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16世紀英國、法國、俄國、西班牙、專制制度的異同
一、專制制度的相同點:
英國、法國、俄國、西班牙的專制制度都是在16世紀封建制度逐步解體,資本主義有所發展,政治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專制制度的不同點:
1、四國的專制制度的形成手段不同:
英法國家把改革同武力鎮壓和教會的民族化相結合, 俄國以政治改革為主,西班牙則是在反阿拉伯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中確立王權。
2、四國的專制制度的經濟發展不同: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最快,在毛紡織業、采礦業和冶金業中推行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農村則通過圈地運動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制適應經濟的發展。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化,使他們與資產階級結成了聯盟,形成了英國專制制度的基礎。
3、各國專制制度的階級基礎不同:
在法國和西班牙,雖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工業和海外貿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農村中封建勢力十分強大,農業相對落後,法國是資產階級貴族化,資產階級和貴族結成了聯盟支持王權。在西班牙,資產階級沒有地位,王權相對軟弱。
4、四國專制制度的統治程度不同:
法國的王權最為強大,俄國和英國次之,西班牙相對的薄弱。英法專制制度初期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保護、鼓勵了工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5、四國專制制度的作用不同:
西班牙政府則支持航海業和海外貿易,促成了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俄國政權也有利於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但在封建制度的後期,專制制度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革命的對象。
B. 英國經濟體制
英國經濟體製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
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
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
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2)英國經濟政策在十六世紀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
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
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C.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時代背景是什麼(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簡述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D. 為什麼在英國歷史上,16世紀很重要
因為16世紀,在英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變革。
1、圈地運動和資本原始積累。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
2、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3、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
4、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4)英國經濟政策在十六世紀是什麼擴展閱讀:
1、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
2、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
3、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E. 16到18世紀 英國的社會發展變化
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是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在這個過渡階段中,英國無論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和政治制度與體制方面,還是在文化思維意識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使英國一躍而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它的歷史經驗值得探索。本著作著重探討這個時期英國經濟的發展和變革,它是社會轉型的物質基礎。
16世紀到17世紀早期,英國國內的重大發展變化是:在經濟上,手工工場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從封建經濟中興起並得到發展:「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在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及工人和農業工人,在政治上,16世紀,都鐸王朝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削弱舊貴族的勢力,進行了宗教改革,實行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使英國實力增強,並成為海上強國。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封建專制制度已經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嚴重障礙。
16-18世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時期。都鐸王朝建立後,英國的議會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光榮革命後,英國貴族的政治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是議會上院。上院在國家機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它成為貴族政治生活的舞台。對一些貴族類說,出席議會會議是一個社交活動,「參加議會會議的權利給了貴族在政治事務上的重要的發言權,給了那些能夠控制或操縱議會的貴族重要機會」[①]。隨著議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上什,議會會議成為解決許多重要事情的場所,充當上院議員成為貴族參加政治生活的一種重要途徑。許多大臣本身就是貴族的事實,賦予上院在議會斗爭中的地位和權威,無論使國王還是議會下院或使大臣們,都十分重視上院的作用。由於「上院包括了王國內重要人物的多數,人們把它看成是保證財產不受國王或人們侵犯的保護者」[②]。貴族通過上院控制議會的權力主要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F. 十六十八世紀英國政府推行什麼政策
16,18世紀英國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大力發展工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