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通史,誰寫的好一些,看哪個呢
中國通史類書籍版本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有國人寫的,如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也有國外漢學家寫的,如劍橋中國史、講談社中國史、哈佛中國史等等。眾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薦?
我們邀請了幾位資深書評人回答這一問題,意見僅供參考。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段位,斟酌選擇書籍。
張明揚 資深書評人、作家
讀歷史的話,我其實不是那麼推薦通史類書籍,斷代史(唐史明史)專門史(軍事史經濟史)讀起來更有收獲一些。按我個人的喜好,「斷代史」我都覺得有點大了,專門看本《萬曆十五年》這樣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強調的是學術界的「定論」,給作者的發揮空間並不大,寫作者那些很別具一格但有爭議性的觀點很難「盡情發揮」。
第二,隨著學術的精細化,一個人能夠精通數千年中國歷史越來越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理由懷疑,當代史學家寫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湊為主。因此,這些年出版的幾套新版通史都是「集體創作」,更准確的說是,每個作者完成一本自己專業的斷代史寫作,最後「合」起來稱為一「套」通史。
基於我以上說的這兩點,我就「勉為其難」的評點一些版本的通史書籍吧。畢竟,讀史如果要入門,先提綱挈領的「縱覽」一下中國歷史,也沒有什麼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門書,淺顯易懂,雖然史觀和很多歷史敘事有點陳舊了,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了。當然,這種歷史「蒙學」書我了解的不多,歡迎大家補充,更新。
2、《國史大綱》,錢穆著
大師之作,當然很好,個人感情很濃烈,主張用「溫情與敬意」看中國歷史。但問題是,你真的有能力有興趣啃完兩本「豎排繁體」,並且文字不那麼白話文的大書么?書是好書,但也要挑適合自己的,絕對不是什麼入門書。
3、《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
大師之作,還是那個問題,你確定能充滿求知慾的一直一直讀文言文么?
4、《中國史綱》,張蔭麟著
被譽為天才之作。但這本書嚴格說來並不是「通史」,張蔭麟先生英年早逝,這本書只寫到東漢。
5、三套老外中國史
《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都是我之前所說的「集體創作」,既可以整套作為通史來購買,也可以挑幾本作為斷代史來購閱。這種「斷代史」式的創作,最大的好處就是保證了專業性,每段歷史都可以挑選第一流的學者來寫作。
《劍橋中國史》
無論從學術影響還是作者的咖位來看,《劍橋中國史》都是最一流的,嚴重推薦購買,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出全;《講談社中國史》也值得推薦,日本學者看寫中國史會有些很奇特的化學反應,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戲份,可以看作某種意義的「東亞史」;《哈佛中國史》我不太喜歡,作者水平良莠不齊,通俗有時容易流於淺顯。
《易中天中華史》
這就是傳說中一個人寫的中國通史!
這套書還沒有出完,現在最新應該出到第十九本《風流南宋》。一個人寫這么大的書,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創性」了和學術性了。
資深歷史愛好者就不要買了,買了肯定罵,不過,這套書雖然不可能有驚喜(一個人寫這么多,你驚喜給我看啊),倒是很不錯的入門書,一點也不晦澀,而且史實靠譜。就是,你確定你這么這么愛讀書,能看完這套最後可能會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議是,這套書很適合拆開來買幾本你有興趣的,易先生寫三國和兩漢還是挺不錯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
呂思勉撰寫的中國通史共計兩種,一是《白話本國史》,二是《中國通史》或《呂著中國通史》。前者出版於1923年(商務印書館),屬早期作品,後者分上下冊,上冊出版於1940 年,下冊出版於1944 年(開明書店),屬成熟期作品。從品質上講,顯然以後者更勝一籌,可作為閱讀中國通史的首選,其優點是清晰,尤其上冊,分作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等十八條目,千年滄桑,一目瞭然,缺點則是單薄,這由其寫法所決定,以區區兩冊,論上下數千年,只能長話短說,所以此書只適合入門(其文言寫法對一些讀者而言也許是一種障礙),而非深造。
張蔭麟《中國史綱》
如果說呂思勉的成就,更多來自後天努力(相傳他把二十四史讀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當世不作第二人想),那麼張蔭麟的成就,更多來自天縱英才(張蔭麟天資之高,連陳寅恪都嘆服不已,《哭張蔭麟二首》有「流輩論才未或先,著書何止牘三千。共談學術驚河漢,與敘交情忘歲年」之句)。呂思勉出版《白話本國史》那年將近四十歲,張蔭麟的壽命卻止於三十七歲,寫作《中國史綱》之時年僅三十,驚才絕艷,並世無雙。對於這本書,無論文采還是見識,無論廣度還是深度,怎麼譽美都不過分,至於缺點,只能歸罪於蒼天或命運,造化弄人,使張蔭麟英年早逝,導致《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淪為殘篇。
錢穆《國史大綱》
與呂思勉《中國通史》相反,錢穆《國史大綱》適合深造而非入門。作者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似乎太深了,從而積淀為一種成見,這容易誤導初學者,卻不妨作為研究者的靶子。
傅樂成《中國通史》
這本書的優點是老實,缺點也是老實,最適合作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過範文瀾、翦伯贊之流的中國通史之毒。
陳恭祿《中國通史》
陳恭祿是一個被歷史埋沒的名字,他在民國學界,一度光焰萬丈,1949年後卻幾乎銷聲匿跡,湮沒無聞。身名俱滅的同時,作品隨之蒙塵,事實上,他的《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較之同名著作,毫不遜色。拿《中國通史》來說,「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兼備」,顧頡剛譽為「較近理想」。不過這本書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如呂思勉《中國通史》一樣,所採用的文言寫法,可能令今天的讀者望而卻步,第二此書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屬於成稿,後四十篇則據作者遺稿整理而成,這中間的斷裂,終歸是一個遺憾。
《劍橋中國史》
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按計劃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於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過,哪怕經歷了四十年之久,這十六卷還是沒有出齊,《劍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和《劍橋中國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劍橋中國上古史》《劍橋中國五代十國及宋代史》《劍橋中國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譯入大陸,通史之「通」,名實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書的毛病,一樣不缺。當然,論分量和深度,無論中西,此書都首屈一指。
《講談社中國史》
講談社中國史與劍橋中國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稱作通史,區別在於,前者沒有寫完,後者沒有出完。這套書共十二卷,大陸只引進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龍的胎動:毛澤東與鄧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國與日本的關系》,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優點,一是通俗(立足於大眾路線,所預期的讀者應在高中生和大學士之間),二是詳盡,三是美觀;至於缺點,一來缺少一個提綱挈領的導論,二來各卷之間良莠不齊,譬如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翻譯有問題,第二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寫法有問題,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則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譯,應為「帝制中國史」或「中華帝國史」,由此可知它所書寫的時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國的歷史,始於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天下,終於1912年清帝遜位,共和落地。從這一點上講,這套書並非通史。它最大的優點即脈絡清晰,尤其對比劍橋和講談社中國史。缺點則有兩個,一是定位不準,力求通俗,實則學究,若謂劍橋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學院,講談社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大眾,它則徘徊於二者之間,註定尷尬;二是品質問題,前三卷作者叫陸威儀,以他的歷史功底,寫秦漢一卷已經相當勉強,再讓他寫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趕鴨子上架,結果把叢書品質直接拉低了一個檔次。
問題里提到的這些中國通史類書籍,的確可謂是各有千秋。
先說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集中於論述文化史,下冊則是介紹政治史。呂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經濟社會無所不包,每一個專題都論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窺呂先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無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編也採取論史結合的方式,很多評論見地不俗。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就在於其上編採取的是專題串講的形式,每個專題都沒有太多展開,而下編以時間為序的政治史論述,又過於簡略。讀者更適合通過這本書,對於中國歷史,建立起一種通盤性的認識。
再說錢穆先生的這本《國史大綱》。這本書也是以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切入點,跟呂著類似,同樣是比較宏觀和大脈絡的論述,其中對於政治制度演化變遷的論述最為詳盡和精彩,很多內容,跟錢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可以對照閱讀。而就缺點而言,首先,錢先生採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論述,而且一直到現在,這本書的版本仍然多為繁體字豎排,這點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說,可能會不適應。同時眾所周知,錢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因此在論述當中,他多少對於中國歷史的很多方面褒獎有餘、批判不足,不夠客觀。而且由於錢先生的這種立場,他對於元代和清代的論述也過於否定,跟歷史的真實面貌有一定距離。
再來說海外漢學家寫的這三部中國史。先說劍橋中國史。這部中國史的篇幅和體量是最大的,作者隊伍也最為權威和龐大,其學術性,在三部中國史當中,也是最強的。如果是搞學術研究或者是歷史的發燒級愛好者,還是推薦慢慢啃這部劍橋中國史,雖然全部讀完,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其體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適合歷史的普通愛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和哈佛中國史的體量,更適合普通讀者和愛好者閱讀,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後2卷大陸版沒有引進),後者是6卷,都是相對可控的體量。講談社這套書的優勢在於通俗易懂和相對淺顯,感覺比較適合入門級讀者,但由於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這10卷當中,的確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寫作水平和可讀性差距很大。講遠古和春秋戰國的前兩冊更像是學術筆記,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欠缺;寫秦漢、隋唐、明清的這三冊可謂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視角獨特,分析全面,文筆生動,值得推薦;而寫晚清民國的最後一冊則沒有走出傳統的窠臼,跟一般史書和教科書區別不大。
而哈佛中國史盡管比講談社這套書的學術性,整體而言,要更強一些,但由於其作者多為擅長敘事的西方中國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讀性和閱讀體驗上來說,比起講談社這套書,可能還要更勝一籌。相對於國內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賬式按部就班的論述,哈佛中國史卻是寫出了足夠的新意,強調敘事性,側重於對政治史之外,社會史、文化史的論述。無論是對於各種歷史素材的靈活運用,還是其深厚的歷史學想像力,這套書都是可圈可點。當然,哈佛中國史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存在為數不少的史料徵引和細節上的小差錯。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言,這套書仍然非常值得推薦。
㈡ 《求助》中國通史哪個版本好
推薦台海出版社的《中國通史》。
㈢ 想買一部《中國通史》,下面幾個哪個好,最好看過的詳細說一下。
24史+幾本斷代史就夠了。
1、通史不建議買大長篇。全才不多見,至少我還沒見過真正的通史專家。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避重就輕,作者擅長的領域往往寫的非常精彩。即便是擅長的部分,考慮到整體布局,也不敢一枝獨秀。範文瀾的作品無疑是當時的經典,治學嚴謹,條理清晰,內容詳實。但是他的作品受階級影響太大,許多內容上綱上線,而且觀點到現在已經很陳舊。還有,此作品成書時代離現在太遙遠了,大半個世紀都過去了。如三代而言,已經有許多新的探究和發現,這是范氏作品無法彌補的局限性。剛剛下載了他的作品,看了一下,不太適合本人閱讀,口吻筆調太陳舊了。我復制幾句,
「郡縣 西周時期,人口極稀,在廣漠的地面上,零零星星地散布著一些住人的大小城堡叫做邑。較大的邑里住著天子或諸侯,所以邑也稱為國。」
本人比較喜歡魏晉南北朝,挑選了幾句該時期的話語。
「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擄獲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車人)和山東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帶。他們雖然鮮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貴族看作賤人,予以歧視。他們在一部分留住的貴族奴役下,生活很困苦。」
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清楚,顯然已經不習慣了。
2、李伯欽的作品比較大眾化,適合普及歷史愛好者和普通讀者,有圖有文,對於中國歷史的整體線條的勾畫還是很清晰的。就看你自己的定位了。這套書是否適合你。該作品開篇就大談中國地理,我不太喜歡。幾年前,我買過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開篇也是大談中國地理,看著就很煩躁,都是泛泛之談。
3、傅樂成的作品就更次了。據說美譽為比肩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柳殘陽的小說不這樣說嗎:」武俠不看金古柳,枉自世上走。「至於柳殘陽的作品,大家心頭都有數。傅樂成的作品首先是內容少,其次就是流水賬式的敘述中國歷史。
4、推薦。如果非要選擇範文瀾的作品,可以買他的《中國通史簡編》,字數也有200多萬字,約為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合計。這是他和高徒蔡美彪一起寫的,比起老版的累贅負擔過大,簡版算比較好的了。
中國通史目前最優秀的作品無疑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本書對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民族關系等方面下功夫很多,列出了不少數據,引用了古籍文獻,有文有白,高度提煉。距初版五十年來,一版再版,最近一次修訂是2006年,所以比較符合現在人們的閱讀觀念。
呂著中國通史在國內比較知名,呂老的功力毋庸置疑,他的《白話本國史》寫的比較好,視覺獨特,著眼很有針對性和殺傷力,算得上是舉重若輕的佳作。但受限於字數,畢竟只有6,70萬言,很多問題都未能深入探討。
我剛剛看完了張帆的《中國簡明通史》,只有40萬字,三天就看完了。這人很有水平,內容高度概括,文筆功底很好,2001年第一版,算是比較新的作品。
如果著眼於通史,可以考慮錢穆的《國史大綱》和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
如果真正的探究歷史,24史必備,再選幾部斷代史作品。斷代史推薦何茲全、唐長孺、吳晗、陳寅恪、田余慶和王仲犖的作品。張帆的也不錯,他本人是宋金遼蒙專家。個人不太喜歡呂思勉的斷代史,讀著不習慣。
若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
㈣ 想讀一讀《中國通史》來增長知識,這也是我的興趣,請高人推薦比較好的版本
範文瀾版:馬克思主義觀點太強,牽強。
白壽彝版:馬克思主義觀點略弱。規模巨大(1000萬字),內容詳細。典志很完整。但是分工寫作,良莠不齊,鬆散不統一。
傅樂成版:較前二者規模小得多(60萬字),但主線清晰,史觀平實,較適合入門。寫作功利性極強,信息密度大,也因此少了一些趣味性。
㈤ 中國國史哪部最好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如何
中國史呢,建議看幾本經典的,組成一個體系,形成自己的史觀。推薦:1.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版本較多,注意甄別。2.錢穆的《國史大綱》,大多數是繁體豎排版,國學底子不錯的話可以看。3.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見解獨到,行文也很有趣。看完中國史,再看世界史,首選的大概是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總之,通史著作是一向史學界的難點,因而經典不多,在於其時間空間跨度大,思維跳躍大,對一些細節的史實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讀者有一個對歷史全盤的了解和思考,不必太糾結於那些瑣碎的無關宏旨的史實,多多著眼於文明演變、文明交融這些大趨勢,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現實思考歷史,歷史的意義就在於其「現實眼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中國通史,書.....哪種版本最好!!~
因為我是歷史專業的學生,,所以比較喜歡錢穆教授的著作《國史大綱》,深刻而簡明。不過如果樓主僅僅是想在歷史長河中漫步,希望得到些啟發而不需刻意去索取什麼收獲的話。可能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會更適合你一些,這本書也算是歷史學啟蒙讀物了,但絕對沒有虛華或者膚淺!還有,順便說下,那本《國史大綱》採用繁體豎版,如果之前不曾接觸過的話會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不過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哈哈!
㈦ 《中國通史》哪個版本最適合青少年看
我的老師推薦了我一本李伯欽主編的《中國通史》,是圖文普及版的,我看後感覺這本書比較系統而且可讀性強,內容上深入淺出,而且還記載了一些具體的小故事,像呂布和貂蟬、名妓陳圓圓等。具體跟你介紹一下這本書:內容簡介: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本書提詞曰: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這是一套人人可讀的、全面展現中國歷史和文明發展歷程的全新版中國通史。本書可以當做中國大歷史、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集,甚至中國文化史來讀。整套書共八卷,分為卷一《史前·夏商·西周》、卷二《春秋·戰國》、卷三《秦·漢》、卷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卷五《隋唐》、卷六《宋·遼·西夏·金·元》、卷七《明》、卷八《清》。這是一部新鮮的被現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國史,整套書以「人」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們在不同時代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這是一部開放的置於全球視野中的國史,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來敘述中國歷史,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關聯;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觸摸到的歷史,在文字敘說過程中配上了五千餘幅精美插圖,直觀展示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是一部好看的能產生閱讀快感的國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歷史細節讓人耳目一新。這部中國通史的價值與特點:三大價值:1. 具有普世價值呈現於讀者面前的這部普及圖文版《中國通史》吸收了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體現了季羨林先生倡導的「大國學」的全球史觀;在揭示歷史演進規律、民族興衰因由和人物成敗奧秘的同時,這部通史亦重視引導讀者從歷史預知未來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這是今天讀者解讀歷史智慧的最佳範本。2. 具有可讀性這部《中國通史》,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知道原來歷史這么有趣。既可以讀到有很高文學水平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又可以當歷史科學的教科書。可以說,本書是目前為止出版的通史當中最具可讀性的版本。3. 具有圖說的美感歷史不是抽象的文字敘說,應該是充滿美感的、直觀的歷史。為了生動表現歷史。本書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圖史體系,豐富的人物圖、文物圖、軍事圖和圖片說明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圖說中國史,讓讀者賞心悅目,因此,本書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國通史。四個特點:1. 以嚴謹科學的學術成果為堅實基礎兒以說故事方式細說歷史從中華民族的形成之時、發祥之地開始直至進入到近代社會的清朝結束。一部五千年歷史文化作現代的、生動的表述,帶領著讀者進入歷史的隧道--不,這是歷久彌新的輝煌的殿堂。娓娓道來的講析,使塵封的歷史換發了神采。鮮活的歷史化作了真實的故事,歷史潛伏其中的規律與真鄉昭然若揭。擺脫了抽象的術語,賦予歷史以激勵人心的魅力,讓讀者興趣盎然,充滿生機。2. 立足現實觀察歷史,揭示其深邃的智慧歷史的功能在於據往以知來,遇見未來是最大的智慧,而這種大智慧就寓予歷史之中。西方史學家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趕到世界在迅速縮小,未來充滿了挑戰,要瞻望未來,歷史的智慧就越來越重要。本書在美一卷中都有當代水平的歷史觀和歷史智慧的總結。這是一部「文簡於古人,而理富於往籍」的「足以供社會之需」的歷史書。回顧中國的過去,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具有寬宏氣質,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盡管經歷過太多的憂患、坎坷與災難,但每次都能夠汲取歷史智慧,重新崛起,煥發。3. 是一部歷史網路全書式的中國大歷史完全不同於過去通史比較單一朝代更迭的政經內容。本書全面系統地講述了中華民族創造的政治文明、經濟成就、禮樂文明、軍事智慧,以及漢字、中醫葯、藝術、四大發明等科技文明。閱讀本書,猶如參觀最新展陳、最全內容和最詳實講解的中國歷史博物館。4. 這是一部讓人得到審美快樂的歷史書。大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歷史必資圖畫。」本書創造了一個緊密配合文字的圖史體系,如人物圖史、文物圖史、軍事圖史、藝術圖史、科技圖史、服飾圖史等。
㈧ 《中國通史》有幾個版本最新最好的是哪個作者是誰
範文瀾版《中國通史》
範文瀾有《中國通史簡編》,後來准備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未成即逝世,後續工作由蔡美彪完成。 1995年,《中國通史》出版,全書共十冊,其中前四冊為範文瀾著,後六冊為蔡美彪補充定稿。該書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內容豐宮、文筆流楊,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
㈨ 哪一版本的中國通史內容最全最好
我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劍橋中國史》。
特點如下:
1、關於通史最好能成體系的看錢穆的<國史大綱>
2、柏楊老先生的《中國人史綱》裡面記載了太多人性的丑惡,柏楊先生對無良帝王的抨擊和嘲諷,是全書最見精彩的內容之一,動人處令人會心一笑,刻薄時有大碗喝酒、放聲罵娘的痛快。
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或《資治通鑒》的白話翻譯,內容充實,對史實講得具體,但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缺乏總結,偏近敘述風格。
3、《劍橋中國史》
這是由西方漢學家的泰斗級人物費玉清和崔瑞德主編的一套中國通史,總共有十一冊。西方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要遠遠高於國內學者,所以,如果樓主要看這套叢書的話,可以先看《晚清史、民國史、中國史》。
4、張蔭麟《中國史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