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最早的樂器是什麼
骨哨。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它以飛禽中空的尺骨製成,故名「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保存最為完整的管樂器。
其年代的上限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復雜性而被命名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對骨笛簡易得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骨哨上限距今7000年。
"骨哨"是截取鳥禽類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長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時腔內插有一肢骨,將有孔的一段放入嘴裡輕吹,同時抽動腔內肢骨,就可以吹出簡單的樂曲。
骨哨的收藏地:浙江省博物館。
(1)中國最為古老的樂器出自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骨哨它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起源的時間和歷史,是中國音樂史的奇跡。這件樂器還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舞台,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經專家測試發現,骨哨已經具備了七聲音階,發音較准,音質較好,可以吹奏出旋律。它的製作方法與如今民族管樂器的製作方法十分相似,需要經過十分精密的計算在笛子上打孔來調整音差。而8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做到音階的精確計算的,又是用什麼工具在又薄又脆、強度是人類骨骼7倍的鶴骨上打孔的,都是謎。
骨哨都是用一截禽類的骨管製成的,有的骨管內還插有一根可以移動的肢骨,可以用來調節聲調。
骨哨的年代: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
骨哨尺寸及重量: 縱:6.6厘米。
骨哨來源: 河姆渡遺址。
骨哨的內容: 系截取鳥禽類的肢骨中段製成。哨身中空而略呈弧曲,在凸弧一面幾乎等距離錯磨出三個橢圓形音孔。
Ⅱ 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中國古代樂器有以下幾種:
一、古琴
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還嵌有十三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演奏里右手撥弦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按聲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並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他裝飾音。此外還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關古琴的文獻記載及傳譜浩如煙海,是我國古代音樂的珍品。
二、塤
古代吹奏樂器,形似梨,用陶土燒制而成。最早出現於約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時期的五音孔陶塤已能吹奏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發音古樸醇厚而悲壯。
三、篳篥
亦稱「蘆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起源於西域,後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有大小篳篥,桃皮篳篥及雙篳篥等多種形式。隋唐至宋元時盛行全國。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篳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在詩行中常有細致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兩種不同演奏手法的稱謂,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所以遠在秦漢時期,對類似這種演奏手法的樂器一般地把它們概稱琵琶。以後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逐步定形為一種半梨音箱,曲項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既能表現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勢,也能表現花前月下纏綿的思念之情。
五、古箏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地,故史稱秦箏。漢晉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後增為十三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聲音階定弦。傳統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
六、箜篌
古代彈撥樂器,盛行於漢唐時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明代以後漸少使用。現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長演奏劃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現力極為豐富。
七、洞簫
單管豎吹,漢代開始盛行。古代簫多為竹製,但也有玉制或瓷製的。上端利用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半橢圓形吹孔,音量較小,音色娓婉清雅,以夜闌更深之際樂聲幽美悅耳著稱。
八、編鋩
又稱鋩鑼,是古老而極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擊樂器,由響銅鑄成,鑼臍為乳突狀結構,鑼面呈拱型。編鋩由三十二面鋩組成,音色渾厚洪亮,富有魅力。
九、篞
古代音區較低的笛類樂器。我國最早的辭書《爾雅·釋樂第七》記載:「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音色低沉,悲切動人。
Ⅲ 中國最早的樂器是什麼
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經常吹奏的樂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3)中國最為古老的樂器出自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史前骨笛文化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笛,浙江省博物館藏約有數十件,這是其中兩件(上長7.1cm,下長5.31cm)。用鳥禽類的肢骨中段製作。管身穿一至三個圓孔,有的內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現代兒童樂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簡單的音調。它們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
鷹骨笛
新疆巴楚縣脫庫孜薩來遺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時期(公元四至五世紀)的骨笛(殘)。塔吉克族稱那依,柯爾克孜族稱卻奧爾。 用大鷹的翅骨製成,長約25、管徑1.5厘米。管內中空,兩端皆通,管下端開三孔。製作時,先將骨肉剔凈,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去髓。
兩端管口呈橢圓形,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鑽一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圖案花紋或題字為飾。 多用於盛大節日和婚禮場合,也為歌舞、叼羊、賽馬等伴奏。樂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Ⅳ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是什麼
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塤
塤,吹奏樂器。原始社會已出現。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的,用以誘捕獵物。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當成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按音孔(簡稱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個陶塤,其中一個陶塤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Ⅳ 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骨笛,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從約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近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家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Ⅵ 我國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
Ⅶ 中國傳統樂器及其發源地
中國傳統樂器簡介:
吹管樂器
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鑰』。
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塤』。《詩經》中有簫、管、鑰、塤、笙等樂器的記載。後來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蕭、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嗩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1.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
子、簫、塤、排簫等。
2. 氣息經過哨子,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
吶、管等。
3.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
笙、蘆笙、把烏等。
以下介紹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吹管樂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 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
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實際音)和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崑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簫 Hsiao
約4500年前,有個叫仱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漢朝前,京房再加一後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前五後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d′.
笙 Sheng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簧與十四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
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振動發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嗩吶 Suona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獷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為兩個八度,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嗩吶是筒音為g′的D調高音嗩吶。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等。
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作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餘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
彈撥樂器總類繁多,下面,依次介紹目前國樂團中最常用的樂器:琵琶、柳琴、楊琴、和箏、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西元三世紀,中國就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漢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通過印度傳至中國的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並經後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擴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演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復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作為獨奏、重奏、和奏等純樂趣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柳琴 Liuching
又稱柳葉琴、金鋼腿、土琵琶,狀如小型琵琶,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紹興亂彈等劇種的重要伴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被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發展而來,三弦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阮 Yuan
阮在樂隊合奏中是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後,現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楊琴 Yangchin
擊弦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聲音,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箏 Cheng
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戰國時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泰國流行。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以其被廣泛的採用而聞名。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發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來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伴奏。
擦弦樂器
擦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上的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動發音的一類樂器。我國常見擦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見文學作品中,當時名曰「嵇琴」,北宋時,在我國北方奚部民間廣為流傳,稱之為「奚琴」。宋代陳晹所編「樂書」(西元1099年)卷128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鼓;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別,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根據文字和畫中的圖形,奚琴與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來,胡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不論在樂器上或樂曲均有顯著的發展,由於製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國以後為適應國樂隊和奏需要,又創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這類型的樂器更為豐富。目前,各地方與各劇種所用的胡琴類樂器,不下數十種,它們不僅有優美的音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表現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幾十年中更有較大的發展。已成為極佳的獨奏樂器和重要的樂隊樂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擦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是同一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劇種中均為中要的伴奏樂器。
二胡普遍採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拉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打擊樂器
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且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鈸、板和鍾五類,若依製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皮革等三類。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豐富,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器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在現代國樂團中鍾類很少使用。
一.鼓類樂器:
歷史記載中,打擊樂器以鼓的出現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有「鼓」字。鼓類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演奏方法也不盡相同,有豐富的表現力,除用以合奏或伴奏外,某些樂種中還作為獨奏樂器使用。
大鼓 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由木製的圓桶上下端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演奏,奏時用兩根木槌敲擊鼓面而發音。音色低沉而厚實。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為可定音的大鼓,根據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樂隊中經常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兩個一組的多定為主音及屬音,三個一組的則增加下屬音、上屬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鑼類樂器
鑼是我國使用得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最初流行於中亞與東南亞一帶,於西元六世紀前期傳入我國,當時是叫「沙鑼」。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流傳和改進,使鑼成為具有豐富表現的樂器。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擊後音升高,有的鑼擊後音降低。
鑼是體振樂器,結構簡單,鑼身呈圓形弧面,通常四周有邊框,用槌敲擊中央部分,震動發聲。
雲鑼 Yunluo cloud gong
雲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雲鑼有十面小鑼,懸於木框之間,或將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擊之,(大型雲鑼,則用木架立於台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
三.板類樂器
板類樂器使用在樂隊中有響板、梆子、木魚--------等。
響板 Hsiangban
響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製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紀的唐代已出現,其數目有六塊或九塊,由於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數目也不一致,現在通常使用三塊板所組成的。因適用范圍之不同,又可分為鼓板、書板、擊墜板三種,古板用於民樂合奏及戲劇伴奏,為主要的節奏樂器,經常與板鼓配合使用,書板及墜板則為曲藝說唱伴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於伴奏各種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強拍上,藉以增加戲劇氣氛。因適用范圍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簡稱梆子〉、南梆子、墜梆子及秦梆子等區別。
河北梆子,是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紅木製成。左手執短而粗的橢圓形,右手執長而細的圓形木棒,互擊發音,音色高亢而堅實。
◆南梆子為長方形的中空木製體,演
奏時左手執梆,右手執木槌敲擊,
發音圓潤,一般以花梨木製造。
◆墜梆子用於豫劇伴奏,其形如
蛋。
◆秦梆子用於秦腔。
Ⅷ 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骨哨 骨哨是在中國浙江餘杭的河姆渡遺址中被發現的,據考證,這種樂器大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目前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古老的樂器。古哨用鳥類,禽類的肢骨中段製成,長6~10厘米不等,直徑約為1厘米,中間鏤空,哨器略有孤度。
Ⅸ 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
骨哨,骨哨是在中國浙江餘杭的河姆渡遺址中被發現的,據考證,這種樂器大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目前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古老的樂器。古哨用鳥類,禽類的肢骨中段製成,長6~10厘米不等,直徑約為1厘米,中間鏤空,哨器略有孤度。
Ⅹ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樂器距今約有()年歷史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樂器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骨笛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
骨笛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
(10)中國最為古老的樂器出自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演奏時,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並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沖擊管壁,使管中空氣柱振動,並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兼用平吹和超吹。
音色高亢明亮,與口哨聲維妙維肖。傳統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隻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采。
鷹笛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民間的鷹笛樂隊,通常由四人組成,兩男子吹鷹笛,兩女子用手鼓伴奏,鷹笛多輪番吹奏上下樂句.有時兩人也同時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