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年曾姓是多少人口
【曾】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曾姓650萬人
Ⅱ 曾姓一共多少人
據統計,現曾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為多。
海外分布多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Ⅲ 曾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國歷史曾出現許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子、北宋文學家曾鞏、晚清重臣曾國藩等。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位列第32位。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一帶。
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於山東、河北等地。
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於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秦漢時,由於戰亂等原因,曾姓從原本活動的山東、河南一帶,遷移進入了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
Ⅳ 關於曾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曾
Ⅳ 全國曾氏的人口數量。
770多萬。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
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國歷史曾出現許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子、北宋文學家曾鞏、晚清重臣曾國藩等。
(5)中國姓曾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曾姓歷史名人:
1、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
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
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2、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曾姓
Ⅵ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姓曾
曾氏是中文姓氏之一,被收入《百家姓》。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灣排名第16。曾姓的主要歷史聚居地有魯國,廬陵,武城,長沙,扶風,冀州,青州,吉陽,南豐,韶州,虔州,交州,會稽,蜀郡,豫章,吳郡,河內,南陽,內鄉,江夏,襄陽,寧化,長樂,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興寧等。 來自中國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數據,現曾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0.5%,人口大約有680多萬(排第32), 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為多。 海外分布多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維基網路)
曾參和曾軼可並稱曾氏二賢,是曾氏一族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
Ⅶ 2022年曾氏人口有多少
曾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0.5%,人口大約有680多萬(排第32), 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為多。 海外分布多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Ⅷ 平江縣上塔市鎮姓曾的多少人囗
摘要 平江縣上塔市鎮姓曾8057人
Ⅸ 曾姓在我國人口佔百分之幾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約0.6%),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Ⅹ 曾氏字輩的順序是什麼
曾姓輩分排列: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曾姓是中國傳統姓氏之一,最早源自姒姓,夏王少康之子曲烈被封為鄫子爵,建立鄫國,曲烈的後裔子孫便以國名為姓,後鄫國滅亡,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其後代改姓為曾,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也有少部分曾姓源自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
曾姓起源於姒姓。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中國曾姓人口約七百七十餘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個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態勢。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佔中國漢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於福建、湖北、重慶、廣西、台灣、貴州。在湘贛粵閩大部、台灣、廣西東北,曾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3%以上。中國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