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莎士比在英國怎麼讀

莎士比在英國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2-06-06 17:25:32

⑴ 莎士比爾是誰

姓名:威廉·莎士比亞
出生年月:1564年
籍貫:英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 稱贊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贊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 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並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並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⑵ 描述一下 莎士比利的簡介

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 1616年4月23日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思想家、作家、戲劇家,詩人。1564年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曾經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戲,並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他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七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裡一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2]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他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亞讀書時就卓爾不凡,與眾不同。傳說他年輕時在鄉村當過教師。也有傳言說他曾在一個叫托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挨了揍。莎士比亞出於報復,就寫了一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托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准備想辦法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

劇團經歷折疊
莎士比亞還在斯特拉福德小鎮居住時,就對戲劇表演莎士比亞故居已經非常熟悉。經常有一些旅行劇團到斯特拉福德小鎮表演。1582年與一個農民之女安·哈瑟維結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內特·莎士比亞(Hamnet,根據Thomas Kyd的悲劇男主角Hamlet而取名)。1586或1587年到倫敦,當時戲劇正迅速地流行起來。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一家頂級劇團——詹姆斯·伯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後來,莎士比亞向人證實了自己是一個腳踏實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為了劇團的股東,很快贏得了同仁們的尊敬和愛戴。
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
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沙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感情問題折疊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莎士比亞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過有人認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容易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創作階段折疊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
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和詩歌為主,他的詩歌都在他在世時出版。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最早出版的是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都尼》(1593)和《魯克麗絲受辱記》(1594)。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被稱為最成功的歷史劇)上、下篇與《亨利五世》。事實上,《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亞的第一部戲劇作品,起初上篇是由另一位戲劇作家創作,於1590年由莎士比亞接手繼續完成中下篇,並於1591年修改完成上篇。
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喜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
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此作品為第一時期)、《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 李爾王》、《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喪失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
1608~1613
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查理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賽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賽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莎士比亞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⑶ 第一位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白話文的是梁啟超嗎

盤點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中國牛人

時間:2014-04-15 05:23
來源:半壁江中文網
作者:楊全紅
點擊: 40093 次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除了早期創作一些詩歌外,主要作品是戲劇。一段時間里,學界認為莎劇共有37部,後經考證新增3部(《兩個高貴的親戚》《愛德華三世》《一錯再錯》)。就藝術形式而言,莎劇主要是詩劇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除了早期創作一些詩歌外,主要作品是戲劇。一段時間里,學界認為莎劇共有37部,後經考證新增3部(《兩個高貴的親戚》《愛德華三世》《一錯再錯》)。就藝術形式而言,莎劇主要是詩劇,台詞主要用無韻詩行寫就,同時兼用散文,劇中夾有短歌、小曲及劇中劇的韻文。莎士比亞是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但首先是獨步千古的語言大師。換句話說,是高超的語言藝術賦予了莎劇不朽的生命力。有論者指出:「任何人想在翻譯上達到頂峰,准想翻譯幾個莎劇。」此說不免絕對,但不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想翻譯幾個莎劇」者從來不乏。在莎翁誕辰450周年之際,特對其戲劇之部分中國譯者及相關譯作簡作鉤沉。
自20世紀初以降,翻譯一直是莎士比亞戲劇進入中國的主要途徑。早在1903年,上海達文社即曾出版《英國索士比亞澥外奇譚》(下文簡稱《澥外奇譚》),譯出莎劇故事10個;1904年,林紓與魏易合作譯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下文簡稱《吟邊燕語》),包括《肉卷》《鑄情》等莎劇故事20個。上述二譯本皆為蘭姆姐弟(Charles and Mary Lamb)所著《莎士比亞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之故事梗概。《澥外奇譚》譯者不詳,其影響也有限。《吟邊燕語》在莎士比亞中譯史上的作用當不可小覷。在該譯本序言中,林紓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等進行過言簡意賅的描述,他說:「英文家之哈葛得,詩家之莎士比,非文明大國英特之士耶?」「莎氏之詩,直抗吾國之杜甫」;「然證以吾之見聞,彼中名輩,耽莎氏之詩者,家弦戶誦,而又不已」;「余老矣,既無哈、莎之通涉,特喜譯哈、莎之書。」《吟邊燕語》出版後,學界嘉評不少。郭沫若贊其為「童話式的譯述」,並讓他既感到「親切」又「感受著無上的興趣」。王佐良更指出:「許多人是通過這個譯本首先接觸到莎士比亞的藝術的,而且長遠保持了深刻印象。」值得補充的是,林紓說自己「特喜譯哈、莎之書」,除了《吟邊燕語》,他與陳家麟還曾於1916年聯手譯出好幾個莎劇,包括《雷差德記》《凱徹遺事》《亨利第四紀》《亨利第五紀》及《亨利第六遺事》,譯文同樣是相關原著的故事梗概。
林紓對莎劇的翻譯不無開創之功,但其筆下的莎士比亞還僅是「西方大陸上一位神奇超凡的故事大王」,真正意義上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在中國的出現尚待田漢、梁實秋和朱生豪等人的跟進。「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學成為我國文藝的主流,莎劇的介紹與翻譯於是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直接根據莎劇用白話翻譯的散文體譯本。這方面,田漢可謂第一個吃螃蟹者,分別於1921年和1924年譯出《哈孟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田氏說自己志願選譯莎劇,其根由如下:「莎翁的人物遠觀之則風貌宛然,近視之則筆痕狼藉,好像油畫一樣。」
梁實秋是我國聲名遠播的莎士比亞翻譯大家之一。梁氏曾這樣「總結」《莎士比亞全集》譯者所需條件:「一是其人不才氣,有才氣即從事創作,不屑為此。二是其人無學問,有學問即走上研究考證之路,亦不屑為此。三是其人必壽長,否則不得竣其全工。」這一說法自有幾分調侃意味,因為梁實秋本人即「才學兩優,譯作兼行」。至於「必長壽」雲雲,讀來更有幾分不盡之思,因為梁氏1930年著手翻譯莎劇,而一直到1967年方譯竣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卷,詩歌3卷)。梁實秋翻譯莎劇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盡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盡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對於梁譯,餘光中有過評價如下:「梁氏的譯本有兩種讀法,一是只讀譯本,代替原文,一是與原文參照並讀。我因授課,曾采後一讀法,以解疑惑,每有所獲。」還有一點也值得指出,即迄今為止,梁實秋是我國以一己之力譯畢《莎士比亞全集》的唯一人。對此,李奭學慨嘆道:「他獨力撐起《莎士比亞全集》的中譯,那份豪情與毅力,大概只有莎翁本人可以等量齊觀,而梁譯所處的社會與環境,其實又遠遜莎翁創作時的從容。」
朱生豪是我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又一巨擘。1935年春,他開始收集莎劇各種版本、諸家注釋和有關資料,同時研究表演藝術,為翻譯莎劇做足了功夫。自那以後直到他生命終結的1944年底,雖然時運多艱而又命運多舛,他以一殉道者之精神譯出莎劇31部半。對此,蘇福忠不無唏噓:「朱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時候,消耗的是他22歲到32歲這樣充滿才情、詩意、熱情、血氣方剛而義無反顧的精華年齡段!」朱生豪翻譯莎劇所遵原則如下:「第一在求於最大可能之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於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朱譯面世後,好評如潮,王元化即曾說:「朱譯在傳神達旨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不僅優美流暢,而且在韻味、音調、氣勢、節奏種種行文微妙處,莫不令人擊節贊賞,是我讀到莎劇中譯得最好的譯文,迄今尚無出其右者。」有意思的是,朱生豪本人對其好多譯文也有過評說,主要見諸他寫給宋清如的信件之中,此不妨摘引些許:「擔心沒法子保持原來的對白的機警漂亮」(談《無事煩惱》《如君所欲》《第十二夜》等「三部曲」之翻譯);「《仲夏夜之夢》比《暴風雨》容易譯,我不曾打草稿,『葛搭』(這兩個字我記不起怎麼寫)的地方比較少,但不知你會不會罵我譯得不太像樣」;「其中用詩體翻成的部分不知道你能不能承認像詩,湊韻、限字數,可真是麻煩」(談《暴風雨》之翻譯);「《皆大歡喜》至今擱著未抄,因為對譯文不太滿意」;「比起梁實秋來,我的譯文是要漂亮得多」(談《威尼斯商人》之翻譯);「《風流娘兒們》進行得出乎意外地順利……似乎我在描摹市井口吻上,比之詩意的篇節更拿手一些」;「莎士比亞能譯到這樣,尤其難得,那樣俏皮,那樣幽默,我相信你一定沒有見到過」(談《威尼斯商人》之翻譯)。綜而觀之,朱生豪對迻譯莎劇是自信的,對自己的譯文也是滿意的。關於朱譯莎劇,還有一點也值得指出,即人們往往將其統稱為散文體,事實上其中有著大量經典的詩歌翻譯。
從上文不難見出,不論是梁實秋還是朱生豪,其在莎劇譯介上的成就皆有目共睹,但在不少人看來,他們的譯本也還存在著不足,最為要者,是它們都採用了「降格以求」的散文體。相關論者以為,莎劇既是以素體詩為主的詩劇,理想的譯本自然應該是詩體。為著「必也正名乎」之理想,不少譯家紛紛一試身手:1929年,朱維基以詩體翻譯了《烏賽羅》片段;1934年,孫大雨提出以「音組」移植五音步的素體詩理論並付諸《黎琊王》之翻譯實踐;1944年,曹禺為成都的劇團上演而用詩的語言譯出《柔蜜歐與幽麗葉》;上個世紀50年代,卞之琳、吳興華、方平等也推出過部分莎劇的詩體譯本。據我們觀察,以詩體形式翻譯莎劇可謂人心所向。朱生豪雖曾明確反對「逐字逐句」地翻譯,但他對每個莎劇中的詩歌卻盡量採用詩體試譯。對於以詩體形式傳譯莎劇,梁實秋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我的譯文完全是散文……如果能有人把原文的無韻詩譯成中文的無韻詩,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我們應當馨香以求。」
在對莎劇詩體譯本的鼓與呼中,方平可謂不遺餘力。他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沒有經過名師的指導,課堂的訓練,這文學翻譯的路子全憑自己的摸索。」而在多年譯莎的摸索中,方氏漸漸醞釀出如下翻譯思想:「越是經典名著,它的藝術形式越是應該受到尊重。尤其是戲劇,屬於時間藝術,詞序和句列,很有講究,在翻譯過程中不必要給移位了(變動了藝術形式),原來的語氣往往因之而變形了。」相信正是因為此,方平這才力主以詩體形式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鼓與呼而且起而行。在他辛勤主譯主編之下,一套集數人詩體翻譯成果的《新莎士比亞全集》最終於2000年誕生。對於書名中的「新」字,方平有說明如下:「這『新』就是重新認識莎士比亞」;「以更接近於原著風格的譯文,以新的戲劇樣式,結合著現代莎學研究成果的新的理解和闡釋——爭取做到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實踐證明,《新莎士比亞全集》確實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
說到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的翻譯,還有一個人也不能不提,他便是蘇福忠。蘇氏曾供職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對該社所出朱生豪莎劇譯本(《莎士比亞戲劇集》)始終看重,認為其在中國近代英譯漢的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因為喜歡朱譯至極,在竭力呵護與弘揚之餘,蘇氏還對其進行力所能及的完善,恰如他在給朋友的郵件中所述:「其實從九十年代起,我就在逐步改造人文社那套全集。應該說,那套全集還是有水準的,但是歷史劇和詩歌,請了七八個譯者翻譯,是大躍進的做派,譯風不統一是自然的,主要是壓制了個體行為,和朱生豪一個人翻譯那麼多劇本,形成很大諷刺。……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也是大雜湊,所以我想出一個譯者集中一點的版本。」這個「譯者集中一點的版本」不久前業已問世,取名《莎士比亞全集經典插圖本》(新星出版社,2014)。該「全集」可謂名副其實,因為本文開首提到的三部莎劇新著皆已納入其中。至於「全集」的譯者,署名為「朱生豪 蘇福忠等」,但總共也就三人,蘇氏在其中的角色及貢獻由此可見。
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據說是最理解莎士比亞的法國作家之一,在他看來,「沒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亞更值得翻譯」。在中國,莎士比亞顯然也魅力難擋,不妨再來看看本文所涉翻譯家對莎翁「愛」的表白。林紓自稱:「特喜譯哈、莎之書」;朱生豪說:「余篤嗜莎劇,嘗首尾研誦全集至十餘遍」;梁實秋講:「我沒有忘記翻譯莎氏戲劇,我伏在案頭輒不知時刻」;方平回憶道:「每天早上坐到我的書桌前,就像赴親人的約」;蘇福忠則別有意味地指出:「莎翁的東西,出多少也不多,好差都可以出,總比現代人的寫作高明得多多多多多多……」正是因著有這等人醉心於莎劇並各顯神通地將其譯作中文,國人這才有機會親近莎士比亞並領略其戲劇作品的五彩斑斕。
(註: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西南大學羅益民教授幫助與指正良多,特致謝意。)

⑷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這一句出自莎士比

這兩個概念。 1. 音步(Foot):英詩中重讀與非重讀音節的特殊性組合叫作音步。 一個音步~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

⑸ 關於青春的名人名言 。。。。。。。。。。。。。

黃金有價,青春無價。

青春的辭典里沒有失敗的字眼。——(英國)李頓

莫道韶華鎮長在,發白面皺專相待。——(唐)李賀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明)於謙

濫用青春,勝於虛度青春。——(法國)喬治·庫特林

青春一去不復返,事業一縱永無成。——(英國)勃朗寧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為它有前途。——(俄國)果戈理

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英國)蕭伯納

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氣,秋風是不會引人愁思的。——(現代)冰心

百金買*馬,干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清)嚴復

青春是詩歌豐收的季節,而老年則更適宜哲學上的收獲。——(德國)叔本華

青春的實質是充實;青春的詩意是浪漫;青春的證明是無悔。——(現代)張群

假如青春是一種缺陷的話,那也是我們太快就會失去的缺陷。——(英國)羅威爾

有了金錢可以在這個世界做很多事,唯有青春卻無法用錢購買。——(奧地利)萊曼特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對我來說,它永遠是鼓舞的源泉。——(現代)巴金

青春是奇異的;我看到少女們浪費青春,就替她們傷心,實在是無比的罪惡。——(英國)蕭伯納

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願,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的青春。——(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現代)雷鋒

青春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它催發著青年人的軀體,啟迪著他們的智慧。同時它也灌輸著熱烈的感情和堅強的理智。——(現代)李准

青春——人的一生中最美好年歲。它是一個人的生命含苞待放的時期,生機勃發、朝氣蓬勃;它意味著進取,意味著上升,蘊含著巨大希望的未知數。——(現代)岑桑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創建青春之家適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寄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生。——(現代)李大釗

青春應該怎樣度過?有的如同烈火,永遠照耀別人。有的卻像熒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一個人在戰斗中站的位置。——(現代)吳運鋒

青春不僅僅是月亮、林蔭、交誼舞,也不僅僅是為了使地球多一個高等動物。假如你能讓青春放逐出自己的思維,讓它馳騁在大自然紛繁的境地,迴旋在物質的深層結構,奔波在宇宙無限的區域,那麼你會為之迷戀,為之振奮,為之傾注出自已的全部熱血。——(現代)姚雄

青春並不像一襲新衣,好像我們仔細少穿一點就可以保持簇新似的。青春,當我們有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每天穿用它,而它則很快就會消逝。——(英國)霍士脫

少年人不會抱怨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美麗的年華對他們說來是珍貴的,哪怕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暴。

人世間,比青春再可寶貴的東西實在沒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貴的東西卻不甚為人所愛惜,最易消逝的東西卻在促進它的消逝。誰能保持得永遠的青春的,便是偉大的人。——(現代)郭沫若

⑹ 莎士比亞戲劇中語言的運用有什麼特色

生動精煉莎士比亞故居在語言的運用上,莎士比亞戲劇也很有特色。在伊麗莎白時代,講究修辭的浮艷詩風很盛,莎士比亞早期詩歌的辭藻過於雕琢,詩體比較綺麗,但在他成熟的戲劇里,語言卻生動精煉.豐寄廣博當時英國語言正處在一個發展和豐富的重要階段,莎士比亞一方面運用書寫語言和口語,一方面也廣泛採用民間諺語和俚語,有時自己還創造新詞,因此他的語言豐寄廣博,靈活有力,可以隨著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英國語言的精華他的戲劇主要是用無韻體寫成的詩劇,不僅有音韻節奏之美,而且善於形容譬喻,描繪生動鮮明的形象,抒寫大膽熱烈的幻想。劇本中的許多佳句已經成為英國語言的精華,經常被人引用。馬克思據拉法格回憶,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後為了「想使自己的英語知識達到完善的境地」,曾把「莎士比亞特殊風格的詞句都搜尋出來加以分類」,進行學習。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一)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對天生的尤物我們要求蕃盛,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以便美的玫瑰永遠不會枯死,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但開透的花朵既要及時雕零,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就應把記憶交給嬌嫩的後嗣;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把自己當燃料喂養眼中的火焰,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和自己作對,待自己未免太狠, Thy 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把一片豐沃的土地變成荒田。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你現在是大地的清新的點綴,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又是錦綉陽春的唯一的前鋒,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可憐這個世界吧,要不然,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墳墓。

⑺ 世界四大名著

英國的莎士比《威尼斯商人》
法國的莫里哀《慳吝人》
法國的巴樂所克《歐也妮·葛朗台》
俄國的果戈理《死魂靈》
!注:不要亂相信等級高滴~~級高不一定答案好。

⑻ 世界四大名著的書名

世界四大名著:英國的莎士比《威尼斯商人》
法國的莫里哀《慳吝人》
法國的巴樂所克《歐也妮·葛朗台》
俄國的果戈理《死魂靈》

閱讀全文

與莎士比在英國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8印尼事件政府做了什麼 瀏覽:956
義大利法西斯為什麼弱 瀏覽:935
印度歌曲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6
義大利面配的醬料怎麼製作 瀏覽:607
印度是什麼級別的 瀏覽:694
義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537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 瀏覽:208
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了多少郵票 瀏覽:391
中國球王年薪是多少 瀏覽:347
義大利護膚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177
東興市還有多少越南人 瀏覽:582
義大利lsb板材哪裡生產 瀏覽:255
伊朗和敘利亞之間有什麼戰爭 瀏覽:474
蘋果中國代工廠為什麼搬到印度 瀏覽:296
中國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瀏覽:226
去伊朗可以帶多少現金 瀏覽:259
出口英國木頭需要什麼證書 瀏覽:175
中國印尼海軍在哪裡聯合軍演 瀏覽:977
中國第一悍匪是怎麼越獄的 瀏覽:473
印度母牛在哪裡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