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鮮卑族是中國哪裡

鮮卑族是中國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5 03:14:28

Ⅰ 鮮卑族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先秦時已活動於大興安嶺中部與北部,其名則始顯於東漢初年。語言、習俗與烏桓同。秦、漢之際匈奴滅東胡,烏桓、鮮卑並受匈奴役屬。漢武帝大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人隨之南遷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則南遷至大澤(呼倫貝爾草原)。東漢初,烏桓內遷,鮮卑又因之遷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遷,鮮卑進至匈奴故地,並其餘眾,勢力漸盛。漢桓帝時,首領檀石槐建庭於高柳北彈汗山( 今山西陽高西北 ),組成諸部軍政聯合體 ,東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領。檀石槐任用漢人 ,製法律 ,由漢地輸入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其勢力「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盡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後,諸部聯合瓦解,有步度根、軻比能等首領,各擁所部,附屬漢魏。魏晉時期,北方草原上活動的主要是鮮卑各部。有人認為,「西伯利亞」一名的產生可能就與鮮卑人當年的活動有關。晉南北朝時期,內遷鮮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禿發氏曾 建立南涼 ;拓跋氏先建代國,後改魏,終於統一北部中國。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鮮卑化漢人高氏與鮮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遷到青海統治羌人,直到唐初才為吐蕃所滅。 內遷鮮卑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漸與漢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鮮卑漢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漢姓後稱元宏)改革最為激進。後雖有反復,但降至隋唐,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

Ⅱ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哪裡

鮮卑」作為一個部落集團的名稱,約始見於東漢。

鮮卑一名,有學者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鉤而言。此帶鉤初出自東胡,戰國時傳入趙國等。《史記·匈奴傳·索隱》引張晏言指出:「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為獸之義,「鮮卑」意為瑞祥或神,合之為瑞獸或神獸。東胡人以鹿等瑞獸狀鑄鏤帶鉤上,即所謂「鮮卑郭落帶」,譯言瑞獸帶或神獸帶。知春秋戰國時,東胡已有鮮卑之名,東漢以前復以鮮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學者認為此帶鉤名與作為民族實體的鮮卑不能混為一談。

另外,有的學者還認為鮮卑族稱系由其部落酋長之名轉化而來。鮮卑為滿語Sabi(意即吉祥)的譯音,原為此部落酋長,後以其名為族稱。

關於鮮卑的起源目前尚無一致看法。東漢人應奉上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漢服虔則雲:「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又雲:「山戎,蓋今鮮卑。」胡廣亦雲:「鮮卑,東胡別種。」晉代王沈《魏書》、司馬彪《續漢書》等均說明,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東胡部落聯盟(或民族)被匈奴擊破後,鮮卑從中分離出來。那末,鮮卑在加入東胡部落聯盟前,又從何族發展來的呢?

或謂鮮卑先世似與九夷中的白夷有關,屬於東夷北支系統。從拓跋鮮卑稱東部鮮卑為白部,氐人稱慕容鮮卑為白虜,均可印證此點。《晉書·慕容廆載記》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指出:「以君北夷,世居遼左,號曰東胡。秦漢乏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為號。」都說明東部鮮卑是北夷(或東夷、東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書紀年》所記九夷中的白夷,留下了尚白的習俗,故被沿稱為白部或白虜。

但據東漢服虔雲,「山戎,蓋今鮮卑」,說明鮮卑由東胡上溯,其先當為山戎,而後融合於東胡。《逸周書·王會篇》雲:「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山戎亦稱北戎、無終、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於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縣西北無終山一帶。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與東胡相鄰,《史記·匈奴傳》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未提及東胡,也許山戎為東胡之先,系鮮卑源流之一。春秋時,齊桓公曾北伐山戎。東胡、山戎時期,鮮卑之稱當已存在,只是東胡強盛,與燕、匈奴爭鋒而聲譽大著,其餘諸部名號不顯而已。也許在東胡聯盟集團內部,仍以各自名號相稱,亦未可知。戰國前後,東胡勢盛,山戎可能去名號而入於東胡部落聯盟。東胡是一個包括許多不同族屬和名號的大小部落的聯盟(一說為民族)。秦漢間,匈奴「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民人」當指東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後來的烏桓和鮮卑,故稱鮮卑為東胡之別種或余支。

由於鮮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部落集團,族源也出現多元現象。從上述可知,最初的鮮卑部落可能是源於山戎和東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據各部落發源地區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後又在兩者基礎上演化出西部鮮卑。東部鮮卑起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鮮卑山,即今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遼東塞外之鮮卑山,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廣漠草原地帶,與其西南面的阿魯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烏桓山遙遙相應。北部鮮卑在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北段。

鮮卑分布在烏桓之北,兩者均受匈奴役屬,與漢朝保持時戰時和關系。隨著烏桓的南遷,鮮卑也不斷南移填補其故地。公元前121(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19(四年),霍去病兩次擊敗匈奴左賢王、徙烏桓於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鮮卑山的鮮卑人隨之向西南遷至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鮮卑山的拓跋鮮卑先祖不久也南遷至大澤,即呼倫貝爾草原一帶。東漢初,烏桓由五郡塞外南遷,鮮卑則南遷至五郡塞外。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105),北匈奴為漢朝與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擊敗,被迫西遷,於是鮮卑大規模成扇形南遷西徙,進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餘萬落匈奴余眾,亦自號鮮卑,於是鮮卑諸部崛起於我國北方。

鮮卑在南遷西進的過程中,復與匈奴、丁零(高車)、烏桓、漢人等融合而形成為許多新族別。如和匈奴余種在草原地帶錯居雜處,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現了胡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在陰山以北出現鮮卑與敕勒融合的乞伏鮮卑先祖。在西拉木倫河一帶,由於南匈奴之後字文氏從陰山遷到此地,統治了當地鮮卑,而出現了宇文鮮卑等。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集團及後起的 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稱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匈奴余部融合,成為鮮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西遷,與當地羌人等融合成為吐谷渾部。當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統一中原後,便把鮮卑名稱據為己有,稱慕容氏、段氏為東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稱字文氏為匈奴。

總之,鮮卑是一個內涵相當復雜的民族共同體,各部之間很不平衡。按其發源地和後來遷徙分布及與其它諸族、部落的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總人口數達二百數十萬人。東部鮮卑經過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聯盟時期,後來發展成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鮮卑主要是指拓跋鮮卑;西部鮮卑主要由河西禿發氏、隴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渾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禿發氏,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分別在中原和河隴地區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拓跋氏建立代國,後又建立北魏,並統一北方,兼並其它鮮卑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渾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區建立國家,一直延續到隋唐之後。 二、早期鮮卑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鮮卑與烏桓相同,初為游牧民族。在占據老哈河及其以南地區以前,主要生產是畜牧和射獵捕魚,這與它所處地理環境密切相連。西拉木倫河及其以北地帶可劃為兩個部分: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於游牧;東部系山陵森林,宜於狩獵。至於南邊的老哈河流域則宜於種植和漁業。因而當鮮卑主要生活在林木蔥郁、水草茂盛,而人口稀少的地區時,則從事狩獵兼游牧。史稱「其獸異於中國者,野馬、羱羊、端牛,端牛角為弓,世謂之角端者也。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為名裘」。直至東漢末桓帝、靈帝時,鮮卑人還保持著游牧兼狩獵的生活方式。當時,「鮮卑眾日多,田畜射獵,不足給食。後檀石槐乃案行烏侯秦水,廣袤數百里,淳不流,中有魚而不能得。聞汗人善捕魚,於是檀石槐東擊汗國,得千餘家,徙置烏侯秦水上,使捕魚以助糧」。隨著鮮卑人大批從東北地區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轉移,遼闊的草原為游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曹魏時仍以畜牧業為主。鮮卑經常以牛馬與漢魏進行交易。222年(曹魏黃初三年),軻比能等驅牛馬7萬余口交市,換回中原地區的精金良鐵及布帛彩繒、糧食等生活用品乃至奇珍異寶。鮮卑大人並常以馬為奇貨,用禁售相要挾。如魏初東部鮮卑各部大人「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 鮮卑從游牧向農耕的轉化過程比烏桓人要長得多,而且各部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魏晉時鮮卑的一些部落才逐漸兼營農耕,大規模的農耕是在進入黃河流域以後才出現。

鮮卑人手工業的發展,與烏桓相比,要遲緩得多。直至東漢末,在漢人的影響下,兵器等的製造才有較大的起色。當時袁紹占據河北,不少漢人逃亡到鮮卑部落中,帶去冶煉鑄造等工藝,「教作兵器鎧楯」,使鮮卑的手工業得以發展。

由於對外戰爭掠奪及與中原地區互市,迅速地增加了鮮卑部落大人等的財富,促進了內部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分化。鮮卑對邊郡的鈔掠史不絕書,特別是檀石槐以後更為頻繁,掠取財物,搶奪人口,動以千數,使其為鮮卑人從事奴隸式的畜牧業、手工業勞動。而部落大人對戰利品有分配權,往往控制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時對外互市的大權也控制在大人豪帥手中,他們掌握了大量牲畜和中原地區的商品,從中盤剝一般牧民。 鮮卑與烏植相似,當時社會已逐漸形成部落豪帥、大人等統治、剝削階級;一般部落成員是被統治、被剝削階級;處於最下層的是奴隸。隨著部落大人權勢的增強及部落聯盟進一步形成,部落君長往往自尊為單於(「廣大」之意,循匈奴之俗),後其臣民又稱之為可汗。可汗,一作可寒,原為「神靈」、「上天」之意,初為尊崇神祗上天之稱,其後假借為臣民對君主之尊稱。拓跋部、乞伏部、慕容部、吐谷渾等首領都有被尊稱為可汗的。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402年柔然首領社統一漠北自稱丘豆伐可汗。其意逐漸演化為「皇帝」、「君主」。逮至兩晉時,鮮卑入居中原,則稱主稱帝,封臣賜爵,成為封建統治階級,而鮮卑一般部眾也成為封建制度下的臣民。

鮮卑的社會組織也與烏桓相同,即由落、邑落、部構成。邑有小帥,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時,其軍事、政治結合體中的邑,雖與烏桓、鮮卑早期的邑有承襲關系,但性質發生了變化。檀石槐將用武力合並起來的,東起遼東、西至敦煌,南接漢邊,北鄰敕勒的廣大領域,劃分為三部六十餘邑,各邑轄地廣闊,與烏桓、鮮卑早期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區別。檀石槐死後,其三部六十餘邑的體制隨之瓦解,大人世襲制也逐漸代替了大人選舉制,它標志著鮮卑階級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進一步確立。豪帥雖受漢魏政府封賞,但仍一直保持著部、邑落結構,鮮卑的武裝未從邑落結構中分化出來,雖與漢魏軍隊聯合作戰,但不受漢魏控制。直至西晉始有「晉鮮卑率善邑長」、「晉鮮卑率善仟長」、「晉鮮卑率善佰長」的出現,而逐漸從邑落結構中分離出來。不過氏族制的遺風至公元3世紀軻比能時依然存在。如史稱軻比能「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憚之」。鮮卑諸部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後,逐漸漢化,依照漢魏典章制度設官置守,統治機構漸趨完備,封建等級制度日益森嚴。

Ⅲ 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鮮卑族發源於哪裡

華夏文明史上出現了很多游牧民族,包括匈奴、突厥等等,這些民族曾經都給中原王朝帶來過傷害,不過隨著戰爭的出現,這些民族大部分都被消滅了。拿匈奴來說,從西漢時期漢武帝開始,匈奴就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漢宣帝時期就更是如此了。

在華夏歷史上,秦朝、漢朝都被匈奴不斷的侵擾,到了漢朝時期,才將匈奴打敗。不過這時候的匈奴沒有逃跑,匈奴分裂成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到了之後匈奴一部分去了歐洲,另一部分就是在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崛起。不過之後匈奴就被漢化了。

北魏時期,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北魏與佛教的關系。在北魏統治期間,出現了佛教興盛的局面。文成帝在太武帝的廢佛之後大力興佛。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時期,修建了雲岡石窟,現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雲岡石窟可以說是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它就代表了北魏。

在北魏和北周時期,鮮卑族都是存在的。雲岡石窟只是北魏的一個縮影。那麼北魏和北周滅亡之後,鮮卑族去了哪裡呢?北周滅亡後,鮮卑就已經沒有了作為主體的王朝。隋唐以後,鮮卑已不作為民族存在。那麼鮮卑族的人們去了哪裡呢?作為鮮卑主體的北周滅亡後,鮮卑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成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時期,鮮卑曾經出現了漢化。北魏太和年間馮太後和孝文帝的進行了「漢化改制」,這是北魏時,第一次出現的漢化鮮卑。這一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在這樣的融合中,消失了很多古代游牧民族。

Ⅳ 叱吒一時的鮮卑族發源於哪裡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的影響頗大,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戰亂割據的局面,鮮卑人建立了北魏政權。後來孝文帝改革,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一直到隋、唐,鮮卑族的一些習俗和傳統被保存下來。

鮮卑族的發源地,根據專家們的考證,就是位於黑龍江和內蒙古交界處的大興安嶺,大興安嶺在古代就叫鮮卑山,因此是因山得名,故名“鮮卑族”。也有專家認為,鮮卑山就是如今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西邊的大罕山。

Ⅳ 鮮卑族位於哪個地方

北魏、西魏: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Ⅵ 古代赫赫有名的鮮卑族,是現在哪個民族

在古代,有個民族以其驍勇善戰在歷史舞台留下濃重的一筆,堪稱古代的「戰斗民族」,這個民族就是我們熟知的鮮卑族。但在現在卻沒有鮮卑這一少數民族,為何銷聲匿跡了?又或是哪個民族承傳了其血脈?我們一起來看看。

鮮卑族起源於東胡這個民族,其故鄉位於現在的大興安嶺北麓,以山為號稱為鮮卑,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

西漢初期,鮮卑戰敗,鮮卑族人被迫成為奴隸,開始和匈奴雜居通婚。而被中原所知是在東漢期間,鮮卑跟隨匈奴一起侵犯中原邊境。五胡亂華期間,鮮卑趁機入侵中原,鮮卑族中慕容氏建立前燕、後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禿發氏建立南涼,十六國中鮮卑割據佔有五個,進入其民族的鼎盛時期。五胡亂華後期,鮮卑拓拔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魏分裂之後,鮮卑宇文氏操控西魏而後篡建北周。

後來有學者研究,鮮卑族一路南下,許多人隨著這股浪潮遷徙,古鮮卑人後裔被民族大熔爐影響,大多數的都融入了漢族,少部分融入了契丹,僅有一小部分駐留在北方生存下來,它就是如今的錫伯族。無論從發音:鮮卑和錫伯發音相似,還是相同民間的神獸傳說,都在佐證錫伯族就是鮮卑族後裔。一個更有力的證據是:經過DNA樣本取證,證實了鮮卑族的後裔是錫伯族。目前錫伯族最為大家所知的是女星佟麗婭,看來戰斗民族鮮卑族的後人也是美女如雲。

Ⅶ 古代的鮮卑族是現在哪個民族

如今,鮮卑族已經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研究,證實現代錫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鮮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當年鮮卑族的漢化政策總體而言並不是特別成功,一些鮮卑族先是漢化後來又胡化。

(7)鮮卑族是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蒙古草原。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先後建立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並。

Ⅷ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哪裡

1980年7月,原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米文平先生等學者經多次實地考察與研究,終在嘎仙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與《魏書》記載 「……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基本相符。

至此,因鮮卑山而得名的鮮卑族發源地之謎被徹底解開了。

發現嘎仙洞
烏洛侯國,在地豆於之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 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 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魏書·烏洛侯傳》

這是史書中關於鮮卑發源地最詳細的記載,後世學者根據這些記載和有關鮮卑的考古發現推斷,「拓跋鮮卑的最初起源地在今蒙古高原的東北角,即今額爾 古納河的東南」,「烏洛侯國在今黑龍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嫩江流域的西北為額爾古納河。魏之祖先的石室當在二河之間的大興安嶺山脈之內。」

1979年,米文平先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始找鮮卑石室 。1979年9月,米文平先生等首次探查嘎仙洞之後推測嘎仙洞即鮮卑石室。為了證實此推測,1980年1月、6月、7月,米文平先生等又三次探查嘎仙洞,終於在第四次探查時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年)李敞等人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隨後加以拓 印,並測繪了嘎仙洞遺址平面圖,在洞口和石刻壁下以探溝形式進行了試掘,首次較為科學地記錄了嘎仙洞遺址的內部結構和遺跡情況。

嘎仙洞遺址的洞口略呈三角形,寬約20米、高12米;洞內地面大部分較平坦,往裡逐漸上坡,依次可分為前廳、大廳、高廳 和後廳四個部分。前廳長約28、寬約18米,地面平坦而稍低於洞口。石刻祝文鐫刻在距洞口15米處的西側洞壁上,東壁亦有一經修鑿的平面,與西壁祝文相對,無刻字。大廳較前廳稍寬,寬約20米、長約38米、高10-12米,地面漸高,稍向上傾斜,大廳中央有一塊不規則的巨石,底下有三塊石頭承托,被稱為「石桌」。高廳由大廳稍拐向北,順斜坡拐 向左前方,越往裡越窄,在東壁上方距地面12米處有一小洞。後廳是從高廳拐向左上方的斜洞,洞盡頭最高處較平整,寬約9米、高6-7米,上部東西各有一壁龕狀耳室。

1980年8月和10月,學者對嘎仙洞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銅器、鐵器及大量獸骨。陶器大多是手制夾砂,種類單一,沒有壺、瓶、盆、碗等其他器物;顏色單一,紋飾簡單,以黑褐陶為主,

Ⅸ 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鮮卑族發源於哪裡呢

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領什翼犍在大同建立了代國;公元386年,鮮卑族又入主中原,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1、557年,東魏、西魏分別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

Ⅹ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鮮卑族起源於哪裡為什麼北周之後鮮卑族不見了

在史學上說鮮卑族曾是東湖的一個分支,而東湖則是一個部落聯盟,他又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部落組成。在歷史的不斷更迭交替中,鮮卑人失去自己的文化語言,逐漸消失在了歷史中。

而到了西晉時,皇後賈南風干政,引發八王之亂,一場由皇族內部引發的爭權奪位戰爭卻洗卷了中原大地,不少在北邊的少數民族趁機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鮮卑族自然就能成為了佼佼者。他們看準機會,迅速發展壯大,一部分遷到遼寧,一部分遷到陝西及河套地區,在那個時候甚至一度左右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閱讀全文

與鮮卑族是中國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 瀏覽:93
印度雷達哪裡買 瀏覽:31
印度電影有哪些是國語 瀏覽:848
越南重卡有哪些 瀏覽:831
東風5和印度烈火哪個先進 瀏覽:857
薩達姆和伊朗打了多少年 瀏覽:191
酸甜義大利面怎麼和面 瀏覽:919
中國人去越南如何交流 瀏覽:795
和平精英國際服白卡在哪裡使用 瀏覽:706
伊朗為什麼拒絕進口殲10 瀏覽:579
越南花卉市場都有哪些 瀏覽:358
印尼電信卡wf怎麼連接 瀏覽:390
現在去伊朗溫度是多少 瀏覽:282
法語義大利語屬於哪個語系 瀏覽:59
在越南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837
義大利什麼時候可以玩 瀏覽:899
中國有哪些專科 瀏覽:496
英國足球隊為什麼會輸 瀏覽:957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裡直播 瀏覽:700
中國電信如何求助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