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馬人統治英國400年,為什麼最後要撤走軍隊呢
很簡單,自身沒落啦,而且沒有進行同化教育!所以羅馬人是羅馬人,英國人是英國人
2. 羅馬人撤出英國後英國經歷了哪些時期
公元前55年,凱撒的羅馬軍團第一次入侵不列顛,被英勇的凱爾特人擊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派兵入侵,這一次順利征服了不列顛,把英格蘭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對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這些偏僻野蠻的地區沒有什麼興趣,英國西北部的凱爾特人部族組織得以保留,羅馬人還在英國修建了防禦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的統治下,英國人過了三百多年和平的生活,史稱「羅馬治下的和平」。地主的土地由農奴或者奴隸耕作,精神生活受羅馬的文學和藝術的熏陶。四世紀開始,基督教開始在英國傳播,羅馬帝國此時已腐朽不堪,無力抵擋蠻族的入侵,當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從東方登陸,凱爾特人和蘇格蘭人也越過長城,英格蘭遭到嚴重的蹂躪。五世紀,末日迫近的羅馬帝國已無力維持在英國的駐軍,撤出了英國,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一共維持了四百多年,此後不列顛長期四分五裂,戰亂不休。
侵入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條頓部族,膚色白皙,原來在萊茵河下游地區進行農業耕作,四世紀開始侵入不列顛,一路屠殺破壞,本地的凱爾特人奮起抵抗,這就是傳奇的亞瑟王時期,亞瑟王是一個基督教徒,凱爾特人此時已開始接受基督教,到7世紀中期,不列顛全境都接受了基督教。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徵服了德文郡和康沃爾地區的凱爾特人,戰勝了麥西亞,成為至少在名義上統一了英格蘭的第一個國王。愛格伯待政府中沒有一個有組織的中央政權和有戰鬥力的軍隊,國王依靠效忠王室的本地地主、扈從、部落長老和主教,英國的王權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軟弱的特點。盎格魯撒克孫人和凱爾特人此時都已紮根土地,安心耕作,不再是以前勇猛的武士,無力擊退新的入侵者。
新來的入侵者是從北歐來的維京人,維京人對英國的襲擊開始於八世紀,到九世紀中期遂發展為大規模的入侵和征服活動,挪威人侵佔了北蘇格蘭和赫布里底島、坎伯蘭以及蘭開郡,最後征服了愛爾蘭,丹麥人蹂躪英格蘭東部,約克郡成為丹麥人的王國,英格蘭西南也受到丹麥人的威脅,威塞克斯王國苦苦支撐,10世紀末期,威塞克斯王國也被摧毀。1016年,維京人完全征服了不列顛,不列顛成了丹麥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維京人的統治沒能維持多長時間,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又恢復了英國的舊王朝,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諾曼人乘機入侵。從法國來的諾曼人原來也是北歐維京人,此時已被法國化,成了法國人。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建立了嚴格的封建制度,國王威廉把土地賜給追隨自己的貴族,封建主義這個詞是從「封地」派生出來的,也指使用特定土地的等級,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承租土地的基礎上的,不是指所有權,國王才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少數主要承租人(王公大臣)從國王那裡得到封地,規定派出一定數量的騎士為國王服兵役作為報答,次一級的轉租人從封臣那裡得到土地,最低級的轉租人就是騎士,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終年耕作在封建主的土地上。英國舊有的大量自耕農此時都必須隸屬於領主,淪為農奴,農奴們有的實行兩圃輪種法,即耕種和休閑,有的實行三圃制,即冬播、春播和休閑。
3. 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
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
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
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
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
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
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
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
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
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
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
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
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
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
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
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
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
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
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
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
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
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
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
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
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
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
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
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
「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
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
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
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
里,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
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意大
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
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
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
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
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
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
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
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
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
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
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
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
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
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
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
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
的一頁。
4. 什麼人進攻羅馬,終結羅馬人統治英國410年
什麼人進攻羅馬,結果羅馬人租個410年,當然是他們自己的一個戰鬥力。
5. 為什麼羅馬帝國離開了英國
在羅馬帝國的分裂後,不列顛部分歸屬西羅馬帝國。但是西羅馬的北部邊境(今德法,德意邊境附近)遭受到蠻族(日耳曼人,汪達爾人,匈人等)的不斷襲擊,以及內亂的逐步加劇,被迫收縮防線,西羅馬被迫放棄不列顛區域的防禦,將士兵用在更緊要的區域。
另:關於英國的亞瑟王傳說,有說法認為亞瑟王是部分未撤離不列顛的士兵的指揮官
6. 哪個人對羅馬的進攻結束了羅馬人410年在不列顛的佔領
對羅馬的進攻了結束羅馬人410年的不顛倒佔領,我覺得還是歷史。
7.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