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代青年應如何培養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培養文化自信:
一方面我們要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發展和繁榮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堅實根基。
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建設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和推動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發展和繁榮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真正民族的、大眾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持和價值動力。
(1)鄭強中國人的自信在哪裡擴展閱讀:
鑄就和培養文化自信不能僅僅停留在號召上,更需要付之於科學的戰略規劃和制度創新。
堅守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認同本民族文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深刻意義。新加坡從一個資源貧乏的落後小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文化自信來源於本民族所創造出來的能夠對世界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力的優秀成果,這就要求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敏銳的創新思維。
例如,好萊塢電影已經成為美國電影文化的符號,幾乎所有的好萊塢電影都不遺餘力地講述「美國夢」的故事,這就潛移默化地宣揚了美國的價值觀,並且在對外傳播中對青年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
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我們要用生動的故事和產品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展現中國的主流價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相互激盪、碰撞,我們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只有了解國內外文化發展的差距,了解他國文化軟實力對我國文化市場的影響,准確給自己定位,才能從容應對國際文化市場帶來的挑戰,從而更好地改善我們的文化市場環境。
② 中國人的自信源於哪
1.中國是唯一一個把種族文明延續下來的古國,說到文化,哪個國家的比中國還要有文化?所以中國的的信心表現在氣度上。
2.經濟飛速的發展。現在世界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中國的,今日中國的朝氣是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比擬的。活躍的中國激發人民的自信。
3.在一次次的災難中,中國人一次次地向全世界展現強大的凝聚力,不管情況再怎麼糟,中國人都能挺過來,而且比以前更堅強,活的更好。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體現了中國人的自信。
4.關於奧運會,我想憑中國人的智慧,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我們一次次地目睹前輩創造的奇跡,我們更應該創造自己的時代奇跡。你說,中國人怎麼能沒有自信呢?
③ 鄭強教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鄭教授三觀很正,為人耿直好爽,說話雖然犀利,卻是精闢,受益的是學生,是個好教授,國家也需要很多像這樣的人才。生活中的他沒有一點架子,總是在為底層發聲。
2020年3月27日,在抖音上看鄭強教授的演講視頻,鄭強教授演講范圍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非常現實。比如說到出國留學,他就建議小學中學不要去出國留學,因為小時候要在自己的家鄉讀書,你會留下感情記憶,你才會有家國情懷。
有網友說:假如中國有十個鄭強教授這樣的人,不用再多,中國的大學教育就跟現在不一樣。傳道、授業、解惑,他都做到了。不為自己,只為了莘莘學子;言語犀利不犀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表達的意思!他旗幟鮮明,絕對是教育界的柱石,網紅界的清流。
鄭強教授說話通俗易懂,幽默詼諧。他是浙大學生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老師。他語言犀利只能說明他有資本,有他的思想高度。
截至2020年4月底,鄭強教授已經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8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應用研究成果已產生經濟效益逾20億元。
鄭強教授還培養了近百名碩博士生;先後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浙大教授姚先國曾經說過:鄭強教授心中對國家有責任,對學生有大愛,是一位「有情懷、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識分子。你可以看到鄭教授多次強調的教育之根本就在於養成誠實做人、認真做事的品格;他不斷地提醒學生,要做一個有民族自信力的人,做一個有精神境界的人。
④ 國人的自信是從哪些方面來的
國人的自信是從國家的強大而來,國家的強大給了他們會有厚重的底氣,讓他們有很強大的自信面對外國人,這樣的話,只有國家強大,我們才可以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有底氣別人說話,所以我們之間是從國家而來。
⑤ 鄭強教授演講觀後感
[鄭強教授演講觀後感]鄭強教授演講觀後感1,成功不是我的目標,真正的成功是--快樂的生活每一天,鄭強教授演講觀後感。2,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啥呢?:讓我們有一種精神,讓精神喚醒我們的興趣:民族認同感--我認為就是愛國:要有素質:最重要的是文化--要熱愛文化3,要勇敢4,要有朝氣5,不要沾小便宜6,別人講話或提問時不能談論是否有內容,有水平--即,要尊重每一個人7,不要自卑,更不能自傲,--一定要自信
〔鄭強教授演講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⑥ 如何評價浙江大學鄭強教授!!!
鄭強教授是一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教育家。
鄭強,男,漢族,出生於重慶,祖籍為福建武夷山,196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強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學習,1994年獲四川聯合大學(原四川聯合大學由原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並而成)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2012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6年12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正廳級),2020年4月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人無完人,鄭強有時候做事急一些,說話直一些,我覺得都是正常的。但鄭強校長的確是非常優秀的校長,對貴州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鄭強把東部發達地區浙江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有機融入貴州大學,高質量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為西部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⑦ 中國人的自信在哪裡
如何自信首先要熱愛生活,這是自信的動力源。其次,要不軋制對自己自我肯定,等自信已成為為習慣,並感覺不到他的重要的時候,才升級成功。還有堅信自己是最棒的,一種平淡的心態處事,你任何時候都是你自己,無論你是春風得意還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不自信的時候就看看你的掌心那長長的命運線吧,因為它就在你的手中,我們的命運就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多做善事,多懺悔,多感恩,把人生當作一種修煉,這樣就能控制自己不切實際的慾望的,內心自然而然會感到平安。才會更快樂,更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不要去管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還有別人的事最好不要把自己也牽進去,誰都不喜歡惹事麻煩,自己的一生是靠自己創造的,你不一不定期要和那些大成就的人比,你只要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就是最棒的,你一定要時刻想著我有能力辦好這件事,有信心,這樣你就不會再彎路了,對於人生的如意不如意,那隻不過是給你的幾個坎坷。只要是你認可的想法,就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完全有能力和有機會表達出來,不要未經判斷就盲目接受他人的立場;在與人交換意見時,絕對不可以在原則問題上讓步,不可以隨便同意不符合自己原則的事;有想法的時候,一定要表達出來,自我表現是對自己最好的鼓勵。學會有效的表達方式,包括多用有魅力的語詞;善於用停頓、語調和音量表達重點信息;主動和對方目光接觸;不隨便讓別人打斷自己;講話簡明扼要,在最短時間內讓對方獲得最重要的信息。 人是在戰勝自卑、建立自信的過程中成長的。每個人都知道自信對事業、對人生的重要性,但是知道自信的必要性,並不就等於有了自信。實際上,缺乏自信一向是困擾人們的大問題,在生活中,因循、畏縮、深陷於不安,無能感,甚至對自我能力懷疑的人,幾乎隨處可見。這種類型的人對於自己是否具有擔負責任的感疑慮。他們也懷疑自己能否抓住有利機會。他們總認為事情不可能順利進行,從而抱忐忑不安的心態。此外,他們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心中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往往退縮而求其次,只要擁有些許的成就便覺心滿意足怎樣建立自信心(1) 要為自己確立目標確立目標既是人生成功的需要,也是激發人的潛力、最大化地創造價值的需要,所以,人生一定要有目標,有了目標,你就會想方設法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因而就不會為是否自信以及目標以外的事情所煩惱。其實,設立目標本身就是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你在心中有了目標,你的潛意識就會調動你所有的能量,為實現目標而努力。但在制定目標時要注意,一定要使目標切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好高騖遠。否則,一旦目標實現不了,你就會因此而產生挫敗感,從而打擊你的自信,使你喪失信心。(2)發揮自己的長處人是在戰勝自卑、建立自信的過程中成長的。天之生人,千差萬別,但比較而言,人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你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如果你總是做不適應你的事情,老拿你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那你很容易產生自卑感,挫傷自己的信心(3做事要有計劃世界上什麼東西能給帶來信心成就。成就是靠什麼取得的努力。努力是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但光努力還不行,做事還要講究方法、講究效率。4)做事不拖延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為挫折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因為在日常一些小事情上沒有處理好,不斷積累,結果不斷地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在心理產生一種失敗感,使自己覺得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因而缺乏自信。讓自己滿意。就是對於建立自信來說,沒有小事。做事講方法,行動有效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養成做事專心致志的工作作風,同時,養成日事日畢的好習慣。不讓事務性的工作壓身、纏身,心理就會感到輕松,就等於去掉了自卑存在的理由,就很容易培養自信心。(5)輕易不要放棄信心是在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中逐步建立的,中途放棄、半道而廢,是造成我們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所以,凡是我們認為應該做而且已經著手做了的事情,就不要輕言放棄。6)學會自我激勵人的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由你個人來把握和證實。所以,在建立自信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自我激勵。要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譏諷和嘲笑自我激勵的辦法之一,是運用臨時性的激勵辦法。學會自我激勵,要給自己一個習慣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內心經常存有失敗的念頭,你便已經輸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對自己充滿信心,並具有主宰自我的意志與習慣,那麼即使面對逆境,也能泰然自若。這種強而有力的信心,事實上便是來自於自信。換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長的源泉。(7)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凡是我們認為應該做而且已經著手做了的事情,就不要輕言放棄。所以,你可以模仿別人,但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獨特之處,造就自己、顯示自己。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別人,那麼,他就會生活在別人的影子里,看不到獨立的自己,那他就永遠也不可能找到自信。 驚天地專屬,
⑧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呢
個人認為,浙江大學鄭強教授三觀很正,而且帶出了近百名碩士博士生,是個精神境界很高的人。
目前,社會上對他的評價頗多。如何定位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統一的科學標准。但以下關於鄭強的信息,在你了解之後,也許你自己就有了答案。
2020年3月27日,我讀了鄭強的演講稿。鄭強教授的講話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很現實。比如在出國留學方面,他建議中小學不要出國,因為小時候應該在家鄉讀書,會留下情感記憶,會有家鄉的感覺。
鄭強教授的人生已進入下半輩子,他什麼都能看透。他的心已經恢復平靜,但他還是那麼熱情,說到感情的地方,他想站起來。社會不公可能是身份認同的原因,而鞭笞更為有力。有時,它可能只是一點點水,但不入其中。即便如此,它還是很接地氣的,畢竟受到了大多數底層尤其是學生的歡迎。中國需要這樣一個能看透社會本質的老“憤青”!
⑨ 中國人的自信源自哪裡
中國人的自信源自中國道路、制度、理論的認同等精神層面上。
在長期實踐和國際比較中,人們不斷提高對自己道路、制度和理論的理解力和對各種錯誤思潮的辨別力,進而轉化為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冷靜、沉著和定力。
這種帶有深厚理論氣質的自信,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人的自信
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個人口規模超10億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先例。
更何況中國要實現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信心,我就會堅定不移地回答:有!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不屈不撓的革命史、只爭朝夕的建設史。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渴望國家崛起的向心力、民族復興的原動力。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信心,只為中國。
⑩ 為什麼鄭強不擔心被下課師生都對他信任
鄭強像跑了個折返跑——從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位置上調任貴州大學校長,又從貴州大學校長做回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
截至5月5日記者發稿時,貴州大學官網仍顯示鄭強為該校校長。
如今提起即將離開貴州大學,鄭強表現了他的不舍。
鄭強認為自己在貴州大學推動的三件事,可以讓貴州大學受益多年:
一件事是2012年剛到貴大任職時,自己追上了省領導的車,將一本厚厚的貴州大學新校區計劃書遞了上去。沒過多久,省領導的批示就下來了,貴大新校區建設迅速啟動。
「貴大拿到了40億元的專項建設資金。」鄭強說。對西部欠發達省份的高校來說,這樣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
第二件事是鄭強提出「貴州大學姓貴州」的辦學理念,專門開設白酒、大數據、茶葉等帶有濃濃「貴州特色」的學院,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為此,貴州大學又拿到政府部門10多億元的辦學資金支持。
第三件事是鄭強聯合西部地區14所高校的大學校長一起發聲,最終推動國家出台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地區,對14所入選高校給予持續和穩定的投入機制,貴州大學每年獲得的中央財政的辦學支持將持續穩定在1億元以上。
在外界看來,這是鄭強為貴州大學和西部教育最有力的三聲吶喊。為此,鄭強放過許多「狠話」,也讓很多人「不爽」。「越是這樣努力過,如今就越依依不捨。」鄭強說,如今崗位要變了,未來還會繼續為西部教育吶喊。
4月1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教育部公布2017年省級教育部門、直屬高校新聞發言人名單和新聞發布工作機構電話》,鄭強名列其中,成為浙江大學新聞發言人。
「接下來我要考慮怎麼在國際舞台上說浙大的事了。」鄭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