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殖民到過哪些地方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
註: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B. 歷史上英國擁有眾多的殖民地,那麼現在還有哪些是屬於英國的
目前英國在世界上還保有12塊殖民地,其中在美洲有8塊,分別是:
在南大西洋有1塊,即聖赫勒拿。聖赫勒拿島為孤懸於南大西洋中的火山島,離非洲西岸1950公里,離南美洲東岸3400公里,與其南方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一起組成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聖赫勒拿。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數為5661人,首府詹姆斯敦。
C.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丟失了很多殖民地,主要原因有三點——雅爾塔會議的結果,美蘇爭霸的結果,英國地位下降的原因!
英國的地位在下降。
應該這樣說,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已經完全喪失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其中包括亞洲的殖民地,也包括非洲殖民地,還包括歐洲的殖民地。而美國的殖民地基本上全部都已經獨立出去,而且還形成了一個最大的超級強國美國。因此在二戰之後的雅爾塔會議中,英國已經沒有主導的地位,只能任由蘇聯和美國擺布!中國能夠充當的角色就是一個陪襯!因此英國是雅爾塔會議之後最大的輸家!理所當然的,英國的許多殖民地便落入了俄羅斯和美國之手,甚至英國的一小部分殖民地還被日本瓜分!
D.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去哪裡殖民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該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英國殖民地的一大增長點就是非洲,特別是非洲內陸地區,因為非洲沿海在之前幾百年的時間里早已被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瓜分完畢了。英國利用之前上百年在非洲已有殖民地的基礎,不斷擴張,在19世紀末成為了非洲第一殖民大國。
此外,英國在亞洲地區,除了已經入侵了上百年的東南亞和印度之外,又將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和阿拉伯地區,19世紀末,英國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還佔領了很多海灣地區。
E. 英國殖民地有哪些國家
鼎盛時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1、英國: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 self-governing overseas 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 Overseas 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crown 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2、歐洲
直布羅陀(英)、大西洋地區、安圭拉(英)。
3、百慕大
英屬維爾京群島(英)、福克蘭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英)、開曼群島(英)、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蒙特塞拉特(英)、聖赫勒拿(包括戈夫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英)。
4、亞太地區
美屬薩摩亞(美)、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皮特凱恩群島(英)、托克勞群島(紐西蘭)。
(5)英國殖民去哪裡了擴展閱讀
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
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
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17世紀20~30年代,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F. 英國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現在還剩下幾塊分別在哪裡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
英國主要是馬島等島嶼和陸地據點如直布羅陀。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 self-governing overseas 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 Overseas 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crown 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G. 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分布在哪裡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 註: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英聯邦成員 安地卡及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 塞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迦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薩摩亞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源於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地區: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葉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H. 英國現在的殖民地
1、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 self-governing overseas 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2、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 Overseas 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3、殖民地(crown 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4、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8)英國殖民去哪裡了擴展閱讀: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
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
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