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的習俗有哪些要詳細點的
這個問題有意思!
如果是英國的話,禁止宰殺天鵝算不算?
從12世紀開始,泰晤士河以及支流上的野生天鵝都屬於王室財產,宰殺其中任何一隻都是違法的,每年英國王室還會派人清點天鵝的數量。之前,就有留學生因為企圖宰殺食用野生天鵝,導致差點被遣返。
還有搬運大件物品回家犯法。
在倫敦,根據1839年倫敦警察廳法案第54條例規定:在人行道上滾動或者搬動任何木桶,缸,梯子,木板,海報等大型物品,屬於違法行為(從路邊手推車或者馬車上下搬運之類物品除外)最大限度罰款£500,但該條例僅適合於倫敦。
聽我們以前回來的一位留學生說,還有禁止在公共場合唱生日歌……
由於版權問題,法律規定不可以在公共場合給朋友唱生日快樂歌,否則將不得不付費。
還有什麼好玩的暫時想不起來了,大家想到什麼都來說說哈~~我也很好奇的說!
2. 古代人究竟是怎麼避暑的
夏天烈日炎炎,燥熱酷烈。雖不至讓人厭惡,但因常與悶、熱、躁聯系在一起,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通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采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到了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大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3.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1、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2、青銅冰鑒
青銅冰鑒是我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鑒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青銅冰鑒,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3、木質冰箱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
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
4、唐代空調房
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皇家宮廷、高官顯貴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
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5、行宮避暑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後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席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後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
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竹編工藝品。後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熏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後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6、古代冰淇淋
北魏時奶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4. 古代是怎麼過炎熱的夏天的,有什麼避暑的妙招呢
古代文藝青年比較多,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若論單純用來避暑,看古畫和古裝劇里的姑娘都是人手一扇,也知道扇子有多靠譜了!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主人涼爽愜意,僕人當然是要汗流浹背的。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扇子的基本使用原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
避暑利器二:冰塊
不要以為沒有電冰箱,古人就沒法貯存冰塊。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冰桶系木質,其設計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冰鑒”,冰鑒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現在看很簡單,但在明清時代可算是高檔“家電”了。
5. 古代都有哪些避暑的方法
在古代,到了夏季,同樣是酷暑難耐,可是人們又沒有電,無法使用我們現在熟知的降暑神器----空調,那麼為了應對酷暑,人們還是想出了許多妙招。
其中最普通的就是有錢人家都會在清涼之地買一處宅院,就像是避暑山莊,到了最炎熱的時候就會搬去那裡住,遠離這酷熱的地界。
而且這些冰塊也可以用來冰水果,作用原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冰箱。將冰塊置於一個籃子的底部,再將水果置於冰塊上層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水果是十分冰涼的,吃起來十分的涼快。也可以用來冰鎮其他的飯食,總之能冰的都冰,來達到降溫避暑的目的。
6. 英國人如何度假
英國人在許多方面也許是保守的,但他們卻很喜歡去新的地方旅行,他們總是遠途旅行的先行者(pioneer)。現在,英國每年都會有許多的男女老少去歐洲(Europe)度假。許多人帶著他們的帳篷、活動房子和汽車,乘渡船(ferry)、氣墊船(hovercraft)或托運汽車的飛機,跨過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但也有人願意通過旅行社來預訂房間,進行團體旅行。有趣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到了目的地之後卻迷上了商店,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購物上,拚命想著要買些什麼和怎樣把價格換算成英鎊(pound)和便士(pence)。【相關閱讀】閱讀短文,根據短文內容回答題後問題。
7. 夏天去什麼國家避暑比較合適
1、義大利
義大利是古典和時尚交匯的國度。在這里可參觀古羅馬遺址,尋訪威尼斯水巷,或凝視佛羅倫薩的美麗教堂,也可感受米蘭這座充滿活力的摩登城市。不過如果是夏季的話最推薦的莫過於義大利的避暑勝地-科莫湖。
科莫湖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盆地中,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在這里消夏,還可觀賞到各種地中海奇花異草以及許多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另外最神奇的是即使在夏季,科莫湖水也是冰冷刺骨的。
主景簡介:科莫湖另一大景觀就是繞湖而建的小鎮。小鎮很安靜,走在科莫的這個小鎮上,能讓你在安靜至於感受到一種夏季清涼的小資情調生活,所以在臨時的時候別忘記一定要給自己寄一張這里的明信片。
主景推薦:溫德米爾湖位於英格蘭與蘇格蘭交界處的坎布里亞郡大湖區里,不過如果是夏季的話別忘了來英國的溫德米爾湖走走就對了。
英國人熱愛這里,同時這里也是私家遊艇最理想的巡遊天堂。若天氣晴好,陽光之下,清風拂面,一桅一船一人一水面的景緻,湖中看風景的人,成為湖邊遊客們眼中美妙的風景。
推薦理由:當地溫度20℃。夏天來自愛爾蘭海的清涼海風一直能吹到溫德米爾湖上空。溫德米爾湖集天地之精華,把炎熱與乾燥都趕走,成為英國夏季最著名的本土避暑之地。
8. 英國紳士為什麼總要手提一把雨傘
英國的紳士帶傘,是為了照顧到沒帶傘的女士,保護女士是紳士的天職,這也是他們為什麼叫紳士的原因。
在中世紀英國,「gentry」(紳士階級)是一個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僅次於貴族,如爵士等職位。此階層的男性成人當時稱為「gentleman」(紳士)。「紳士」源於17世紀中葉的西歐,由充滿俠氣與英雄氣概的"騎士"發展而來,後在英國盛行並發展到極致。
紳士風度即是英國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國社會各階層在看齊上流社會的過程中,以貴族精神為基礎,摻雜了各階層某些價值觀念融合而成的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
(8)英國人如何避暑擴展閱讀
早在17世紀後期,英國就開始實施「紳士教育」。它由英國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他把那種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創業精神和才幹,還有強健的體魄的人稱之為「紳士」。「紳士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紳士」。
這種「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乾的人」。即必須具有上層社會所理解的道德思想與行為;具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能力、機敏與自信;具有高貴的文明的禮貌與儀態;具有多方面的學識,足智多謀。
9. 英國的習俗都有哪些
這個問題有意思!
如果是英國的話,禁止宰殺天鵝算不算?
從12世紀開始,泰晤士河以及支流上的野生天鵝都屬於王室財產,宰殺其中任何一隻都是違法的,每年英國王室還會派人清點天鵝的數量。之前,就有留學生因為企圖宰殺食用野生天鵝,導致差點被遣返。
還有搬運大件物品回家犯法。
在倫敦,根據1839年倫敦警察廳法案第54條例規定:在人行道上滾動或者搬動任何木桶,缸,梯子,木板,海報等大型物品,屬於違法行為(從路邊手推車或者馬車上下搬運之類物品除外)最大限度罰款£500,但該條例僅適合於倫敦。
聽我們以前回來的一位留學生說,還有禁止在公共場合唱生日歌……
由於版權問題,法律規定不可以在公共場合給朋友唱生日快樂歌,否則將不得不付費。
還有什麼好玩的暫時想不起來了,大家想到什麼都來說說哈~~我也很好奇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