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史記與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我該看哪本
如果是對文學感興趣呢建議讀二十四史,如果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話建議讀中國通史!
建議讀二十四史,畢竟原汁原味的吃起來才香!再說中國通史一般會或多或少的加入近人自己的見解,感覺會走味!
當然二十四史從文字語言上來講讀起來是有點難度,如果感覺有難度的話可以對照著讀,可能會更有心得,讀的時候最好記筆記,寫一下自己的見解,畢竟讀詩與寫詩是兩個概念,年輕的時候有機會還是多讀點書,不要說自己讀不完,看小說你三天就可以看完,看史記你可以用三十天,最多用兩年就讀完了,不過要學以致用的話估計會更長的時間!
初三有升學壓力的話可以先放一下,但可以有選擇的讀。
至於樓上的說史記跟二十四史內容差不多估計是說形式,不過二十四史第一部就是《史記》!至於二十五史就是加了一部《清史稿》,也有人說是《新元史》,不過因為《新元史》不是官方本的,而《清史》現在也正在編纂之中,所以現在看二十四史就可以了!
B. 如何去讀24史
1、建議你先讀一下今人的中國古代史或中國通史的著作,如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
2、如果確實想讀二十四史,那麼條件允許的話,建議你去買或借中華書局出版的,那個版本的注釋很權威而且詳細。
3、不知道你是只對歷史感興趣,還是本身就是學歷史的。其實個人認為,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一般人如果沒有雄心毅力,沒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就不要誇口要全讀二十四史,泛泛而讀,只會徒然浪費你的時間。建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段,精研詳讀。話說的有些不中聽,請勿見怪。
C. 《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哪個適合普及歷史知識,
二十四史都是正史,並且分朝代。資治通鑒也不錯但到了宋朝後就沒有記錄了。如果你是為了普及歷史,我還是建議你看萬卷版《中國通史》,從史前到清朝,總共分為8卷。內容上由淺入深,記述的也很系統,最重要的是可讀性強,通俗易懂,讓對歷史不了解的人看了也不會有無聊的感受。
D. 讀「二十四史」要按順序讀嗎
並不強迫。這要根據你的需求來決定了:如果必須要對中國歷史有一個系統的了解,那麼按照年代順序是有好處的,比如它的連貫性。
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擦尋某個朝代的資料,那麼,不按順序也可以
E. 《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哪個比較適合普及歷史知識,又能讓人看得清楚明白。
這三套書按照難易度排列如下:
中國通史最簡單
資治通鑒第二
二十四史第三。
可以從語言、體例、字數三方面考慮。
中國通史是現代編的,跟目前學的教科書體例相像,字數最少,所以讀起來毫無壓力,比較容易。
資治通鑒是宋代編的,以年份為單位,字數中等,所以讀起來較容易有頭緒,事情起因經過結果都能看明白。
二十四史就比較坑爹了,紀傳體的,你要查個洋務運動,要去找李鴻章傳、張之洞傳各個當事人的傳記,才能有一個宏觀且具體的了解。
F. 讀中國歷史從哪開始讀
先讀正史,比如史記,二十四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G. 我想學習古代歷史 讀一些 春秋呀 左轉 三國之類的書籍 不知道最開始應該從哪讀起 請介紹一下
最好先讀幾本中國通史,國產的和西方歷史學家的各選一些,這樣可以先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當然讀的時候可以對不同的觀點先存疑或持保留意見。然後根據興趣,選擇具體的方面來深入了解。
史學理論方面的書籍,也需要研讀。
春秋左傳之類的,大多屬於原始資料或者古代典籍。畢竟傳統文化衰落,大多數人的古文功底一般。這個可以放到後面入手。最通行的是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其中價值最大的是前面幾部。還有尚書,春秋,左傳,國語之類的可以結合閱讀。
等到對於古代通史和斷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再去選讀一些古人的歷史筆記和私人撰寫的史書,比如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之類的,畢竟古代官修史書有局限,參考民間史料有助於去偽存真,了解真相。
最後可以有選擇的讀一些古代文化史,生活史,藝術史之類的專門方向的書目。官修史書一向是以政治史為中心,但是政治並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只有多了解方方面面,才能對古代歷史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H. 讀中國歷史,先讀什麼在讀什麼
先讀正史,比如史記,二十四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I. 史記與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有什麼區別
1、本質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史記》屬於二十四史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中國通史》是由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總主編,有22位分卷主編、近500人共同撰寫,迄今參與編纂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國通史。
2、記錄時間不同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中國通史》撰述的范圍為中國境內,時間跨度從遠古時代始至近代,是對中國歷史全面、系統的論述,集中體現了該書編寫時中國歷史學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記錄內容不同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二十四史》內容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中國通史》包含從遠古時代始至近代,經濟、政治、民族、軍事、文化、中外關系、歷史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史料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