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庭關系查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6
⑵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介紹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後改為「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是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的、一個旨在通過跟蹤搜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應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數據為目標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的前期經費由教育部985二期計劃支持,從2005年開始進行籌備,2006年成立機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07年正式進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兩次共計140戶的測試性調查,問卷工具基本成熟。2008年在北京、上海、廣東的展開探索性調查,調查規模為2400戶;2009年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展開工具性測試跟蹤調查,測試CAPI技術、調查進程實時管理技術、調查進程實時技術支持系統、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國(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海南、香港、澳門、台灣不在其列)正式實施,調查規模為16000戶,每兩年進行一次跟蹤調查。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第一期計劃為12年(2008-2020)。 2010年開始,原計劃每年(後改為隔年)3-7月在全國展開實地調查,8-10月清理數據,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學及調查合作院校師生提供數據,撰寫關鍵指標報告(《中國報告》,現改為《中國民生報告》),並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3月發布前一年關鍵指標的公開報告;在次年3月對社會公開數據。
⑶ 在哪裡找中國家庭人口抽樣調查的具體數據
這個要到縣級以上的國家統計局去找,不過國家統計局是政府部門,不是任何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去查看的,而且中國家庭人口抽樣調查的具體數據網路是找不到的。
⑷ 請問全國人口普查每隔多少年更新一次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於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時間都確定為7月1日零時。
前兩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國計算技術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58260萬餘人,100歲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全國人口為69122萬人。其中大學文化程度者287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19582萬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項目共19項,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並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100391萬人。
隨著新中國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維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凈增加近1億兩千萬。1962-1970年,9年凈增人口1.57億,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1980年的9.87億,凈增人口1.35億。
同國際接軌的第四次普查 1990年我國進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
與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次人口普查的登記項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時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和死者生前從事的主要職業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國總人口113051萬人,9年凈增人口1.27億。
1982至1990年,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1990年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人從1982年的604萬人上升為1576萬人,其增長率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長率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長率為48%;小學文化程度增長率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5.88%。
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5-1990年的5年間,中國人口遷移總量達3413萬人,年均遷移率約為6.15‰,其遷移規模在不同地區之間極不平衡。在遷入人口中,遷入城市的有2088.4萬,遷入鎮的有679.5萬,遷入農村的有616.1萬。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於2000年11月1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過近千萬普查工作人員艱苦努力,又經過事後質量抽查,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現場登記和復查任務。
大約2010年舉行第六次人口普查
按時間推算,應該是十年一次了。
⑸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發布,中國家長每天要陪孩子寫多久作業
對於小學生而言,作業輔導需要5.88個小時;對於初中生而言,作業輔導需要3.03個小時。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家長每天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陪孩子寫作業。
⑹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簡介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後改名為「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是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的、一項旨在通過跟蹤搜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應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數據為目標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
項目的前期經費由教育部985二期計劃支持,從2005年開始進行籌備,2006年成立機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07年正式進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兩次共計140戶的測試性調查,問卷工具基本成熟。2008年在北京、上海、廣東的展開探索性調查,調查規模為2400戶;2009年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展開工具性測試跟蹤調查,測試CAPI技術、調查進程實時管理技術、調查進程實時技術支持系統、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國(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海南、香港、澳門、台灣不在其列)正式實施,調查規模為16000戶,每年一次跟蹤調查。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第一期計劃為12年(2008-2020)。 2010年開始,原計劃每年(後改為隔年)3-7月在全國展開實地調查,8-10月清理數據,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學及調查合作院校師生提供數據,撰寫關鍵指標報告(《中國報告》),並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3月發布前一年關鍵指標的公開報告;在次年3月對社會公開數據。
⑺ cfps項目追蹤間隔
CFPS一般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後改為「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是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的、一個旨在通過跟蹤搜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應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數據為目標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第一期計劃為12年(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