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翡翠在什麼朝代被帶入中國成為皇族珍品
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認為翡翠是18世紀以後才從緬甸經雲南傳入中國的。
對中國古玉器的研究表明,歷代的古玉器中,少有翡翠製品,雖然有些文獻記載和少量的考古發現,但是否確為緬甸翡翠並無定論。只是到了清朝中後期,翡翠器件才有較多的發現,並逐漸增多,直到取代新疆軟玉的位置,成為中國玉石市場的主要品種。
在明代,江陰人徐霞客在游記中首先作了記載。考古發現中國的明代已使用翡翠,清雍正時進入皇宮,乾隆
時期使用范圍擴大,而到嘉慶時的價格超過了和田玉。
可見當時的翡翠只是小范圍流傳。雖然自明初就發現了翡翠,但其商貿的發展卻是十分緩慢的,乾隆皇帝對玉石的欣賞,促進了翡翠的推廣,清末及民國初年,愛好翡翠的風氣日盛,加上歐亞各國對翡翠也有了一定的需求,玉石貿易量急劇上升,翡翠貿易進入鼎盛時期。六十年代,由於歷史的原因,整個珠寶加工及進出口貿易已基本停頓,翡翠交易市場迅速轉往泰國的清邁。改革開放以後,玉石貿易才緩慢發展並空前興盛。
從發現翡翠到滿清皇室推崇翡翠百年間時間,翡翠已經是當時達官貴人的時尚飾品。清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同西方交流日益增多,消費觀念悄然的改變,也是翡翠文化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得以與和田玉文化並駕齊驅的重要原因。
穩定的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傳統習俗和文化的重新審視,使人們對翡翠的認知程度不斷增加,多元的價值觀使人們除了佩戴翡翠之外,社會些資 本的持續介入為了人們滿足投資、增值、保值的需求。
⑵ 翡翠何時傳入中國
遠在我國的北方絲綢之路開發以前,南亞大陸就開辟了陸上通道。在這條驛道上,騰沖是最重要的前沿最大驛站。元明清各朝代時,緬北翡翠珠寶產地曾長期隸屬中國。歷史給予騰沖翡翠集散地的地位。最早記載著騰沖翡翠生產貿易的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於1638-1639年曾在騰沖親眼目睹了翡翠加工及貿易的盛況,並寫入了他的「游記」之中。那麼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此之前。考證歷史得知,在此之前的明永樂年間(大約1403年),明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明朝向周邊擴張。在此基礎上大力開拓雲南邊疆以及對騰越的三征麓川,使滇西尤其騰沖得以大大開發。各種貿易及翡翠珠寶交易旺盛。從而促進了翡翠進入中國,故翡翠傳入我國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⑶ 翡翠是什麼朝代,由什麼人帶入中國的。
根據明人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代的中期
大旅行家徐霞客旅行時也見證過當時翡翠貿易的盛況,並將其寫入所著的《徐霞客游記》
可見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代中間,但正史卻沒有留下具體由何人傳入
只留下一個傳奇的故事:
在明代中期,有一隊在滇緬邊界做生意的馬幫。一次生意途中道路顛簸,將茶葉震掉,馬幫頭子便隨手撿起一些大石頭壓貨。到家後一塊石頭掉在地上,磨破了一點石皮,露出了裡面碧綠的玉肉,馬幫頭子好是喜歡,於是委託首飾行打造了一套首飾送給妻女。
後來這種新出現的玉石名氣越來越大,備受人們喜歡,因顏色似翠鳥羽毛,
顧定名翡翠。
⑷ 從起源開始,由歷史出發,翡翠的那些事兒你又知多少
翡翠一詞可謂由來已久,一般說是自鳥名而來,先秦《逸周書》所著「倉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東漢《說文解字》謂之「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為翡鳥與翠鳥,合稱翡翠,又因其公母,於是業內就有了翡為公,翠為母說法。
古代翡翠開采運輸
騰沖至緬甸的商道最興盛時每天有2萬多匹騾馬穿行其間,騰沖的珠寶交易近乎佔了全球玉交易的9成。到1950年,騰沖縣在緬甸的華僑達30餘萬人。直到今天,雲南人在緬甸從事翡翠業的人達數萬。
⑸ 翡翠起源於哪個朝代
翡翠的定義及名稱由來
翡翠是一種以硬玉為主的纖維狀、緻密塊狀的鈉鋁硅酸鹽礦物**體。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造岩礦物之—輝石中的一種少見品種,屬單斜晶系。晶體形態為短柱狀、纖維狀微晶**體。翡翠的顏色千變萬化,多綠、紅、紫、藍、黃、灰、黑、無色等。根據綠色的色調、亮度利飽和度,翡翠可分為祖母綠色、蘋果綠色、蔥心綠、菠菜綠、油綠、灰綠等人種。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雙折射率0.012—0.020,無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4.3g/韌性極強。翡翠的英文名稱為Jadeite。 意為佩戴在腰部的寶石。翡翠—詞作為硬玉的名稱,行業內外基本達成共識的說法有二:
一是借用。 翡翠一詞最早早出現在漢代,原意是指一種羽毛顏鮮艷的小鳥。「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這是東漢年間許慎《說文解字》對翡翠二字的解釋。後來,古人將這兩個原本形容鳥羽毛的字轉用紅色和綠色的飾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並,用來描寫碧綠綠色的碧玉,這時的「翡翠」兩個字所說的玉,是硬玉的**體:因主要產於緬甸,故又稱為緬甸玉。
二是音誤。在明末翡翠開始大量進入中國,而當時中國山產的和闐玉被稱為翠玉。當緬甸硬玉流入中國時,由於分辨出這不是中國的和闐玉即翠玉,即將之稱為「非翠」,即「這不是中國的翠玉」之意,久而久之,「非翠」就變成了「翡翠」了
⑹ 翡翠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傳說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石頭回國,那塊晶瑩透亮的綠石頭一下子征服了愛玉的中國人,這塊石頭就是翡翠,因其色澤艷麗、產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澤、質地滋潤、韌性較強、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稱「硬玉」,又稱「玉中之王」。
翡翠產地多屬於未開發山區,雖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見陽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霧露河,滾滾濁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氣,水面上處處泡起,縷縷煙生,煙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攏不散,人坐船中,伸手不見五指,如入五里霧中。除了蠻煙瘴氣,蚊蟒瘧疾,環境惡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資缺乏,玉石的開采,備極艱辛。
直到18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中國雲南。雖然翡翠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時間,但由於喜愛翡翠的人們賦予其神奇的文化內涵,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足以讓其他玉石羨慕不已,並與其他玉石一並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國出現緬甸翡翠;清代,由於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後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與今人都皆愛玉、喜玉、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現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及韓國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愛玉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
⑺ 穿越歷史,回到明清年代的翡翠是怎樣的
在中國,翡翠真正的歷史是從明朝開始的。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翡翠製品是: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1644年)。
據說,「翡翠」這是中國一個生意人的偶然發現,當時有個在中國雲南邊境的生意人,他經常往返於中緬之間做生意,有一次他又去了緬甸,回來時,騾子馱簍一邊的東西賣完了,而另一邊的東西幾乎沒有動工,為了保持馱簍的平衡,商人就在路邊隨便揀了一塊大石頭放在空簍里。回家後,商人卸下馱簍,就將那塊石頭隨便地扔在地下,石頭正巧被摔成兩半,裡面露出了碧綠的玉石,這就是翡翠的來歷。
翡翠,在我國清代得到空前的重視,目前我們能看到大量清代的翡翠製品,例如朝珠、翎管、板指、鼻煙壺、煙袋嘴、戒指、項鏈、手鐲、掛件等。翡翠,能在清朝興旺起來,除了與傳統的玉文化觀念有著內在的聯系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統治者對它的青睞。
⑻ 翡翠是從何時開始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的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