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裡有古代的戰場

中國哪裡有古代的戰場

發布時間:2022-06-14 22:58:10

❶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古戰場在今天哪裡

牧野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北,商朝時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曾在這里誓師,一舉攻入朝歌,迫使紂王自盡,結束了商朝600年的歷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崤山古戰場: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春秋爭霸時期,本有聯姻關系的秦晉兩國,由於都想當霸主,一直明爭暗鬥。晉文公死後,由爭奪鄭國而矛盾公開,晉襄公在秦軍的必經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將有300輛戰車的秦軍全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戰。

巨鹿古戰場:在今河北省平鄉縣。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被秦章邯大軍打敗,章邯接著又鎮壓了項梁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然後攻打趙國,並佔領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退守巨鹿,向齊、燕、楚等國求援,楚王派出兩路兵馬,一路由劉邦率領直接進攻秦都咸陽;一路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因宋義膽小,途中被次將項羽奪去兵權,項羽即率軍直撲巨鹿,九戰九捷,大破秦軍,章邯向咸陽請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趙高為了篡奪國家大權,不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說章邯的壞話,章邯受責,進退兩難,最後只好向項羽投降,巨鹿之戰遂告結束。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統治的決定性一戰,「逐鹿中原」這一著名成語即由此而來。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只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官渡古戰場: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200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基本占據了中原,便開始與強敵袁紹較量。袁紹的10萬大軍從鄴出發進攻許昌,曹操率1萬多人進駐官渡迎敵,因雙方力量懸殊,曹操採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兩次小勝袁軍。袁紹自恃兵多,率大軍直逼官渡要與曹操決戰,曹操堅守官渡,袁紹無法前進,兩軍相持半年之久。後曹操採納袁紹的謀士的建議,率精兵5 000偷襲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氣急敗壞,要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受到早有準備的曹軍的兩面夾擊。最後將袁紹的10萬大軍消滅得只剩8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v
赤壁,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古戰場。「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這是唐代大詩人描繪赤壁之戰的詩句。
人勻認為,古赤壁在「蒲圻縣西北」說較為可信。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
中國十大古戰場——山西有二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十名:
當陽: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宜昌)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和趙子龍都是一等一的英雄人物,但是真正讓兩人威震天下的,無疑是當陽一戰。趙子龍在曹操的千軍萬馬中殺了個七出七入,上演了單騎救主的勇猛;張飛則上演樹上開花之計,橫矛立馬,一聲大吼,喝斷當陽橋,嚇退曹操雄兵。這無疑讓當陽極具傳奇色彩。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九名:
威海: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電影《甲午風雲》演繹的是100多年前發生在渤海灣上,抵禦外敵的故事。這場戰爭本身極富悲壯色彩,也和那個年代其他的戰爭一樣,最後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而如鄧世昌這樣的英雄人物,必將為後人所紀念。而發生戰爭的海濱城市威海,也成為人們悼念英雄之所在。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八名:
長平: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晉城)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戰爭,伴隨的就是生命的代價,除了烽火硝煙之外,往往就是鮮血和屍骨。公元前二六零年,為了統一中國,秦國進攻趙國,在反間計和紙上談兵的雙重作用下,幾乎兵不血刃,趙國40萬大軍就束手被擒。然而這並不是戰爭的結束,白起在戰場所在地長平,就地挖坑,將40萬條生命化成了白骨,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七名:
虎門: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廣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提起虎門,人們想起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但是這里也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場。雖然在虎門,戰爭中參戰的人數並非很多,也沒有演繹太多的傳奇故事,但是這里濃縮了中國人抗擊侵略最悲壯的一幕,中國人第一次用大刀長矛和土槍土炮與西方的洋槍洋炮展開了斗爭,也揭開中國屈辱的百年抗爭史。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六名:
五丈原: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寶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嚴格的說,五丈原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役,這里也沒有其他古戰場的那些烽火硝煙,但是因為它和諸葛亮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就具有了極大的群眾基礎。在杜甫的詩里,詩人正四處尋找那年那地的悲情;鄉間的戲里,「五丈原」的故事正在方寸之地重新上演;在現代人玩的電腦游戲里,五丈原也赫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五名:
八公山: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產生於東晉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戰爭的典範。因此這場戰爭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經常提起。發生戰爭的所在地八公山,扼守在淮河重鎮-淮南,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作為古戰場,淝水之戰和其他的戰爭好像並沒有以八公山為名,所以,八公山已經成為一個快被人們遺忘的古戰場了。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四名:
雁門關: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忻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雁門關一役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之一,雁門關也就成了小說情節的主要發生地。而長達百年的宋遼對持,雁門關作為古三關,也無疑見證了最多的血雨腥風。追述歷史,雁門關從秦漢時期,就成為行兵之道。提起雁門關,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對峙、戰爭……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三名:
烏蘭布統: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內蒙古·赤峰)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俗話說:「運氣來了,想擋也擋不住」,把這句話用在今天的烏蘭布統,絕不為過。近幾年來,眾多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很出名的如《三國演義》、《康熙帝國》、《射鵰英雄傳》等,大段大段的「人海戰場」戲在這里拉開。一時間,許許多多的「戰爭」就開始在現代科技和歷史故事中上演。這讓本來默默無聞的烏蘭布統,開始被許許多多遊客,尤其是想一睹草原風光和歷史遺跡的遊客所喜歡。但這里終歸還是一個出名的古戰場,康熙曾和葛爾丹大戰於此,上演的是真刀真槍的故事。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二名:
垓下: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項羽是歷史上形象最為鮮活的人物之一,雖然他失敗了,也犯過錯,但是他可以說是個至性至情的人物。尤其是被困垓下城後,上演了兒女情長的凄切與烏江邊拔劍自刎的悲壯,更是為後人所道哉。盡管如此,依然無法掩蓋在垓下所發生的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就因為在戰爭中上演了這樣的故事,所以垓下也「一戰」成名。

topten之十大古戰場第一名:
赤壁: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咸寧)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問了許多人,說提起古戰場,你會想起哪裡,幾乎十個人九個回答說是赤壁,這足以說夠了。這里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聚集了曹操、劉備等一帶梟雄;後來,蘇東坡等文人騷客均不惜筆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們為了爭奪誰是所謂真正的赤壁而新聞不斷;小說《三國演義》和各種媒體上的三國作品,幾乎無一不拉出赤壁來大肆渲染,看來赤壁快要成為古戰場的代名詞了

❷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古戰場

中國歷史上著名古戰場:

黃帝蚩尤涿鹿大戰(今河北省涿鹿縣或山東泰山西北)
黃帝炎帝阪泉之戰(—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
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
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
吳楚柏舉之戰(今湖北麻城市境)
齊魏桂陵之戰(今河南長垣西北,另有長葛北之說)
齊魏馬陵之戰(今山東莘縣大張家鎮馬陵)
秦趙長平之戰(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
項羽巨鹿之戰(今河北平鄉西南)
項羽劉邦垓下之戰(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
劉秀王莽昆陽之戰(今河南葉縣)
曹袁官渡之戰(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
孫劉與曹赤壁之戰(今湖北烏林)
曹魏與劉蜀蜀中之戰(今四川閬中)
吳蜀夷陵之戰(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晉淝水之戰(今中國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唐突厥陰山之戰(今陰山一帶)
宋遼澶淵之戰(在今河南濮陽)
宋金潁昌之戰(今河南臨潁)
宋金郾城之戰(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戰(今陝西寶雞西南)
宋金朱仙鎮之戰
宋元崖山之戰(廣東崖山)
宋元襄樊之戰(今湖北襄陽樊城)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今鄱陽湖)
明朝土木之戰(今河北懷來土木鎮)
明朝北京保衛戰(今北京)
明清薩爾滸之戰(今遼寧撫順東)
康熙噶爾丹烏蘭布通之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
康熙噶爾丹昭莫多之戰(今內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薩之戰(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
上黨戰役(今山西長治)
韓信背水一戰(今河北井陘一帶)

❸ 歷史上著名古戰場

一、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於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盪盪,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二、金沙灘

山西懷仁金沙灘在山西懷仁縣城南30公里處的黃花梁腳下,是當年宋、遼交戰的古戰場,也是傳說中楊業兵敗罹難的地方。

京劇、豫劇、晉劇、湘劇、川劇、秦腔等都有「金沙灘」這個劇目,金沙灘人也有自己一代一代流傳的故事。

傳說宋、遼在金沙灘一帶交戰中,遼王心懷叵測,佯請宋王到遼營舉行「雙龍會」,妄圖一網打盡宋室君臣。宋室君臣四下派人打探情報並掌握了遼王的這一真實意圖後,深知是「鴻門宴」,為確保宋王迅速安全地撤離危險地帶,楊業讓大郎假扮皇帝趙光義,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輝、五郎延德、八郎延順等隨行保護,自己帶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保駕宋君突圍。雙龍會上,大郎用袖箭射死遼天慶王,遼臣見狀,即命四下伏兵包圍了赴宴的宋室全部文臣武將。經過一場惡戰,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朗戰死,而三郎死得最慘,在荒荒草灘被亂馬踏成肉泥。據說,三郎當年遇難之處就是現在金沙灘西三里處的鹽豐營村南那片多年生芨芨草灘。如今芨芨草長得高大茂盛,老人們說那是三郎碧皿澆灌的結果。再說六郎在前開路,楊業和七郎斷後,父子三人拚力征戰,終於使宋王突出重圍,安全返回宋營。六郎回頭一看,卻不見父親楊業和七弟延嗣,六郎將宋王妥善安置後,掉轉馬頭,殺進重圍尋找父親和七弟,結果三人都遭圍困,遼軍卻潮水般湧向金沙灘和兩狼山。七郎奉父命到雁門關搬取救兵,潘仁美公報私仇,以七郎臨陣脫逃為由,將七郎綁於一株老松樹下,命軍士亂箭射死,同時七郎身後的老松樹也因射穿洞窟而死。據說,這株老松樹是棵「樹王」,「樹王」一死,這一帶綠樹便落葉紛紛,相繼死去,最後變成一片荒漠。由於救兵不至,楊業便如《今公殉國——李陵碑》一文中說的,兵困兩狼山,血染李陵碑,為宋室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據史載,楊業兵敗陳家谷(令朔城區境內),被俘絕食而亡。這個地點離金沙灘有百里之遙,是宋王朝諱言楊業碰碑,還是民間藝人變幻出楊業碰碑,眾說不一,但金沙灘確實是當年宋、遼兩軍激烈角逐的戰場。如今金沙灘早已改變了昔日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象,縱橫交錯的防風林帶和碩果累累的經濟林,既給其披上常青綠裝,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金沙灘古戰場因楊業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而聞名於世,楊業父子作為一代忠烈古令傳誦,有關金沙灘古戰場和楊業父子抗遼的傳奇故事,當地民間更是有口皆碑。為紀念楊業父子英雄業績和他們浴血鏖戰的古戰場,這里相繼有冠以古戰場名字的金沙灘鎮政府,金沙灘林場、金沙灘火車站、金沙灘煤運站、金沙灘農牧場等金沙灘鎮是這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成為懷仁縣經濟開發區之一。

三、朱仙鎮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開封縣縣城西南部。

歷史上著名的岳家軍抗金大捷——朱仙鎮大戰就在於此。

紹興九年(1139),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下令大赦,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後高宗對他好言相勸,岳飛方受。此後岳飛上表,「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高宗沒有採納。

紹興十年(1140)五月,金國撕毀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於沒有防備,宋軍節節敗退,城池相繼失陷。隨後高宗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出師迎擊。很快,在東、西兩線均取得對金大勝,失地相繼收回。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士,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誤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幾十處箭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河南府、汝州等十餘座州郡(中原之地基本被岳家軍所收復。),並且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四、釣魚城

釣魚城坐落在今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釣魚山由此而得名。

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 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宋蒙釣魚城之戰是中國古代防禦戰的最濃重的一筆

釣魚城保衛戰大事記: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復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

1235年,蒙古侵略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數千里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

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

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 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1241年蒙古窩闊台汗去世,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充分利用此良機,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余玠入蜀,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

1243年,余玠採納播州(今遵義)賢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復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攻宋戰爭。

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侵宋戰爭。率蒙軍主力攻四川。以四川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

1258年秋,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 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

1259年2月蒙哥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

1259年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余秋雨認為,在13世紀宋元之際發生過這場持久戰,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正是這場持久戰,導致了蒙古軍最高統帥蒙哥命喪城下,緊接著產生了繼承人的爭權,於是改變了蒙古軍佔領亞洲、歐洲,乃至非洲的戰略。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壽縣

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六、採石磯

採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之戰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為金海陵王完顏亮,南宋主將為虞允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採石磯對面江岸,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准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 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亢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沖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金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司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里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 萬余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

❹ 中國古代的戰場分別在那裡

比較多,不過大多在北方,如涿鹿之戰,牧野之戰,城濮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南方:赤壁之戰,鄱陽湖之戰等

❺ 河北 山西一帶古戰場

河北:
著名典故「背水一戰」發生在公元前204年,戰場遺址就在今天的井陘縣城微水村到白王莊一帶,方圓五六公里的范圍內。
永清宋遼古戰場旅遊區位於永清縣境內,永清縣位於宋朝時代三關(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以北,個在宋遼交戰的前沿,為宋遼古戰場之一。
山西:
晉陽古戰場 太原盆地周邊形成了天然圍屏,是歷代統治階級、各族統治集團的必爭之地,數千年間,發生在晉陽的戰爭達到50次以上。
白波黃巾軍屯軍遺址
中國學者經多年實地考察發現,東漢末年白波黃巾軍屯軍之所就在今山西省襄汾縣西南22公里永固村。
蒙坑之戰的古戰場

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蒙坑之戰的古戰場遺址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曲沃兩縣交界處被發現。這里曾經發生過4次大規模的戰爭,跨越中古時代東晉十六國、北朝和五代十國等歷史時期而持續逾5個世紀。
壁古戰場

促進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北朝東西魏玉壁之戰遺址,就在山西省稷山縣白家莊一帶。
長平之戰遺址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

❻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裡叫什麼

中國十大古戰場如下:
1.第一名:赤壁——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咸寧)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古戰場赤壁,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距武漢市164公里, 距湖南嶽陽90公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赤璧位於赤璧市境。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於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後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藉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隻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赤壁大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陣跡,贊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 赤璧山險峻而又雄偉,臨江是拔空昂立的崖頭,猶如戰馬揚蹄,踏破萬頃煙波,奮然北馳。石壁西惻鐫刻著的「赤壁」二字,相傳為東吳大將周瑜所書,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石壁上還有石刻詩詞,為歷代文人雅士憑弔古人所題詩賦。唐代詩人李白在游覽赤壁時寫出下了「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的著名詩句。赤壁山崖頭建有「翼江亭」。相傳赤壁之戰時,這里是周瑜破曹觀戰之哨所。 與赤壁山緊緊相連的西屏山,山下有雙獅滾球和層層石階直登「拜風台」。這里是當年諸葛亮火燒戰船而拜祭東風的地方。拜風台上有設計精巧、光彩奪目的「拜風閣」,有金碧輝煌、雕龍畫鳳的「武侯宮」。武侯宮大殿上,供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全身塑像,袍帶飄逸,栩栩如生。當年赤壁鏖戰的大批出土文物就陳列在此。 距南屏山不遠,有座金絲山,據說是赤壁之戰時龐統夜讀兵書,巧獻連環計,火攻破曹的地方,因此建有「鳳雛庵」。

2.第二名:垓下——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虞姬墓就座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後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冢葬此。 霸王城(古稱靈壁):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3.第三名:烏蘭布統——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內蒙古·赤峰)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由於央視拍攝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和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康熙帝國》都以烏蘭布統作為拍攝場景,使得現在烏蘭布統的旅遊火熱。 烏蘭布統旅遊區位於赤峰市克旗西南部,距北京、承德、赤峰的距離分別為450、260、300公里,包括烏蘭布統草原,烏蘭布統古戰場,樺木溝林區三個景區,是一個集山、水、花、草、林,古跡於一體的旅遊區。草原一望無際,林場松濤滾滾,小河淙淙流淌,清康熙帝大戰噶爾丹的點將台、十二座連營等古跡依稀可見,41座蒙古包群呈八字形排例,造型別致,笑迎八方遊客。冬季銀裝素裹,積雪平均300毫米,積雪期長達五個月,是滑雪愛好者的樂園。 烏蘭布統古戰場,位於境西南渾善達克沙漠南緣。在沙漠與草原接壤處,一峰突起,曠世極天。康熙以20萬大軍遏噶爾丹大戰於此。烏蘭布統峰東北,沙明如雪,白樺、紅柳似翠如丹。峰西南,鳥蘭公河繞山而過。峰前將軍泡子(清大將軍佟國綱戰死於此)廣約千畝。東至塞罕壩為著名壩上草原,十二座連營、點將台亦在其間。 除了《射鵰》和《康熙帝國》,這里還是《三國演義》、《江湖奇俠傳》等多部電視連續劇的外景拍攝地。

4.第四名:雁門關——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忻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雁門山,是中國古代兵家爭奪的要塞,亦名西徑關,與寧武關、偏關台稱三關。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牧。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人。「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於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盪盪,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資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後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當時,正值秋天,氣候酷熱,慈禧、光緒和王公隨從顛沛至此,飢渴難忍,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後又匆匆出發了。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藉以抒發一個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頹敗情懷。這與李牧、楊業等抗戰英雄恰成顯照的對比。 辛亥革命以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1937年9月,我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在太和嶺的山洞裡,周恩來同志分析了當肘的形勢,揭示了抗戰必勝的歷史趨勢。還為閻錫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和一份在淪陷區成立「戰場動員委員會」的條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餘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繼而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這一曲抗戰凱歌極大地鼓添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下的軍隊是抗戰的模範。 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在這里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現存雁門關,基本保持完整,整個關城雄偉壯觀,左右邊牆雉諜,烽墩壕塹俱備,誠有「城隨山勢轉,關並塞雲齊」之威。雁門關西北,約10公里處有廣武城,分新、舊廣武城兩堡。舊廣武城,是一處長方形古代城堡,10多米高的長城,為條石基磚包砌。城堡除垛上女兒牆損壞外,其餘保存較好。城頭上有石碑,是公元1725年所立。

5.第五名:八公山——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八公山位於淮河南岸,綿延30餘公里,峰巒數百,距壽縣城北2.5公里,故當地稱之為北山。又因南臨淝水,北瀕淮河,峰巒錯峙,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發生於此,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典故流傳於世。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八公山景色秀美,著名景點有珍珠泉、瑪瑙泉、瑞泉、碧沙泉、嵐秀泉、浣泉、雲賓泉、無女泉等二十四泉。據傳珍珠泉為我國古代十大泉之一,位於馬山山口,數十股泉水從池底上涌,狀如貫珠,陽光下晶瑩絢麗。八公山麓有古墓葬多處,另有淮南王廟、碧霞元君廟等古建築。

6.第六名:五丈原——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寶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寶雞市歧山縣五丈原鎮,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的古戰場,勝跡累累,遠近聞名。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餘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勝跡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跡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武侯廟現今廟門上是「五丈原諸葛亮廟」豎匾,門廊兩側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聯。由山門而入進到第一座院子,東西兩側聳立著鍾、鼓樓,左右對稱,相互呼應。由此往裡,步入寬敞典雅的獻殿。獻殿左右牆壁上,保留著清代的彩色壁畫,分別繪著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內容,形象逼真,神采飛揚,不失為我國傳統壁畫中的上乘。東牆壁下,鑲嵌著0.7米見方的青石4O塊,上刻岳飛所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與諸葛之文一起被稱為「兩絕碑」。「兩絕碑」使人一進門就感受到一股凜烈之氣。正殿3間,左右各有1間陪殿。正殿中間安放著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綸巾羽扇,儀態端莊,猶如仍在此處運籌帷幄。兩邊是姜維、楊儀、關興、張苞、王平、廖化塑像。廟內有諸葛亮衣冠冢,冢旁有一落星亭,亭內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傳是諸葛亮逝世時天上隕落的將星。五丈原東麓至今有落星灣、星落坡地名,據傳此石即從彼處移來。 今天的五丈原除歷史遺跡外,還因建設而形成了一些新的景緻,其中最為遊客稱道的是斜峪關水庫的「亞洲第一土石高壩」。此壩高114米,人望之不禁目弦,汽車也需多次盤折才能上去。登上壩頂,俯視著腳下這片古戰場和萬頃碧水,你一定會驚嘆這里的滄桑巨變,深感這里是一個游覽的佳境。

7.第七名:虎門——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廣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虎門銷煙池在東莞縣太平鎮口,南臨珠江,北靠牛背山,西為鎮口關隘。 19世紀30年代英國、葡萄牙等武裝走私鴉片進入我國南方邊陲。大量鴉片運入,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無數金銀流出國外,害得國弱民窮。清道光帝接受林則徐禁煙奏摺,特派林則徐赴廣州查辦,迫使外國鴉片商在虎門交出了鴉片2萬多箱,共重1175噸。 為了銷毀這些害人的毒品,特意築了兩個大池子,長寬各45米。池底平鋪石板,四周欄樁釘板,池旁開一涵洞,池後通一水溝。銷毀鴉片煙時,先將池內蓄水,撒鹽成濃鹽鹵水,將鴉片分批投入池內,用濃鹵水溶化。然後再投入生石灰攪拌,馬上引起反應。爆炸開了,使其分解銷蝕。最後把這些混合廢品殘渣用江水沖走,涓滴不留。三個星期後,終於銷毀殆盡。當時(1839年6月3日到25日)銷煙池中的池板、木樁等遺物現陳列在池旁的鴉片戰爭博物館里。 銷煙池旁立有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念碑一座。博物館運用了141件實物、130幅歷史照片、19個圖表以及12幅大型油畫和3個大型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了150多年前震驚中外的戰爭場景。 與虎門銷煙池相距10公里的虎門沙角炮台,那裡正好是珠江出海穿鼻洋的咽喉處。它北通黃埔,形勢險要,稱為虎門要塞。清康熙年間就有炮台,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關天培等即在虎門兩岸及海口、島峽處修築布防炮台11座,置有大炮300多門。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台屢屢擊退來犯的英國侵略軍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虎門要塞現仍保留沙角炮台和威遠炮台,可供參觀和憑吊。

8.第八名:長平——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晉城)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為長平。這里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裡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里崇山峻嶺,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至今仍然廣為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棄甲院、三甲、趙庄、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跡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庄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庄。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 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屍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遊人開放。

9.第九名:威海——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威海,一座美麗的海濱旅遊城市,素以風光旖旎、清潔衛生、氣候宜人著稱。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端,三面環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與遼東半島相對,西與煙台市接壤。海岸線長達985.9 公里 ,有眾多的港灣和島嶼。這里有」花園城市」的美譽,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文明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全球最佳範例,是避暑、修療、度假和觀光旅遊的勝地。 威海具有城市景觀,海島風光,沙灘暗礁、民俗風情、地下溫泉、文物古跡、名山古剎、奇石怪川等豐富的旅遊資源。著名的甲午戰爭紀念地劉公島 秦皇漢武登臨的「天盡頭」,道教全真派發祥地聖經山,世外桃源聖水觀,「大東勝景」鐵嵯山,凝聚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的赤山法華院及我國北方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天鵝湖等80多處風景名勝,描繪了5436平方公里如詩如畫的威海景色.近年來,又新建了威海影視城、西霞口野生動物園、聖經山觀光索道、甲午海戰館等新的旅遊項目和環翠、銀灘、石島灣、天鵝湖四處省級旅遊度假區。

10.第十名:當陽——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宜昌)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當陽市處於鄂西、沮漳河中下游,荊山山脈以南,東與荊門市接壤;東南與江陵相鄰;南抵枝江;西與宜昌相連。當陽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108回的《三國演義》 中發生在湖北的故事有76個,而在當陽的就有37個,因而當陽被稱為「三國勝地」,也留下了眾多的三國遺跡和古戰場,而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與長板坡了。 長坂坡位於當陽市玉陽鎮常山趙子龍突出重圍絕代雄西南,是中國最著名的三國古戰場之一。據傳,《三國演錦屏草木識英雄義》、《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張飛大戰曹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明萬曆年間,史官確認長坂坡為東漢常山趙子龍大戰曹軍的古戰場。 長坂坡又稱當陽橋。因在當陽市北郊並西連長板坡而名。原名官橋。傳說三國時蜀將張飛曾在這里橫矛獨退曹兵,改稱橫矛處。古有擋水壩,其上曾建張(飛)趙(雲)祠,故又稱壩陵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擊劉備至此,張飛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大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聲如巨雷,嚇得曹操回馬而走,眾將亦一起西奔,棄槍丟盔者不計其數。有詩雲:「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遂成千古趣聞。現遺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張翼德橫矛處」。以紀其事。

❼ 黃河流域有哪些古戰場

1、牧野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北,商朝時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曾在這里誓師,一舉攻入朝歌,迫使紂王自盡,結束了商朝600年的歷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2、崤山古戰場: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春秋爭霸時期,本有聯姻關系的秦晉兩國,由於都想當霸主,一直明爭暗鬥。晉文公死後,由爭奪鄭國而矛盾公開,晉襄公在秦軍的必經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將有300輛戰車的秦軍全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戰。

3、巨鹿古戰場:在今河北省平鄉縣。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被秦章邯大軍打敗,章邯接著又鎮壓了項梁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然後攻打趙國,並佔領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退守巨鹿,向齊、燕、楚等國求援,楚王派出兩路兵馬,一路由劉邦率領直接進攻秦都咸陽。

一路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因宋義膽小,途中被次將項羽奪去兵權,項羽即率軍直撲巨鹿,九戰九捷,大破秦軍,章邯向咸陽請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趙高為了篡奪國家大權,不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說章邯的壞話,章邯受責,進退兩難,最後只好向項羽投降。

巨鹿之戰遂告結束.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統治的決定性一戰,「逐鹿中原」這一著名成語即由此而來。

4、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只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

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5、官渡古戰場: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200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基本占據了中原,便開始與強敵袁紹較量。

袁紹的10萬大軍從鄴出發進攻許昌,曹操率1萬多人進駐官渡迎敵,因雙方力量懸殊,曹操採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兩次小勝袁軍。

袁紹自恃兵多,率大軍直逼官渡要與曹操決戰,曹操堅守官渡,袁紹無法前進,兩軍相持半年之久。

後曹操採納袁紹的謀士的建議,率精兵5 000偷襲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氣急敗壞,要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受到早有準備的曹軍的兩面夾擊。最後將袁紹的10萬大軍消滅得只剩8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7)中國哪裡有古代的戰場擴展閱讀:

1、當陽 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宜昌)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和趙子龍都是一等一的英雄人物,但是真正讓兩人威震天下的,無疑是當陽一戰。趙子龍在曹操的千軍萬馬中殺了個七出七入,上演了單騎救主的勇猛;張飛則上演樹上開花之計,橫矛立馬,一聲大吼,喝斷當陽橋,嚇退曹操雄兵。這無疑讓當陽極具傳奇色彩。

2、 威海 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位於威海橋頭集附近的白馬村段石家河,威海守軍曾在此試圖阻擊日軍

電影《甲午風雲》演繹的是100多年前發生在渤海灣上,抵禦外敵的故事。這場戰爭本身極富悲壯色彩,也和那個年代其他的戰爭一樣,最後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而如鄧世昌這樣的英雄人物,必將為後人所紀念。而發生戰爭的海濱城市威海,也成為人們悼念英雄之所在。

3、長平 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晉城)

生命的代價,除了烽火硝煙之外,往往就是鮮血和屍骨。公元前二六零年,為了統一中國,秦國進攻趙國,在反間計和紙上談兵的雙重作用下,幾乎兵不血刃,趙國40萬大軍就束手被擒。然而這並不是戰爭的結束,白起在戰場所在地長平,就地挖坑,將40萬條生命化成了白骨,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

4、虎門 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廣州)

提起虎門,人們想起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但是這里也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場。雖然在虎門,戰爭中參戰的人數並非很多,也沒有演繹太多的傳奇故事,但是這里濃縮了中國人抗擊侵略最悲壯的一幕,中國人第一次用大刀長矛和土槍土炮與西方的洋槍洋炮展開了斗爭,也揭開中國屈辱的百年抗爭史。

5、 五丈原 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陝西·寶雞)

嚴格的說,五丈原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役,這里也沒有其他古戰場的那些烽火硝煙,但是因為它和諸葛亮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就具有了極大的群眾基礎。

在杜甫的詩里,詩人正四處尋找那年那地的悲情;鄉間的戲里,「五丈原」的故事正在方寸之地重新上演;在現代人玩的電腦游戲里,五丈原也赫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6、八公山 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產生於東晉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戰爭的典範。因此這場戰爭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經常提起。

發生戰爭的所在地八公山,扼守在淮河重鎮-淮南,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作為古戰場,淝水之戰和其他的戰爭好像並沒有以八公山為名,所以,八公山已經成為一個快被人們遺忘的古戰場了。

7、 雁門關 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忻州)

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雁門關一役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之一,雁門關也就成了小說情節的主要發生地。而長達百年的宋遼對持,雁門關作為古三關,也無疑見證了最多的血雨腥風。追述歷史,雁門關從秦漢時期,就成為行兵之道。提起雁門關,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對峙、戰爭……

8、烏蘭布統 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內蒙古·赤峰)

俗話說:「運氣來了,想擋也擋不住」,把這句話用在今天的烏蘭布統,絕不為過。近幾年來,眾多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很出名的如《三國演義》、《康熙帝國》、《射鵰英雄傳》等,大段大段的「人海戰場」戲在這里拉開。

一時間,許許多多的「戰爭」就開始在現代科技和歷史故事中上演。這讓本來默默無聞的烏蘭布統,開始被許許多多遊客,尤其是想一睹草原風光和歷史遺跡的遊客所喜歡。但這里終歸還是一個出名的古戰場,康熙曾和葛爾丹大戰於此,上演的是真刀真槍的故事。

9、 垓下 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

項羽是歷史上形象最為鮮活的人物之一,雖然他失敗了,也犯過錯,但是他可以說是個至性至情的人物。尤其是被困垓下城後,上演了兒女情長的凄切與烏江邊拔劍自刎的悲壯,更是為後人所道哉。

盡管如此,依然無法掩蓋在垓下所發生的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就因為在戰爭中上演了這樣的故事,所以垓下也「一戰」成名。

10、 赤壁 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咸寧)

這里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聚集了曹操、劉備等一帶梟雄;後來,蘇東坡等文人騷客均不惜筆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們為了爭奪誰是所謂真正的赤壁而新聞不斷;小說《三國演義》和各種媒體上的三國作品,幾乎無一不拉出赤壁來大肆渲染,看來赤壁快要成為古戰場的代名詞了。

參考資料:古戰場(古代戰役發生的地域或地點)_網路

❽ 中國古代的戰爭名城有哪些

軍事要塞首推長城 還有山海關 嘉峪關 雁門關等等 同時歷朝歷代的都城不僅是歷史名城也同樣都是是軍事要塞,畢竟國都丟不得

❾ 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在什麼地方

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裡有古代的戰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風5和印度烈火哪個先進 瀏覽:857
薩達姆和伊朗打了多少年 瀏覽:191
酸甜義大利面怎麼和面 瀏覽:919
中國人去越南如何交流 瀏覽:795
和平精英國際服白卡在哪裡使用 瀏覽:706
伊朗為什麼拒絕進口殲10 瀏覽:579
越南花卉市場都有哪些 瀏覽:358
印尼電信卡wf怎麼連接 瀏覽:390
現在去伊朗溫度是多少 瀏覽:282
法語義大利語屬於哪個語系 瀏覽:59
在越南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837
義大利什麼時候可以玩 瀏覽:899
中國有哪些專科 瀏覽:496
英國足球隊為什麼會輸 瀏覽:957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裡直播 瀏覽:700
中國電信如何求助 瀏覽:574
義大利哪裡意麵正宗 瀏覽:499
英國來福槍團有多少人 瀏覽:160
印度為什麼不能打輕甲 瀏覽:66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