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日本和英國同樣是島國,但是英國卻可以跟歐洲其他感覺和平共處,但日本為什麼卻不能呢
由於兩國了歷史和國情不同:
1、英國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的原因有:
(1)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其發展主要依靠工業革命發展商業和殖民主義擴張、海盜貿易(早期,資本主義原始記錄階段)等。特別是到19世紀代末,英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其發展方向主要是開始工廠發展商業,因此與周邊國家發展商業,進行了友好交往;
(2)其次英國是首先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因此當歐洲大陸開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時得到英國的同情和一定的支持;
(3)英國實行歐洲大陸力量均衡政策(防止有一方能與英國爭奪霸權),因此注重對法國和德國力量的對比,往往是幫組力量較弱的一方。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就主張不過多的制裁德國。因此得到這些國家一定的支持。
2、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的原因:
(1)日本軍國主義由來已久,且在現在仍有大量的右翼勢力。從中破壞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2)日1894年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之前還入侵朝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入侵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許多國家。因此造成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是歷史的原因;
(3)日本近代發展較晚,因此為了盡快趕上西方國家,走殖民擴張的道路,周邊國家深受其害。
B. 日本和英國關系如何
美日是同盟關系。英美是北約軍事同盟關系。
所以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和英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
C. 揭露日本二戰如何對待英國,中國被俘士兵,最殘酷當屬
日本對待戰俘嗎
基本上都被殺害了,沒死的也過的很慘
D. 二戰時期是什麼時間標志著日本向英國正式宣戰
英國 ,美國是當時太平洋地區(英國在東南亞,南亞;美國佔有菲律賓群島和太平洋部分島嶼)妨礙日本擴張的主要敵人。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美國制裁後,鋼鐵,石油很緊張,尤其是石油發動戰爭是只夠用半年。為了維持戰爭日本鋌而走險挑戰美國!當時日本與美英的沖突是遲早的事!至於為什麼同時進攻英軍,只是為了達到突然襲擊的效果!想一氣呵成吧!沒想到英軍駐軍不堪一擊沒多久東南亞都被日軍佔了! 什麼事件標志日本向英國正式宣戰,應該是日軍進攻英國軍隊的時候就標志正式宣戰吧!呵呵呵
E. 二戰英國有與日本開戰嗎
日本對英國直接交戰應該是:緬甸戰役。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地處東南亞和中國的西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當時英國由於自身受到法西斯同盟德國攻擊,自顧不暇,無力在緬甸投入很多力量以進行有效防備和抵抗日本的進攻。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另外在太平洋也有海軍的零星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