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裡有運河船製造

中國哪裡有運河船製造

發布時間:2022-06-13 03:07:48

1. 運河船閘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呢它主要是經歷了什麼發展過程呢

運河船閘主要指的就是放在運河中的船帆船法,其實是判斷能不能通行的一個標志物,在普通的河流當中,船閥可以調節河流的流水量,也可以規劃船航行的路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運河船法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

船閘主要就是能夠控制上流和下流之間的水的流量,它能夠在下流流量過多的情況下減少流量,也能夠在下流流量匱乏的情況下讓上流的水流到下流,這樣就能夠讓水保持一個平衡,也可以讓船隻保持正常的行駛,運河的船閥主要和普通船法的效果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它放置的地方是不同的。我國對於船閘這個物質其實有著很長的歷史,據相關歷史記載,中國是建造船閘最早的一個國家。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2. 那裡有大運河

世界三大運河

巴拿馬運河 一九一四年完工,長八十一點三公里,寬九十一至三百零一米,是大西洋太平洋間最重要最便捷的國際通道。
紅海最北端的埃及蘇伊士運河口。該河全長一百七十二點五公里,寬八十至二百米,深十二至十五米,可通行四萬六千噸級輪船。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西歐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南非好望角縮短近萬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水道之一。
位於日德蘭半島的德國基爾運河。此運河全長七十三公里,寬近百米,也是單航道,它是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主要通道。

3. 東平有運河嗎

東平不僅有運河,還有相關的運河文化。下面是東平介紹,希望能幫到您。

東平之通京杭大運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為了解決山東境內大運河漕運梗阻,實現南糧北調以濟京師,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書李奧魯赤帶領都水監官員及水利專家到濟州作實地測量與度劃,並於次年開工,經過兩年施工,開鑿了南起任城(今濟寧),北至須城縣(今東平)安民山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開通了引汶濟運由安民山至臨清接御河的會通河。至此,破解了山東運河漕船水陸不暢的難題,而運河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東平運河南從新湖鄉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廟鄉十里堡村出境,總長約30公里。其通航時間前後約七百年。
會通河開鑿於元代,而繁盛於明清。這條古代黃金水道的興衰史,也是東平社會發展的興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間,它為東平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使我們至今受用不盡。近年來,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運河文化遺產不僅高度重視,而且進行了系統保護,圍繞建設「生態東平,江北漁鄉」這一總目標,對大運河水系的開發利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總體方針。並依據這一方針,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開發東平段運河的重大舉措,並取得了顯著成果。

東平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

東平境內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濟運工程戴村壩、運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運河風景名勝區東平湖以及重要碼頭大安山、戴家廟等。
中國運河史上的偉大工程戴村壩。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通過隋代運河實現南糧北調,解決山東境內水陸轉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元朝派都水監郭守敬實地堪察拿出解決方案。郭守敬採取在魯西低窪平原上開鑿運河的方法,通過引泗水、汶水匯於濟寧城南而入淮,然後在匯合處開一新河分水北上超過「南旺水脊」,又鑿通了濟州河通往臨清的河道會通河,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航運不暢的問題。但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於黃河頻繁決口,運河淤塞嚴重,逐漸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難局面,嚴重影響南糧北運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務。元朝工部尚書宋禮採納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在東平境內大汶河上築壩,截汶水入於新開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頂,通過建閘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運河水位;同時,把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櫃」,並引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補充運河水源,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運河「瓶頸」南旺因地勢高南水北上不暢和水源不足的問題,實現了運河的長期暢通。這一治運的關鍵工程,就是戴村壩。戴村壩初建於永樂九年(1411年),後經多次維修加固。整條壩為南北向,形狀略呈孤形,其弓背對著迎水面。戴村壩壩體結構分為三段,南為滾水壩,中為亂石壩,北為玲瓏壩。三段壩體中,北段玲瓏壩比南段滾水壩高10厘米,中間亂石壩比滾水壩高20厘米,形成兩邊不對稱低凹而中間凸出狀。如此設計,可形成三壩分級漫水,達到排洪防溢,調蓄汶水以濟運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維修大壩時,在壩東北增築比壩平面高2米,長260米的三合土壩一座,當石壩漫水位超過2米,此壩即自行漫水,從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壩作用。在石壩與三合土壩之間,有一道呈東北西南向長約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為石砌。此堤作用在於當豐水期水量過大過猛時,水頭至此而碰壁南流,從而緩解水的流速,以確保主壩安全泄洪。戴村壩南北總長約3000米,壩頂寬約10米,在大汶河與大清河相接處,如長龍卧波,似猛虎鎖關,極其雄偉壯觀。戴村壩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戴村壩,就不會有山東運河的暢通,不會有明清兩代的漕運繁榮。戴村壩引汶入運的奇妙構想,與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樣,堪稱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第一流的偉大構思,它的設計之精巧,製造之精工,運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確,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國際水利界專家的高度評價,很久以來,就享有「中國第二都江堰」的美譽。其實在我看來,戴村壩遠比都江堰偉大的多,都江堰僅起地域導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壩的實際效用,不僅在經濟上保障了南糧北運,以濟京師,而且因為這一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政治上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文化上促進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形成了明清以來社會的長期穩定。避免了歷史上三國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亂華等分裂混亂局面的出現,對於國家來說,這比任何經濟利好都更加重要。
運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運河的開通,給東平留下的另一個巨大文化遺產是州城。州城原為東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東平府、路、州、縣的治所駐地,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興衰與運河的興衰緊密相聯。州城繁榮於金元之際,此時也正是大運河貫通之時。金元時期,元朝設東平路,嚴實任東平路總管。據《東平州志》記載,此時的東平路領54州縣,是東平建制史上管轄范圍最大的時期,也是州城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州城,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運河上帆檣林立,軸艫相連,拉纖號子聲聲,燈火日夜不息;岸邊車馬喧囂,貨物堆積如山。當地產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編等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葉、絲綢、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貨、煤炭、木材、雜品等,經運河而匯集於此,又由此再經運河而分散到全國各地。江、浙、皖、晉、秦客商潮水般湧入州城,各類商會的樓堂館所傍河而立,金店、銀號、書坊、筆庄,以及酒樓、戲台、葯鋪、茶肆等等遍布城區。以致義大利著名旅遊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贊嘆「這是一座雄偉美麗的大都市,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河中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詩人高適更寫下了「高城回首一長嗟,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贊美詩句。州城不僅經濟發達,文化尤為繁榮。東平路在嚴實父子管轄下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府學興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現了以大戲曲家高文秀為代表的東平作家群,勾欄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樂,日夜不息,使東平成為中國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戲曲之鄉、雜劇重鎮。特別是府學的興盛,培養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員,半出東平」之說。更令東平人驕傲的是,元代還產生了大科學家王楨,他所著的《農書》,成為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四部古典小說半出東平的罕見奇觀。這座繁華的城市裡,古建築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廟、關帝廟、火神廟、城隍廟、鎮武廟;報恩寺,清真寺;狀元府;山陝會館以及各類牌坊,如宋代的梁顥梁固父子狀元牌坊、武進士武之大的龍門連躍牌坊等功名和節孝牌坊,號稱「七十二架」之多。還有不少烙印著運河文化的古遺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態環境極好。據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會通河一帶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畝泉、游龍泉、雙鳴泉、永旺泉、靜深泉等三十餘處。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後,運河岸邊,泉水之畔,白楊綠柳,濃蔭蔽天;奇花異草,爭妍斗艷。遊人踏青賞景,漫遊林下,聽百鳥之歡鳴,觀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畫圖中。故民國《東平縣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亞江南」。
與大運河靈肉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歷史上,大運河進入東平境內後,在今戴廟鄉注入黃河的地方,與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鄰而不相交,現在的東平湖,實際上是大清河入黃前的一片低窪水澤,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東平湖水庫時,才把大運河和大清河入黃口融匯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平原水庫——東平湖。由是,也可以說,東平湖文化,也就是大運河文化。現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廟一帶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運河商貿經濟和民間藝術的繁華帶。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大安山和戴家廟分別建有河閘,有專司此職的閘夫。兩處都是商賈往來,百工聚匯,貨物集散,生意興隆的水陸大碼頭。2007年夏,我在做大運河調查時,聽大安山曾做過運河船工的村民說,該村傍運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條胡同,條條通向運河。戴家廟曾有十條大街,每一條街道都通向運河。市列珠璣,戶盈管弦,經濟文化皆極一時之盛。那時,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大安山到戴廟,一黑夜不睡覺。」意思是兩個大碼頭之間,河面上桅桿林立,燈火交織,市聲如沸,形同白晝。據一位曾在運河上闖盪大半生的八十多歲老船工說,那時,運河上最多時一天曾過48幫船隊(每幫船隊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運糧船蓬帆高掛,銜尾而行,如神龍遨遊,不見首尾,該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象!故此「會河帆影」成為東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運河兩岸人們的記憶里。河湖融為一體後,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億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為青山環繞,綠柳垂岸,碧波葦盪,銀鷗翔天,天然一幅優美畫卷的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湖中有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60餘種,水生植物40多種,年產量在3000噸以上。東平湖周圍多山,以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最為著名,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宮、藏經閣、古戲台、玉皇殿等眾多古跡。與臘山相鄰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國四大民間武術之一子午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子午功創始人水滸英雄武松、魯智深的練功房等遺跡。湖中有島,名無影山,傳說曾是水滸英雄劫持生辰後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義島。島上文物眾多,有藏梅寺、晁蓋墓、鍾鼓樓等。聚義島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這里夏日清風習習,夜涼如秋;島岸綿長,沙白如雪,是優良的天然浴場。環東平湖一帶,還有國保級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窪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名勝洪頂山北朝摩崖刻經、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舊縣鄉楚霸王墓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跡。
總之,東平的運河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是歷史留給我們當代人的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

建設東平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意義、原則及措施

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認為,運河文化是一項蘊藏巨大的人文資源,做好這篇大文章,既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促進和發展縣域經濟,具有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選擇越來越寬,需求也越來越高。時尚娛樂、休閑娛樂、文化娛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縱貫中國南北,綿綿數千里之長的京杭大運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內涵的運河文化,覆蓋面積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人們的文化意識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穿透力。發掘和弘揚運河文化,就是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外來文化日益侵蝕本土文化,文化出現多元化交融的社會轉型時期,喚醒人們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崇敬意識、保護意識、傳承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是發展當地旅遊產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運河文化是一種跨地域,跨時空的開放性文化,它吸納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匯了吳越、楚湘、齊魯、燕趙等區域文化,以在歷史邃道中流動的方式,加強了運河兩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認同,對促進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旅遊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文化正是旅遊的靈魂和打造旅遊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內含的旅遊資源,註定不會成為遊人趨之若騖的熱點。運河遺址遺存文物古跡,以它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將表現出強大的磁性,每建成一處景點,都會成為人們的爭相觀覽之地。運河作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典範實踐和傑出創造,已被公認為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必將成為拉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資源。特別是東平,境內有古梁山泊遺存水域東平湖這一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水滸故事的寶貴資源,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建設,將會造成水滸文化旅遊線上的火爆熱點。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保護運河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在東平運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於運河兩岸的民間風俗敬河神、賽龍舟、踩高蹺、舞獅子以及民間武術、燈會等等,過去因為運河的衰落,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也趨向冷寂,甚至面臨失傳。通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民俗文化在強勢的現代時尚文化沖擊下不被丟棄,並使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旅遊景點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遊人眼球的獨特文化形態。例如,曾經是運河碼頭的戴家廟村,民間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尚武風習,每年旅遊旺季,武術愛好者們都要在東平湖景區「亮相」進行武術表演,深受遊客歡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使伴運河而生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得到全面保護,又可在旅遊產業中,發揮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搶救和保護運河文化遺址。東平段運河由於長期斷流,兩岸有不少村莊的老百姓,由漁民成為了農民,過去曾經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或繁華水運碼頭的集鎮、村莊,因為喪失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特定條件,逐漸變得無人問津而走向寂寞、荒涼、衰敗。表面上看,這是歷史的變遷,其實是無數文化遺產的消失。不要說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鎮碼頭,也無不包含了許多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其他種種人類生活的信息,隨著無情的廢棄,所有這一切信息,都將消失。比如東平大安山、戴家廟,都曾是運河岸邊十分繁華的大碼頭,在明清兩朝數百年的運河線上,可以說「天下無人不識君」。隨著運河的斷流,這些曾經是明星般的碼頭早已暗然失色,成為普通村莊,有的甚至已經看不到運河對其產生的影子。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通過保護、開發等措施,可以使這些重要的運河文化遺址得到搶救而重新浮現出來,為現實服務。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運河東平段斷流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遷,特別是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大寨運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運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毀,在東平與汶上、梁山三縣相鄰處的河段上,多見以運河堤為土源建起的磚廠,使運河肢體變得破碎。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本來是好事,但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有的地方運河故道被當作天然垃圾場、排污坑,使運河遭受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把被破壞的環境恢復起來,重現運河兩岸綠樹成林,飛鳥成群,河中魚蝦成汛的美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東平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幾項基本原則。一是近期開發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全長30公里,僅憑縣財政之力,在短時間甚至十數年內都是難以全面治理的。怎麼辦呢?只能有重點的開發,對暫不開發的河段,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維持現狀,停止一切目的的損壞。待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實施時,再行整體規劃利用。二是循序漸進,防止盲目開發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可資利用處頗多,分布在沿線6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運河文化遺址。為了防止盲目開發,縣里統一規定開發順序。三是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不因開發造成新的破壞。對運河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東平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運河文化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必須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凡屬文物的運河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有相關專家指導,尊重專家意見。四是有利於整合資源,重點投資,短期見效的原則等。

形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運河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開發者既要有熱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財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學的軌道上,綜合多種有利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才能建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共東平縣委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全縣旅遊產業,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大運河開發利用總體方針。僅有總體方針還不行,還必須有充分的資金作保證,否則,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歷史上,東平是農業縣,財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資渠道,以保證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縣委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國家爭取一點;二是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確保項目實施;三是制定誰投資誰受益和吸引外資及社會閑散資金的具體政策;四是集中資金建設重點項目,利用回收資金繼續投放於新項目的開發建設。採取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縣委明確了大旅遊開發的戰略思想,按照「水滸故里,江北漁鄉」的主題定位和「遠推水滸文化,近推休閑渡假」的市場定位,以爭創全國旅遊強縣、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借鑒歷史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東平新城,把縣城打造成「水上城市」。運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壩座落在縣城東部五公里處,其上遊河道便是發源於泰萊山區,流域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質優良,水源豐沛,經下遊河段大清河而注入東平湖,為東平利用這一天然水資源,提供了獨特的條件。今年以來,縣里投入上億元,在戴村壩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過半,預計國慶節前竣工。同時,縣委對戴村壩至東平湖、大運河直至黃河全長約150公里的水道,計劃總投資20億元,進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壩至東平湖40公里河段,已經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個碼頭節點,40餘處景點,一部分已經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設中。縣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園」和旅遊碼頭,遊人可乘船直達東平湖,沿著這一水上游風景帶,可飽覽大清河兩岸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雞鳴樹巔,霜結板橋的田園景緻,也可觀覽東平湖景色迷人的濕地風光。同時,戴村壩休閑游樂園、羅貫中紀念館、羅貫中故里牌坊、稻屯窪城市濕地公園、水上森林游樂園、運河漁村、漁家風情園等景區景點,都在建設中。
其次,投以重金,對運河明珠城市州城進行搶救保護。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開發和建設運河人文與自然風景帶中,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把恢復州城歷史原貌,不僅作為建設運河文化風景帶的重頭戲,而且作為整合全縣旅遊資源的重中之重。年初,縣政府成立專家小組,根據清朝《東平州志》記載,對州城進行了全面規劃,明確了復建的三十餘處景點,即四座城門樓、8華里長宋代一條街、文廟、火神廟、性覺寺、歷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對所有景點,決定通過民間籌資、招商引資、城內土地資產置換盤活等方式,在三年內,總投資12.5億元,分三期工程實施。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建設南連京杭大運河北接東平湖總長4300米的宋代一條街,分為休閑、游覽、服務三個功能區。同時,修復完善運河遺跡永濟橋、清真寺;重建北城門樓、狀元府、龍門連躍坊、昇平人瑞坊、進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跡;街面全部鋪設青石板,按宋代風格整體開發沿街建築,重現宋代街市的繁華景象。二期工程投資4.5億元,重建歷史上的東平府衙、文廟、報恩寺、關帝廟、老城門城牆以及修復護城河,建設旅遊碼頭等。第三期工程投資5億元,全面改造城區,重現關帝廟街、文廟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歷史風貌,建設文化廣場,仿宋風格高檔住宅小區、高檔賓館酒店,打造「水繞城,城環水」的千年宋城和諧美景。三年後,州城將基本恢復運河明珠城市的歷史景觀。目前,工程進展順利,3架歷史上的著名牌坊「昇平人瑞」坊、「龍門連躍」坊、「進士及第」坊已安裝完成。北城門樓外的東平湖旅遊碼頭已經建成。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運河清真寺,縣財政投資60餘萬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這座精美的古代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州城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同志的家鄉,萬里同志的舊居,不僅是東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的萬里舊居,也在規劃實施中。州城四面環水,蒲葦叢生,綠柳垂陰,是典型的水城,過去曾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州城恢復歷史原貌後,原來的護城河,水塘等,將以發展觀光農業為主,種植蒲葦蓮荷,重現民國《東平縣志》記載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漁舟唱晚,風景清幽,不亞於江南」的美景。我們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後,隨著運河文化游和水滸文化游的興起,州城必將成為運河旅遊線上獨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第三,努力打造東平湖旅遊品牌。蘊藏著豐富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內涵的東平湖,是東平最大的旅遊資源,也是運河文化游的龍頭項目。東平縣委、縣政府一直把東平湖作為旅遊產業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在縣財政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採取「招商開發,互利雙贏」的辦法,與合資方協商,對東平湖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臘山進行整體設計和開發,先後恢復了聚義島藏梅寺、鍾鼓樓等古建築群和根據古典小說《水滸傳》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過專家論證評審,又把運河濕地即東平湖濕地作為旅遊開發的核心區域,整合閑散資源,在東平湖畔的王台,規劃建設了既是影視基地,又是大型旅遊碼頭和休閑娛樂場所的「水滸古鎮」,目前基本竣工。配合東平湖景區建設,大清河沿岸的旅遊碼頭、縣城至東平湖高等級觀光路、環湖觀光路等多個項目,都在建設中。在曾是運河重要碼頭的大安山潘孟於,正在規劃建設運河文化游樂園,發展以垂釣、采菱、木船游、水上體育和運河風味小吃等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游項目。
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後,東平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旅遊產業將出現全新的景觀,旅遊經濟效益將得到極大提高。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正在加速形成。東平為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開發建設,在三四年內,總計將投入50多億元,今年實際已投入12億元,使旅遊業從景點數量到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種大手筆規劃,大境界布局,大氣魄引領所帶來的經濟回報也是巨大的。去年以來,遊客數量持續出現爆增勢頭,旅遊收入也日益劇增。
東平的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建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堅信,隨著運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斷完善,一個以東平湖景區為核心,充分體現運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級旅遊帶,必定出現在魯西南大地上,成為遊客的首選目標。□

4. 古時侯京杭大運河上的行船一般都是那兒製造的

其實隋朝大運河就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 樓主可曾發現京杭大運河通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隋朝大運河北起涿郡,南至餘杭,涿郡是當時北京的稱呼,餘杭是當時杭州的稱呼,所以現在改名為京杭大運河。所以這兩條河沒有可比性。

5. 中國有哪些大運河

江漢運河,又稱揚水、子胥瀆,楚莊王(前613~前591)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至今湖北潛江西北注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前540~前529)時,又自章華台(今湖北監利北)開瀆北通揚水以利漕運。楚昭王(前515~前489)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以入,故稱「子胥瀆」。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運河。

古江南河,吳國在闔閭、夫差時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區陸續開鑿的運河之一。水出吳都平門(今江蘇蘇州北門),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過梅亭(今江蘇無錫東南梅村)、入楊湖(今江蘇常州、無錫之間)、出漁浦(今江蘇江陰利港)、入長江而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蜀崗)。吳都以南,於今海寧境內開「百尺瀆」會古錢塘江,以運送糧秣。古江南河和百尺瀆,系江南運河的前身。

邗溝,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築邗城(古廣陵),並於側近開溝,引江水北出武廣(今邵伯湖)、陸陽(今江蘇高郵南)兩湖之間,下注樊梁湖(今高郵湖),東北流至博芝、射陽兩湖(今江蘇寶應東),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糧道。這條運河利用當時江、淮之間的瀉湖加以聯綴而成,運道曲遠,是今里運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溝。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於今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東南流,入於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其故道相當今山東西南成武、金鄉北之萬福河。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

鴻溝,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陽縣北開大溝引黃河水南流入圃田澤(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又自圃田澤引水至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城北,繞城趨南,經通許、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入淮河支流穎水。鴻溝的開鑿聯結了河、濟、濮、泗、菏、瞧、潁、汝、渦等數條河道,形成黃淮平原以人工運河為幹流,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水運交通網。鴻溝水系的形成是先秦運河草創時期的總結。

先秦的運河大多藉助當時平原地區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較密,便於人工開鑿連通的有利條件,其工程雖未臻完善,卻對後世運河的發展影響深遠。

秦漢

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運河,並開鑿靈渠,將運河水系推展到嶺南地區。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順應丘陵地勢,開鑿一條彎曲的河道,東南通吳王夫差所開之古江南河,而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開鑿新水道抵錢塘(今浙江杭州)。經過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

靈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廣西興安境湘水上游開鑿靈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經今興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溝通湘、漓二水,今稱興安運河。靈渠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接通,從此黃、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運河相連,黃河流域的船隻可以由水路直航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水運史的一大發展。

西漢建都長安,「河、渭漕天下、西給京師」,但是渭水流淺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發卒數十萬開關中漕渠。自長安城西北(今陝西西安市郊魚王村附近)引渭水東流,截灞、沋諸水,經今西安、臨潼、渭南、華縣以北,至華陰縣東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長三百餘里,歲運四百萬石以上。

蒗盪、浚儀渠,西漢重整鴻溝水系,自河南郡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引黃河水東流分為兩支,南支為蒗盪渠,東南入潁水而注淮;東南支自陳留南分流至陽夏(今河南太康)入渦水。又疏汳水為汴渠。在黃、淮之間組成扇形漕運水系。因同受黃河水補給,屢遭河患侵害。東漢漢明帝劉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後,又修汴渠,自浚儀(今河南開封)分蒗盪水東流至徐州入泗水,時稱浚儀渠。積石為堰,壘石門作渠口,使浚儀渠逐漸變成維系黃淮間漕運的骨幹水道。

陽渠,東漢為解決雒陽供水及聯系黃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陽城西開渠引雒水一支繞城而東,納谷、瀍二水,至偃師復注雒水以通漕,時稱陽渠。使山東漕船由黃入濟,經陽渠直抵都下。

邗溝東支,西漢初年,吳王濞開通沿海一帶航運,自今揚州茱萸灣向東至如皋幡溪開鑿一條新運河,亦稱邗溝,系今通(南通)揚(揚州)運河的前身,為當時重要的鹽運水道。

魏晉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陸續在華北平原上開鑿了六條運河。

①睢陽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陽渠。渠自浚儀西至官渡,東下睢陽(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鴻溝水源,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儀段為新開渠。睢陽渠修成,漕糧有濟,曹軍遂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

②白溝,又名宿胥瀆。九年,曹操欲攻袁紹據點鄴(今河北臨漳鄴鎮),下枋木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道。

③平虜渠,十一年,曹操東征烏桓,為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泒河、潞河之間的水運聯系而開平虜渠。自平虜城(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為解決泒、潞河與東北方泃河之間的水運聯系,又開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區以東海河下游北穿窪澤而接泃河、鮑丘水。因渠近古泉州縣(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為解決泉州渠以東至灤河間的水運聯系,再開新河。自泉州渠北會鮑丘水東側的鹽關口(今天津寶坻林亭口一帶)引水東絕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還鄉河)、封大水(今陡河)、緩虛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會於濡水(今灤河)。此運河橫截數條自然河流,必築堰閘方得通過,開鑿工程比較復雜。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為解決鄴都的漕糧和交通,開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自今河北曲周縣南至館陶縣西南。此渠開通,白溝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駛鄴城城下。

曹操主持開鑿的六條運河有利於北方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導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並為後世隋煬帝楊廣開鑿永濟渠和通濟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礎。

曹魏代漢,遷都洛陽,又以許昌、譙、鄴、長安為陪都。為便利交通,陸續改造舊水道,開鑿新運河。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間開鑿溝通汝、潁二水的討虜渠,以及溝通洧(今潁水支流)、汝水系的賈侯渠。景初二年(238)開溝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魯口、白馬二渠。正始四年(243)開溝通潁水和汝水的廣淮陽、百尺二渠。

此外,東晉太和四年(369)桓溫北伐前燕,率水軍溯泗水至金鄉,值大旱,菏、濟水斷流,命毛穆之開渠三百餘里,南接菏水(今山東魚台附近),北通巨野澤,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濟三水相連,史稱桓公溝。江淮流域船隻藉助桓公溝可自濟水(又稱清水)入河,西去陝洛。故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將到彥之率水軍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區在魏晉六朝時期也陸續開鑿整治了一些運河。

破崗瀆,三國時,孫吳遷都建業(東晉改稱建康),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加強首都與主要經濟區太湖流域的聯系,於赤烏八年(245)發屯田將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以通吳(今江蘇蘇州)、會(今浙江紹興)艦船,號破崗瀆。這條運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蘇句容西南),橫越高阜,東通雲陽西城(今江蘇丹陽延陵),與原丹徒水道銜接;西連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業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時,因破崗瀆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開一條「上容瀆」,採取「頂上分流」,沿途築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條件。至陳朝,上容瀆亦堙,轉而更修破崗瀆。隋滅陳以後,二瀆皆廢。破崗、上容瀆的開鑿,使太湖地區船隻一度不需經京口入長江而直至建業。

丹徒水道,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間的運河。秦朝始鑿,初無閘壩設施,地勢高仰,河水易於走泄,航行不便。孫吳末年修治丹徒至雲陽水道,因杜野(今江蘇鎮江東)和小辛(今江蘇丹陽北)間「皆斬絕陵襲,功力艱辛」而罷。西晉惠帝時,陳敏遏馬林溪,引長山八十四溪之水蓄為練湖;東晉元帝時,張闓又建新豐湖,皆為調劑運河水量。晉元帝司馬睿子司馬裒鎮廣陵,為運江東糧出京口,建丁卯埭於今鎮江東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條件得到改善,為隋代修治江南運河北段打下了基礎。

浙東運河,古代錢塘江和姚江之間幾段運河的總稱。紹興地區河道縱橫,越王勾踐時即「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西晉惠帝時,賀循至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主持開鑿水道,疏浚舊河使其連接,自紹興城下東連曹娥江,西通蕭山縣錢塘江。南朝於西陵(今浙江蕭山西興鎮)建牛埭,挽舟過堰以入江,浙東運河已初具規模。

揚口運河,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盪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

江都新河,東晉永和年間(345~356)長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揚州西南)水斷,向西開渠六十里置歐陽埭,引江水至廣陵城下,與中瀆水相聯,此渠為今征(儀征)揚(揚州)運河前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運河多為分裂時期的產物,它促進了交往,使割據不致成為閉鎖的地方系統,也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隋唐

隋唐時稱運河為漕渠或漕河、運渠。包括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邗溝、江南河、永濟渠,至宋代始稱運河。

隋朝建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關中雖號稱沃野,但地狹人眾,所產不足以供京師,要依靠東方諸州(郡)的賦稅。隋文帝楊堅以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故於開皇四年(584)命宇文愷率領水工另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自此漕運通利,關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開皇七年,隋為平陳作準備,開山陽瀆,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邗溝相接。從而溝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自淮河入長江的運道。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又征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自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東漢陽渠故道東流,至偃師東南入洛,由洛入河;東段從板渚(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北牛口峪附近)引黃河水東流,循汴水故道至浚儀(今河南開封)東,折而東南流經陳留、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東南入蘄水故道,經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酇縣(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蘄縣(今安徽宿州東南)、夏丘(今安徽泗縣)至徐城(今江蘇洪澤湖西鮑集附近)東南今盱眙對岸處入淮。同年,又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疏浚,並改造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所鑿溝通江淮的邗溝,取代山陽瀆。通濟渠、邗溝是隋所開運河中最重要的兩段,渠廣四十步,煬帝多次乘坐高大龍舟,率領著龐大船隊由此往返於東都洛陽和揚州江都宮之間。

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又在沁水下游東岸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溝、清河故道東北至今德州(自內黃至武城,渠在衛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衛河之東),沿今南運河抵今天津市,然後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與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長兩千餘里。大業七年,煬帝准備親征高麗,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溝、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

大業六年,煬帝在江都欲東巡會稽,又開鑿了自京口至餘杭(今浙江杭州),溝通長江與浙江間航運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來舊運渠而加以疏導,略同今大運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運河之南。全長八百餘里,寬十多丈,使可通龍舟。但「東巡會稽」的打算並未實行。

在運河兩岸,築有寬闊的御道,種植成行的柳樹。從長安至江都,修建離宮四十餘所。此外,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陽的黎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大伾山麓),洛陽的興洛倉(後改名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周圍二十餘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糧八千石)、回洛倉(回一作回,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周圍十里,有窖三百)、含嘉倉(隋唐洛陽城北部,倉城總面積約四十三萬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陽的河陽倉(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陝縣的常平倉(今河南三門峽西南),華陰的廣通倉(後改名永豐倉,今渭河入黃河處),京師大興城的太倉和山陽的山陽倉(今江蘇淮安西北運河東岸,貯糧達百餘萬石)。隋末,到處鬧飢荒,百姓餓死無數,而這些倉庫里卻堆滿了糧食。

隋代開鑿的這一系列運河,西自京師大興城,北抵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梁郡(宋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餘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各段運河至唐代通稱為漕渠或漕河,通濟渠東段則稱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溝、江南河被稱為官河。永濟渠名稱依舊,但已與沁水隔絕,專以清、淇二水為源。各段中仍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為重要,構成了唐朝的生命線。高祖、太宗之時,每年從江淮地區漕運到長安的糧食約二十萬石。自高宗以後,國用日增,至天寶中,每年運米達二百五十萬石。肅宗以後,中原殘破,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因而這條運河的通阻,直接關繫到皇朝的存亡。永濟渠仍為河北地區運輸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開元時在城西建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寶時被稱為「天下北庫」。

隋唐運河並不能長期全線順利通航,除有時因戰亂被阻斷外,自然因素也給航運造成許多困難。例如關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廢棄了。漕運改由渭水達長安。自洛口西赴關中以黃河為運道,中間有三門砥柱之險,經常會發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路有時不能不改用極為勞費的陸運。汴渠、淮南漕渠則常因淤積而影響漕運。同時,運河路程既遠,沿線各地氣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運常因運河水淺和黃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為了解決長安糧食和國用的危機,玄宗時,裴耀卿提出變東都至陝州的陸運為水運,在黃河三門山北岸開一條長十餘里的山道,來進行短途車運以繞過砥柱險道。於汴河入黃河口處置一倉,江淮漕米納入此倉後,即放船歸江淮。由此倉入黃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載運。於三門山東、西各置一倉,漕舟輸米至東倉,然後陸運至西倉,再用船轉運到關中各倉。水通即運,水細便止,以免浪費時間和減少損失。開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採納他的意見,下令於汴河口置河陰倉(今河南滎陽東北,河陰故城西三里),三門山東置集津倉,三門山西置鹽倉;在三門山北開十八里山道,進行陸運。漕糧從江淮運來的都納入河陰倉;自河陰倉送東都的納入含嘉倉,送關中的先納太原倉(即隋常平倉),然後運至永豐倉(即隋廣通倉)、渭南倉、太倉。耀卿被任為江淮、河南都轉運使,三年共運米七百萬石,節省陸運費四十萬貫。但中間三門峽北十八里仍需以車代舟,峽兩頭都要起卸轉搬,還是很艱苦。二十九年至天寶元年(742),陝郡太守李齊物在三門峽的人門以東岩石中開鑿了一條人工渠道,史稱三門運渠或「開元新河」、「天寶河」。又在山頂上鑿成纖路,候河水漲,使纖夫挽舟通過渠道,從而開創了從江淮至關中全程水運之局。但這條渠道不久還是因山石崩塞而罷廢。天寶元年,韋堅為水陸運使,開浚關中漕渠,自苑西築堰(今咸陽西南)引渭水,攔截灞水、滻水,循隋漕渠故道而東,至永豐倉與渭水合。又於長安城東鑿廣運潭(在隋唐長安城東北九里),以為漕船停泊之所。於是江淮漕船直抵長安,運米達四百萬石及其他錢貨,創唐代最高紀錄。

安史之亂時,黃河南北地區和長安附近遭到嚴重破壞,唐政府更加依賴江淮的賦稅,而當時運河被切斷,江淮地區的租米與庸調錢貨改自長江、漢水而上,經漢中轉運入鳳翔。這條路線迂迴險阻而且勞費。等到亂事平定,欲從運河漕運,而汴渠因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無水,無法通航。代宗即位時,長安斗米千錢,宮中無隔夜之糧,京郊農民搓谷穗來輸官。廣德二年(764),以劉晏為河南、江淮轉運使,晏請疏浚汴渠,並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載米千石,十船為一隊,每隊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鹽利的一部分僱用船夫,不徵用民工。沿途派屬吏監督,自揚州至河陰遣軍隊護送。河陰以上,組織專人用竹、麻繩拉船。又根據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點和船夫對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實行分段轉運。規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這既保證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運輸效率,也大大減少了運費和損耗。其時江淮漕渠每年北運百一十萬石,四十萬石貯河陰倉,三十萬石貯陝州太原倉,四十萬石運抵長安。劉晏之後,包佶、元琇等繼任,皆遵其法。

德宗時東南漕運屢因藩鎮叛亂而被阻斷,關中倉廩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極度恐慌。貞元二年(786),在經過歷時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亂後,江南漕米又運到陝州時,德宗高興地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六軍軍士得知這一情況,「皆呼萬歲」。於此可見運河對維持唐朝統一政權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過來說,正是由於運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夠對廣大東南地區進行竭盡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進船》一詩中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於農民戰爭和藩鎮割據,汴渠失於維護,自埇橋(一作甬橋,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東南盡成污澤;埇橋以上至汴口也相繼淤淺。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未予浚治。至後周顯德二年(955)由於准備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導汴渠,自埇橋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繼續予以浚治,東京與江淮間才通行無阻,從而奠定了北宋運河和東京繁榮的基?#ǔ驢晌罰?

宋金

北宋定都開封,改變長期以陝、洛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格局,隨著長江流域經濟地位日漸提高,宋遼、宋夏對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權「守內虛外」政策的實行,南北水運意義重大。京師開封平疇萬里,四方輻輳,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礎上,形成以首都開封為中心向四圍輻射的人工水運系統。

汴河,「漕運四河」之一,即通濟渠,線路基本未變。開封以西,自河陰縣汴口(今河南滎陽劉溝村北黃河灘)引黃河水東流,入開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門(今河南開封鄭門口村北),穿內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門(今揚門村北)出城。開封以東河段大體沿今惠濟河大勢,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蘇盱眙東北,已沉於洪澤湖)。北宋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汴路而進,故汴河乃建國之本。但汴河因與黃河相接,受其漲落不寧和泥沙的影響,需不時維修。北宋一百七十餘年間進行的汴河建設包括:

①水源建設。汴口因黃河向背不常,每歲變易,北宋改永久性閘門為人工控制汴口深淺寬狹以節制流量:汴河水漲,則墊高塞狹汴口,以減黃河進水量;汴河水落,則挖深浚闊汴口,以增加進水量。設主監官、役卒歲常興作。此工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因此不得不再尋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導索、須諸水注汴河。神宗元豐二年(1079)又始導洛清汴工程,自鞏縣任村沙谷口至河陰汴口開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斷閉引黃水源,十餘年間,由於洛水含沙量小,對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線還陸續建造陂塘(「水櫃」)以濟運。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長期引黃濟運,泥沙淤積,河床漸高。浚河清淤工程頻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幾乎每歲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記其地里深度准則。狹河工程,開封城東南汴河下水門至應天府段汴河岸闊淺漫,水澀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狹河身,加速水流,減緩淤積。固護汴堤,北宋遣軍士日夜巡護汴堤定為常制,工程要求「沙盡至士為限」,以大錐試堤之虛實,臨河岸築短牆為限隔,以防人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護堤腳。汴河沿線開減水河置閘控制以備泄減漲水,所有工程盡歸提舉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運額隨朝廷靡費與日俱增。從宋初的數十萬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萬石,以後大體維持在六百萬石上下,宋朝採用每十至三十隻漕船為一綱的「綱運」法組織運輸。每年汴河成千上萬艘公私船隻往還,帆檣如林,不僅溝通全國政治中心同經濟重心的聯系,促進物資交流和沿岸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後期,汴河淤淺抬高日益加重,開封東水門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滅北宋以後,汴河失去漕運價值,任其淤塞。靈璧以東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陸行大道,維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運動脈終於堙沒。

惠民河,北宋開封西南閔水、蔡河諸運河的統稱。「漕運四河」之一。宋初,用兵東南,方隅夫一,京師倉儲需取財於京西諸州縣。建隆二年(961)始鑿閔河。起自今河南新鄭縣,導洧水(今雙洎河)東北流,經宋樓(今河南尉氏洧川鎮南)、朱曲(今尉氏朱曲鄉)二鎮,至開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溝(即蔡河上源),由東京開封府外郭南垣普濟水門入城,復由廣利水門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盪渠、鴻溝。蔡河南流貫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鎮(今河南淮陽豆門集至項城一帶)入潁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長社(今河南許昌)北開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閔,以廣水源,閔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將許、汝州的物資輸往京師。開寶六年(973)改閔水為惠民河,其後又作為閔、蔡二水的統稱。

北宋為開通西南襄、漢漕路,兩次開鑿方城運河,欲壅白河回入沙、潁,接合惠民河,終因地形高仰復雜而失敗。轉而三次開修溝通汝、潁水與蔡河中游的運河,自合流鎮(今河南西華逍遙鎮)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潁水,復東流經西華縣長平鎮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區與開封間水運不再繞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運河亦屬惠民河系統。

惠民河是北宋維系京師與西南地區的重要運河,歲輸陳、潁、許、蔡、光、壽諸州漕糧六十萬石,兼錢帛鹽茶雜物,尤以京師薪炭多取此路。金滅北宋以後,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卻繼續作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黃河不斷奪蔡入淮的影響下才漸次堙沒。

廣濟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運四河」之一。五代時,為加強京師開封與山東北部濱海地區的物資運輸,後周世宗柴榮疏汴水北入白溝(南濟水故道),東流入濟水,以通齊魯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稱「五丈河」。北宋立國,東南未平,繼續規度齊魯水道,西引京、索諸水橫絕於汴,入開封城東匯於五丈河,以增水量。歲調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壩牐以助運。開寶六年(973)改名為廣濟河。

廣濟河西起汴京外郭東北咸通門,東流至濟州合蔡鎮(今山東鄆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濟水。北宋立國之初,廣濟河漕運曾發揮重要作用,歲漕運量由十幾萬石增至六七十萬石,東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廣濟河運至京師,東南既定,廣濟河所運只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糧。北宋中期以後,黃河多次南泛,廣濟河水道淺澀,運力大減,金代堙廢。

金水河,北宋開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開渠導滎陽黃堆山京、索二水東過中牟,凡百餘里,抵京城西,架槽橫絕汴渠,入城東匯於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則入宮苑,濟京師飲水;二則補五丈河水量,漕運意義不大。史稱:汴、惠民、金水、廣濟河為漕運四渠,或以汴、惠民、廣濟、黃河合稱漕運四河,從而形成以京師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北宋運河除以京師為中心的「漕運四渠」之外,黃河以北還有御河。

御河,北宋時隋唐永濟渠之別稱。河道走向基本未變,北段因宋遼對峙,自乾寧軍(今河北青縣)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負擔宋朝河北邊防軍糧之送達,江南漕糧由汴入黃,運至黎陽(今河南浚縣)轉入御河,至大名府東、西濟勝倉下卸存儲分配,再自大名順御河轉入胡盧、滹沱河及新開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諸運河分別送至沿邊州軍。歲運近百萬斛,乃備邊之命脈。慶歷八年(1048)以後,黃河北流多次侵奪御河,致河床淤積,不堪承運。

北宋「國家根本,仰給江南」,為集運江南漕糧,重點整治江南運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結合部及補給運河水源。

①淮南運河(即邗溝、山陽瀆)北端,雍熙年間(984~987)自楚州(今江蘇淮安)末口至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甘羅城)磨盤口之間,開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陰西至洪澤鎮開四十九里洪澤渠。元豐元年(1083)再自洪澤鎮傍淮水開渠五十里,西南至龜山鎮(今江蘇盱眙東北),稱龜山運河。這三段運河使汴河與淮南運河的聯系可免遭楚州山陽灣和長淮風濤之險。江南、淮南、兩浙、荊湖諸路租糴悉由淮南運河沿岸真(今江蘇儀征)、揚(今江蘇揚州)、楚、泗(今江蘇盱眙東北)四州置倉受納,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②改造淮南運河、浙西運河(即隋唐江南河)原有堰壩

6. 明代全國最大的內河漕船廠是哪個

明代全國最大內河槽船是山東梁山漕船。

船舶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開發的。不論是戰時或是平時,都有船舶的出現。世界上有數百萬的漁民用漁船捕魚。戰時的海戰及海上軍事補給都和船有關。

2007年的商船約有35,000艘,貨物約有740萬噸。2011年時,世界上已約104,304艘有船已取得由國際海事組織(IMO)發出的IMO編別號碼。

船舶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大部分的船舶稱為排水型船舶(displacement vessel),船舶的重量因為被船殼排開的水產生的浮力所平衡。

對於平底的船隻,例如水翼船,升力是因為船的速度變快,和水相對運動時其升力會增加,直到水翼航行狀態為止。

像氣墊船等非排水型船舶,船隻是因為船隻產生的高壓空氣(氣墊)支持其重量,因此可以和水面保持一定距離。

7. 中國有那些運河

一、中國最大的運河是: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經濟很發達。在兗州、濟寧、棗庄、滕州市、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等工業城市。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濟寧段(山東濟寧—江蘇徐州藺家壩),全長約130多千米,濟寧段主航道將由六級航道標准提高到三級標准,底寬由目前的16米拓寬到50米,水深達到3米。屆時,千噸級船舶可由長江直達濟寧,年通過能力將達到2500萬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

8. 蘇州到浙江烏鎮有運河船嗚

蘇州到杭州有,到烏鎮沒有運河船

9. 中國的人工運河有哪些

中國的人工運河有:

1、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裡有運河船製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國家個人相互一天可以進賬多少 瀏覽:934
在義大利用英文問廁所在哪裡 瀏覽:275
義大利西西里島在哪個省 瀏覽:456
越南現人口總數達到多少萬啊 瀏覽:335
中國電信5g信號標識怎麼復制 瀏覽:558
印度綠色飲料有哪些 瀏覽:311
義大利買什麼皮包 瀏覽:697
如何更好傳播中國文化英語作文 瀏覽:59
伊朗是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瀏覽:344
什麼車是英國品牌 瀏覽:556
500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249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7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8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7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2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8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7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2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7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