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藍鯨有多少

中國藍鯨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0 19:55:40

❶ 全世界有多少條鯨魚,中國有多少條

《全球禁止捕鯨公約》1986年發布後,被捕殺的鯨魚數量從2.2萬頭下降到2700頭。但時隔僅一年,由於日本等國的違約行為,使鯨魚再次面臨大量被捕殺的惡運。去年一年,日本就獵殺了500多頭小須鯨、440頭抹香鯨。挪威計劃今年捕殺小須鯨655頭。小須鯨是鯨魚家族中體形最小的。成年小須鯨體長
10米。

❷ 現有藍鯨多少只

禁止捕鯨以來,全球藍鯨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鯨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於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鯨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大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於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長期以後藍鯨數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鯨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別於斯里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確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鯨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鯨聚集於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鯨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 在北大西洋生活著兩個藍鯨種群。第一個位於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鯨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鯨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鯨在哪裡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❸ 藍鯨中國的大海有嗎海南這些廣東這些海

中國南海是有藍鯨的,但現在數量不斷在減少,又是活動的動物所以具體在哪個位置就不定了,南海是肯定有的,前幾年海南就有擱淺的藍鯨

❹ 中國有幾頭鯨

我國的鯨類動物資源非常豐富,迄今為止在我國海域發現的已經達到9科、26屬、38種,其中既有體長在30米以上的藍鯨,也有體長僅有1米左右的江豚,特別是還擁有特產的淡水鯨類——白鰭豚,是鯨類動物中的一朵奇葩。我國的鯨類動物除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外,其他所有種均被列為II級保護動物。
北太平洋露脊鯨 Eubalaena japonica (Lacépède, 1818)*
灰鯨 Eschrichtius robustus (Liljeborg, 1861)*
大翅鯨(座頭鯨) 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1781)*
小須鯨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Lacépède, 1804*
布氏鯨 Balaenoptera brydei Olsen, 1913*
小布氏鯨 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1879*
塞鯨 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1828*
長須鯨 Balaenoptera physalus (Linnaeus, 1758)*
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Linnaeus, 1758)*
抹香鯨 Physeter macrocephalus Linnaeus, 1758*
小抹香鯨 Kogia breviceps (Blainville, 1838)*
侏抹香鯨 Kogia sima (Owen, 1866)*
鵝喙鯨 Ziphius cavirostrts G Cuvier, 1823*
拜氏貝喙鯨 Berardius rdii Stejneger, 1883*
銀杏齒中喙鯨 Mesoplodon ginkgodens Nishiwaki et Kamiya, 1958*
柏氏中喙鯨 Mesoplodon densirostris (Blainville, 1817)*
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
糙齒海豚 Steno breaanensis (G Cuvier in Lesson, 1828)*
印度洋白海豚 Sousa ptumbea (G.Cuvier, 1829)*
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
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印度洋瓶鼻海豚 Tursiops ancus (Ehrenberg, 1833)*
熱帶點斑原海豚 Stenella attenuata (Gray, 1846)*
飛旋原海豚 Stenella longirostris (Gray, 1828)*
條紋原海豚 Stenella coeruleoalba (Meyen, 1833)*
短喙真海豚 Delphinus delphis Linnaeus, 1758*
長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弗氏海豚 Lagenodelphis hosei Fraser, 1956*
太平洋斑紋海豚 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 Gill, 1865*
里氏海豚 Grampus griseus (G Cuvier, 1812)*
瓜頭鯨 Peponocephala electra (Gray, 1846)*
小虎鯨 Feresa attenuata Gray, 1874*
偽虎鯨 Ps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1846)*
虎鯨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短肢領航鯨 Globicephala marrorhynchus Gray, 1846*
江豚(新鼠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Cuvier, 1829)*

❺ 中國的藍鯨現如今有多少只

大約50幾頭

❻ 中國所有鯨魚介紹及分布(包括數量)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遍布四海的鯨--虎鯨虎鯨又叫惡鯨、逆戟鯨,英文名字叫殺人鯨。因它特別喜食須鯨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稱它們為"油賊"。虎鯨以體魄健壯、性情兇狠而聞名於世,索有"鯨之暴君"之稱。說來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鯨兇猛異常,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經過人的調教、訓練之後,它卻變得十分馴服,並能根據人的指令作各種技藝表演(如跳水、頂球、伴隨樂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它們又成為海洋公園和水旅館中的"水族明星"而名聲大噪。同時,經過特殊訓練的虎鯨還能根據人的指令打撈沉入海底的魚雷和火箭。虎鯨最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極更是它們的旅遊勝地。它們既能在炎熱的赤道周圍海域生活,又能在終年冰封,嚴寒的兩極冰海中出沒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還是在冰冷的南、北極水域,它們的體溫均保持36℃,恆定不變,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們的身體具有一套特殊的調節體溫裝置--熱交換系統。虎鯨靠這套"裝備"便可在不同溫度的海域中使體溫恆定不變。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是靠身體表面的毛皮保持體溫恆定不變。虎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水中散熱量的速度是空氣中的2.5倍,這就意味著它的體內要產生更多的熱量。虎鯨的體表光滑無毛,皮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脂肪起了隔絕寒冷侵蝕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鰭以及尾片等處沒有脂肪層,在這些部位中穿行著一些血管網,形成了一個熱交換系統。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 又無脂肪層,所以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高,是冷的。虎鯨體內的血液流經這些地方就會變冷。當這些部位的血液通過靜脈離開前肢、背鰭和尾片的時侯,就會被從心臟流出到這些部位的動脈血的熱量加溫。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許多熱量又重新轉回體內,而不是所有熱量通過前肢、背紹和尾片散失到水中。總之,虎鯨體內的熱交換系統,既能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又能向周圍的水環境中擴散體內多餘的熱量,以此調節體溫保持恆定不變。座頭鯨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p~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出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❼ 藍鯨有多少只2021年

北大西洋有600至1500頭。北太平洋,特別是北太平洋東部的藍鯨數量已經增長至2200頭,種群數量已經恢復到原來的97%左右。南極海域的藍鯨數量為2280頭,還不及捕鯨時代開始之前南極海域藍鯨數量的1%。印度洋水域的藍鯨數量也超過1000頭。

以上不同海域藍鯨的數量來自於不同年代的觀測與估計,目前藍鯨的數量在緩慢增長,其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其依然屬於瀕危動物,需要我們的保護。

藍鯨簡介:

藍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

❽ 藍鯨的資料

藍鯨
種名:藍鯨

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Linnaeus,1758)

英文名:Blue whale

別名:剃刀鯨、白長須鯨

瀕危信息:CITES:附錄I
IUCN:瀕危
中國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最重者是1947年3月20日捕於南喬治亞海域的1頭27.6m長的雌鯨,重190噸。

雌大於雄,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面觀,吻寬而平。背鰭小,高約0.4m,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談,口部和須黑色。

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4t食物。攝食時游速2~6km/h,洄遊中5~33km,被迫逐時最大20~48km。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種。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藍鯨大約10歲性成熟,北藍鯨於秋末冬初產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個月,仔鯨長6~7m,重約6噸。哺乳期半年,斷奶時長可達16m。對最高年齡的估計從30年到80~90年不等。

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效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游於黃海和台灣海域。藍鯨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鯨產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鯨=2長須鯨=2.5座頭鯨=6大須鯨。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鯨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鯨現在只有200~453頭倖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分為以下3個亞種:
南藍鯨(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藍鯨分布於南半球;南藍鯨雌性長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體成熟的體長分別為26~27M和24~25m;
北藍鯨(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藍鯨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藍鯨雌性長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別在25和24米長時身體成熟;
小藍鯨(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藍鯨分布印度洋和東南大西洋的亞南極海域。小藍鯨雌性長19m,雄性略小於19m性成熟,雌雄長分別為22和21m時身體成熟。

又叫長簀鯨,體長30米,平均體重150噸,最大者190噸。它的一隻舌頭就有3~4噸,足以裝滿一輛解放牌大卡車。它的軀體呈藍灰色或黃褐色,這是由於它的皮膚上覆蓋著一層黃褐色硅藻膜的緣故,其實,它的真正顏色是黑色。藍鯨的軀體龐大而肥胖,是首當其沖的捕殺對象之一,因此,其數量不斷下降,現存量僅20萬頭。
藍鯨亦稱「剃刀鯨」。哺乳綱、鯨目、鯉鯨科。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
藍鯨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動物,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龍——長臂龍體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體重的30倍左右。

藍鯨是真正的海上巨獸,平均長度約26米,最高記錄為33.5米,平均體重150噸。這樣的巨獸需要大量的食物,一頭成年藍鯨一天消耗100萬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1噸磷蝦,磷蝦是它 的大宗食物。藍鯨游入淺灘,吞進滿口的水和磷蝦。磷蝦被充當活塞的舌頭過濾出來,舌頭迫使水通過懸掛於上顎兩側的似大篩子結構的鯨須流出去。一頭藍鯨的舌頭厚3米多,其重 量比一頭大象還重。

藍鯨曾漫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單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萬頭這樣巨獸。但最近幾年,無情的捕鯨業使得藍鯨的數量越來越少,不足該總數的1%。確定藍鯨的數量是很困難的,目前 估計南極地區有幾百到1.1萬頭之間。這個數字無論正確與否,與曾經有過的數量相比,已經到了危險的下限。盡管最近50年來,一直限制捕鯨,並於1967年強制禁止捕鯨,但在科學 研究的偽裝下,仍然有人繼續對藍鯨進行商業性捕獵。

藍鯨遷移的距離很大,夏天,它們生活在極地水域,以鄰近浮冰邊緣的大量磷蝦為食。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遷移到溫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數千公里。據悉,一頭藍鯨只用47天時間,游 程就達3000公里以上。如此超長的旅程使得它們遠離進食基地,長達4個月之久的時間內概不進食。以積蓄的儲能為生。

藍鯨的孕期為11個月,而一頭新生幼鯨的身長就達7米左右,體重達2噸或更重些,每天吃奶半噸多,一個星期後,體重就增加一倍。到6個月左右斷奶的時候,幼鯨的身長會加倍,但 需再隔4或5年,它才性成熟和充分發育。

長到能單個或結對地邀游世界大洋的藍鯨,可活到120歲。盡管採用獨居的生活方式,但它們有著進行超遠距離通迅的先進方法,能產生一種低頻率高強度的聲音。已記錄到的聲頻達 180分貝,這是已知由動產生的最大噪音,超過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聲音可延續30秒鍾,能被1610公里以外的其他藍鯨聽到。
藍鯨是自古至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動物。它在海面上出現時像黑黝黝的小山。恐龍 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最大者體長可達25米,體重近50噸,但與藍鯨相比就顯得小了。 人類捕到的最大的藍鯨,體長竟達34.6米,重170噸,相當於27頭大象或150頭牛,用4噸卡 車拉這頭藍鯨,需要43輛之多。

藍鯨也是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藍鯨以每小時28千米的速度前進,可產 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當於一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曾有一頭藍鯨把一艘27米長的捕鯨快 艇拖著遊了8個半小時,平均時速為9千米,當時這艘快艇開足馬力向後退行,卻仍被它拉 著向前行駛了74千米。

藍鯨性情溫順,愛吃個頭很小的浮游動物,特別嗜吃磷蝦。藍鯨吃東西時,張開巨口, 讓海水和浮游動物一齊湧入,大有百川匯口之勢,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 的小動物,便可吞入肚中。藍鯨的胃口極大,每餐可吃1噸磷蝦,一天可吃4-5噸,真可謂是 吃飯冠軍了。

藍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每隔10-15分鍾需露出水面呼吸。藍鯨露出水面時,先 將肺中的二氧化碳從鼻孔中排出體外,然後再吸氣。從鼻孔排出的灼熱而強有力的二氧化碳 廢氣,伴有響亮的尖叫聲,並把附近的海水也卷出水面,高度可達10米左右,於是海面上出 現了一股壯觀的白色霧柱。
由於長期遭到人類的捕殺,藍鯨的數量由幾十萬頭如今只剩2000頭左右。由於藍鯨喜 單獨活動,活動范圍又極其廣闊,數量寥寥可數的藍鯨,極不容易遇見配偶進行繁殖後代。 有人擔憂,藍鯨將難免滅絕的厄運。

❾ 鯨的資料

鯨的體型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最大的體長可達30多米,最小的也超過了六米。目前,已知最大的鯨是藍鯨,約有190噸重,最小的有40千克。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由於需要水的浮力來支撐身體,因此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鯨形狀像魚,鼻孔在頭的上部。
鯨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退化;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鯨的潛水能力很強,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
鯨生活在海洋中。鯨的祖先原先生活在陸地上,因環境變化,後來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進化,鯨的前肢和尾巴漸漸成了鰭,後肢完全退化,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人誤認其為魚),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鯨魚的表皮下有極厚的脂肪層,就是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種群分布范圍
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可分兩個亞種:亞種(G.M SIEBOLDII GRAY);指名亞種(G.M MELAENA TRAILL)。胸部無矢狀白斑,有時具淡色線。但不達肛門。與前1亞種相反,閉口時上頜略前突於下頜,分布於歐洲北部,南到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黑板須鯨,縞臂鯨可以在南極洲海域越冬,露脊鯨主要分布在亞南極地區;齒鯨類分布在南極輻合帶,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因此南極附近是主要的捕鯨地點。另外一個主要的捕鯨地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比如灰鯨等等。但是大多數的鯨要大面積地遷徙,因此比如抹香鯨雖然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區,但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幾乎都有。有關鯨的遷徙的研究也是動物學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科目。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分布的國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貝南,百慕大,巴西,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吉布地,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加彭,迦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地馬拉,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留尼汪島,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葉門。
食性
須鯨一般吃微生物、浮游生物、軟體生物以及小蝦、小魚為食物;另一類叫做齒鯨,有齒無須,鼻孔一個,能發出超聲波,如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比較兇猛,一般齒鯨以鯊魚、烏賊、海獸、大魚等為食物。
須鯨偏愛吃小蝦是由於它們沒有牙齒,喉嚨又小,所以不能咀嚼,只能靠吃小魚、小蝦生活。須鯨吃東西的方式是先喝一大口含有小魚、小蝦的海水,嘴巴閉上了之後,再將海水排出去,而鯨須板就負責將那些小魚、小蝦擋住,須鯨就可以將那些食物吃進肚子里了;有些須鯨還有更厲害的辦法,那就是它的下巴可以松脫,讓嘴巴張的更大,另外在喉腹部的地方會有一條一條的喉腹折, 數目在50到90條左右,它可以讓須鯨的喉部擴張。這兩樣法寶可以幫助須鯨吞下更多的海水,吃更多的食物。
抹香鯨會到海底峽谷覓食。它們會吃種群分布烏賊。如果它們將大王烏賊向上拖,靠近水面,大王烏賊就是它們的美食。反之,如被大王烏賊向下拖,它們就被巨型烏賊吃掉。
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全世界現生的種類一共是15種,中國發現的有9種,像藍鯨、長須鯨、大翅鯨(座頭鯨)、露脊鯨、灰鯨等,都是哺乳類海洋生物。各種須鯨的食性不盡相同,如藍鯨僅以磷蝦為食,布氏鯨則以小型魚類為主。須鯨科的攝食行為有時被描述為「狼吞虎咽」(gulper),因為它們的進食方式是張開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時它們會借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1]

長須鯨
須鯨科的分布范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主要有藍鯨、長須鯨、座頭鯨、塞鯨等。
睡眠
鯨睡覺時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個圈,浮在海面。如果聽到什麼聲音便四散游開。
呼吸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藍鯨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國海域極為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它潛水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鍾,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活動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藍鯨在與夥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聽到的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有一種靈敏的儀器曾在80千米外探測到藍鯨的聲音。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准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范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鍾。有記錄斯里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復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鍾,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
鯨的種類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鯨分兩大類,一類叫做須鯨,口中有須無齒有兩個鼻孔,如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比較溫和。一類叫做齒鯨,口中有牙齒,如虎鯨
生長壽命
夏季向高緯度海域進行索餌洄遊,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洄遊結成小群,有時為100隻以上的大群。游速快,瞬時速度可達30海里。喜食橈足類、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也吃鯡魚、玉筋魚、鱈魚、六線魚、秋刀魚等魚類,但不吃底棲生物。繁殖期為1~3月份。雌獸妊娠期10~11個月。幼仔出生時體長4.5~4.8米,哺乳期約半年。8歲性成熟,壽命一般可以活到幾十年到一百年。[3]
[4]

5保護級別
該物種被列入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已是瀕危物種[5]

❿ 我國有藍鯨嗎如果有,生活在哪裡 生活在我國的哪裡我時間不多了,明天就要交差了!◎◎◎~

我國沒有.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南藍鯨(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藍鯨分布於南半球;南藍鯨雌性長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體成熟的體長分別為26~27M和24~25m;
●北藍鯨(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藍鯨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藍鯨雌性長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別在25和24米長時身體成熟;
●小藍鯨(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藍鯨分布印度洋和東南大西洋的亞南極海域.小藍鯨雌性長19m,雄性略小於19m性成熟,雌雄長分別為22和21m時身體成熟.

閱讀全文

與中國藍鯨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學校教什麼 瀏覽:748
印尼黃花梨傢具價格多少 瀏覽:680
伊朗一共捐了多少物資 瀏覽:228
伊朗的疫情為什麼一直嚴重 瀏覽:152
中國以前有什麼恐龍 瀏覽:388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