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首次大范圍試種海水稻每年將增收多少糧食
大范圍試種海水稻。繼去年9月底第一代海水稻正式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試驗田收割,產量比起此前期待的每畝300公斤要翻了一番,達到620公斤後,近日開始大范圍試種海水稻。
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在今年首次全國大范圍試種。
2016年海水稻試驗種植畝產突破500公斤,2017年10月測產最高畝產達到621公斤。目前我國「海水稻」品種還處在研發培育階段,在正式推廣應用前仍需科研與觀察。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9.5億公頃鹽鹼地,亞洲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其中1億公頃(15億畝)在中國,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如果按照每畝300公斤的產量,我國每年將能多增加8400萬噸糧食。
民以食為天,希望糧食能夠每年增產。
『貳』 中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最高畝產多少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傳統水稻在較高鹽鹼濃度的水田裡無法正常生長結實。目前,這里的「海水稻」已能在6‰鹽度的鹹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未來隨著相關研究進一步推進,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咸更鹼的水進行灌溉。
『叄』 海水稻是什麼來頭
今天,農機內參來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測產的意義,以及未來海水稻的潛力。
海水稻的個頭非常高
先說什麼是海水稻
海水稻不是生長在海水裡的稻子,而是一種耐鹽鹼的水稻,一般生長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不懼怕短期的海水浸泡。海水稻的耐鹽率早期在千分之五左右,現在研究計劃是能夠提高到千分之八,用淡水稀釋海水灌溉,能夠達到每畝200公斤左右的產量。
根據資料顯示,最早是陳日勝在廣東湛江研究推廣,後來袁隆平參加研究,這才提高了海水稻的知名度。
發現過程: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據最新的研究報告,2016年秋姜會龍在寧波鶴浦鎮試種的海水稻最高畝產600公斤,最低的是500公斤;2017年袁隆平在青島海水研究工程的海水稻,畝產將近621公斤。
海水稻生長環境很特殊
再說種植海水稻的意義
據資料統計顯示,全球有9.5億公頃鹽鹼地,亞洲3.2億公頃,而中國有1億公頃(15億畝)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
中國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有2億多畝,按照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不但能夠解決飢餓問題,同時海水稻的健康價值更高。營養價值方面,海水稻程胭脂紅色,主要是富含硒元素,據說硒含量比普通大米要高出7.2倍,對人體非常有好處。
海水稻營養價值也很高
此外,由於海水稻生長條件特殊,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會減少很多,這也能夠進一步提高海水稻的綠色程度,未來海水稻將是有機大米的重要組成。
所以,海水稻測產和航空航天等相提並論,一點也不為過。
『肆』 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有多少,我國水稻總的種植面積了
截止2019年,目前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1333萬公頃,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1%,產量約占水稻總產量的58%。在雜交水稻研究的最初階段,即1964~1975年,主要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下來的,9年間科研經費投入加起來不到20萬元。
在推廣的初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干預對雜交水稻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90年代以後,則主要是靠市場機制下的杠桿調節作用。由於雜交水稻產量高,使得播種面積迅速增加,1975年全國多點示範雜交水稻373公頃,單產比常規稻增加20%左右,1976年迅速擴大到13.9萬公頃。
(4)中國有多少海水稻田擴展閱讀
在20多年間,雜交水稻播種面積猛增35000餘倍。現在種植雜交水稻每年所增產的糧食相當於一個產糧大省的全年糧食總產量。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不僅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對江蘇省209個調查點進行分析,雜交秈稻比常規稻的相對經濟效益表現為:每公頃收益提高26.6%,每個工日凈產值提高25.9%,每元物質費用報酬提高12.5%,每元成本純效益提高20.9%。
『伍』 "海稻之父"、"海稻的締造者"、「海稻86」和「金口鎮海水稻」有什麼關系
首先,海稻能在鹽鹼地生長的稻子,並不是長在海里的。
其次,海稻原來就有,也就是野生的,被「海稻之父」陳日勝重視,將其進行品種培育,因為陳日勝是從86年開始干這個培育工作的,所以培育的海稻就起名「海稻86」,陳日勝也因為「海稻86」的成果被成為"海稻的締造者",但是陳日勝自己乾的名氣還有限,所以在袁隆平重視支持參與下(袁隆平名氣大也是讓海稻項目獲得重視支持的重要因素),在」金口鎮「進行海水稻試種,這也就是「金口鎮海水稻」。
再次,這個海稻改良工作主心骨是陳日勝,他首先將發現的野生海稻進行人工改良培育,單幹了幾十年略有成果,然後獲得袁隆平重視支持,然後立項在金口鎮海試種植。
『陸』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獲豐收的具體情況如何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袁老他們要放著合適的土地不種花費大量的研發成本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這背後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遠。
一則,有利於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中國目前耕地面積僅為18億畝,佔全世界現有耕地面積7%左右,卻需要養活佔全世界20%多的人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約有3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可讓億畝荒灘變糧倉。袁老認為,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畝產達300公斤,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這樣一來,即便是遇到洪澇、地震,甚至是突發性疾病,我們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
二則,有利於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鹽鹼地大多分布於貧困地區,在這里發展水稻種植技術,有助於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
三則,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改善土壤的鹽鹼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鹽鹼地的土壤往往非常貧瘠,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水稻生長期間的水環境可對灘塗和鹽鹼地的可溶性鹽鹼起到淋溶降鹽作用。
水稻自身也具備降低鹽分的生物作用。海水稻在鹽鹼地一年長一茬,收割海水稻後土地鹽鹼情況會得到改善,可繼續種植其他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水稻秸稈還田還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改良鹽鹼地的一項有效措施。
『柒』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獲豐收是怎麼回事
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岳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里緊鄰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
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今年是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連續第三年開展種植試驗,測產結果顯示水稻再一次獲得豐收。為袁老的科研團隊點贊!
(7)中國有多少海水稻田擴展閱讀:
花費大量的研發成本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背後的意義:
一則,有利於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
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這樣一來,即便是遇到洪澇、地震、突發性疾病,我們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
二則,有利於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鹽鹼地大多分布於貧困地區,在這里發展水稻種植技術,有助於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
三則,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改善土壤的鹽鹼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水稻自身也具備降低鹽分的生物作用。海水稻在新疆一年長一茬,收割海水稻後土地鹽鹼情況會得到改善,可繼續種植其他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捌』 海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區別
海水稻:現在還處於試驗階段、等上市後再對比
海水稻(海稻):是耐鹽鹼水稻的的形象化稱呼,能在海邊灘塗(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等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其生長地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
誤解:「海水稻是能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其實,海水含鹽率百分之3點5,海水稻的耐鹽率早期是百分之零點5,袁隆平參與的青島海水稻研究工程是計劃用三年把它的耐鹽率提高到不低於1%。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中國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有2億畝,按照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陳日勝長期在湛江市研究、推廣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加研究則大大提高了相關工作受重視的層次。2016年10月14日,袁隆平主持的青島市海水稻研究工程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12月10日武漢海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院成立
生長習性:
漲潮後海水稻就會被淹沒。正值灌漿期的水稻,稻穗青白色,高1.7米。在虎頭坡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海水水稻試驗田,金黃色的稻穀、青白色桿葉交錯在一起,掛滿了穀粒的稻穗彎下了腰。當地村民黃承榮告訴我們,海水稻種下去後不需施用肥料、農葯,不需除草,只要汲納海水的養料,就可長勢旺盛。長勢最旺的海水稻株高可達1.7米以上。同時,這種海水稻還抗風、抗澇,在經歷了台風「威馬遜」和「海鷗」導致的海水倒灌、多日浸泡之後,依然長勢良好,目前豐收希望
『玖』 青島海水稻產量怎麼樣
9月28日下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牽頭的青島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種的第一批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迎來測產考。
來自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等單位的30多名從事海水稻、鹽鹼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專家前往白泥地實地測產。
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稱,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塗、15億畝內陸鹽鹼地,其中近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研發團隊計劃在5到8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畝耐鹽鹼水稻種植。
袁隆平曾公開表示,他將在3-5年內選育出鹽度在3-8 、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
一如其他新研發的農作物,耐鹽鹼水稻的研發也沒有躲過「轉基因」的傳言。
對此,張國棟向澎湃新聞辟謠稱,「我們這個肯定不是轉基因,因為我們所有的品種要推廣的話必須通過國家審定。在水稻領域,國家還沒有放開對任何轉基因品種的審定。」
袁老確是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