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北京市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和多少年的建都史
北京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800多年的建都史。
建城史的來源: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建都史的來源:
元朝: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1)中國多久可以建成一座新城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⑵ 嘉定新城主城區還有幾年才能建成
具體信息沒有公布,建議持續關注,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嘉定新城是繼松江新城、臨港新城之後作為上海城鎮發展體系中的三大新城之一,是上海郊區今後幾年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地區。嘉定新城規劃體現了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與千年東方城鎮古韻相結合。建成後的嘉定新城,在城市風貌上將呈現極富江南水鄉特色的「荷花」造型
嘉定新城(板塊樓盤、地圖選房)為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新城之一,近幾年相繼有眾多龍頭房企進駐,市場供應量較高,同時關注度也較大。
嘉定新城整體規劃非常有看點,購買嘉定新城的房子也相當於購買其未來的規劃,所以目前的嘉定新城還只是一座「空城」,從規劃的三條商業街(東雲街、台北風情街、西雲樓)來看,目前只有東雲街稍有雛形,其餘2個還是處於初期階段,可見目前的配套資源還非常少。另外板塊內有豐富的綠化設施,包括紫氣東來、石崗門塘和遠香湖等,環境非常不錯。
⑶ 建設一個新汶川我們要多少年
眾志成城,全國人民一起努力很快的。
應該3年夠了。
大家多支持 啊
⑷ 中國的發展史要從古代到現代的。
1、夏朝
黃帝炎帝部落聯盟成華夏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出現東夷人,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2、商朝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3、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4、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5、秦漢時期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6、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7、隋唐時期
隋朝楊廣造成了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導致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留下隋末嚴重分裂的局面。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唐朝不久反攻攻滅黃巢。在黃巢之亂趁機做大的軍閥藩鎮勢力日強,原黃巢部將投降唐朝的將領朱溫做大,廢唐帝,建立後梁。之前,各地節度使已相繼稱王,構成十國的主要部分。
8、五代十國
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9、宋元時期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10、遼金夏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
11、明清時期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12、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由此揭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13、解放戰爭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古代到現代首都北京的變遷歷史:
自從燕國和其他原屬質朝的諸侯國在公元前三世紀初先後為秦始皇所統一的時候,中國巳經進人封建社會時期。
從秦朝開始,封建王朝相繼更迭,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滅亡,前後共計二千一百多年。在這期間,中國統一時期的政治中心,雖然有過幾次遷移,但是真正稱得上是全國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兩個,在前期是長安,在後期就是北京。
從十世紀開始,北京在全國中的政治地位,越發重要。首先是遼朝在這里建立了陪都,也就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叫做燕京。相繼興起的金朝,又在這里正式建立都城,改你中都。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代薊城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其位置相當於現在北京市內的西南部分。
到了十三世紀中葉元朝相繼在這里建都的時侯,又以金朝卿宮的舊址為中心,經過全面規劃,創建了一座新城,命名大都。
大都建成後不到百年,元朝滅亡,十五世紀初明朝經過重新設計,又進一步改造了大都城。十六世紀中葉加築外城,清朝因襲不變。
⑸ 國家建立蘭州新區的意義
國家建立蘭州新區的意義是:蘭州新區是未來發展的預留地。
蘭州新區被分成了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空港物流園區、臨空產業園區、裝備製造業園區、新興產業園區、循環產業園區、生態休閑區等十個園區。
其中僅生態休閑區就佔地50平方公里,將依託現有的一塊濕地,建成主題文化公園,此外還有248平方公里將被儲藏起來,表面是生態修復,其實質是未來發展的預留地。
(5)中國多久可以建成一座新城擴展閱讀:
蘭州新區位於隴西黃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也是祁連山脈東延之餘脈插入隴西盆地的交錯地帶。
地區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平川、梁峁、溝壑及河谷地貌發育。整個地域寬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兩面是低矮黃土山丘。
南北長60公里,東西最寬處21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910米。土質多為黃綿土,土層深厚,表面土層平均厚度在0.5~3米之間,自然植被稀疏。
⑹ 祖國發展六十年
你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沖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⑺ 地方政府為什麼熱衷造「新城」
據報道,新批的3個新區的總體性規劃正在緊張進行中,部分地區的控制性規劃也在「快馬加鞭」的進行,相關的機構也將逐步成立。 像河南這樣眾多城市開展的「新城」建設,並不鮮見。我們不難看到,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小縣城到省會城市,從落後地區到沿海發達地區,隨處都是建設「新城」的狀景。實際上,這種「造城運動」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興起,只是在今天顯得愈加「如火如荼」,大有勢不可擋之勢。 中國被公認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經濟發展速度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必然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方面,原有的城市地域空間、產業布局及生活設施等,已難以滿足人們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的誘惑,使大量的勞動力包括數以億計的新生代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生沉澱在城市。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大力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像北京「攤大餅」的方式,就是擴大城市空間的一種路徑,但很多城市覺得這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舉全力建「新城」就成為共同趨向。 「新城」建設的合理性,並不能掩蓋此間出現的非理性。 脫離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可謂「新城」熱中的最大問題。建座新城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少則幾十億,多則幾百上千億,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落後地區,缺乏特色資源,缺乏優勢產業,缺乏上規模企業,甚至是「窮山惡水」之地,也要建個新城,自然難上加難,無論是地方財政投入,還是銀行貸款,或是招商引資,怎麼也難籌措到巨額資金,很可能就成了一個「爛尾新城」,造成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使捉襟見肘的經濟雪上加霜。最近曝光的財力只有3000多萬元的內蒙古清水河縣,卻計劃斥資60多億元建新城,歷時10年的結果是留下了一堆「爛尾樓」,實在應該引起地方政府的深思和警惕。我們可以想見,這樣的貧困縣即使建成了新城,也難免是一座沒有人氣的空城。 並不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好的地區,就可以放開手腳建新城。在我們這個人多地少的國家,保護土地特別是保護耕地是長期的國策。我們看到,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在各種各樣的土地違法行為面前,時有沖決之虞。不可否認,此間一浪高過一浪的「新城」建設難辭其咎。有的地方名為建「新城」,實為「圈地」賣地,規避政策限制,變相搞房地產開發。這樣的情形,在地縣一級表現尤烈。試想,如果全國幾百個城市、幾千個縣都群起建「新城」,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岌岌可危才怪呢! 建「新城」也是一些地方領導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建個「新城」就好像沒有開拓精神似的,似乎只有這樣的「大手筆」才能體現其能耐。「新城」建設由此成了當下的一種流行,一種時尚。一些地方領導只求這一任搭起個「架子」,至於「新城」什麼時候能最終建起來,功能布局是否合理,能否引來多少「鳳凰」,這些後面的事如何,就只好由繼任者來打理了。這樣的「新城」是不是科學,可想而知,是不是經得起歷史和後人的考量,那更不是他們願意去思索的。因為,很可能一段時間後他早就「飛黃騰達」去也。 在中國,從制度層面上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依然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力。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經濟總難以擺脫「GDP競賽」的怪圈,相當程度上不可不歸咎於地方政府的「新城」建設。與以往地方政府主要集中於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比,今時地方上建設一座新城等於另起爐灶,需要提供的就涵蓋了基礎設施、辦公樓、公共場所、商業、教育、醫療、住宅、標志建築等眾多的設施與服務。顯然,這是大規模投資,又是長期性投資。大家彼此效尤,經濟焉能不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縱觀古今中外城市的發展史,我們看到,一個城市的產生、發展與繁榮,都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並歷經了漫長的過程。無論是西方的雅典、倫敦、巴黎、柏林、紐約,還是東方的北京、上海、西安、東京、孟買,都是如此。當然,在工業化、信息化強力推動下的城市化,不可能像農業文明時代的城市發展那般亦步亦趨地緩慢進行,「人」的力量今天在加速著城市化。但是,「人」的因素若是超越了自然規律和城市自身發展的規律,加速度下的城市化,可能會反作用於經濟、社會、自然以致人類自身。 在風起雲涌的「造城浪潮」下,中國的地方政府官員是到了認真反思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