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九世紀清朝鼎盛時期時的英國怎麼樣
大約是乾隆時候吧,英國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
⑵ 在清朝的時候工業最強大是英國嗎!那時候其他幾個帝國是怎麼樣的
清朝跨度很長,總體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最強。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一戰前時,德國和美國工業已經超過了英國。
1800年左右,英國最強,新的發明和技術層出不窮。法國次之,喜歡投資,德國當時還沒有統一,美國剛剛建立,義大利還沒統一,沙俄還在搞農奴制,奧斯曼土耳其內憂外患,而且實行政教合一。大清朝gdp很高,但都屬於小農經濟呢,閉關鎖國。
⑶ 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
公元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派出40多艘艦船,向中國海綿駛來,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在戰爭沒有正式爆發前,誰也無法預料事態的最終走向。
英國不僅如預期打開中國市場,還獲得一筆不菲的賠款。清朝則沒有發揮自己的主場優勢,軍隊一敗塗地。除了某些局部戰場外,整體而言,都未能產生有效抵抗。
經過仿製,在戰爭爆發後,中英兩國的武器差距,實際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縮小。不過,這種縮小主要體現在仿造技術上,而不是真正弄懂背後的原理。
這些武器也只是推廣到部分地區,而非全部范圍。但鴉片戰爭的失敗,並非只是武器差距,而是社會中更深因素的影響。
⑷ 在清朝時期和英國 的科技 有什麼不同【簡潔一點的】謝謝~~~
清朝大家都知道 封建思想嚴重,與世界脫軌,別人都知道 發電機 和電燈了,清朝還是 冷兵器時代,認為 人多 兵馬壯 就是王道,所以 綜合來講 那時候清朝和英國 如同 現在的 北京上海 和陝西甘肅 一樣 落後
⑸ 為什麼清朝的火炮技術,在鴉片戰爭時期和英國差距甚大
雖然都是火葯和炮,但是清朝的火炮和英國的的火炮無論是火葯的成分還是炮筒的工藝上都相差甚遠,這就導致最後兩軍戰場上火炮的殺傷力其實是有天壤之別的。
所以,雖然清朝當時也有火炮,甚至看上去樣貌都差不多,但是實際用起來的時候,作用還是天差地別的。也就是導致了後來在戰場的慘敗。
⑹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機械制水平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機械製造
革新和機床工業的形成,是工業革命後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英國大約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機械製造方面的革命,到1861年所有的機械和機器基本上都可以用機器來製造了。
在歐洲,加工技術的改進從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十八世紀時,車床逐漸由木結構改為金屬結構。1750年,法國蒂奧在車床上安裝了一個刀架,用絲杠驅動作縱向移動,比過去手握車刀前進了一大步;1774年威爾金森製造了一台新的炮筒鏜床,可以加工直徑達1.83米的內圓,1775年他曾為瓦特成功地製造出蒸汽機汽缸;1770年英國拉姆斯登首先用車床製造螺絲;1784年布拉默製成一把具有比較復雜的機構的鎖,他還和莫茲利共同改進和製造了幾種機床。
1797年,莫茲利在車床上安裝了絲桿、光桿和滑動刀架,能加工精密平面和精密螺絲,使機械製造技術的精度水平大為提高。1836年,內史密斯製成刨床。這台刨床已經具備了現代牛頭刨床的基本結構。1842年他還設計製造了單作用和雙作用的蒸汽錘,擴大了鍛件的尺寸。1830~1850年間,惠特沃思利用螺紋微調原理製造的測量裝置,使機械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為後來的互換性生產創造了條件。
19世紀機械製造方面的重大技術進步是發展了零件的互換性,提高了生產的經濟性。1845年,美國製造出轉塔車床,用八個刀具裝在可旋轉塔形支架上,由一人操作輪流完成八種加工工序,1861年又實現了轉塔的自動轉動。之後,為進一步節省勞力,又研製出自動螺絲車床。
19世紀下半葉,新的工具材料和新的動力來源也促進了機床的繼續發展。1850年的碳素鋼刀具只能在約12米/分以下的切削速度下工作。1868年穆舍特發明含有鎢和釩的錳鋼(合金工具鋼)使切削速度提高到18.3米/分。1898年泰勒等人用含鉻的高速鋼把切削速度提高到36.6米/分。切削速度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機床各部分強度、軸承、變速機構的改進。
⑺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也有大炮,跟當時英國的大炮相比如何呢
第一,射程差距
在大炮的射擊距離來看,清軍前裝滑膛大炮的射程並不遠,並且無法進行靈活地調整。而英法聯軍所裝備的阿姆斯特朗炮與拿破崙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調整射擊距離。清軍的火炮技術從18世紀以來並沒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製造的「神威將軍」大炮,其最大射程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遠,也就是3里。
第四,射速差距很明顯。
火炮的射速非常重要,精度、射程、威力差不多,誰能夠射出的炮彈多,誰就會獲勝。相反,如果己方火炮性能較差,但射速較快,也能彌補一些缺陷。而滿清火炮射速慢,幾分鍾才能射1發,連射幾發以後因為火葯質量差,還需要清理炮膛才能繼續炮擊。
雙方火炮差距很大,以至於很多炮戰都是單方面屠殺。雙方很多戰役互相炮擊一二百發,結果是滿清炮台被摧毀,上千官兵傷亡慘重,被迫逃竄。而英法聯軍傷亡幾人甚至0傷亡,輕松獲勝。
⑻ 鴉片戰爭時清朝軍隊在武器裝備上與英軍有多大差距啊
第一次:英英軍主流裝備是「博克」式是燧發槍,少量裝備的是「布倫士威克」式擊發槍。都前膛槍。炮大部分是前膛炮,榴彈炮。清軍:主要是大刀,長矛,弓箭,和少量抬槍,火炮數量不少,威力不差就是固定炮位,精度不佳,所以光從武器裝備看,差異不大,但英國有大型軍艦,清國沒有,這才是戰敗主要原因
⑼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多強大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可以說是吊打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英國當時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第一次的工業革命,英國是已經走入了工業文明,而中國依然還處於農業文明的時代。
這樣的兩個隊伍遇上了,當然毫無懸念,英國肯定是處於上風。在那個時候,英國已經普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了,整個英國蒸汽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萬台,位居當時的世界第一。
英國的船隻也是遍布世界各地,總噸量位居世界第一。所以當時的中國和英國差距,不是只有一點點啊。
⑽ 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鴉片戰爭中清軍之所以敗,是因為清軍的裝備上與英軍有著巨大的代差所導致,以致於清軍敗北、英軍取得碾壓性勝利。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鴉片戰爭時,清軍與英軍在裝備上並沒有很大的代差,足以取得碾壓性的優勢。換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當時的英軍處於初期火器時代、清軍處於冷熱兵器混合使用時代。
當時清軍主要的火器是沿用明朝時期的「鳥銃」、「佛朗機」、「紅夷大炮」等,但這是是明朝時引進的。這里有一點我們要注意,那就是這些火器本質上屬於西洋火器,由明朝對其進行了改進。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軍使用的是老式的「洋槍洋炮」。與英軍相比落後西方世界200年。雖說,這200年裡西方火器發展進程緩慢,但在性能上還是有一定差別,只是這差距還不致命。
而清軍製造的火葯用的還是明朝的配方,硝80%、硫10%、炭10%,且以手工業作坊或工場生產。這個配方中含硝量過高,易受潮,且手工生產無法提煉出高純度硝和硫,雜質高,依靠舂碾的火葯顆粒粗糙,大小不一,無法充分燃燒,爆炸效果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