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最難聽的民族語言是東鄉族
粵語、閩南語最難聽。
⑵ 中國境內哪種方言最難學
我們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據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講,我國的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地區方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如漢語、藏語、景頗語、彝語、苗語、壯語等)、阿爾泰語系(如蒙古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南島語系(如高山語)、南亞語系(如佤語等)、印歐語系(如俄羅斯語、塔吉克語等)。其中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除了漢族,還有滿族、回族,大部分畲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也都使用漢語。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不同的民族語言之間固然是互相聽不懂了,但是說同一種語言的也不一定都能自由交談,因為大多數語言都有方言的差別,漢語的方言分歧就十分嚴重。漢語方言的種類實在太多了, 各地方言之間的差異也實在太大了。
什麼是方言呢?
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話」,是在某個或大或小的地區通行的交際工具。方言是民族語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分化出來的地域性變體。所謂地域性變體,自然是相對於民族共同語而言。漢語方言自然是相對於普通話來說的。普通話通行於全國,是國家通用語言;方言通行於某幾個省、或某個省、或者更小的一個地區,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語言。普通話為全體漢族人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服務,而方言只能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務。從組成語言的要素(語音、詞彙、語法)來看,方言之間、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是兄弟姊妹的關系,都是同一古老語言歷史發展和分化的結果。
那麼,漢語到底有多少種方言呢?
從大處說,現代漢語可分為7大方言:
首先是北方方言(廣義的官話),流通在我國中原、東北、西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
北方方言還可以再分為4大次方言:
1.華北東北次方言(狹義的北方話):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2.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話):覆蓋山西、內蒙古西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自治區;
3.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話):覆蓋重慶、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廣西西北部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4.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話):覆蓋安徽省內長江兩岸、江蘇省的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鎮江的兩岸沿江地區。
第二是吳方言,即江浙話,分布在江蘇省的江南地區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話以上海話為主要代表。
第三是贛方言,即江西話,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東部以及湖北省的東南部。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話,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主要代表(舊時以雙峰話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話、客話。客家話分布比較分散,比較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省東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與湖北、廣東、福建接壤的地區,以及四川、廣西和台灣等地。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有很多說客家話的。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粵方言,又叫粵語、廣東話、廣府話、白話,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廣西自治區的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和北美華人社區。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主要代表。
第七是閩方言,即閩語,分布很廣,包括福建省大部、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和西部的雷州半島、海南省、台灣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閩方言在東南亞華人社區流行很廣。閩方言內部分歧很大,大概來說,閩南片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片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片以建甌話為代表,閩中片以永安話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話為代表。
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話分布最廣,其分布地域大約佔全國面積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漢語人口的70%左右,其餘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總和大約只佔漢語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內部差異較小,主要差異是語音,語音的主要差異是每個聲調的調值不同。調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區分北方方言各地差異的主要標志之一。我在下面這個表裡列出北方話區9個城市方言的調值,它們都有「陰陽上去」四聲、也都沒有「入聲」,你可以比較一下它們的不同。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調值分別說「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觀察仔細」等詞語,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同南方方言比起來,北方方言內部的一致性很強,所以北方的黑龍江人同大西南的雲貴人交談,可以互相聽懂對方的大概意思,保證最基本的交際需要。北方農村自古流行一句諺語:「從南京到北京,人生話不生。」就是說北京話是華北東北次方言,南京話屬於江淮次方言,都屬於一個大方言區,互相可以聽得懂。
這七大方言乃是現代漢語方言的粗略劃分,實際上的方言情況還要復雜得多。不但北方人聽不懂廣東人、福建人說話,就連廣東省內部的廣州人、梅州人和汕頭人之間,福建省內部的福州人、莆田人、廈門人也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方言最復雜的福建省大田縣就有5種互相難以通話的小方言。類似情況在南方方言區的各個省份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前幾年,我在長沙一所高校聽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從婁底來的新生在聯歡會上朗誦自己的詩作:mǎguà,mǎguà,fóng mǎguà。聽的人都莫名其妙,難道是「馬褂、馬褂、紅馬褂」嗎?而magua 這個音在湖南有的地方是「青蛙」的意思,但「青蛙、青蛙、紅青蛙」也令人費解。後來見到那位同學的詩稿才明白,原來他寫些的是「玫瑰、玫瑰、紅玫瑰」!有一年我去梅州,一位法院院長對我說:「我們一定要說好普通話,只有說好普通話,才能騙民。」我聽了實在是奇怪,法院院長,說普通話騙民?經追問,才知道是「便民」!客家話把不送氣的「便」說成送氣的「騙」。
「方言島」也是令人詫異的語言現象。所謂方言島就是在一個較大的方言區內有個較小的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方言的地面,這個地面可以是縣,也可以是鎮、鄉、村。例如廣東省中山市是粵方言區,但中山市區附近有個小鎮,鎮里的人都說與周圍粵方言完全不同的客家話。方言島是古代或者近代駐軍和移民現象造成的。在廣東、福建、海南乃至北方很多地方也常見方言島現象。天津話同周圍的河北話有較明顯的差異,據說,明初時以安徽籍人為主的朝廷軍隊大批駐扎在天津並在此繁衍生息,故此也可以說天津是一個在河北方言區內的一個較大的安徽方言島,也可以說天津話是安徽話(宿州一帶的話)與河北話的合成作品。山東省青州市有個滿族村,那裡的滿族居民是清朝雍正八年起奉朝廷旨令駐守青州的滿族旗兵的後代,直到今天那裡的年輕人和老年人一樣仍然保留著從北邊帶來的口音,說著同周圍青州人絕對不同的話。20世紀初修建津浦鐵路,從天津遷到浦口許多鐵路工人,於是直到六七十年代浦口還有個說天津話的鐵路職工聚居區。新中國在五六十年代曾大規模地在祖國的西部地區搞工業建設,從東部沿海地區遷移過去很多工人和技術人員,因此在今天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如西安、洛陽、包頭、銀川、石河子等城市裡很容易找到說北京話、天津話、上海話、東北話的小方言島。近20年來,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序或無序地向城市流動,同鄉聚居,形成了更新的方言島,如北京南郊的「浙江村」、海淀的「新疆村」都是。
方言之間的分歧主要體現在語音差異,但是詞彙之間的差異也十分可觀,京津唐3地互為鄰居,但是北京人所說的「白薯」,唐山人叫「紅薯」。我問一個天津小姑娘:「你愛吃白薯嗎?」她奇怪地反問我:「白鼠怎麼能吃?」我說:「蒸著吃,煮著吃,熬粥吃,都行啊。」她說:「啊?多惡心哪!」原來她是把「白薯」當成「白鼠」了,因為天津人管「白薯」叫「山芋」。另一個例子是在廣州白雲山公園,我向一位老者打聽「纜車在什麼地方」,老者說:「很方便的啦,向前走,一拐彎。」我向前走,一拐彎,迎面而來的是「男廁」!原來廣東人管「纜車」叫「索道」,說「纜車」,就聽成了「男廁」。你看,漢語的方言分歧有多大!
⑶ 世界上最難學的超高難度語言是什麼
世界上最難學的超高難度語言是:漢語、俄語、法語、英語、德語。
1、漢語
漢語,即漢族的傳統語言,又稱華言、華語、唐話,是中國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與藏語、壯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2、俄語
俄語(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一,俄羅斯聯邦的官方語言,也是世界上母語使用人數和第二語言使用人數的第四大語言。使用俄語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的5.7%。俄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斯拉夫語族內的東斯拉夫語支。
5、德語
德語(德:Deutsch,英:German language),語言系屬上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其標准形式被稱為標准德語(Standard deutsch),是奧地利、比利時、德國、義大利博爾扎諾自治省、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和瑞士的官方語言,用拉丁字母書寫。
⑷ 你認為世界各民族最難學習的語言是
三小時英語,三百年的阿拉伯語!有一種說法,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有兩種,一是我們的母語——漢語,而另一個就是阿拉伯語了。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拼音文字,從它3000多年前產生之日起就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語法的「紛繁復雜」和句子「冗長晦澀」是阿拉伯語的一大特點。阿拉伯語由28個字母組成,而每個字母根據不同的發音符號又要發出12個不同的音,屈指算來,這28個字母的全部發音竟有336個!這恐怕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難以與之匹敵的。除了數目眾多以外,在發音上,300多個發音竟無一例是母音,這讓早已習慣於漢語的清脆悅耳和英語的AEIOU五大天音的我們,著實頭痛。此外,學習阿拉伯語的人還要面臨著閱讀方式的挑戰:由於阿拉伯文字的書寫方向是從右向左,因而教材上的漢語也隨之從右向左排版.閱讀時常常搞混了方向,摸不著頭腦,弄不清什麼時候要正讀什麼時候要反讀。恍惚中,頗有些閱讀古書竹簡的味道。樓主難道會阿拉伯語[:11:][:08:]話說世界上語言雜七雜八多得很,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語言也只是西方的英語,夾在中間的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語和東方我國的漢語。[] 查看原帖>>
求採納
⑸ 中國最難學的語言排行是
排名第十:東北話
排名第九:天津話
排名第八:山東話
排名第七:四川話
排名第六:長沙方言
排名第五:陝西話
排名第四:上海話
排名第三:蘇州話、閩南話 ,蘇州話挺好聽的綿綿的。
排名第二:廣東話,廣東話又稱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
排名第一:溫州話,溫州話很玄乎,有這樣個說法,兩個村子的人都聽不懂對方的話。
⑹ 中國十大最難懂的語言
中國十大最難懂的語言:藏語、壯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北方言。
1、藏語
藏語(藏文:བོད་ཡིག།或བོད་ཀྱི་སྐད་ཡིག།),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5個地區,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四個國家的部分也有人說藏語。
藏語主要分為三大方言:衛藏方言(即拉薩話)、康巴方言(德格話、昌都話)、安多方言(青海藏區)。
2、壯語
壯語,壯民族的語言,民間亦稱「壯話」,壯語源於古代嶺南原住民的語言。壯語屬侗台語系(Tai-Kadai Languages),也稱侗傣語系。在國內與傣語、布依語、侗語、黎語,國外與泰語、寮國語、緬甸撣語等是同源關系。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
5、彝語
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現行的彝族文字是一種音節文字,形成於6千多年前,現代彝語有六種方言。
有的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都有明顯的共同歷史淵源,一定數量彝語詞彙借鑒了漢語成分。彝語原有一種音節文字,稱為「文」、「韙書」或「羅羅文」、「倮文」、「畢摩文」、「西波文」,通稱老彝文,大約形成於6000多年前。
存在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形,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1975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並開始在四川彝族地區試行。
⑺ 哪種語言發音最難
北二外有雲:『三分鍾韓語,三小時英語,三天的法語,三個月的日語,三年的德語,三百年的阿拉伯語喲! 有一種說法,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有兩種,一是我們的母語——漢語,而另一個就是阿拉伯語了。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拼音文字,從它3000多年前產生之日起就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語法的「紛繁復雜」和句子「冗長晦澀」是阿拉伯語的一大特點。阿拉伯語由28個字母組成,而每個字母根據不同的發音符號又要發出12個不同的音,屈指算來,這28個字母的全部發音竟有336個!這恐怕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難以與之匹敵的。除了數目眾多以外,在發音上,300多個發音竟無一例是母音,這讓早已習慣於漢語的清脆悅耳和英語的AEIOU五大天音的我們,著實頭痛——還記得剛入學那會兒光是為了攻克發「舌顫音」這一關,就花去我們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口乾舌燥者有之,「啞口無言」者亦有之,尤其是幾位同仁,在進入大二時遇到顫音也同樣是談「顫」色變。 此外,學習阿拉伯語的人還要面臨著閱讀方式的挑戰:由於阿拉伯文字的書寫方向是從右向左,因而教材上的漢語也隨之從右向左排版.閱讀時常常搞混了方向,摸不著頭腦,弄不清什麼時候要正讀什麼時候要反讀。恍惚中,頗有些閱讀古書竹簡的味道.
在國際語言學界,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公認的發音優美的語言,其中,日語更是排在第一位。在語言學上,評價一種語言的發音是否 優美,有一個公認的標准,那就是輔音數量和母音數量的比例,比較合適,最好是一比一,比如「さくら」,它的發音是 [s]a[k]ua(我故意把輔音放在方括弧中),您看,一個輔音帶一個母音,正好是一比一,很規范,這樣的語言,發音就好聽。相反,您看這個英語單詞 script,它的發音是[skr]i[pt],五個輔音帶一個母音,這樣的語言,發音就難聽。 英語和漢語不是最好聽,如果你在投票上看到漢語得票最多,那正常,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會為自己的母語投上一票,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認為了。
現在學英語的人太多了,就業壓力相當大。而日語、法語還有一些小種語言比如阿拉伯語等也很吃香的。日語法語相對市場前景要大一點。(這個你可以到網上搜)相對別的國家人來說中國人學習日語是有優勢的。
因為日語裡面日語漢字部分來源於中國,有時候你不學吧都能猜個大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