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傳統武術勝少敗多少

中國傳統武術勝少敗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5 13:09:48

⑴ 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怎麼樣

現在中國傳統武術的真相是:「博大」而不「精深」,「源遠」但沒「流長」.我瞧不起的不是傳統武術,而是那幫自詡「傳統武術傳人」的老東西,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成天啃老本,端架子,裝腔作勢,眼高手低,很多老祖宗傳下的珍貴遺產就這么被一點點敗光了。現在傳統武術圈子的風氣和心態,就跟鴉片戰爭前的大清國一樣,對外部世界閉目塞聽,裝聾作啞,只會在歷史的輝煌中自我陶醉,不可自拔。
中國功夫為什麼不行了,原因大概有下:
一,說的多,打的少。
很多傳統武術學習者,練習內容都太局限於套路、樁功等,真正的實戰對抗訓練少之又少,即使有對抗訓練的,水準又不如散打泰拳之類的現代搏擊。不少拜師學藝三年五載的都不見得有機會和人真正動幾次手,明明不堪一擊,卻自以為很厲害,那接受徐曉東挑戰的太極雷公就是其中典型,不知天高地厚。
二,龍蛇混雜,風氣不正。
傳統武術圈子裡熱衷論資排輩,喜歡顯擺歷史,要麼互相吹捧,要麼彼此拆台,吹牛放嘴炮的人多,專心致志習武的人少,無數假大師魚目混珠,坑蒙拐騙,而有真功夫的師父也不見得就願意痛痛快快地傾囊相授,總喜歡藏著掖著,真正對傳統武術抱有責任感的人少之又少。前段時間詠春高手挑戰徐曉東就又現了一回眼,勝負倒還在其次,但輸掉後還找理由百般抵賴,就是死活不承認技不如人,別說正視自我了,簡直連臉皮都不要了。
三,傳統武術觀念守舊,訓練落後。
和現代搏擊相比,傳統武術訓練不成體系,學習效率太低,在基礎上浪費太多時間,入門艱難,而且很多術語名詞故作高深,誤人子弟。現代運動科學已經從物理、化學、生理等多個方面,把許多運動原理都研究得無比透徹了,甚至精確到細胞級別,而內家拳還在用玄虛的氣功概念忽悠人。
而散打泰拳之類的現代搏擊,講究科學訓練,重視實戰對抗,簡單直接,實踐經驗豐富且通俗易懂,能幫助學員盡快適應實戰,一般經過兩年正規系統訓練的散打隊員,就足以吊打大多數習武多年的「民間高手」了。可即使就這樣,很多練傳武的人居然還瞧不起散打,覺得它簡單粗暴,不算武術!

⑵ 中國武術頻頻遭敗,是黔驢技窮還是明珠蒙塵

真正的師傅一般不會去爭把誰打倒,所以能打的師傅不會出現。但是現在的傳統武術論打確實很少了,現在社會注重養生,基本以鍛煉為目的,而且學功夫的往往都沒幾個能有時間堅持下來的,需要工作,養家,所以很難看到,不像專業運動員有國家發工資,打、練就是每天的工作。
過去吃飽了穿暖了沒事就練功,現在人精力消耗太大。

⑶ 屢戰屢敗的傳統武術,在現實中真的不堪一擊嗎

混元形意太極大師馬保國慘敗業余搏擊愛好者王慶民的視頻火遍了全網路,這位一代「太極宗師」30秒內3次被擊倒,最後甚至被打昏厥,可謂是詮釋了什麼叫做毫無還手之力。馬保國的慘敗和之後弟子們各類可笑的解釋都讓這場比武成為了一出徹頭徹尾的鬧劇。

而馬保國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武術也再次走到了風口浪尖,「傳統武術就是江湖騙子的招牌」「武術就是強身健體的花拳綉腿」,各種負面的聲音充斥了各大自媒體的評論區。那麼這一戰,真的已經坐實了傳統武術只是一場國人自欺欺人的「騙局」嗎?

其實在近代中國的風雲動盪之中,像杜心五、孫祿堂、霍元甲這樣的武林高手並不少見,他們無一不是自幼便立志習武,遍訪名師。又因身處於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為捍衛中華榮譽,喚起國人習武強身,抵禦外辱的鬥志,廣受弟子,挑戰外國選手鼓舞國民士氣。他們的戰績,不是表演,是實打實的搏殺,他們的愛國精神,更沒有半分弄虛作假。

⑷ 關於傳統中國武術的技擊性問題

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傳統武術是最具技擊性的。現在也是如此,只不過你不知道罷了。此中真義,練者自知。
注重套路表演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比如火器的普及和使用就極大的沖擊了武術的實用價值。

對於 sagaknife 的說法,實在是不敢恭維。我們是要正確認識武術,不可自高自大,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
1680年前後,陳元斌隨朱舜水東渡日本,少林武術流於日本,「唐手」成。近代以來中日關系惡化,日本人始改稱「唐手」為空手道。
剛柔流空手道是1921年傳入日本列島的,剛柔流空手道源自琉球島不錯,不過是由白鶴拳傳入琉球後改編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剛柔流空手道的門人曾來中國尋祖。
跆拳道也受到過中國武術的影響,大約形成於13世紀。

以上這些內容在相關各國的歷史上都有明確記載,有興趣可以查找閱讀一下。

⑸ 中國傳統武術實戰真的不行嗎

記得去年中央五台曾經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武術,在全國幾個省成立了專門的訓練基地,對幾十個參賽選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中國傳統武術強化訓練。一開始,由於央視的推廣力度相對較大,對一些參賽選手的艱辛訓練和教練團體都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紹,因此,讓我對其實戰精彩性充滿了期待。
當我好不容易真等來這么一天的時候,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絕大部分選手除了左手攔截,右掌推胸之外,不見其他精彩的動作,其單調、乏力、莽撞的實戰競技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最終,第一次傳統武術爭霸賽在雷聲大雨點小中草草收場。事後,組委會出來解釋說,這次不精彩是由於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只能運用規定的二十二個動作,大大限制了選手們的臨場發揮造成的。
可惜,增添了十幾個動作之後的第二次爭霸賽,效果雖然略有好轉,但比起散打比賽的精彩度來,也是大大遜色。這不禁讓我想去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場散打比賽,臨開場時安排的一個傳統武術選手跟一個散打選手進行的臨時表演賽。當時,那個傳統武術選手牛高馬大,而散打選手卻是身材矮小,可實際結果卻是傳統武術選手被散打選手打得滿場亂跑,連還手都忘記了,更不用說取勝了。說到這里,我想大家會問,傳統武術真的沒有實戰價值了嗎?傳統武術真的無法跟散打抗衡了嗎?其實,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一個好的邏輯推理家,可以從一片樹葉推出森林的存在,一滴水推出大海來。現在我不妨也先用邏輯推理推出古代傳統武術的實戰性來。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指揮都是在陣地的最前沿,戰爭的取勝關鍵很大部分靠的是武將橫刀躍馬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這在無數戰例中可以得到證明。那麼,問題就來了,在冷兵器時代,冷箭滿天飛,刀槍到處是,一個武將如果沒有躲避冷箭的技術,沒有以一敵百的功夫,一場戰爭下來,早就去見閻羅了,怎麼還有可能存在身經百戰的出色武將?也許有人會說,是運氣。如果是一場戰爭還可以說,如果是幾場,甚至更多呢?古今中外,誰能做到第一個沖入槍林箭雨中的人不會死,並且是同樣幾次這樣甚至更多?不會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人具備了常人所沒有的超凡的武藝。
既然傳統武術的實戰性這么強,為什麼很多練傳統武術的選手打不過練散打的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這里我先用一個俗語作為例證。俗話說,三年太極方上手,三日形意打死人。太極,是內家拳,靠的是內勁發力,而修煉內氣,沒有三幾年功夫,根本就無法修成;形意拳,鍛煉的是快速挖掘人的精神氣,把身體的所有力量凝集在拳頭,一拳出去,開碑裂石,鍛煉形意拳,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出來效果。兩者比較,如果各自修習的時間不長,太極根本就不是形意的對手。但這就不能說明太極永遠都不是形意的對手,只要修習到了一定時間,太極那種以柔制剛、剛柔相濟的實戰性半點都不會比一味走純剛路子的形意拳差。這個例子也可以來說明為什麼傳統武術比散打差的原因,因為傳統武術就像練太極,走的是慢火出真香的路子,散打就像練形意拳走的猛火蒸豬腳的路子。而現實卻是修習傳統武術的也走上快捷的路子,這就像修習太極的人想憑幾個月的強化訓練成為武術高手一樣,無疑是白日做夢。
現實中傳統武術比不上散打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絕大部分練傳統武術的人沒有同時修煉拳術中所包含的實戰價值精華,為練而練,而不是為實戰而練。現實存在的諸多拳法,都是前人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結晶,是精華,是文化沉澱,可現在很多人鍛煉這種前人遺留下來的拳術,卻是一味追求好看、正規,漠視了拳術中所包含的精髓,本末倒置。而古人在傳授徒弟一條拳術之後,會把拳術中所包含的精華分解給徒弟聽,同時,還會給徒弟喂招,讓徒弟在實戰檢驗中對套路里的每一招每一式都達到條件反射的地步。唯有達到條件反射程度,才能發揮出拳術的威力,要不,就是花拳綉腿,中看不中用。要是讓那些只會花拳綉腿的傳統武術表演者跟那些實戰性強的散打選手比賽,不敗才怪!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傳統武術比不上散打,並非傳統武術沒有實戰價值,而是傳統武術也走上了快捷之路,並且缺乏實戰訓練造成的,並非傳統武術就沒用了。現在,本人就傳統武術和散打孰優孰劣,做個全方位的比較。首先,先比較兩者的下盤功夫。把一個長期鍛煉馬步樁功的人跟一個長期修習散打步法的人放在濕滑的地上過招。我想,練散打的人一遇到這種環境,連站都會站不穩的,更別說比武了。
馬步樁、虛步樁是鍛煉傳統武術的兩種基本功法,修習的時候,氣沉丹田五指抓地,只要修習時間夠長,就可以達到落腳生根的程度,到那時,由馬步樁變出各種步法,行雲流水,水到渠成,適合在各種各樣的地面上遊走拚鬥。而散打的幾種步法都必須由一隻腳蹬地來完成,如果遇到濕滑的地面,雙腳無從借力,身體就會像狂風下大海的小漁船。
現在來比較兩者之間的上盤功夫。散打基本上由直拳、勾拳、鞭拳和肘擊構成上盤,而傳統武術卻是推擋攔截指掌拳拂皆成殺著。散打的擊打點是對方的頭部、胸部、腹部、腳部,因為拳頭或者腿部只有擊中這種重要部位才可以給對方以重創;而傳統武術的擊打面是全身一百多個穴位,只要身上的穴位被擊中,不管是腳上的或者是手上的,都可以置人於死地。散打的拳術理論依據是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最短,傳統武術遵循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武術積累。散打學的是先學打人後學被人打,其結果是遇強被一擊就倒;傳統武術遵循的是先學好抗打再學打人,結果是別人打到其身就像蚊子叮牛角,而他打別人卻象砍瓜切菜。同時,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藝都屬於傳統武術之列。這樣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孰優孰劣,就不難看出來了。
說到這里,還必須說一說電視上所看到的另一個怪象,那就是在兩次傳統武術爭霸賽中,沒有看到一個輕量級的選手打贏重量級的。這種怪象好像在述說傳統武術比賽也一定像拳擊賽一樣,重量級的一定會比輕量級的優勝這樣一種真理,其實,這種結果恰恰反映了選手們的武術教練和兩次大賽組織者對中華武術的無知。中華武術,歷來只有功夫深淺之分而沒有體重之分。只要功夫深,騰挪閃轉可以避過任何雷霆一擊,以柔制剛、四兩撥千可以讓徒有蠻力之輩大摔跟斗。而電視上所看到的,卻像是看兩只公牛在比拼角力,每一下都是硬碰硬的硬撼,這樣一來,體重輕的不敗才怪了。
還記得我叔公跟人比武的情景。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有一次,我叔公來我家做客,剛好我哥一位剛從部隊轉業回來學過幾年散打的朋友也我家做客。當時,也不知是誰先說起武術這件事來,我哥的那個朋友一聽就胡吹起他在部隊的光榮事跡來,說什麼一個人打多少個人了,還說什麼傳統武術半點用處都沒有,說著就要拉我哥起來比試幾下,他不知道旁邊那個安安靜靜坐著的老者就是一個武術高手。我哥從來沒有練過武術,當然不敢跟他比試,本來我想上場的,可是我叔公卻先站起身來對我哥的朋友笑笑說,小夥子,我來跟你比試一下吧。我哥的朋友看了一眼比他矮了大半個頭的叔公,不好意思出手,但我叔公卻執意讓他出手。最後的結果是,我哥的朋友剛一出手,就被我叔公搶入空擋一下放倒在地了,不服,又再來一次,又重新跌倒在地。最後還是我爸爸做了總結說,小雄(我哥朋友的名),你信不,你出手多少次,就會跌倒多少次,這還是你叔公用了陰勁(柔和的勁力不會傷人),要是用上剛陽之力,你倒地之後就沒可能再起來了;手長腿長有什麼用呢?就算你手上拿了一條棍,在你叔公的眼裡,也就是把你手臂加長一點而已;你叔公一腳可以挑起一條深埋地下的木樁,一拳可以打斷水牛的幾條肋骨,往後一退可以越過天井……
我這位叔公現在身體非常健康,還時不時過來我家,只要我一遇到他,就會問他年輕時的光榮史,他總會告訴我說,現在老了,身體不中用了,不比年輕的時候了,年輕的時候,我會讓對方的拳頭臨到我身上再反應不遲,現在不行了,現在如果人家出手,我只能是先打擊對方了。然後他就會詳細告訴我在他二十五歲那年用手中的一條木棍僅一招上挑就讓八個年輕人手中木棍三根橫飛五根脫手的光榮史,以及平生所經歷到的各種比武的驚險刺激場面……
中國傳統武術,只要從小堅持修煉,並且修煉得法,就可以達到快餐式散打永遠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境界。

⑹ 你對中國傳統武術有哪些了解

中國傳統武術數不勝數,大致有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少林大小洪拳,心意拳,翻子拳,八極拳,三皇炮錘,地堂拳,醉拳,劈掛拳,通臂拳,猴拳,蛇拳,秘宗拳,南拳,詠春拳,六合拳,
戳腳,查拳,鷹爪拳等等等。都強調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⑺ 關於中華武術衰敗的問題,送100積分!

同意樓主的觀點,鄙視那些不了解武術就惡意評價武術華而不實的人。

另外我覺得還有幾個方面造成了現代武術的衰敗。

1、西方實用主義的盛行。自從清末打開國門從西方學習先進技術開始,西方的實用主義就一直在對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進行沖擊,同時暴漲的經濟、文化、政治知識都要求人們去考慮投資與產出比例,不可否認西方的技術很容易看到成果,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實用主義引導下各類成果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傳統的東西自然成了旁支。這種狀況不僅僅影響中國武術,還有中醫、傳統哲學思想、傳統文化(京劇、泥人……)等等。在外國也有這個現象,比如古希臘文明的衰落。只看貼吧裡面這么多人問到武術都是在問哪種武術學的快,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
現在越來越多人發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並立志傳承下去,全世界也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傳統的傳承,這種狀況應該會被扭轉。

2、高手的德、行。現在中國傳統武術還是有很多高手傳承,而他們也在致力於武林的團結合作和傳承,但是他們在致力的團結合作其實是想把所有人集合在自己的旗下,都不願意屈居人下,好面子,最終結果是現在武林還是一盤散沙,山頭林立。這樣的環境,又導致了秘笈思想,都不想或者不敢把自己得到的密學輕易示人,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武術的博大精深。

3、外國擂台技的進入。這里我把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西方的拳擊、擊劍等等都歸結為擂台技,這些擂台技在實用主義盛行的今天,在現代人們心中無疑是鍛煉(投資)效果(產出)明顯的,也容易速成所謂的高手,在不了解武術的人看來,自然是魚翅(擂台技)米飯(傳統武術)擇其一了。

4、偽高手的負面宣傳。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很多不是高手的「高手」整天叫囂,最終無疑是給自己、給武林抹黑。

5、社會環境限制。「盛世修文、亂世修武」,現在的中國無疑是歷史上少見的盛世階段,經濟高速發展,國內安定,這樣的社會環境,更多的人是希望子女學得文化知識出人頭地,很少有家長讓自己的子女學得一身武藝笑傲江湖吧。

還有樓主所說的門派規矩、收徒條件、練習苦等條件限制,自然武術衰落了。可悲。

晨練回來,寫上一通,舒坦多了。
貌似現在還是跆拳道比較熱銷啊。
據有關業內統計,目前北京市的跆拳道館總數在200家以上,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跆拳道的發展現狀基本雷同。山西在2002年以前還是跆拳道館的空白省,近幾年,山西各市縣內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了數十家跆拳道館,全省練習跆拳道的青少年也達到了數萬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為中國普通人所接觸的跆拳道,現在已經在中國許多地方風靡。成為一種時尚標志。當各類規模不一的跆拳道館出現在都市各處時,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武術正在年輕一代中國人心中喪失立足之地。

記者曾在太原很多單位的聚會上看到,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叫自己的孫子、外孫上台表演跆拳道,引以為豪。位於南京鼓樓的三道跆拳道館,每天都有許多人來往於此,從五六歲的小孩到30多歲的青年人。
一些家長說,跆拳道講禮儀,有漂亮而統一的服裝。在這些學生及家長們看來,跆拳道的道服、綬帶儀式、禮儀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鮮感,而且跆拳道的基本動作簡單易學,長期學習又能體會到升級升段的樂趣。而這些,都不是武術可以提供的。

跆拳道更是許多都市白領的時尚運動,太原一些跆拳道館位於城市的黃金地段,辦理會員卡每年要交2000多元。一些學生告訴記者,學不學跆拳道已經成為他們當中夠不夠酷的標志之一。
北京東二環東直門到朝陽門沿線,是北京租金最昂貴的區域之一。全長不到兩公里,卻在林立的高檔寫字樓之間,聚集了超過4家跆拳道館,盡管這里跆拳道館的價格要比在高校里貴一倍以上,但無論道館的規模大小如何,每家都客源無憂。

反觀武術學校,大多都建在城邊,偏遠的地方,成了城市裡犄角旮旯的學校。一位全國著名的武術運動員退役後辦了武術學校,卻也只能建在郊區。我國曾經號稱有億萬習武人口,然而記者不久前詢問有關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的負責人時,他們都不知道現在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在練武術,而據悉全世界現在約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萬人熱衷於跆拳道運動。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副主任黃凌海說,我國從90年代初才開始向世界推廣武術運動,到現在只不過才10多年的時間,相比跆拳道的推廣時間要短的多。此外,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以前沒時間對武術進入市場進行開發,前些年的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武術如何進奧運上,對於武術的市場開發,關心很少。

著名的女子武術運動員楊光說,武術規則不統一,流派太多,目前共有130多個拳種。跆拳道走了幾十年商業化運作的路,如同麥當勞、肯德基一般,有統一標准,又能速成實用。
跆拳道雖然「熱銷」,但一些武術圈的人認為,跆拳道只是一種體育快餐,遠遠不如武術豐富、內容全面。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在練習武術,武術潛在的開發市場非常大。

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劉衛軍是內地最早接觸跆拳道的運動員,他曾編撰了大量有關跆拳道教學和推廣的書籍。劉衛軍認為,跆拳道在中國的火爆現象並不表明跆拳道就勝於中國武術,關鍵問題出在中國武術自身,「跆拳道等技擊類項目都有過迎合市場需要的改造經歷,例如道服、段位制的創造,而武術還沒有做出可以迎合市場需要的改變。」武術不能簡單地去排斥跆拳道,應該在商業開發上多學習跆拳道的一些可貴之處,這樣才能使武術首先在國內城市發揚光大。

被國內外武術界譽為"世界武術王子"的原文慶,不久前在太原以他命名的武術館內正式收下了18名第一代弟子。波蘭小夥子「揚」是18名弟子之一,和大家吃、住、訓練在一起。「揚」告訴記者,他在波蘭奪得過許多個武術冠軍,練習武術能夠使他感到渾身放鬆。

武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大部分拳種具有健身、防身的功效。黃凌海說,武術在國內主要以全民健身為主要發展方向,在國際上,國際武聯成立了傳統武術委員會,以使中國武術在全世界得以繼承和發展。國際武聯目前有102個正式會員國,不是會員國的國家中也有很多人在練。黃凌海去過的任何國家,都有練武術的。武術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度很高,國家武術管理中心近十多年來正在有目的、有計劃地不斷向世界各地推廣武術運動。

音樂曾在九運會上還是太極拳比賽的「禁區」,不久前的十運會上,太極拳的比賽規則進行了改革,允許運動員在比賽時配音樂,運動員的服裝也變得多樣化,有的出場服裝的款式、花紋、顏色等都是運動員自己設計的。
雖然只是音樂、服裝等發生了些許的細微革變,但這標志著中華武術正在努力打破以往的束縛,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探索贏得更多關注的新路。

所以要發揚中華武術,還是得依靠政府的引導和商業化的宣傳。

⑻ 中國的傳統武術真的不堪一擊嗎

不是,要注重實戰技能,而不是學一些虛招,在真實戰場上發揮作用

早在古代,就有人反對民間拳術、綉腿對傳統武術的影響,強調要注重實戰技能,而不是學一些虛招,這樣才能在真實的戰場上發揮作用。事實上,在一些現代傳統的學習中,確實存在過於強調形式的問題,以至於忽視了學習內容,甚至把武術表演作為學習武術的主業,導致很多武術流派以表演為主

⑼ 中國傳統武術真的不堪一擊嗎

樓主你好;其實不管哪一門武術,厲不厲害並不在於武術的流派,而是在修煉者的本身,如果你學的好,肯苦練,那你不管練哪一門武術,你都將成為一個成功者,但如果你吃不了苦,不用心練,那所有的武術流派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不堪一擊的。因為李小龍厲害,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截拳道最厲害,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狂練呢?現在練截拳道的人不少,可是有誰能像李小龍那樣呢?所以武術沒有好壞之分,真正的問題是在於自身。

⑽ 中華傳統武術真的失傳了很多嗎

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沒落。少林寺一直號稱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馬來旺老師走訪少林寺,與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無人」,因為馬老師在這里已經難以找到一個與自己平等交流的對手了。由於馬老師的受業恩師林青山是少林前輩高僧,馬老師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繼承情況」這一話題時,馮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來發展得還不錯,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時候相比還差得很遠。」 表面上看起來,少室山上下一片興旺。各種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頭豬」的廣告做到了雜志封面上。少林僧還走上了舞台,遠赴海外進行表演。 馬老師後來還去了武當山,拜訪有「劍仙」之稱的掌門人鍾雲龍,並與鍾雲龍的一個得意弟子過招。但一招之間,馬老師的長劍就架到了對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雲的武當山大約也已經成為永遠的歷史了。 其實就是在陳式太極拳本派,情況也不容樂觀。早在「文革」剛結束時,兩位來自河南陳家溝的中年人來到北京。陳家溝是陳式太極拳的發祥地,名手輩出,在近現代武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來自於陳家溝的陳發科老前輩把陳式太極拳帶到北京,傳授給了馮志強等弟子。 但這一次,這兩位中年人來北京卻不是傳授武功,而是專程拜訪馮志強,跟馮先生學藝。到了20世紀80年代,馮先生還數次親赴陳家溝授拳。 來北京學拳的這兩位陳家溝人就是陳小旺和王西安,現在已成為陳家溝的代表人物。實際上陳發科之後,陳家溝已經出現了武技斷代的現象。所幸的是,陳發科在北京的傳人起到了繼承的作用,現在還有機會把功夫歸還給陳家溝。 少林、武當、陳家溝……武技的衰落決非偶然。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功的實際用途似乎越來越小,習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發展似乎成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達到某一境界的人越來越少,而浮躁的社會與習武所必須的清凈環境又格格不入,這就很容易使各門各派出現人才凋零的現象。如果一個門派某一代人沒有出現極具天分的傑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斷代。 武與文不同,學文可以依靠書本獲得知識,而武功卻必須手手相傳,師父輩如果沒有高手,弟子輩也就很難出高手;決不是如武俠小說中所寫的那樣,依靠從某一個山洞裡撿來的一本拳經劍譜就可以練成不世神功。學武又如學棋,如果周圍高手如雲,水漲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練成一個高手;如果周圍俱是平庸之輩,你的技藝也往往高不到哪裡去。 歷幾千年時間發展而來的武技一旦斷代,將很難重新得到恢復。 在日本,相撲、空手道、合氣道、柔道都被視作國技,政府著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傳統武功作為中國的國技,至今還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 馬老師認為,商業行為並不能拯救國術。通過短期的培訓來創造武術繼承人顯然不現實,武術商業化還更容易讓人「藏私」,並進一步增大門戶偏見。各種武校、武術院和武館都難以培養出真正的傳人。 「即使是當年的南京國術館,也僅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沒有培養出真正的高手傳人。」馮先生說。師徒相傳,必須幾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趨地跟隨、揣摩、演練,然後才能繼承。也正因如此,中國武術才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並且高手難覓,這樣才有它獨特的魅力。 「自古『師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傳,依然是武術最好的流傳方式。但現在我們所缺乏的,還有一個良好的習武環境。現在社會節奏太快,在喧囂的城市裡要找到一塊清凈的土地確實很難。」馬老師說。 真正實用的武功往往比較兇狠殘忍,這也是許多功法失傳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輩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亂披風刀法」傳給馬老師之前,就曾猶豫再三,因為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讓這樣一套傳了這么多年的刀法失傳,他又於心不忍,最後對馬老師說:刀法傳到你這里,就不要再傳了。實際馬老師也不願這套刀法失傳,但又不能違背師訓,他後來把這套刀法零零散散傳給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問他,馬老師,是不是「亂披風刀法」以後會失傳?馬老師只是很婉轉地說,如果你們運氣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學的那一點集合起來,就不失傳了——但是,大家都心裡明白,這幾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質來承接衣缽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習練武功,尤其是學練內家拳,其境界和最後所能達到的高度同練習者的天賦悟性關系很大。千里馬常有,但駢死於槽櫪間者多。馬老師曾教過一個學生,僅僅學練太極拳半年,卻勝過一般人學練十多年。可惜由於「俗務纏身」,這位學生後來也沒有時間練拳而荒廢掉了。有武林前輩說,李連傑的武術天賦是極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沒有成為繼承中國武術精髓的真正傳人,個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務纏身」吧。 經濟也是個問題,沒有穩定的經濟支持使得民間武術很難職業化。馮先生一直在北京電機廠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進行武術的推廣工作。馬來旺老師至今還在地鐵工作以維持生計,他每周抽時間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傳授太極拳。但像他這樣堅持義務授拳的人,北京已為數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術的表面繁榮可能還會加速傳統武功的流失,因為它給大家造成了錯覺、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武術勝少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7
印度嬰兒夭折怎麼處理 瀏覽:462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60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25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7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9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80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309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1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7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11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