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戰略轟炸機
什麼是戰略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一般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當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它既能帶核彈,也能帶常規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炸彈,又可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既可做戰略進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海軍作戰。
戰略轟炸機的分類
根據作戰任務,戰略轟炸機可分為核突防轟炸機、巡航導彈載機和常規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各國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趨勢是:
(1 )用先進的空射巡航導彈和有關的電子設備改裝現役飛機, 延長其服役期。
(2 )繼續研製先進的轟炸機。
(3 )戰略轟炸機向隱形化方向發展。
戰略轟炸機的由來
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而在偵察飛行的過程中,「抽空」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俄羅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 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義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 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復。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一般來說,戰略轟炸機都是遠程轟炸機。不過作戰半徑多遠算「遠程」在不同時期定義是不同的。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種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戰期間,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認為是遠程轟炸機了。例如英國的「蘭開斯特」MKⅡ其航程為3 620千米,原蘇聯的TB-3為3 225千米,美國的B-24「解放者」為3 38B-17轟炸機0千米,B-17「空中堡壘」為3 200千米,B-29「超級堡壘」甚至達到5 200千米。它們的作戰半徑一般是航程的30%~40%,視不同掛彈量和作戰飛行方式而異。至於80年代以後的遠程轟炸機如美國的B-1、B-2,原蘇聯的圖-160「海盜旗」,航程都達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還允許(或有條件)空中加油那就無法說了。限制航程的因素還有機內滑油容量、氧氣總供應時間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現在,機內油航程不超過8 000千米的轟炸機已不能說是遠程轟炸機。而8 000千米距離的物理概念是什麼呢?從北京到倫敦的空中直線距離是8 193千米,到美國舊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在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系,優先發展戰斗機是適合國情的。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 700千米,則只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只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沖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系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原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原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 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只試制了4架,並且尚未試飛完。
由於戰爭的需要,上述遠程轟炸機雖然昂貴(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戰斗機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產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轟炸機的總產量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飛)6 176架,「蘭開斯特」(1941年首飛)7 366架,B-17(1935年首飛)12 731架,B-24(1939年首飛)18 481架,B-29(1942年首飛)3 967架。二戰期間,轟炸德國及其盟國所投的炸彈量為:1942年47 122噸(全為英國轟炸機),1943年達到201 622噸(英、美兩國的轟炸機),1944年達到914 518噸,1945年德國投降時為380 113噸。當時轟炸的重點是德國的關鍵軍火生產基地以及燃料煉制廠、油田、水壩等。當然也有一些純屬報復性的轟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轟炸機連續對德國最大城市漢堡的轟炸,共出動飛機3 000多架次,投彈約9 000噸,破壞區域77平方千米,完全燒光地區32平方千米,死亡達10萬人。
二戰的經驗表明,在陸上戰場不處於優勢,未能掌握制空權或沒有打擊遠程目標的必要時,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確沒有用處,它是一種十分昂貴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術的武器,研製時間很長。但一旦有條件使用時,則威力巨大。二戰後期德國很多飛機因遭轟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飛作戰,日本受B-29轟炸的影響也是明顯的,更不用說原子彈的破壞了。
2. 什麼是戰略轟炸機啊
戰略轟炸機一般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戰略核力
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當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它既能帶核彈,也能帶
常規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炸彈,又可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既可做戰略進攻
武器使用,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海軍作戰。
根據作戰任務,戰略轟炸機可分為核突防轟炸機、巡航導彈載機和常規轟炸機。
目前世界各國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趨勢是:(1 )用先進的空射巡航導彈和
有關的電子設備改裝現役飛機, 延長其服役期。
(2 )繼續研製先進的轟炸機。
(3 )戰略轟炸機向隱形化方向發展。
3. 戰略轟炸機有哪些作用
戰略轟炸機一般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當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它既能帶核彈,也能帶常規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炸彈,又可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既可做戰略進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海軍作戰。
4. 轟炸機的發展歷史
飛機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在偵察飛行中順便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 ─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羅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對地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 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的「赫赫戰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柏林」式飛艇分別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盡管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宜於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致的。由於各國認識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將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製轟炸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前蘇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 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義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 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復。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遠程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B-25和B-29(B29轟炸機是曾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美軍轟炸機)。德國的He系列:He-177A-3、He-177A-4、He-177A-5、He-177A-7、He-177B、He-177B-0、He-117B-5、He-117B-7。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系,優先發展戰斗機是適合國情的。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700千米,則只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只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沖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系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二戰時,德國量產且堪用的重型轟炸機僅有He 177一款。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只試制了4架,並且尚未全部試飛。 自現代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問世以來的50多年裡,其發展已經經歷了三個明顯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60、70年代服役的蘇聯米亞-4、英國三V轟炸機(「勝利」、「火神」、「勇士」)、美國B-47、B-52等。這一時期,主要是以噴氣動力轟炸機取代螺旋槳動力轟炸機,首先解決的是發動機問題。由於前蘇聯噴氣發動機技術尚不過關,米亞-4轟炸機航程達不到設計要求,因此很快退役改成空中加油機,其戰略轟炸任務主要還是由螺旋槳動力的圖-95來擔任。特別指出的是,圖-95雖為螺旋槳動力,但其速度與同時代噴氣轟炸機速度相差無幾。圖-95能使用到今天,跟其NK-12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成功有很大關系。超音速無疑在戰略戰術使用上比亞音速具有更多的優點,可以使轟炸機快速抵達目標、依靠速度可以降低被攔截和攻擊的幾率,突防能力也大大增強。由於噴氣式發動機發展很快,飛機設計也突破了一些技術瓶頸。在亞音速轟炸機出現不久,蘇美兩國就開始研製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但這一時期出現的超音速轟炸機都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主要是超音速設計的戰略轟炸機無法解決速度和航程的矛盾:要達到超音速就無法滿足航程的要求,要達到航程的要求就無法超音速。美國B-58就存在這個問題,為此不得不在機腹部攜帶一個超大型油箱,限制了戰術使用能力。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由於採用了變後掠翼設計,解決了速度與航程的矛盾,這一階段的代表是蘇聯圖-160(北約稱其為「海盜旗式」轟炸機)、圖-22M和美國B-1B(槍騎兵)等。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出現使得戰略轟炸機的突防能力大大增強,打擊能力也相應提高,但成本高昂,加之當前形勢,這些轟炸機未能得到充分發展。
第三階段是上世紀末期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出現。上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的ATF和海軍的ATA項目首次將隱身概念運用到了作戰飛機的設計中。隱身或稱低可探測性可以使作戰飛機減少被發現和被攻擊的幾率,可以達成戰略戰役上的突然性,生存能力顯著提高。隱身技術的出現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改變了戰斗機、攻擊機和轟炸機的作戰方式,使作戰飛機進入全新時代。隱身戰略轟炸機只有美國B-2一種,據稱其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只有0.3平方米,而B-52的RCS值達到100平方米。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於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後,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於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後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
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准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禦敵方戰斗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後,由於空空導彈的發展,炮塔自衛已失去意義。現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採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能力。
5. 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歷史
飛機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在偵察飛行中,順便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沙俄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 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義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 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復。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c」(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轟炸機是曾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美軍轟炸機)。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系,優先發展戰斗機是適合國情的。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700千米,則只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只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沖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系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原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原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 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只試制了4架,並且尚未全部試飛。21世紀第一天,只有美俄和中國伊拉克四個國家還擁有戰略轟炸機(埃及是在2000年退役了所有圖-16和轟-6,伊拉克是在2003年的戰事中被摧毀了海灣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架轟-6)。 轟炸機是用於從空中對地面或水上目標實施轟炸的軍用飛機,是航空兵實施遠程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轟炸機可攜帶炸彈、導彈、魚雷或核武器等,轟炸敵方軍事基地、指揮中心、交通樞紐、經濟和政治中心。轟炸機通常用於遂行遠程空襲任務。它體積大、航程遠。火力猛,堪稱飛機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伯林」式飛艇分別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飛機誕生後,最初被用途軍事偵察,隨後即投入戰斗用於轟炸敵方目標。因此轟炸機算得上是出現最早的機種之一。飛機家族中的又一個新成員――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盡管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宜於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致的。由於各國認識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將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製轟炸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
1912年11月,位於俄國聖波得堡的波羅的海車輛工廠製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飛機。巨型設計者是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該機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裝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卻「百眼巨人」式發動機。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偉大號」。
1913年5月13日,西科爾斯基親自駕駛這架飛機進行試飛,並獲得了圓滿成功。該機後被官方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勇士號」。西科爾斯基並未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要使這架飛機變成一種真正的進攻性武器,並為此對「俄羅斯勇士號」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1913年底,西科爾斯基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俄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伊里亞·穆羅梅茨」。這是俄羅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羅斯大地衛士的名字。 「伊里亞·穆羅梅茨」是一種雙翼機,每台發動機的功率162千瓦,飛機長15.5~22米,翼展為24.9~35.5米,飛行重量6.1~7.5噸,飛行速度每小時137公里,最大升限達4000米,最大航程為540公里,機組成員4~8人。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最多的達到8挺,並曾做過在飛機上安裝76毫米機關炮的試驗。機身內可掛航空炸彈,並且首次採用了電動投彈器。飛機載彈量400公斤,超載時可達700~800公斤。飛機上裝有駕駛和領航儀表以及轟炸瞄準具。史學界公認,「伊里亞·穆羅梅茨」堪稱當時大型飛機之最。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敵國還是盟國都不曾製造出可與之媲美的重型轟炸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十分欣賞「伊里亞·穆羅梅茨」,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僅有的4架「伊里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作戰使用。
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當局決定組建「飛船大隊」(即飛機大隊),同時任命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廠長M.B.希德洛夫斯基為現役少將,主管「飛船大隊」的各項工作。「飛船大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亞·穆羅梅茨」轟炸機首次轟炸了德國本上,投擲炸彈272公斤,從此拉開了重型轟炸機參戰的序幕。由於「伊里亞·穆羅梅茨」自衛能力強,加之「飛船大隊」成功地運用了空中編隊防禦戰術,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只有П.馬克舍耶夫駕駛的一架「伊里亞·穆羅梅茨」被德殲擊機擊落。
從1914年到1918年,俄國共製造了73架「伊里亞·穆羅梅茨」,其中有一部分雙發動機。還有一部分飛機安裝了浮筒,成為水上重型轟炸機。從國內戰爭結束到1924年期間,蘇聯將部分「伊里亞·穆羅梅茨」改裝成運輸機,曾飛過莫斯科至哈爾科夫航線。「伊里亞·穆羅梅茨」號飛機的研製成功,對世界航空事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很多飛機設計師都對是否能夠製造出多發動機飛機表示懷疑,因此,「伊里亞·穆羅梅茨」的研製成功無疑是一個創舉。
1914年2月,西科爾斯基駕駛該機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一載運15名乘客進行了成功的飛行。
1916年6月,「伊里亞·穆羅梅茨」再創輝煌:從基輔起飛,中途僅著陸一次,以14小時38分安全飛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在美國空軍還未完成B-2隱形轟炸機系列之際,軍機研究專家們已開始在俄亥俄的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地下實驗室忙於設計新一代的轟炸機。B-2也許可在空中稱霸一時,但新轟炸機已在設計藍圖上了。開發像轟炸機這類的武器系統通常需要10來年的時間。因此,負責研究計劃美國轟炸機長遠發展的空軍作戰司令部建立了未來空中打擊戰機研究所,簡稱FSA。FSA負責審核美國
飛機製造公司,如Boeing,LockheedMartin,以及NorthropGrumman,的研究能力和未來戰機的設計。未來重型轟炸機分為3個等次:亞音速、超音速、高倍超音速。新轟炸機的速度可能為超音速5倍,約為每秒1英里。由於先進的反隱形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未來戰機的生存和防衛須依靠速度和高度。而高倍超音速戰機則可達到超音速5到10倍以上。美國空軍服役的主要轟炸機為45年前的B-52,B-1B以及研製B-2下一代重型轟炸機將命名為B-3,但是五角大樓至今尚未決定採用何種造型及功能。軍方人士指出,由於Northrop公司製造的B-2隱形重型轟炸機暴露出很多的弱點,接受教訓,軍方將啟用的新重型轟炸機會採用亞音速機翼的原理,具有比B-2更強的隱形能力,更大的凈載重量,以及更遠的航程。還可能具備發射小型無人駕駛戰機的功能。替代B-1B的新戰機原本是要用作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為五角大樓提供一個快速發令並且能取消指令的系統。未來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還有一個吸引軍事專家的特點,那就是它具有撤消指令,重設攻擊目標,以及拒絕指令的功能。五角大樓的指揮官們希望在2037年完成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部署。但在部署以前,更多的技術,包括很多還沒有的技術,會在不斷地完善。沒有神仙的指導,戰機專家和五角大樓的官員們只能根據以往的規律來推斷某些可能在20年以後消失或被淘汰材料技術,推進系統以及武器。設計和建造高倍超音速戰機可能是里程碑式的任務,卻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高倍超音速技術早已運用在航天領域。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的概念模型機由Northrop公司策劃。該機為空氣推進,5倍以上音速。如此高速的轟炸機可在數小時內攻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目標。被Northrop公司稱為沖浪者的概念機模型看上去還真像一快巨大的倒置的沖浪板。「沖浪者」運行起來的確就如同它的名字含義一樣:「沖浪者」由於超音速高速運行產生了壓縮空氣的沖擊波,而「沖浪者」就在沖擊波上滑翔。由Northrop公司設計的「沖浪者」外形就是為了能產生大量的沖擊波而設計的。機翼的邊緣非常薄並向前下方伸展,因此使機體周圍產生極強的壓力。作為高倍超音速戰機,「沖浪者」面臨著升溫的挑戰。高倍超音速行駛會產生高溫熱氣流,推進及導航系統、武器系統、冷卻燃油系統以及人員生存條件系統都將面臨華氏數千度高溫的考驗。設計SR-71的工程師發明了高燃點的燃油解決了燃油系統的高溫問題。工程師還發明了能在低於華氏40度以及高於華氏600度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液態的潤滑油。同時,高倍超音速戰機還須包上一層用於太空梭上的抗熱保護膜。由於駕駛艙的大窗能將高溫傳入駕駛艙內,Northrop公司為「沖浪者」專門設計了舷窗,只在投彈和降落時使用,平時駕駛員依靠監視器屏幕來觀測。另一個大的功能是為解決武器系統問題而設計的,即讓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在高倍超音速行駛時發出投彈指令。傳統的投彈器是無法勝任的,因為「沖浪者」的腹部是飛機獲得上升力所必須的平台。Northrop公司運用戰艦發射反潛魚雷的原理,設想一套在戰機後方的軌跡追蹤發射器,可發射導彈和炸彈。武器本身也必須是「智慧」型的,甚至比當今的「智慧」型炸彈更聰明,必須能夠高速行駛中自動捕捉目標,調整目標。
6. 戰略轟炸的意圖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戰略轟炸機不是一個導彈就打下來的東西幹嘛還用
戰略轟炸的意圖是摧毀敵方戰爭潛力,水平轟炸機就是執行這種任務的,二戰時美國陸航對德國和日本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冷戰期間的戰略轟炸機是作為重要核打擊力量存在的,雖然隨著防空武器的發展,戰略轟炸機的突防越來越困難,但戰略轟炸機的大航程和超大載彈量仍然有巨大的威力。現在的戰略轟炸機可以作為空射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可以飛行數千千米然後在任何防空系統的射程外發動毀滅性的打擊,而在對方防空系統被本方壓制後,戰略轟炸機還可以攜帶數十噸的制導和非制導炸彈進行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