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戰對英國有什麼影響嗎
1.公立大學發展的轉折點
泰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理清一戰對英國公立大學的影響,首先要明確“公立大學”的定義。在他看來,公立大學應該包括兩層含義:學校的大量資金來自公共資源,學校被社會各界及公眾所認可。一戰見證了英國大學的變化。
泰勒表示,在一戰的背景下,性別平等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一戰前,英國各界一直在辯論女性投票權的問題。戰爭開始後,爭論被擱置。因為大多數男性教職員工和學生都去參加戰爭,在剩下的學生中,女性比例大大增多,經常被僱用為兼職教師。因此,他認為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因戰爭而提高。另外,在某些特定領域,戰爭為女性帶來了新的機會,如醫學和獸醫學研究。這些改變為1918年英國政府賦予部分女性選舉權奠定了基礎。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關於英國經濟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不過一戰之後英國在萊因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西德的佔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帝國的一部分。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指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00萬平方千米。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英國殖民統治發生嚴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被迫允許廣大的殖民地獨立或半獨立,為了繼續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影響力,英國政府倡議督導建立了一個所謂的和平組織——「英聯邦」,前英國大部分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加入了該組織。但也有少數沒有加入。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00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雖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領外)的人民大多無權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來,英國本土的民主卻繼續深化。
從殖民地的角度來看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了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獲得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但同時,英國的殖民政策並非利他主義的。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斗,使得像愛爾蘭、印度、辛巴威、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蓋亞那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沖突。
「大英帝國」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 Dee)。
背景:英格蘭殖民主義
對不列顛島嶼與法國的擴張
自1066年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並征服了英格蘭之後,英格蘭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就一直積極地介入歐洲大陸的事務。到14世紀末,從對歐洲的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家政策。
這段時間是英格蘭對外征服的開始,包括了1282年對威爾士的擴張,以及1169年對愛爾蘭的征服。1296年英格蘭對蘇格蘭的短暫控制在1314年中斷,兩個地區的真正統一要等到1603年通過王位繼承的方法來和平實現。雖然1204年英格蘭君主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通過聯姻與繼承英格蘭的統治者還是擁有法國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終喪失。從此之後一直到1563年英格蘭君主只擁有法國北部的戰略要港加來,但是自那之後就連加來港也丟失了。
海外帝國的成長
海外的大英帝國——這里指的是英國人的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以及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具有開拓性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亨利七世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像馬薩諸塞灣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類的貿易企業為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國的第一個干碼頭,加強建設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他於同年8月5日在聖約翰港宣布紐芬蘭為英格蘭的殖民地;1587年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羅阿諾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這兩片殖民地。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1588年(在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期間)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大勝正式確立了英格蘭作為海上強權的地位,雖然之後1590年代幾次與西班牙戰事的失敗暫時挫敗了英格蘭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計劃。160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終於與西班牙簽訂了《倫敦條約》,正式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格蘭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范圍並鞏固了國內的政治發展。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議會在倫敦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議會。
對美洲的殖民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倚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則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像加勒比島嶼一樣對英格蘭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英格蘭的美洲帝國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例如通過英荷戰爭的勝利英格蘭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不斷發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斷向西探索,尋求更多的可耕種土地。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大地區的控制權。
隨後,澳大利亞(1788年被發現,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自治,並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自由貿易與「非正式帝國」
原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在18世紀開始衰落。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英國而言變得不那麼重要,直到一連串試圖扭轉這種對殖民地忽視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收)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這段時期有時候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殖民地並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後,依然主宰了美國與英國的主要貿易。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但是現在在英國,重商主義很快就要讓位於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麼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願意授予像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於1801年被並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並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於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穩定狀態。
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玉米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雖然英國喪失了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崙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的地位之時,皇家海軍則主宰著海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的英國也得意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這種海外擴張是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所建立起來的一個「非正式帝國」。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英帝國在亞洲
1757年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雖然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飢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鴉片戰爭的大勝後,英國從中國人手裡奪得了香港。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復雜的關系。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不列顛治下和平(Pax Britannica)的瓦解
作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曾經能夠將整個世界作為其原材料的來源國和工業品的出口市場。但是隨著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在19世紀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國家尋求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到1870年代,英國的工業產品面臨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強有力競爭。
工業化在德國和美國迅速進行,使它們迅速趕超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到1870年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經超越英國,並且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經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19世紀末,德國甚至開始為當年的「世界工廠」生產這些產品了。
雖然無形出口品(如銀行服務、保險和船運)讓英國不至於出現貿易逆差,其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國不僅只在工業化國家市場的競爭中落敗,其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也沒有占優勢。英國甚至正在喪失它曾經所擁有的,對印度、中國、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
英國的商業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因商業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德國於1879年、法國於1881年先後放棄自由貿易)。
這么一來的結果是國內和出口市場的雙重萎縮。歐洲和之後美國的政府與企業領袖們因此開始將海外的殖民地作為他們新的市場:這些海外殖民地將成為宗主國的出口市場,而他們則被安置在貿易壁壘的保護之下,使得其他國家商品無從與宗主國產品競爭。同時它們還依然是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雖然英國將自由貿易一直堅持到了1932年,英國也參與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以避免那些曾經在其影響之下的地區落入別的工業化國家之手。
英國與新帝國主義
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時期內,歐洲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被稱作「新帝國主義」。這段時期內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各歐洲強權「為帝國而帝國」,在海外競相爭奪並鞏固其殖民地,在種族優越論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與統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這一時期,歐洲強權在海外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2300萬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還很少有歐洲人踏足,但在這一時期內非洲成為帝國主義者們主要的目標。但是擴張在其他地區也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東亞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美國和日本也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認為是英國進入新帝國主義時代的分水嶺,這一年本傑明·迪斯累利領導的英國政府從負債累累的埃及統治者伊斯梅爾(Ismail)手中買入了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英國從此鞏固了對這條對英國和印度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運河的控制權。1882年,英法兩國對埃及領土的爭奪最終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
對俄國幾個世紀以來逐漸向南擴張的擔心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1878年英國控制了塞普勒斯,將其作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據點;在此之前英國還參與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並試圖入侵阿富汗。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阻止俄國進一步向南擴張以至最終威脅到英國對印度的佔領。英國發動了三場針對阿富汗的血腥戰爭,但都不成功,當地人民的反抗和復雜的地勢挫敗了英國的目標。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所遭受的最慘痛的軍事失敗,整個英國軍隊被由俄羅斯帝國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圖族(Pashtun)人擊潰。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是一次慘痛的精力,英軍在坎大哈被擊潰、在喀布爾被包圍,最後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義,徹底擊垮了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將他們永遠地趕出了阿富汗。英國人在亞洲內陸的冒險在1903年一次失敗的、並且完全沒有必要的侵略西藏的企圖失敗後徹底結束。
與此同時,在英國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正式的帝國視為極其重要,特別是對在世界市場上份額正在下降的英國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國全心全意地採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為熱帶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搶奪者。
英國採取了新殖民主義政策的誘因可能是為了為英國產品和投資尋求更大的海外市場,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戰略性的先發制人舉措,為的是防止現有的貿易通道被別的強權破壞,或者讓別國在日趨封閉的國際貿易形勢發展下獲取更多的出口市場。1900年初張伯倫試圖對英國的貿易壁壘法案進行修改卻遭到很大的反對並最終被迫放棄,顯示即使在英國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英國人還是多麼地支持自由貿易的原則。也有歷史學家們認為,英國採取新帝國主義政策其實是其影響力下降的表現,而非其影響力上升的結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演變過程足以警示我們,不應將新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強權間經濟上的競爭視為英國加強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鞏固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是對印度兵變的直接反應,而印度兵變的緣由之一也是印度國內的保守勢力反對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許多政策所導致。
對非洲的掠奪
1875年歐洲國家在非洲兩塊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爾及利亞和開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成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這種從原先只在經濟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國」到對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轉變,其實是以英國對這些原本就處於英國影響之下的非洲地區赤裸裸的掠奪而實現的。
當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在剛果河下游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他們其實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向熱帶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會議就曾試圖調解強權之間的矛盾,該會議提出了以「實際佔領」為確定各國殖民地歸屬的評判標准,而該標準的採納意味著歐洲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襲擊非洲當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獲得更大面積的「實際佔領」地。
英國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佔領(最直接的起因是為了保護蘇伊士運河)同時也起到了確立了英國對尼羅河地區的控制。這又進一步導致了1896至1898年英國對蘇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兩國的法紹達事件。
1899年英國完成了對南非的全面佔領,這項軍事行動最早始於1795年對開普的並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蘭人所統治的金礦產區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後,負責南非事務的英國南非公司進一步向北深入,並以開普富商賽西爾·羅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的名字將其所佔領的地區稱作羅德西亞(Rhodesia)。
英國在南非和東非的勝利促使羅得斯爵士和英國駐南非大使阿爾佛萊德·米爾納(Alfred 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個「從開普到開羅」的英國殖民帝國。他們希望通過建造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南非礦區的鐵路來實現。但是由於德國對坦噶尼喀的殖民將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兩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間只有電報線路暢通,而鐵路則無法建造。
雖然是自由貿易最積極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國人在1914年卻不僅僅成為最大的海外帝國,更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於其統治之下,而同一時期法國只統治了15%的非洲人、德國9%、比利時7%以及義大利1%。英國的奈及利亞一個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隨著加拿大(1867)、澳大利亞(1901)、紐西蘭(1907)、紐芬蘭(1907)和南非聯盟(1910)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1907年後被稱作帝國會議)。
自治領之間的外交關系主要由英國的外交部負責,而加拿大雖然在1909年設立了外交部,其與帝國內其他國家的關系依然通過英國派在加拿大的總督、自治領駐倫敦的高級專員(加拿大於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級專員,澳大利亞則在1910年效仿)和英國在海外的外交使節們維系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是代表帝國內所有的自治領政府宣布參戰的。
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確實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黨政府在1911年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雙邊自由貿易的互惠協議,最後卻因英國保守黨的反對而沒有獲得批准。
國防方面,原本將自治領的防務納入一個單一的帝國軍事框架在1900年以後被證明已經很難維系,因為英國此時開始在歐洲大陸的防務問題上開始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必須面對德國海軍崛起的威脅。1909年大英帝國決定各自治領應擁有其自己的海軍,這是對1887年英國承諾澳大利亞以向英國海軍輸出人力以換取英國在太平洋地區艦隊駐扎這一協議的違背。
一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不過一戰之後英國在萊因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西德的佔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帝國的一部分。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❸ 中國軍官指揮英國軍人執行任務,為什麼會這樣
近日,中國方面的指揮官指揮聯合國維和部隊部署在非洲馬里打擊宗教極端暴力活動的300名英國軍人,完成了巡邏任務。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英軍“輕龍騎兵團”指揮官湯姆·魯濱遜中校說:“我為一名擔任軍區司令的中國指揮官效力。他是個很專業的人,我很喜歡和他合作。” 報道稱,這是史上首次由中國指揮官指揮英國軍隊執行任務,而且是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作為有1600萬人口,面積比法國還大的非洲國家,馬里自2012年以來一直處於混亂之中。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利比亞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當政時,僱傭了大批非洲僱傭軍。其中許多人是馬里人。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這些僱傭軍回到馬里北部,與那裡的圖阿雷格部落柏柏爾人勢力合流。柏柏爾人又稱阿扎瓦德人,屬於游牧民族,也是撒哈拉沙漠的主要居民。長期以來,圖阿雷格部落就想建立一個獨立國家。卡扎菲僱傭軍與之合作,壯大了馬里的反政府武裝力量。
根據馬里的安全形勢,近年來中國維和部隊越來越強調在不同局面下的實彈演練。其實不只是在馬里。過去30年,2.2萬名中國軍人奔赴全球危險地帶,付出了犧牲,彰顯了中國軍人的氣質精神。中國軍人受派指揮英軍,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認可。
❹ 請問為什麼目前英國軍隊的將軍數量比坦克還多
英國保留王室,也就保留了貴族。貴族是世襲的,天生俱來,貴族參軍就是軍官,所以,英國的軍官數量多過服役的坦克數量。
❺ 為什麼美國一戰軍服和英國一樣
因為一戰的時候英國還是世界老大,軍工非常發達,美國都要購買英國裝備
❻ 一戰英國軍官手槍
當然不是,一戰中英軍的手Q有
1 Webley Revolver
2Webley Self-Loading .455」 Mark I (Royal Navy, since 1911, and later Royal Horse Artillery and Royal Flying Corps)
3 Webley-Fosbery Automatic Revolver
4 Enfield revolver
5 Colt M1911 (Royal Flying Corps and Royal Navy, Limited use)
6 Colt New Service
7 Smith & Wesson Model 10
8 Smith & Wesson M1917 revolver
9 Smith & Wesson Triple Lock
10 Lancaster pistol
11 Colt Model 1903 Pocket Hammerless
12 Mauser C96 (Private purchase by officers)
其中2,11, 12 都不是左輪, 而12更是我們熟知的盒子炮,是英軍軍官私人購買的。
❼ 一戰時英國貴族會授予什麼軍銜
英國貴族爵位的第一繼承人同時也是貴族家族未來的家主的繼承人通常是不會有機會參軍作戰的,通常是家族其他旁系子弟代為參戰。擁有伯爵爵位的貴族如果不是職業軍人,而是臨時加入軍隊的話通常是皇室貴族的一種對外姿態,該貴族所起到作用就是一個類似於督軍的角色。因為伯爵的督軍性質就決定了其所授予的軍銜不會過低一般為【上將】或【中將】軍銜。註:一戰時最高軍銜為元帥。
❽ 一戰英國貴族多擔任軍官,為什麼死亡率遠高於一般士兵呢
因為英國的貴族在擔任軍官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沖鋒陷陣的一員,而且他們要求先沖鋒,然後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撤退。他們這樣在戰場上的精神,正是讓他們能夠勝利的原因,他們將自己的榮譽視為第一,所以誓死必歸。
他們終歸是將戰爭想像的太簡單了,沒有意識到一戰的慘烈程度,也也不像以前的戰爭一樣,騎著馬上陣殺敵。而是要通過肉搏,來取得真正的勝利,但英國的貴族並沒有經歷過這些,所以他們久疏戰場,所以死亡的將領人數遠遠高於一般的士兵。
一般的士兵身體素質較好,而且經歷過肉搏的訓練,在戰場上更占優勢一些。
❾ 關於一戰英軍步兵師的編制問題,一個步兵旅和一個炮兵旅人數相差是不是非常大
應該不會相差太大。雖然說常常聽說某某領導人指揮一兩萬步兵,一兩千枚大炮,向某某高地進攻,表面大炮數量和步兵相差很大,實際上,一枚大炮需要好幾位士兵伺候呢。一位士兵負責瞄準,一位士兵負責運送炮彈,一位士兵負責填補炮彈,一位士兵負責把炮彈彈殼扔掉。一門大炮就需要好幾位士兵呢。如果戰場臨時機動位置,需要從某一片陣地撤退到另一片陣地,某一個前線更換到另一個前線,就需要5位士兵一起拖著移動。有些口徑大一點的大炮還需要數十人的拖動呢!像世界上最大的大炮,納粹德國的「多拉巨炮」,光伺候它的士兵就超過2000位士兵,花費3天時間組裝,每小時只能發射1枚炮彈。
❿ 一戰時期英國高級軍官身邊有沒有警衛員一類的人
高級軍官有,而且英國軍官入門門檻很高。當時英軍沒有薪水,只有軍官給軍隊交錢,一般一個中尉一個月要上交40英鎊,一個少將則要500英鎊。所以一般軍官都是貴族。而貴族去打仗,當然會帶警衛團。最著名的警衛部隊就是蘇格蘭警衛團
一戰爆發時騎兵大多數在蘇格蘭和愛爾蘭,英格蘭地區有兩個師駐扎在倫敦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