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鐵路的修建對近代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鐵路的修建對近代中國產生了以下影響:
1、鐵路促進了工礦業的發展。在鐵路出現以前,近代中國的工礦產品主要是依靠騾馬大車或者水運運輸,運量有限,運輸的成本也比較高,導致許多礦產資源無法開采和利用。鐵路的出現使得近代中國的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善,方便了資源的開發,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工礦業的發展。
2、鐵路帶動了貿易的發展。鐵路的發展將孤立的各個地方市場聯系成統一的大市場,促進了貿易的繁榮。在沒有修築鐵路之前,東北地區以水路為主要交通路線,遼河、松花江是主要的運輸通道,東北地區所產的大豆和豆製品出口量很少,1890年輸出總值白銀37萬兩。
有了鐵路之後,東北的農產品出口總值連年增加,1900年547萬兩,1910年3669萬兩。此外,1905年,京漢鐵路通車。京漢鐵路將漢口與河南密接,使漢口貿易發展到佔全國通商口岸的第二位。
3、鐵路推動了城鎮的興起。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海沿江被迫開放了一批通商口岸和港口,由於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外來因素等的影響,這些港口城市得以迅速發展。但相對於這些港口城市而言,中國的內陸及邊遠地區由於交通條件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開發。
鐵路的修築促進了中國內陸及邊遠地區的開發,使內地與港口城市密切聯系起來,同時,也促進了人口的流動。藉助鐵路交通之便,農村人口逐漸流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逐漸增加。鐵路的開通,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與溝通,促進了商品流通以及商業貿易的繁榮,這也為城鎮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我國鐵路的開創時期
有關鐵路信息和知識開始傳入中國,大約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當時中國的愛國有識之士如,林則徐、魏源、徐繼畲等人先後著書立說,介紹鐵路知識。
1876年,中國土地上出現了第一條鐵路,這就是英國資本集團採取欺騙手段擅築的吳淞鐵路。這條鐵路經營了一年多時間,就被清政府贖回拆除了。
中國第一條自己修築的鐵路——京張鐵路(現京包線)。詹天佑是建設鐵路的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
㈡ 中國的高鐵究竟要修多少條
中國高速鐵路的建設始於1999年所興建的秦沈客運專線。經過10多年的高速鐵路建設和對既有鐵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國目前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以及最高運營速度的高速鐵路網。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國內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已經接近1萬公里[1],其中包括既有線提速近3000公里。連接秦皇島及沈陽的秦沈客運專線是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50公里,為中國高速鐵路的前期實驗路段。
另外,中國在建和即將興建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里程已達1.7萬公里。根據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方案,至2012年年底,中國將建成42條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基本建成以「四縱四橫」為骨架的全國快速客運網,總里程1.3萬公里;到2020年中國時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將會達到5萬公里。
「四縱四橫」客運專線
京哈客運專線
京沈客運專線 · 哈大客運專線 · 盤營客運專線
京滬客運專線
(蚌埠-合肥支線:合蚌客運專線)
連接京哈—京滬客運專線
津秦客運專線 · 秦沈客運專線
京廣深港客運專線
京石客運專線 · 石武客運專線 · 武廣客運專線 · 廣深港客運專線
杭福深客運專線
杭甬客運專線 · 甬台溫鐵路 · 溫福鐵路 · 福廈鐵路 · 廈深鐵路
滬漢蓉客運專線
滬寧高速鐵路 · 合寧鐵路 · 合武鐵路 · 漢宜鐵路 · 宜萬鐵路(宜昌至利川段) · 渝利鐵路 · 遂渝鐵路 · 達成鐵路(遂寧至成都段)
青太客運專線
膠濟客運專線 · 石濟客運專線 · 石太客運專線
徐蘭客運專線
鄭徐客運專線 · 鄭西客運專線 · 西寶客運專線 · 寶蘭客運專線
滬昆客運專線
滬杭客運專線 · 杭長客運專線 · 長昆客運專線
城際客運系統
300~350 km/h
成渝客運專線 · 哈佳城際鐵路 · 哈牡城際鐵路 · 滬寧高速鐵路 · 津濱城際鐵路 · 京津城際鐵路 · 京唐城際鐵路 · 環渤海城際鐵路 · 寧杭客運專線 · 西渝客運專線 · 渝萬城際鐵路
200~250 km/h
長吉城際鐵路 · 長株潭3+5城際鐵路(長瀏、長益常、長株潭) · 昌九城際鐵路 · 成都市域鐵路(成灌、成彭、成蒲) · 成綿樂客運專線 · 丹大城際鐵路 · 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 · 莞惠城際軌道交通 · 廣肇城際軌道交通 · 廣珠城際軌道交通 · 廣清城際軌道交通 · 惠河城際軌道交通 · 哈齊城際鐵路 · 吉琿客運專線 · 津保城際鐵路 · 京張城際鐵路 · 海南東環鐵路 · 蘭張城際鐵路 · 柳南城際鐵路 · 寧安城際鐵路 · 青榮城際鐵路 · 沈丹客運專線 · 銅玉城際鐵路 · 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 · 西成客運專線 · 張大城際鐵路 · 中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
完善路網和西部開發性新線
安張衡鐵路 · 成貴客運專線 · 成蘭鐵路 · 大西客運專線 · 阜鷹汕鐵路 · 貴廣客運專線 · 杭黃客運專線 · 滬通鐵路 · 懷邵衡鐵路 · 九景衢鐵路 · 蘭新鐵路第二雙線 · 蘭渝鐵路 · 連鹽鐵路 · 龍廈鐵路 · 粵西沿海高速鐵路 · 南廣鐵路 · 黔張常鐵路 · 青連鐵路 · 向莆鐵路 · 渝長客運專線 · 渝昆客運專線 · 渝黔客運專線 · 雲桂鐵路 · 運三鐵路 · 鄭渝客運專線
海峽西岸鐵路
京台高速鐵路
京滬客運專線 · 合福客運專線(含合蚌客運專線) · 台灣海峽隧道
昆台高速鐵路
昆台高速鐵路
㈢ 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鐵路仍然是客運和貨運兼顧的常規鐵路,高速鐵路、重載鐵路和常規鐵路雖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術方面,包括機車和車輛、線路和軌道以及列車的編組和運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國鐵路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技術修建或改造本國的鐵路。鐵路運輸的這些發展,成為鐵路新發展時期的突出特點。
中國鐵路的發展 中國從1876年修建淞滬鐵路以來,到1981年止的105年內,共建鐵路50181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平均每年只修建鐵路 300餘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對鐵路的修建有了統籌規劃,修建鐵路的速度達到平均每年800餘公里。到1981年底中國大陸鐵路營業里程為50181公里,其中雙線鐵路為8263公里,電氣化鐵路為1667公里。鐵路總延展里程為89580公里。從1876年到1981年止,中國鐵路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即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
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 1876年,英國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滬鐵路,被認為是在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條鐵路。在此以前,英國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門外建築一條 500米長的小鐵路,只能供人玩賞。
1881年河北省唐山開平礦務局為了運煤而修建了從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鐵路。這條鐵路長9.7公里,後展築至天津,稱為唐津鐵路。1890年自唐山展築至山海關,稱為關內外鐵路。
1887年,台灣省巡撫劉銘傳主持修建從台北至基隆鐵路,長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長78.1公里。這是我國台灣省最早的1067毫米軌距的鐵路。
俄國在建成西伯利亞鐵路後,於1898年強行在中國建築自滿洲里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和自哈爾濱至大連的南滿鐵路這兩條鐵路按俄國鐵路標准修築的,採用1524毫米寬軌距這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鐵路日本於1905年也在中國東北建築安東至沈陽和沈陽至新民的窄軌鐵路,後又於1911年建成安東至朝鮮新義州的鴨綠江橋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後,1904年建成濟南至青島的膠濟鐵路。1895年法國要求修築自雲南省昆明至邊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鐵路這條鐵路為1000毫米窄軌鐵路,1910年完成通車。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向比利時銀公司借款興建北京蘆溝橋至漢口的蘆漢鐵路。這條鐵路先由政府撥款修建蘆溝橋至保定及漢口至灄口兩段。通車後,於1901年從蘆溝橋展築至北京前門。1906年北京至漢口全線通車。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匯豐銀行借款修建關外鐵路,即現在的沈陽至山海關鐵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國合興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廣州的粵漢鐵路和廣州至三水的廣三支線。後以合興公司違反合同規定,清政府於1905年收回築路權,交由湖北、湖南、廣東三省分別建築。1904年完成廣三支線,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長沙段,1916年完成廣州至韶關段。
英國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礦區鐵路的築路權,由英國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廣州至九龍鐵路的築路權,後由中英兩國合建廣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國銀公司借款修建蘇杭甬鐵路,由英國公司建築南京至上海鐵路,於1908年完成。並重建淞滬鐵路作為支線。上海經杭州至寧波鐵路,由於江蘇、浙江兩省官紳反對在英國控制下修建鐵路,各自組成公司分別修建上海至楓涇及楓涇至杭州段,於1908年完工。杭州至寧波的鐵路從寧波開始建至曹娥江邊,因橋梁未能建成而停頓。
英國取得了天津至鎮江的築路權後,將天津至韓庄段讓歸德國承建。韓庄至鎮江段歸英國承建。1908年簽訂借款合同時,上海至南京鐵路即將建成,遂將鐵路終點由鎮江改為南京對岸的浦口,此路改稱津浦鐵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華俄道勝銀行借款,建築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軌鐵路,稱為正太鐵路,即現在的石太鐵路,於1907年完工。
承建蘆漢鐵路的比利時銀團(後改為俄法比銀團)在建築蘆漢鐵路的同時,承建開封經鄭州至洛陽的鐵路,稱為汴洛鐵路,為蘆漢鐵路的支線。1903年簽訂汴洛鐵路條約,於1909年完工。是現在隴海鐵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頒布《鐵路簡明章程》。撤銷中國鐵路總公司,允許組織商辦公司修建鐵路從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內,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齊齊哈爾至紅旗營、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頭、個舊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廈門的鐵路,都是較短的次要干線。
自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是通往西北鐵路干線的首段。清政府決定用官款自行建築。這條鐵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時間於1909年建成,全長201公里,是我國以自己的技術力量建成的第一條鐵路。1912年至1923年間展築至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稱為京綏鐵路。
辛亥革命後,從1911年至1949年這38年內,修建鐵路的技術力量有所發展。
1913年日本從中華民國政府取得修建滿蒙五條鐵路的特權,即四洮、開海、長洮三條鐵路的借款權及洮承、吉海兩條鐵路的借款優先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開始侵入中國整個東北地區,強占東北鐵路。其中屬於有借款權的有:吉長、四洮、洮昂、吉敦等線;屬於有委託營業權的有:瀋海、呼海、吉海、齊克、洮索及沈山等線;屬於委託承建和經營的有敦圖、拉哈、秦海等線。1935年,蘇聯把中東鐵路作價讓給偽滿政權。此後日本將哈爾濱至長春段以及滿洲里至綏芬河段分別於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為標准軌距鐵路。孟家屯(長春附近)至旅順間原修建為1524毫米軌距的鐵路,日俄戰爭後,俄國將寬城子(長春)以南的南滿支線轉讓給日本,日本則於1904~1906年間將孟家屯至旅順間鐵路改為1067毫米軌距的窄軌鐵路,1907年又改為1435毫米的標准軌距鐵路。
1921~1930年的10年內,東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撥款修建了瀋海、呼海、吉海、齊克、洮索等線及大通支線。以上是中國東北地區從1911~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前的鐵路建設情況。
1912年中國政府與比利時簽訂隴秦豫海鐵路借款合同,將已建成的汴洛鐵路向東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蘭州,成為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干線,稱為隴海鐵路。這條鐵路的開封至徐州段及洛陽至觀音堂段於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工程停頓。1921年起由荷蘭、比利時兩國分別擔任東西段的展築工程。東段鐵路及連雲港港口工程由荷蘭公司承建,於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寶雞。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開始修建大同至風陵渡的南北同蒲鐵路,採用1000毫米軌距,於1935年完成。北同蒲鐵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時期改為標准軌距;南同蒲鐵路自太原至風陵渡於1956年改為標准軌距。
粵漢鐵路的株洲至韶關段工程艱巨。1929年中國政府派鴻勛主持修建,於1936年完工。從此,自武昌至廣州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並與廣九線接軌。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開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鐵路,於1933年完成,並建成金華至蘭溪支線。以後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稱為浙贛鐵路,於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鄉,與株萍鐵路聯接。
1932年中國政府決定修建蕪湖至孫家埠鐵路,後又建築蕪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孫家埠全線建成通車。1934年中國政府為將淮南煤礦所產煤炭運至長江邊,決定修建從田家庵至裕溪口鐵路,稱為淮南鐵路,於1935年完成通車。
滬杭甬鐵路的蕭山至曹娥江段,於1936年繼續開工,同時修建曹娥江橋,於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為溝通錢塘江兩岸交通撥款興建錢塘江橋,橋址在杭州閘口,為公路、鐵路兩用橋。於1935年開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經杭州至寧波的滬杭甬鐵路全線通車。當時中國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已經開始。在抗戰開始以前不久,中國政府修建的鐵路還有蘇州至嘉興的鐵路以減少繞經上海的運輸量,於1936年建成通車,後於1944年拆除。計劃修建株洲至貴陽的湘黔鐵路,於1937年開工,1938年從株洲鋪軌至蘭田後停工,並於1939年拆除。1936年開始修建重慶至成都的成渝鐵路,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個別隧道和橋墩即停工。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修建鐵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權,有自己的技術力量,也有一些統一的技術標准,並開始有了製造機車車輛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府修建的鐵路主要有湘桂鐵路、滇緬鐵路、敘昆鐵路、湘黔鐵路和隴海鐵路的寶雞至天水段。湘桂鐵路原計劃從衡陽開始經桂林、柳州、南寧至友誼關(當時稱為鎮南關)。衡桂段於1937年10月通車,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後因戰爭原因,柳州至南寧段在建成柳州至來賓段後即停工,南寧至友誼關一段亦僅建成友誼關至明江段。滇緬鐵路是從昆明至中緬邊境的鐵路,採用1000毫米軌距,1940年從昆明至安寧段建成通車,安寧以西則因戰爭原因停工。敘昆鐵路是從昆明至敘府的鐵路,也是採用1000毫米軌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後停工。湘黔鐵路是從柳州至貴陽的標准軌距鐵路,線路橫越雲貴大山脈,工程艱巨,1939年開工,1944年從柳州至都勻段建成通車後即停工。隴海鐵路寶雞至天水段於1939年開工,1945年建成通車。當時隴海西段未被日軍侵佔,鐵路仍維持運營,為運營需要用煤,於1941年建成咸陽至同官煤礦的咸同支線。
1937~1945年,日本在侵佔中國東北和華北等地區修建新線如下:在華北地區有北京至古北口鐵路、石家莊至德州鐵路、新鄉至開封鐵路、東觀至潞安鐵路等,共長608公里;在東北地區有圖佳、拉濱、長白等線,共長4752公里;在海南島有榆林港至北黎鐵路及八所至石碌鐵路等共長254公里。均為 1067毫米軌距的窄軌鐵路。
在台灣省,1907~1947年先後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鐵路,共長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復線109公里。軌距均為1067毫米。
中國從1876年修建第一條鐵路到1945年這70年中,中國大陸共有鐵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車的鐵路為21989公里。
新中國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修建鐵路有了統籌的規劃和統一的標准。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從北向南推進,受到戰爭破壞的京包、隴海、京漢、南同蒲、浙贛、南潯及粵漢等鐵路先後修復通車,並開展運輸業務。1949~1981年的32年內共修建了38條新干線和67條新支線。為了加強既有線的運輸能力,修建雙線、擴建樞紐編組站、改善線路的平剖面及軌道結構、建設電氣化鐵路、設置自動閉塞,以及發展蒸汽、內燃、電力機車和車輛的製造業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內,先後建成的新干線有:成都至重慶、天水至蘭州、來賓至憑祥、豐台至沙城、集寧至二連浩特、蘭村至煙台、黎塘至湛江、寶雞至成都以及鷹潭至廈門等鐵路。1958~1962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內,先後建成的新干線有:蕭山至穿山、包頭至蘭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蘭州至西寧等鐵路,並重建了柳州至貴陽的鐵路。1963~1965年的三年調整時期,先後建成的新干線有:蘭州至烏魯木齊、貴陽至重慶等鐵路。1966~1970年第三個五年計劃期內修建的新干線有:貴陽至昆明、通遼至讓葫蘆、成都至昆明等鐵路。1971~1975年的第四個五年計劃期內修建的新干線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縣至古冶、株洲至貴陽等鐵路。1976~1980年的第五個五年計劃期內修建的新干線有:陽平關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鐵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遼、襄樊至重慶等鐵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蕪湖至貴溪等鐵路亦相繼完成。
以上新鐵路干線的建成,使鐵路先後伸展到煙台、寧波、福州、廈門、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繼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邊遠地區,初步改變了中國過去偏重在東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鐵路布局,使大陸上各省省會和自治區首府(除西藏拉薩外)均有鐵路同首都北京相連,並溝通沿海和內地之間的鐵路運輸。
新建的支線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有平頂山、西戶等線;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有鐵嶺、法庫、女兒河、豐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線;三年調整期間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樂、博新、北黑等線;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有吉舒、婁邵、湯林線的伊烏段、牙林、符夾、鏡鐵山、吉蘭太等線;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有開陽、蕪銅、寧菏、紅會、東川、汝箕溝、郭查、漳坎、杭長、醴茶、盤西、長林等線;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有萬白、煙白、嫩林、宜珙等線;1981年建成阜淮等線。
到1981年止,在原有鐵路線旁增建第二線的雙線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陽以及其他鐵路的運輸繁忙區段。將原有鐵路改建成電氣化鐵路以增加運輸量的有寶雞至成都、寶雞至天水以及陽平關至安康等鐵路。建成的樞紐共有42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北京、鄭州、武漢、天津、上海、沈陽、太原等,這些樞紐中包括87個編組站。這些樞紐根據運輸的需要,還在不斷擴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國大陸上鐵路營業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鐵路3725公里。在這些鐵路線上共有隧道4493座,長度總計2010公里,最長的隧道長 7.032公里;共有橋梁28945座,長度總計1344公里。1949年前,黃河上只有兩座鐵路橋梁,長江上則沒有鐵路橋梁。到1981年止,跨黃河的鐵路橋梁共有16座,跨長江的鐵路橋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長江橋最長,計長6772米,此外還有新型的來賓紅水河預應力斜拉橋和安康漢江薄壁箱型斜腿剛構鋼梁橋也都相繼建成。
32年內中國鐵路大修更換新鋼軌共41614公里,鋼軌類型逐漸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鋼軌長度約占營業鐵路總長的50%。線路和橋梁等設施逐年進行改建和加強,鐵路設備的技術標准也逐年提高。實際最高行車速度達到每小時110公里。
1949年前,中國鐵路用的機車車輛,極大部分依賴進口。1949年以後,中國鐵路逐漸建成機車車輛工廠。1952年開始自製蒸汽機車,1958年開始自製內燃機車,1960年開始自製電力機車。到1981年止,三種機車的總台數為1949年的2.5倍;客車的總輛數為1949年的4倍,貨車的總輛數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線上的列車牽引總重由1949年的1600噸提高到1981年的3500噸。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鐵路承擔的客貨運量也逐年增長,到1981年,中國鐵路承擔的年客運量為9.53億人,占當年全國現代化旅客運輸的24.3%,為1949年的9.2倍;承擔的年貨運量為10.77億噸,占當年全國現代化貨物運輸的49.4%,為1949年的19.2倍。
㈣ 京張鐵路修了4年,每年耗費130萬兩,如今鐵路情況怎麼樣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設計並且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由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設計師詹天佑親自主持設計和修建的,在當時一度引發了國內外的轟動,京張鐵路的計劃,是從張家口過八達嶺、居庸關一直到北京的豐台區建設的一條鐵路,由於當時這條鐵路沿線地勢陡峭,加上列強的干預,因而建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其實就在幾年前,俄國就曾經想要修建這條鐵路,然而帝國主義之心昭然若揭,因而這次修建鐵路的舉動沒有施行,直到民國以後,北洋政府袁世凱看到了關外京奉鐵路的建設以後盈利良好,決心利用這部分資金修建京張鐵路。
而第二段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人字形鐵路,而且更為艱難的就是,完全要靠人手工發掘八達嶺隧道,不過在詹天佑設計的南北打通,豎井打通的方式下,很快四條隧道全部完工,而京張鐵路整個修建的過程,也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大大超過了西方列強的預計,建成通車以後,民國時期在此基礎上,還修建了很多的直線鐵路,構成平綏重要的交通樞紐。而新中國建立以後,京張鐵路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後來又經過了電氣化的改造,後來還修建了高鐵線路,而原先京張鐵路段上,在2009年的時候,有關部門還准備申辦將京張鐵路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㈤ 建國後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修建多少鐵路
京滬線,京廣線,大(同)湛(江)線,包(頭)柳(州)線,蘭(州)昆(明)通道,京蘭線
㈥ 中國一天可以修多長的鐵路
這個不好說的。2018新增鐵路里程是4100公里,平均每天是10多公里。
㈦ 中國用了多少年的時間修了1.9萬公里高鐵
2005年開始有的。中國首條新建高速鐵路是京津城際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於2005年7月4日開工建設,2007年12月15日全線鋪通。2008年8月1日運營。
據報道,截至201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鐵路電氣化率和復線率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越發完善的鐵路網使鐵路旅客發送量實現了9.6%的增長。
那麼可以推算出:2016年我們擁有的高鐵里程應該在1.9萬公里,整整花費了11年的時間。
㈧ 以1949年為界,中國鐵路建設的發展狀況有何差異
晚清時期的鐵路建設
中國第一條鐵路是1876年英商在上海至吳淞間修建的,較之世界上第一條正式營業的鐵路落後了51年。1881年清政府准許修建一條自唐山礦區至胥各庄10公里鐵路,掀開了中國鐵路建設的序幕。
1876年至1911年,清政府時期總共建成鐵路9100公里。其中,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是第一條由中國人主持修建的鐵路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