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語言文化差異會怎麼樣

英國語言文化差異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09 04:04:28

『壹』 請問:英美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謝謝!

關於個人隱私:英美人特別注重個人隱私,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干預,當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How much do you make? (你賺多少錢?)/Are you married? (你結婚了嗎?)等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問題時,都被認為有失禮貌。因此,在與英美人交往時,應避免問及有關隱私的問題。
2.被邀做客帶什麼?在英美等國家,如果被邀請去別人家裡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節日或婚禮、生日等特殊的場合,通常只需帶上一點小禮物或一束鮮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則送不送禮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點什麼,也不需要買過於貴重的東西,禮物可以是一瓶酒,一塊巧克力,一張有紀念意義的明信片等。在接過禮物後,接受禮物的人則會馬上打開禮物,並說一些贊賞的話,而贈送禮物的人衷心地說一聲「Thank you very much.」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歐美國家,當你乘坐計程車或在飯店、旅店消費,進行理發或美容時,除車費、飯錢、住宿費等應付的賬單外,常常還需支付一定的小費。小費的比例一般為賬單的10%-15%。人們通常給計程車司機、理發師、美容師、旅館行李員小費。但在飲食店和旅館,如果小費已經算在賬單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給小費了。給小費是尊重對方勞動的禮貌行為。
4.當你接到美國人請你到家做客的邀請時,你或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在美國人家裡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大部分美國人都希望你在做客時表現得自然,你沒必要過於拘謹。一般來說,美國人對於朋友的到訪都帶有隨意的態度。他們希望你能感到輕松、舒適,就像你在自己家裡一樣。當然,在別人家裡有些事你是不能做的,比如說,不經允許就開冰箱拿可樂喝或亂翻動桌子上的資料等是不禮貌的。英美國家,介紹互不相識的雙方認識有習慣的順序:先把家人介紹給主人,把男子介紹給女子,把年幼者介紹給年長者,把位卑者介紹給位尊者。
5.當你收到你不想接受的邀請時,你該如何拒絕呢?在英語中,有許多表示拒絕的用語。他們有的口氣強硬,有的較委婉。對別人的邀請委婉地拒絕會更有禮貌,也讓人容易接受。比如:「I'm sorry.but I'm busy on Saturday.(對不起,我星期六很忙。)」而不能說:「No. I don't want to go.(不,我不想去。)」又比如,你可以說:「I』d like t0 play tennis,but I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我喜歡打網球,可是我還有別的事要做。)」而避免說:「No,I don't want to play tennis with you.(我不想和你去打網球。)」
6.「這些東西多少錢(How much is it)?」在各國都是一個普通但重要的問題。在使用時各國卻存在一個文化的差異。在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在小商店裡向店主詢問商品價格並討價還價(bargain)是很自然的事。但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即使是小店,每樣商品的包裝上都有價格標簽(price tag)。你不需詢問價格,只用按照標簽上的價格付錢即可,人們極少討價還價。但是除了商品本身的價格外,人們通常還需另付商品價格5%~8.5%的消費稅。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但是也有隨著歷史的演變,文化的傳承,獨立發展200多年的美國文化由於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已經產生了諸多變異。今天我們再來英美文化,已經有很多區別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談到了英美海歸人員的不同。對留英海歸的普遍評價是衣著體面、說話非常客氣、行為禮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較酸,喜歡彎彎繞,經常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先繞上幾百個圈子。而對留美海歸的評價則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就是「穿著土氣,說話牛氣,花錢小氣」。既是說留美的海歸一般穿著隨意,不大講究,即使有的場合他們也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這些海歸舉止言行的區別其實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異。其實,英美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語言差異

盡管英美兩個國家都是講英語的,但是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相同的。英國人與美國人雖然說的都叫英語,但這兩種英語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學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有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兩種。英國人的英語,相對而言,發音比較清楚,連讀的部分較少,一般聽起來相對比較字正腔圓;而美國人說英語,則秉持這能省則省,能連就連的原則,因此,對於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來說,聽英國人的發音相比較下會舒服得多,而如果要習慣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兩國在字詞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習俗差異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自己日常生活習俗上也有區別。

從服飾上看,英國2人非常講究衣著,講究紳士風度,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美國人則比較隨便,想穿什麼就是什麼,以自己舒適為主,不會去介意別人的評價,別人也不會去評價。有的英國女士接待黃皮膚朋友時,專門塗抹上黃色面霜,以表示對朋友的親近和尊重。美國人可方便多了,近幾年,美國流行大花褲衩,校內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這也並不是說,他們到處隨意,在一些場合,他們也是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從飲食上看兩國的美食都像英語一樣,是一個大雜燴,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聚集了諸多紳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國的飲食,也處處散發著英國上流社會應有的高貴氣質,從選材到烹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國人無不將細致發揮到了極致。特別在餐桌禮儀上,不能在餐桌上說話,不能有餐具敲擊的聲音,刀叉的握法……幾乎所有我們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規則都被英國人所遵守而同樣是吃飯,到了美國人身上,則就顯得隨意了許多。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老美的最愛便是所謂的垃圾食品。對於生活節奏極快的老美來說,五分鍾就能搞定的漢堡薯條顯然要比規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於這種飲食習慣導致的結果,便是老美的街頭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顯然要比標准身材的人多得多。這樣的飲食習慣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國人的生活,雷厲風行,不向英國人那般拖沓,那樣注重細節。

另外美國人除了過和英國人一樣的節日外,還有自己的感恩節等。

三、美國人的性格和英國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國人的性格概括成:熱情、開朗、冒險、創新、奔放活剝、直白的幽默

相對應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冷漠、含蓄、內斂 、保守、理性嚴謹、紳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譽為英國幽默大師。像所有的喜劇大師一樣,狄更斯讓幽默顛覆人們的臆斷,無論這些臆斷是一般的還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為英國傳統的一部分。他利用這點,讓讀者遠離了理智和理論,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樂態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帶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個了無生氣的商業時代,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狄更斯的幽默影響了很多後來的文學家。比如,中國著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響。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領神會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國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邊垂釣,一個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問他:「怎麼,您在釣魚?」「是啊,」狄更斯隨口回答,「今天運氣真槽,這時候了,還不見一條呢。可是昨天也是在這里,我鈞了15條呢!」「是這樣嗎?」那人說,「可是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管這段江面的,這兒禁止釣魚!」說著,他從口袋裡掏出發票本,要記名罰款。狄更斯連忙反問:「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負責虛構故事的,虛構故事是作家的事業,所以,不能罰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不屑。馬克吐溫曾經說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讀不出什麼讓人啼笑皆非的東西來。其實,馬克吐溫的說法有些偏頗。因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國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國甚至國家上享有盛譽。馬克吐溫的幽默中含有諷刺、機智、揶揄、玩笑,可以讓你笑得流眼淚,同時讓你笑得心顫。如同吃了一顆橄欖,甜中帶澀。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到英國一個小鎮的旅館住宿,在旅客登記本上簽名時,發現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這樣簽名的:「馮·布特福德公爵及其眾多仆從。」 馬克·吐溫笑了笑,在旅客登記本上寫道:「馬克·吐溫及其一隻箱子。」
英國人和美國人也互不服氣,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歷史,而且目中無人;美國人說英國人保守刻板,不懂未來。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體現在教育上就是美國的教育體制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向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的人開放)、國際性、靈活性(各種不同性質的學校滿足不同目標的人的需要,國家沒有統一的教育制度)的特點,使美國教育既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人們的需要,確保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又能滿足並充分發揮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使教育充滿活力和生機。

而英國人的保守與嚴謹,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嚴謹的學風,完善的教育體系。它擁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監控體制,各大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與科研水平評估結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國的高等教育會定期受到檢查。英國大學的科研水平長期保持了一個很高水平,也是與這個質量監控體制分不開的,許多開創性的研究發明起始於英國,比如第一隻克隆羊,就培養於愛丁堡大學。英國教育的質量也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考核上,有的專業可以用「殘酷」來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學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國老師通常不會因為學生只差一點而放學生一馬,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敬業風度有力地保證了教育質量。

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風格,竟都共同代表著世界教育領域最頂尖的教育水準,這與政府民眾對教育的深刻認識不無關系。美國人認為,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境地,有兩件事是必須做的,並伴隨著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與信仰宗教一樣的虔誠境界。而英國教育標榜自己的口號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極至,反映出了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始終追求的信仰。在這種意識下使得不論是美國教育還是英國教育,都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誠的信仰,近乎是一項神聖的宗教行為了。

五、英美的企業文化不同。

美國企業文化強調的是創新,而英國卻是保守,美國企業文化認為人人都可以實現個人價值,英國企業文化卻將講求等級觀念,美國企業文化認為競爭是企業的生命源泉,而英國企業卻排斥競爭。這又導致了美國企業和英國企業發展前景的差別。

第三章 造成英美文化差異的原因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差異呢?我認為是文化的生態環境不同。
一、地理環境不同。

二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一個是歐洲大陸,一個是美洲大陸。英國經過長期的開發,已經非常富裕。但是美國剛開始的時候是來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陸上,首批移民被稱為拓荒者,所以,他們要敢於冒險。如果沒有冒險精神,他們也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此外,整個的歐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別也給他們帶來了影響。

二、人文環境的不同。

人文環境的不同是導致兩國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歐洲傳統國家。其社會長期存在等級差別,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國人喜歡懷舊,保守,具有紳士風度,等等。這些方面是需要歷史的沉澱和積累的,常若沒有歷史的沉澱和積累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美國恰恰是一個沒有很深厚的歷史積淀的年輕國家。所以,美國人勇於創新,強調個人價值。因為沒有很多的傳統的東西去給他們懷念和繼承,需要他們去開拓。從另一方面講,也沒有很多的束縛,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創新。
另外,兩個國家的人口組成也有區別。美國是移民國家,來自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在美國。所以,美國的文化呈現出多面性的特點。所以,美國文化的接納性也很強,包容性很強,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對外來文化呈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影響到美國人身上,就是美國人十分熱情,開朗,善於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國的人口結構相較於美國而言,顯得單一很多。所以,英國不太容易接受外來的文化。反映到英國人性格上便是比較內斂和含蓄

『貳』 美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上的差異

您好!
關於美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上的差異這個問題,您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英美語言差異:盡管英美兩個國家都是講英語的,但是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相同的。英國人的英語,相對而言,發音比較清楚,連讀的部分較少,一般聽起來相對比較字正腔圓;而美國人說英語,則秉持這能省則省,能連就連的原則,因此,對於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來說,聽英國人的發音相比較下會舒服得多,而如果要習慣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兩國在字詞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習俗差異: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自己日常生活習俗上也有區別。從服飾上看,英國人非常講究衣著,講究紳士風度,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美國人則比較隨便,想穿什麼就是什麼,以自己舒適為主,不會去介意別人的評價,別人也不會去評價。
三、美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體現在教育上就是美國的教育體制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向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的人開放)、國際性、靈活性(各種不同性質的學校滿足不同目標的人的需要,國家沒有統一的教育制度)的特點,使美國教育既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人們的需要,確保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又能滿足並充分發揮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使教育充滿活力和生機。而英國人的保守與嚴謹,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嚴謹的學風,完善的教育體系。它擁有一
套嚴格的質量監控體制,各大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與科研水平評估結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國的高等教育會定期受到檢查。英國大學的科研水平長期保持了一個很高水平,也是與這個質量監控體制分不開的,許多開創性的研究發明起始於英國。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

『叄』 英美語言的差別請知道者告訴我一些謝謝

美語與英語在單詞拼法上的差異 美語與英語在單詞拼法上的差異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詞發生變化使得個別字母不相同,另一種是美語單詞較為簡化。前者如enquire(英)與inquire(美),這兩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不相同。但都是商品交易前,一方向對方洽詢有關商品的價格、數量、交貨時間及付款條件等的詢價;「車胎」的英語單詞在英國用tyre,在美國則是tire;「睡衣」的英式英語是pajamas,美語則是pyjamas;「執照」,「特許證」的英式英語用licence,美語則用license。這類單詞僅一個字母不同,發音上有的相同,有的則相似。 美語的單詞一般比英語單詞要簡單。近年來,美語越來越趨向簡化,充分體現了美國人生活和工作高效快捷的現代化特性。這些較為簡化的詞大都源於英語,大量詞彙在英語里仍然保持原貌。而進入美語後,這些單詞就逐漸變得簡單起來,從而使用起來較為方便。如較常見的單詞colour(顏色),在美語里就拼寫成color,少了一個「u」字母;refrigerator(電冰箱)美語是fridge,美語比原單詞要簡單得多。美語單詞的簡化現象是美語與英語在單詞拼法上的差異的主要表現。 2. 美語與英語在日期、數字表達方面的差異 在日期方面,美英英語的表達方式是有差別的。以日為先,月份為後,此為英國式;美國式則與此相反,以月為先,日期則在後。如一九九六年三月二日的寫法: 2nd March, 1996(英) March 2, 1996(美) 在美式的寫法中,1st, 2nd, 3rd的st, nd, rd是不使用的。由於日期書面表達不同,讀法也不一樣。如1987年4月20日,英式的寫法是20th April, 1987,讀成the twentieth of April, nineteen eighty-seven;美式的表達是April 20, 1987,則讀成April the twentieth, nineteen eighty-seven。同樣,全部用數字表達日期時,英美也有差別。1998年5月6日按照英國式應寫成6/5/98,而按照美國式應寫成5/6/98;01.08.1998是英國式的1998年8月1日,按照美國的表達方式卻是1998年1月8日,美國的1998年8月1日應寫成08,01,1998。 在數字口頭表達方面,兩國也存在著差別。$175(175美元)英語讀成a(one) hundred and seventy five dollars,美語讀成one hundred seventy five dollars,常省略and;表達連續同樣數字的號碼時,英語習慣用double或triple,美語一般不這樣用,如電話號碼320112,英語讀成three two zero, double one two,美語則讀成three two zero one one two, 999 234英語讀成nine double nine (triple nine) two three four,美語則讀成nine nine nine two three four,不過美國人也把連續三個相同的號碼讀成three 加上這個數字的復數形式,如999讀成three nines。 3. 美語與英語在書信方面的差異 商務英語書信(Business or Commercial English Correspondence)是指交易時所使用的通信。在美國,常用Business writing,它包括書信、電報、電話、電傳、報告書、明信片等。 英語和美語在書信體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信頭和稱呼、書信格式、遣詞、結尾客套語等均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英國書信較為保守,許多英國人喜歡用老式書信體,用詞較為正式刻板,而美國書信語言非常生氣、有活力,格式也較為簡便。因此當我們寫信的對象是英國或其舊殖民地國家時,要使用標準式英語Queens English;如果寫信的對象是美國或美國勢力范圍的地區時,就要用美國英語。當然,英國式的語言文化近年來也有變化,但總體來說,兩者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商業英文書信,一般都要求用打字機或電腦整齊地列印,左邊各行開頭垂直的,稱為垂直式或齊頭式(Block style),美國常用這種格式;每段的第一個詞縮進去,稱為縮進式或鋸齒式(indented style),英國常用此格式。垂直式的職務及簽名都在左邊的邊欄界線,這種格式,在極度尊重工作效率的美國公司,已普遍採用。 正式的商業英語書信要在稱呼的上方寫上收信公司名稱和地址或收信人的名字全稱、職務及地址,稱為信內地址(Inside address)。信內地址的寫法也有垂直式和縮進式之分,垂直式和稱美國式將各行並列,縮進式或稱英國式將各行依次退縮。不過,筆者注意到,近來英國商業書信信內地址並未依次縮進,似乎與美國式相同。此外,在美國還流行一種普通收信人地址的寫法,就是在書信的Inside Address中,把門牌號和街名都省略掉。 在英文書信中要使用敬語,最普遍的敬語是Mr, Mrs和Miss(用於未婚女性)。英國人常在男性的姓名之後用Esq. (Esquire的縮寫),不過在商業上也在慢慢地改用Mr. Mmes. (Madam的復數形式),用於二個女士以上。Messrs(Mr的復數形式)用於二個以上的男人,或用於二個以上的男人組成的公司或團體。在英國式英文信里,Mr, Mrs, Messrs,均不加縮寫句點,相反地趨向於進步自由的美語反而加縮寫句點如Mr., Mrs., Messrs.。 4. 在稱呼方面,商業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美國式)與Dear Sirs(英國式)二種,相當於我國的"敬啟者"或"謹啟者"。如果信是寫給各個公司單位的,不是寫給某個具體人的,美語用Gentlemen(復數形式),英語用Dear Sirs。如果對方公司只一人時,必須使用Sir/Dear Sir。稱呼後一般要使用標點符號,英國式採用逗號(comma),美國式用分號(colon)。 書信結尾客套語(complimentary close)有多種,相當於我國書信在結尾時使用的"敬禮"、"致敬"、"順安"等句。最為典型的美國式寫法是Sincerely和Best regards,典型的英國式表達有Yours sincerely(熟人或知道對方姓名),Best wishes, kind regards 和yours faithfully(不知姓名)。此外,英國式的客套語還有特別禮貌的格式,但除了特殊情況外,現在不再使用。 5.美語與英語在習慣用語差異 美語與英語在習慣用法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比如,英國英語在虛擬式中往往要加should,而美語大都不用。表示"有"或"沒有"的概念,英語用to have/haven』t got,美語則用to have/don』t have;"不得不"、"必須"做什麼,英語用to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美語只須說to have to do something;"假期臨時工"英語用holiday jobs,美語用summer/temporary jobs;"租用計算機"英語的表達是computer hire,美語用computer rental;"從某某學校畢業",英美表達習慣也不同,"graate"一詞,在美語里可以用於任何種類的學校,如graate from university/school等,而在英語里,graate僅限於大學畢業,中學畢業要用leave;當談到某家公司待遇低的時候,英語通常的表達是It was badly paid,而美語的表達則是It didn』t pay very much;"我與老闆相處得很好"英語的表達是I got ort very well with my boss,但美語則用got along代替句中的got on;"提高價格"英語用put up prices,美語用raise prices;"上計算機課"英語的表達是go on a computer course,美語則說take a computer course。 6. 通電話時,英美兩國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自己是辦公室的秘書或接線員之類的職員,不是對方要找的人,我們常說"請稍候",英語的習慣表達是hold the line, please,美語通常用hold on;如果要求對方(如接線員)轉給經理,英語的表達是Could you connect me with the manager?美語通常用介詞"to"代替句中的介詞"with. 當然了,美語和英語之間的差別還有別的方面的,但是美語畢竟是從英語中發展出來的。現在小學生的課本里還是多多採用英式英語的,畢竟它是比較正統的用來做學問的嘛!美式英語在口語中用的比較時髦啦,畢竟美國還是世界第一大國嘛!

『肆』 英美文化的異同點

英美文化異:

一、語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相當密切。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並不是兩種的語言。眾所周知,美國是由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的,英語也是被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帶去的。在過去的幾百年時間里,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發展各不相同,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這些差異體現在發音、拼寫、詞彙等方面。

二、人口

英美兩國同為移家,但人口組成各不相同。英國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從歐洲入侵英國的不同人種組成,包括伊比利亞人(Iberians)、凱爾特人(Celts)、古羅馬人(Romans)、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北歐人(Danes)、諾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國的日爾曼族(Germanic tribes)的盎格魯人(the Anglos)、撒克遜人(the Saxons)和朱特人(the Jutes)構成了現代英國人的英國人的基礎。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也是一個移民大國。美國人口的80%來自歐洲,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19世紀時來到美國的。人數僅次於白人的是黑人,此外還有土著印第安人、墨西人、中國人、人等。因此,美國被稱為「民族文化的大熔爐」。

三、政體

英美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兩國政治體制的本質相同,都實行三權分立(即權力分為立法權、行和權)和資產階級,但兩者形式不同,英美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兩國政治體制的本質相同,都實行三權分立(即權力分為立法權、行和權)和資產階級,但兩者形式不同。

四、習俗

在傳統習俗方面,英美兩國各有特點。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他們通常談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天氣。這與英國變化無常的天氣不無關系,有人甚至說:「一個人可以在一天之內體驗到四季變化。」所以,在倫敦看到晴天有人穿雨衣或帶雨傘就不足為怪了。

相同點:

1、基本都信仰基督教。不論美國還是英國,大部分民眾都信仰耶穌,所過的節日也是按照基督教一套來的。

2、所使用官方語言及平時交流語言相同。皆為英語。

3、民主氛圍很濃厚。普通平民都有權力直接選舉總體,注意是直接投票,而不是選代表。

4、英美兩國對外來文化包容性都比較高。尤其是美國,是一個多元化文化的大熔爐。

具體一些特點則如下:英國人注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伍』 英漢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一、語言自身差異

語言自身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彙語義方面的差異。詞彙的語義:一方面是詞彙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是詞彙的文化意義。詞彙語言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彙的文化意義上。本身意義相同的詞彙,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其文化意義可能有相同、空缺和沖突等三種情況。
1.詞彙本身的意義:laborer指干體力活的勞動者,worker既指體力也指腦力工人,而在漢語中,勞動者和工人沒什麼區別。ambition在中國詞典中意味著野心,但在美國詞典中還有進取心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客氣」,在英語中很難找到恰當的對應詞。漢語中的「關系」和英語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對等,「關系」在漢語中可能是個具體的概念,如,「他的關系很硬」是指他認識人好辦事等,而在英語中「relation」則表示抽象的概念。
2.詞彙的文化差異:文化意義相同的詞彙在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沒有麻煩,問題在於文化意義空缺及文化意義沖突的詞彙,往往導致交流達不到目的,引起誤解甚至交際失敗。
英語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樣漢語中的「民辦教師」「農轉非」「希望工程」等詞,英美人也難解其意。在中國代表帝王的龍,在英美卻是邪惡的化身,因此漢語的「亞洲四小龍」只好譯成「Four tigers」。中國共產黨黨旗上鐮刀和鐵錘圖案,在德國人看來卻如臨大敵,避之唯恐不及。英語中「bat」通常是醜陋、凶惡的代名詞,而對於中國人,就因為「蝠」與「福」同音,便將蝙蝠視為幸福的象徵。又如「peasant」(農民),毫無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韋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在產品商標的翻譯上,需了解有關詞語在目的語中的文化意義。據資料顯示,「白象」電池前些年在國內十分暢銷,卻被誤譯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譯文在英語中指「大而無用的東西,誰還買它呢?」又如:飲料名Coca-Cola開始被人譯為「卡口卡脖」,國人無人敢問津,而譯成「可口可樂」後就打開了市場,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觀和價值觀差異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個民族的人民具有類似的價值觀。而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有時差異很大。世界觀價值觀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言的表達與理解。
1.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准和實現方略。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於儒家「禮」的傳統,強調「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價值,提倡個人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影響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對於「你的衣服真漂亮」這樣的稱贊話,中國人大都答「哪裡,哪裡」,而西方人則高興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課堂上中國教師比較正式,注重教態;而美國教師則比較隨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中的等級意識和美國文化中的平等意識。
2.通過語言,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假設一個小孩看見鄰居家的果樹上結滿了蘋果,而不去摘吃,問他為什麼不摘?信奉基督教歐美的小孩,他會回答說:「我不能去摘,因為上帝在看著我。」如果是中國、日本等東方的孩子,一定會回答說:「那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受著上帝的監視與庇護。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不信上帝,但我們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樣的古訓,大多數中國的家長都會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們。
3.中西價值觀念差異導致中西人們對英語中某些詞義內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語言交際中不能相互溝通。西方文化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Indivi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支配著大多數美國人,因而有「在愛情和戰爭中,採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這對於「禮儀之邦」的中國人來說非但接受不了,甚至會感到這種為人態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漢語中的「自以為是」「自負」都帶有貶義色彩,「Indivialism」被認為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三、言語行為的文化特性體現在語用差異上

1.文化行為差異。我們設想一下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情況。外國人要學會正確使用「我說一點膚淺的意見,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這樣的句子,除了需要語言本身的知識以外,還必須習得中國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
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
中國:你買什麼?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歡迎光臨。美國: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規則:中國的營業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日本的營業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的營業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際模式
在中國對道謝的答語常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但如直譯:「It''s my 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對方可能誤解,以為你是不情願幫助他的,應回答:「my pleasure.」中國傳統上以家庭為本位,而西方以個人為本位,這是不一致之處;中國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這卻是一致之處。上課遲到了,中國人須敲門,喊一聲「報告!」允許後才走進去;英美人則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聽美國人說:「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為是正式邀請,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句客氣話。正式邀請比客氣話要具體的多,一般來說邀請需要包括時間地點,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確的邀請。

四、成語諺語習語文化差異

學習外語難免要接觸到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是一個社會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成語諺語可找到對應的漢語,有些本身已為漢語吸收,有些可直譯而不會構成理解上的障礙,但更多的是由於漢英文字的巨大差異和文化傳統迥然不同,很難找到適當的漢語譯法,譯文難以做到形、聲、意、神完全符合,這就是文化差異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漢語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漢語諺語另有一層寓意: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最後會出大錯,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英語諺語只說明一個事實,一種態度;小失誤也是失誤,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樣。Gilding the lily似乎與「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實相差甚遠。此處英語諺語的意思倒近似「畫蛇添足」,指對很完美的東西作不恰當而且過分的修飾,表示不贊成這種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習語,習語的意義往往藉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的構成整體意義。形容一個人「脾氣倔強,不肯輕易改變主意」,在漢語中說「犟得像頭牛」,在英語中說:「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騾子)。中國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英語卻說「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國人說「不稱職」,地道的英語卻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說法源自古羅馬。古羅馬把鹽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為官餉發給士兵,英語的salary(薪金)一詞就是來自於拉丁文的salarium (鹽)。所以,「白掙錢不幹活」就可以說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中國一些漢語縮寫詞,如讀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會背景,就會不知所雲。
可以看出英漢習語諺語差別十分明顯,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總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我國正面臨世界多元文化的撞擊,其中仍將以西方文化(歐洲及北美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源。無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擴大和深化必將進一步使中國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將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著名的學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詞形容當今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正是當今地球上時空的緊縮,使得跨文化差異的學習和研究更為迫切。
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說過:「採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本身的傳授,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陸』 英美文化差異有哪些

英國人和美國人雖然說著相同的語言,卻有著許多完全不同的處事態度與生活習慣。在很多生活細節上,你一眼就能區分出高冷的英國人和不拘小節的美國人。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於英美文化的差異與區別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英美文化的區別
一、語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相當密切。著名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在描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時說:「語言永遠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所屬文化相關聯。歸根結底,離開了相關文化,詞彙就失去了意義。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著語言的不同……」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包括語言差異。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並不是兩種獨立的語言。眾所周知,美國是由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英語也是被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帶去的。在過去的幾百年時間里,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發展各不相同,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這些差異體現在發音、拼寫、詞彙等方面。
正如每個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樣,英美兩國由於地理位置相距甚遠,發音規律各不相同。這也正是為什麼人們把英語發音歸為英音和美音兩類。在拼寫上,美國英語較之英國英語更簡潔,更接近發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語言在詞彙方面的差異體現在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表達同樣的意思時選詞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兩國同為移民國家,但人口組成各不相同。
英國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從歐洲入侵英國的不同人種組成,包括伊比利亞人(Iberians)、凱爾特人(Celts)、古羅馬人(Romans)、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北歐人(Danes)、諾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國的日爾曼族(Germanic tribes)的盎格魯人(the Anglos)、撒克遜人(the Saxons)和朱特人(the Jutes)構成了現代英國人的英國人的基礎。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移民大國。美國人口的80%來自歐洲,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19世紀時來到美國的。人數僅次於白人的是黑人,此外還有土著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中國人、菲律賓人等。因此,美國被稱為「民族文化的大熔爐」。
三、政體
英美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國政治體制的本質相同,都實行三權分立(即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和資產階級獨裁,但兩者形式不同。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根據英國王位繼承原則,英王是世襲的。英國憲法規定,英王是國家元首、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司法首領、英國國教世俗領袖。但英王的權力只存於名義上,英國人常用「臨朝而不理政」來描述英王的實際地位。法律上的這些王權早已讓給內閣。議會掌握立法權,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內閣是英國政府的領導核心;司法權由大法官行使,檢察長和副檢察長也行使一定的司法權。
美國實行聯邦制。根據美國憲法,國會為最高立法機關;總統在行政上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三者之間相互制約。
四、習俗
在傳統習俗方面,英美兩國各有特點。
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他們通常談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天氣。這與英國變化無常的天氣不無關系,有人甚至說:「一個人可以在一天之內體驗到四季變化。」所以,在倫敦看到晴天有人穿雨衣或帶雨傘就不足為怪了。

『柒』 中國與英國的文化差異主要在什麼地方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要討論的習語是廣義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後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於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試圖藉助語用學的理論,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
語言哲學教授H. P. Grice在他的Meaning一書中把話語的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 meaning)兩種。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這就是Grice的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論的基礎。那麼,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根據我們的觀察,英漢習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由此出發,本文提出了英漢習語文化意義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於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我們經過歸納總結認為,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習俗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4、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於翻譯標准,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從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 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結晶都是譯文要忠實准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並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習語、詞彙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義,沒有形象意義;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沒有隱含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於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於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准確傳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詩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
在翻譯的方法上,直譯與意譯一直是翻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我們通過對一些翻譯理論及資料的學習與實踐認為,直譯與意譯是相對的,兩者之間相互聯系,且沒有絕對的界線。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個句子的翻譯都會兼有直譯與意譯。一件好的譯作總是即有直譯,又有意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我們認為,如果採用直譯能准確傳達原文多種意義的,就直譯,如果不能譯出原文多種意義,特別是不能准確譯出隱含意義的就採用意譯。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對英漢習語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加以具體化。
1、直譯
由於人們在感情,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英漢習語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譯。 如Easy come, easy go與漢諺「來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與 「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與 "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與「身教勝於言傳」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揮金如土」;漢語成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於軍事家的策略。兩個習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近似,略有差別,隱含意義相同,形象意義互譯。此類習語直譯,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保留了原文的風格,譯文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種最佳方式。
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則直譯字面意義。All roads lead to Rome譯成「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幾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來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譯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類似這樣的習語譯文,讀者只要用心體會一下,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
2、意譯
有些習語由於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如何自然教授在《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中舉的一個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讀者會不明白,為什麼是羅馬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其實它的隱含意義就是「入鄉隨俗」,若譯為「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則更為形象生動,關於譯成以上兩者中的哪一個,則要視原文體、上下文語境而定。
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意義完全不同,所以漢語 「望子成龍」 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可意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語習語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隻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痛苦而狼狽,這個情景和漢語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狽」,翻譯時更換了形象,更利於讀者的理解。
有些習語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而只能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如「天有不測風雲」,若把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毫不保留地譯成英語,會使英文讀者不知所雲,因為漢語中「風雲」的文化含義一般的西方人很難理解,若把它的隱含意義譯出,就會一目瞭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這種情況在源於典故的習語中較常見。如Achilles' 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後跟」並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的弱點」更恰當。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譯成漢語時,其中的字面形象dog、 bone都不能直譯,只能舍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譯出隱含意義:「以你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活」。
同類的例子還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成漢語,雖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譯為:「我們常吵吵鬧鬧,但仍很相愛。」
3、還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後雖不會產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不能理發解其含義。命名譯文形象生動,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You can't t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
4、其它
英漢習語中有一些屬「貌合神離」,字面意義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相去甚遠,不能互譯。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w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漢語「笑掉大牙」卻是「看笑話」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發指」,前者含義是看到或聽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後者的意思為「令人非常憤怒」。
有些習語含有褒貶義,翻譯時不可隨意對應。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mill appear與漢諺「說曹操」並無貶意。把「雨後春筍」與like mushrooms相對應也是不合適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現,且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英語中的mushroom往往同時含有「生長迅速、滅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本文分析了英漢習語中所體現的英漢文化差異,並受語用學有關理論的啟發,提出在英漢習語翻譯中首先要保證原文隱含意義的准確轉達,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並要根據具體的語境正確譯出原文的褒貶意義。由此出發提出了具體的翻譯方法。然而,語言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英漢習語亦然,非一篇短文所能涵蓋。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多練習,多思考,用心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奧秘。

『捌』 中國和英國文化的差異有哪些方面,導致這種原因是什麼

文化差異的話有一個挺重要的一點是關於personal space,即個人空間.英國人的話對個人空間的要求還是挺大的,特別是陌生人靠的太近會不舒服,中國嘛這人口密度呵呵呵呵.
還有一些語言上的,比如說俚語啊典故啊什麼的,歷史文化都不一樣有些時候可能無法理解一些俚語,而且笑點可能不同,一個東西可能我們覺得很好笑他們卻無法理解.
宗教信仰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應該有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可中國大部分是無宗教信仰的.
還有各方面的禮儀什麼的,比如說用餐的時候英國會要求無聲,刀叉的擺放什麼的都有講究.
……唔其實還有挺多的不過想不起來了(攤手)

『玖』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

中英文化差異:你不重視我我就會讓你很尷尬~

南京學府翻譯
2019年05月30日
中英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語言習慣,生活環境,邏輯思維等等都有很多的不同點。

如果在交往時隨心所欲,忽略這些文化差異,當你和國外朋友相處時就會很尷尬。

下面這些常見的差異,你有沒有遇到過呢?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

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或者「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或者「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

如:

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要分「伯伯、叔叔、舅舅、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

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

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

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

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看完這些差異之後,大家一定要記得相互理解和尊重喲~

喜歡請多關注學府翻譯哦~

『拾』 中英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反映

一、問題的提出

在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紐約的孤獨而奇特的女士們。她們雖流浪街頭,卻不公開乞討;生活窮困,卻有很強的生存能力;身居擁擠不堪的鬧市,卻形單影只。文章在談到街坊鄰居對她們所持的態度時是這樣敘述的: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此作者用「喪家之犬」的比喻來說明街坊鄰居對她們報以同情的態度。讀者往往對句中的比喻感到無法理解。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對喪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趕走。而「喪家之犬」則被中國人用來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處亂竄、無處投奔、令人討厭的人。因此,只有了解英美國家這一文化知識,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英語學習中俯拾皆是,它說明了一個問題:學習英語不能不同時注意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正是由於每種語言都反映著產生它的一種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語言都有其文化內涵。因此,文化語言學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文化交流也成為我們英語學習的熱點。這是因為從外語學習的角度講,要用地道的外語與外國人進行交際,避免各種各樣的誤解和隔閡,就不但要理解他們的語言,還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

二、什麼是文化

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群體的人們在其發展過程中引導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內容的總和。我們每一個人,無論生長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與表達文化的語言的產物。一些人類學家如魯斯·本尼迪克特、克來德 ·克拉克霍恩、弗朗茨 ·博厄斯、瑪格麗特·米德、詹姆斯 ·弗雷澤爵士等,都在他們對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向我們揭示了每一種文化是怎樣規范、決定其成員的信念、價值觀、審美觀與真理觀的。下面這段話摘自魯斯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類型》,它言簡意賅,頗具遠見卓識地概括了文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人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圍的環境與風俗習慣就影響著他的經歷和行為。等到他咿呀學語的時候,他已成為此文化熏陶的一個小生靈了。待到他長大成人,能夠參與社會活動時,這一特定的文化習慣便成了他的習慣,其特有的觀念也變成了他的觀念,其禁忌也就變成了他的禁忌。」

那麼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又如何呢?語言與文化相依為命,不可能脫離另一方面而獨立存在,語言反映文化特徵並預示文化發展的方向,兩者的關系可簡單地比作內容與形式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我國語言學家鄧炎昌、劉潤清是這樣闡述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重要作用……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託,既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那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文化因素或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要全面正確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對我們學習外語尤為重要,因為我們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承載的文化不相同,表達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會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具體地說集中體現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習俗文化及宗教文化四個方面。

三、民族文化的差異

民族文化是指由歷史發展和社會遺產所形成的文化,各個民族由於其歷史發展各異,在其漫長的民族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

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人們極端崇拜個人主義(indivialism),注重個人奮斗,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卡內基從一貧如洗的學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鋼鐵大王;林肯從平民百姓平步青雲,登上總統寶座……這都是普通美國人津津樂道、夢寐以求的個人成功典範。所以提倡個人奮斗、個人成功已成為美國社會的文化核心。因此,在英語詞典中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超過了100個,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數千年來,千百萬中國人都靠有限的土地和資源生活,經濟和社會的客觀條件加上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倫理道德觀的約束,使中國人把個人的目標置於社會需要之下。在中國,一般不突出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往往把個人的成就和榮譽歸結到群體,人們具有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可見多麼重視吃。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中國人的宴會上頭七、八道菜就擺滿整個桌子,而且碟子摞碟子地擺放,客人可以盡情享用。在美國,熱狗、漢堡、麵包、黃油是家常食品,即使在感恩節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只是圍攻一隻皮糙肉厚的火雞。使中國人更不能理解的是在州政府、市政府舉行的宴會上,菜單上出現的也只有一道肉類主菜,兩三道烹飪精美的蔬菜,一份好看的甜點以及咖啡。

四、地域文化的差異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中為美,而在另一種語言中為丑;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內涵,而在另一種語言中毫無意義。

在中國,龍被視為神物,集力量、智慧、運氣、喜慶、威嚴、威武、權力於一身。封建時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龍」,中華民族也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而在英語中,dragon被看作「邪惡」、「恐怖」,甚至「戰爭」的代名詞。《聖經》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個與上帝作對的誘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稱作the old

Dragon。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也以「Dragon」這個詞來描述斯巴塞太太:……鎮上的人們走來走去看見她坐在那兒,卻把她看作這個銀行的「毒龍」(Bank dragon)。

「紅色」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徵著熱烈、歡樂和喜慶,是一種帶來美感的色彩,所以《紅樓夢》中角色的穿著不少是紅色,如寶玉的大紅箭袖;黛玉的楊妃綉花錦裙;鳳姐的桃紅撒花襖;香菱的石榴紅裙子;鴛鴦的水紅綾子襖兒等等。但對一些西方人來說「紅色」卻和戰爭、流血和恐怖聯系在一起。如英語的scarlet,具有「鮮紅的、猩紅的」,「淫盪的」等意義,scarlet letter在美國殖民地時期是通姦罪的標志,但是red-letter卻表示「喜慶的」,red-letter day表示「紀念日」,「大喜的日子」,這可能來自日歷上用紅字標明這種日子的習慣。

竹子這種植物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關系,歷代文人墨客賞竹、畫竹、詠竹。鄭板橋的竹畫享譽世界,邵謁的名句「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漸成了中國人堅強不屈、高風亮節的性格的象徵。但bamboo一詞在英語里只不過是一種很普通的植物,沒有任何外延意義。

五、習俗文化的差異

習俗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習慣和風俗。如果仔細對比一下中西兩種文化中有關日常生活和社會習俗方面的例子,我們就不難看出它們的差別。

中國人的婚禮一定要穿大紅,喪禮則是從頭到腳的白,大喜與大悲洋溢其間。熱鬧與悲傷的氣氛充斥在婚禮的鑼鼓與喪禮的嗩吶聲中。西方人婚禮穿白色婚紗,以示純潔高貴。喪禮一定要穿黑色體現庄嚴肅穆。安靜是兩者都不可或缺的。

長期受中國文化陶冶的中國人性格內向,行動拘泥,謙虛為本,明明工作出色,別人當面誇他,他總是說:「我做得差得遠呢」,「我做得不好」。西方人則把這種回答看成虛偽的謙恭或是沽名釣譽。西方人對這種贊譽常常是說:「謝謝。」這會使中國人覺得不謙虛。一個中國人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常常對領導這樣說:「我新來乍到,沒有經驗,請領導和同事多多幫助。」領導聽了感到滿意。在西方,如果對公司老闆說這種話,老闆也許會認為這個人缺乏進取精神,不可委以重任。

中國人自來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是因為中國人千百年來居住集中,接觸頻繁,個人生活或私生活很容易被人知道或干預。加上中國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所以他們很願意了解別人的歡樂與痛苦,別人也願意說出自己的喜悅與不快。而對英美人來說,如果有陌生人詢問他們的薪水、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問題,他們可能會感到尷尬或不快,甚至抱怨:真是閑得無聊,你有窺探他人隱私之癖啊!

六、宗教文化的差異

宗教文化指的是宗教上的信仰。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它們對該民族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成為人們的精神動力。英國人多信奉基督教,自1382年牛津大學神學教授約翰·威克里夫將《聖經》從拉丁文譯成英文以來,它就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讀物。他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的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人類負有原罪,在現世理應受苦,安貧守賤,順從上帝的安排。而且,基督教在英國歷史上曾一度占統治地位,教會的勢力往往凌駕於國王、君主之上。中國人相信:在盤古開天闢地以後才有世界,主宰自然界的則是「天公」、「老天爺」。「上帝」和「老天爺」所代表的東西不同,其含義也大不一樣。尤其是「上帝」這個概念具有較濃厚的基督教色彩,而「尊天命」、「聽天由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又無不帶有中國的宗教色彩。

總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就越能正確理解和准確地使用這一語言。

閱讀全文

與英國語言文化差異會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怎麼會有鑽石 瀏覽:594
伊朗人喜歡吃什麼的 瀏覽:888
越南為什麼開始親華 瀏覽:530
越南土沉香15什麼價格 瀏覽:29
倫敦的位置在英國的哪裡 瀏覽:220
義大利面附近在哪裡 瀏覽:886
哈日族和中國人哪個多 瀏覽:402
章子印尼怎麼加 瀏覽:727
伊朗為什麼不用氣體擴散法 瀏覽:176
印尼用什麼直播軟體 瀏覽:580
英國罰單郵寄多久 瀏覽:153
英國什麼公司進口led燈 瀏覽:661
歐服csgo如何找到中國玩家 瀏覽:668
中國遨遊手機版在哪裡下載 瀏覽:194
義大利語提前怎麼說 瀏覽:104
英國為什麼將軍多 瀏覽:835
中國伊朗25年協議美國怎麼辦 瀏覽:412
特朗普為什麼取消打伊朗 瀏覽:872
義大利威尼斯用的什麼貨幣 瀏覽:149
印度哪裡能買到啤酒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