大軍事基地。」奇怪的是,為什麼基地數量沒有像香克斯說的那樣增加12個反而少了50個?ISA F的公共關系官員加里·楊格斯在2010年10月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北約在阿富汗有10個基地,美國在阿富汗有250多個基地。」此時,美國已經丟失了超過150個基地,實在令人疑惑。最後,ISA F聯合司令部公共事務部的埃里克·布朗上士在電子郵件中說,「阿富汗的基地數量有大約411個。」
『伍』 美軍在二戰中一共有多少軍隊
1945年末 美軍的可動員兵力是1200萬
陸軍有89個師,600多萬人;海軍有各型艦船10759艘,總噸位1382萬噸,總兵力為385萬,其中海軍陸戰隊50萬人
『陸』 二戰時期美軍共在歐洲戰場上投入多少兵力
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不含俘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美軍傷亡人員約70%分布於歐非戰場,其中僅西歐戰場(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萬人陣亡、45.1萬人(次)受傷。
阿登戰役是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主要作戰任務由美陸軍承擔。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
以下是沖繩和諾曼底的數據,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沖繩戰役,美軍陣亡1.3萬(陸軍4600人,海軍4900人,海軍陸戰隊3400人),受傷3.6萬(陸軍1.81萬人,海軍4900人,海軍陸戰隊1.36萬人),另有2.6萬人的非戰斗傷亡。
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共傷亡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
『柒』 二戰期間美國在歐洲戰場投入多少兵力
1、歐洲戰爭結束時,美軍在在歐洲戰場兵力如下:
歐洲戰區總共投入61個師:15個裝甲師、42個步兵師和4個空降師(13空降師沒有投入戰斗)。
義大利地中海戰區投入7個師:1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和第10山地師。
2、太平洋戰區投入21個師:1個騎兵師(第1騎兵師)、19個步兵師(其中第98步兵師沒有投入戰斗)和1個空降師。
3、到1945年時,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美國軍事工業已經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余輛,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海軍裝備方面,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軍裝備上拼盡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說)、戰列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63艘、潛艇126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