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

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

發布時間:2022-06-16 01:37:00

❶ 劉邦是哪個朝代

劉邦是漢朝人。

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漢二年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准備東出與項羽爭天下。他出關到陝,慰問那裡的父老。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魏王豹將兵從。很快攻下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到洛陽,降河南王申陽。這時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

漢王聞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然後向各諸侯王發布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並以此為借口號召各諸侯王率兵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從而正式拉開了四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1)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擴展閱讀:

劉邦建國稱帝後,集中精力削除異姓諸侯,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陰侯韓信等先後被廢被殺。淮南王英布也起兵,劉邦抱病親徵才平定了他。之後各大封國轉入劉氏子孫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的長沙國倖免。

高祖十二年,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

此外,劉邦對蕭何也起了疑心。逼得他設法自污聲名以繹帝之疑。其去逝前還打算殺了忠直的樊噲,因他同是呂氏之婿,擔心他助諸呂作亂。後因陳平的保護及劉邦駕崩才躲過一劫。

❷ 劉邦是哪個朝代的

劉邦是漢朝的。

劉邦(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擴展閱讀:

劉邦的軼事:貴不可言

劉邦曾辭去亭長在家務農,呂後和兩個孩子住在田間小棚里,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後還留他吃了飯。老丈看了呂後的相贊道「:夫人是天下貴人。」呂後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說:「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

老丈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後向他備言前事,說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高祖問老丈何在,呂後說:「其走未遠。」高祖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老丈說「: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高祖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❸ 劉邦的資料!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或247—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江蘇沛縣。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指揮家。他公元前209年響應陳勝吳廣在沛縣起義,公元前206年首先入關推翻暴秦,後利用近五年時間消滅天下割據勢力,於公前202年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劉邦於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在漢王位,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在帝位),登基後,劉邦一面平定諸侯王的叛亂,鞏固統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修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公元前256年(一說為前247) 劉邦誕生於沛郡豐邑中陽里(當時屬楚國,今江蘇豐縣)。
公元前209年10月 劉邦在沛縣揭竿而起,成為秦末農民起義主要領袖之一。
公元前208年 劉邦受楚懷王之命西征滅秦
公元前208年 劉邦擊敗秦郡守
公元前207 劉邦藍田之戰消滅秦都城主力軍隊
公元前207年12月 劉邦首先入關推翻暴秦,約法三章穩定局勢。
公元前206年, 劉邦受封為漢王,建立漢國,漢朝由此肇基。
公元前206年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公元前206年 劉邦依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平定三秦,佔領關中
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戰受挫
公元前203年 劉邦成皋之戰以少勝多,擊滅楚大司馬曹咎和塞王司馬欣
公元前203年 滎陽突圍
公元前202年 鴻溝議和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戰擊敗項羽,滅楚國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 先後滅魏、滅趙、滅韓、滅燕、滅齊
公元前202年 平定南方
公元前202年2月 劉邦統一中國,在定陶登基稱帝,建立漢朝。
公元前202年5月 劉邦定都長安
公元前202年 分別分封無諸和 為閩南王和東越王,實行少數民族自治政策。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陸續下達一系列詔書,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治理天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公元前201年 平定臨江王叛亂
公元前201年 平定燕王臧塗叛亂
公元前200年 韓王信叛亂,匈奴入侵
公元前200年 北征匈奴,迅速平定韓王信反叛勢力,先擊敗匈奴先頭部隊,後因增兵未到,輕敵致白登山之圍。
公元前200年 制定禮儀
公元前199年 與匈奴和親。領兵親征,平定韓王信余寇,擊敗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勢力。
公元前199年 劉邦下令將六國共十萬余貴族和豪強遷徙至帝都關中周圍,以加強管理統治,消除六國地方原王族及貴族復辟勢力。
公元前198年 處理趙國相貫高謀反事件
公元前197年 平定趙國相陳烯叛亂
公元前196年 封趙佗為南越王,鞏固南方統一局面
公元前196年 劃閩南國與南越國交界處一部分土地,成立東越國,分封少數民族織為東越王,實行少數民族自治政策,同時使各少數民族異姓王互相牽制。
公元前196年 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亂
公元前195年 作《大風歌》
公元前195年 作《鴻鵠歌》
公元前195年 下求賢詔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公歷6月1日) 劉邦駕崩,終年62歲(一說為53歲),葬於陝西長陵,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

❹ 劉邦是什麼人~~~

漢高祖劉邦,秦朝郡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市豐縣)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指揮家。參與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動。公元前206年劉邦首先進入關中要地,秦朝滅亡。楚漢之爭後,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前202年2月28日即皇帝位,建都長安。

❺ 古代劉邦屬於哪個國家

  1. 劉邦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於秦朝、其統一天下後屬於漢朝。

  2.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劉邦被人稱為赤帝子,戰國時期魏國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華夏族。

  3. 劉邦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

  4. 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

  5. 劉邦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❻ 劉邦是哪裡人是山東人還是江蘇人

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

劉邦在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於,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中陽里。在秦朝時期擔任沛縣的泗水亭亭長,因為席子放走了罪犯最後逃跑到芒碭山。

在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劉邦召集了三千多個人響應起義,攻佔了沛縣。不久以後投奔了霸王項羽,擔任郡長並且被封為了武安侯。

在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參加完鴻門宴後逃至霸上被封為漢王,統治並且治理漢中地區,劉邦但知人善任,善於納諫能夠充分發揮手下將領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最終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汜水登基稱帝定國都在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

(6)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擴展閱讀: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建林大漢朝,並登基稱帝,史稱漢高祖。天下初定,大宴群臣,同時對有功的人論功封賞,大家一片高興。

由於秦朝以前的中華大地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封制。秦朝則是郡縣制。這就造成了禮儀的斷層。於是,劉邦命人參照秦朝的禮儀制度訂制漢朝的規章制度。

這其中就有皇帝的威嚴如何維護的規定。皇帝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管理群臣百姓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唯一,所有人見了皇帝都要行跪拜禮。

這就牽涉到了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了。劉邦獲得天下的時候,這老劉頭還活著。既然皇上的威嚴要維護,這個劉太公理應跪拜劉邦。

可是這倆人又是父子,哪兒有父親見兒子還得跪拜的,兒子拜見父親才是符合人倫綱常的。於是,劉邦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封他爹劉太公為太上皇。

這樣一來,劉太公的身份就高貴起來了,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話,面子上也過得去了,後來的唐並且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唐宋兩朝。

❼ 劉邦是戰國時期的哪國人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秦未統一。沛縣人,沛縣今處江蘇徐州的豐縣,春秋戰國時期,原屬宋國,齊、楚、魏滅宋之後,楚國佔有沛縣,劉邦出生時,算楚地人。秦統一中國後,建沛縣,屬泗水郡。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 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 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7)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民間傳說

感孕而生

《漢書·高帝紀》記載: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壩上閉目小憩,夢與天神不期而遇。逢上雷電交加,天色陰暗,其父太公到塘壩接應其母,只見一條蛟龍蟠於母身。隨之就懷孕了,生下了漢高祖。

貴不可言

劉邦曾辭去亭長在家務農,呂後和兩個孩子住在田間小棚里,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後還留他吃了飯。老丈看了呂後的相贊道「:夫人是天下貴人。」呂後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說:「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

老丈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後向他備言前事,說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高祖問老丈何在,呂後說:「其走未遠。」高祖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老丈說「: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高祖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父子情深

劉邦做了皇帝,在設盛宴招待大臣時,對父親劉太公誇耀說:「原先您老經常說我是無賴,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 」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劉邦很崇尚孝道,稱帝後將父親劉太公接到皇宮居住,封父親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宮生活日久了就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說:「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雞、喝酒為樂,沒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悶悶不樂。」於是劉邦在皇宮附近為父親蓋起一座新豐城,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布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相鄰老幼和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

蹴鞠

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斗雞、蹴鞠為歡」。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古人居家旅行必備娛樂物。

城隍神

《長安縣志·王曲城隍廟會》記載:「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劉邦,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 劉邦得天下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長安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❽ 劉邦有少數民族血統嗎

秦王朝橫征暴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出亘古未有之斷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項羽、劉邦,都是不世之梟雄,團結滅秦但又各懷異心,直至歷史的拐點那一刻——「鴻門宴」的到來。鴻門宴過後,雙方的命運即已註定,項羽垓下被圍,兵敗而死,而劉邦則坐穩龍座,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之享。

後世的文人騷客們常常認為,漢民族性格里陰暗部分受楚漢爭霸和漢朝開國的政治事件影響至深,這話也許沒錯,但這個觀點是從歷史與個人關系的角度來說的,他們不可能從現代歷史學角度來看待這個事件。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曾評論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這話有誇張的成份,但八分屬實,劉邦不過繼承了秦始皇的功業,將統一文字、統一制量衡、實施郡縣制等政治決策繼續發揚光大,後繼者逐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奠定了中國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內在凝聚力。

❾ 劉邦是什麼民族

1 民族的定義是後來才有的,劉邦不屬於漢族,也不是華夏族的.
他出生的地方是今天的江蘇,原來是吳國的土地,後來被越國滅亡,最後越國又被楚國滅亡,楚國又被秦國滅亡;
劉邦應該是越人的後代,從他的流氓氣質可以看出:一是因為戰國的時候吳國的主要人口是越人(只有王族是周人),二是楚人在現在苗族同源是苗瑤語系的(苗瑤語系和壯侗語系原來都屬於漢藏語系,現在都分離出來了)楚人象項羽和現代的湖南湖北人一樣性格比較豪放;而越人是現代越南,高山等民族的祖先,屬於南島語系,是黃種人和棕色人種的混血,比較狡猾;
所以劉邦不是漢族,只是被華夏文明同化的越人.

2 匈奴人本來是沒有姓的,史記說匈奴單於姓攣鞮完全是司馬遷的失誤;南匈奴的一些部落因為要在漢人的土地上站穩腳跟,他們的首領才開始有姓,為了統治的方便,才姓了劉.
什麼因為漢族公主姓劉才冒姓劉完全是政治伎倆而已.
匈奴有很多部落姓劉,基本都是出於政治目的,一到發現漢朝並不得民心的時候,馬上就改成了另外的姓.
另外說一點,匈奴人的姓都是憑自己愛好亂取的.
匈奴貴族隨母姓簡直就是漢人的史官自己寫寫的,一點邏輯都沒的.你想想看好了.如果都隨母性,除非每個匈奴貴族的老婆都是姓劉的,否則這個姓氏怎麼傳下去.
你可以看看<晉書>,劉淵的老婆沒一個姓劉的,他兒子孫子不都姓劉.而且他爸爸叫劉豹,他爺爺叫於扶羅,是沒有姓氏的,從他爺爺以前,沒一個留下姓氏的,劉姓是從劉豹開始的,而從於扶羅的父親開始,他們家族就是為曹魏服務的,根本沒有和任何漢朝的公主有接觸.
他們所屬的匈奴部落是"屠各"(Turk)其實就是和突厥的祖先同出一脈的(而突厥的後代土耳其人直到二戰前還有很多部落也沒有姓氏).
另外比較有名的姓劉的匈奴部落是鐵弗,他們的來源是匈奴父鮮卑母,你看看,母親是鮮卑族的,也姓劉.到劉勃勃這代,發現劉姓沒用,改性"赫連".
所以,姓劉,只是匈奴人在漢人的地方站穩腳跟,後來統治中原的時候收買民心的政治手腕而已.
看歷史不要老相信史書,史書是站在漢人的角度寫的,這些躲在書房裡的漢人大儒,怎麼可能知道草原上匈奴的想法?

3 匈奴滅亡後,後代遍布全世界,包括土耳其,匈牙利,芬蘭等等很多國家,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
南匈奴的大部分人口,都融入了漢族;而北匈奴的一部分融入鮮卑的人,後來也隨著鮮卑融入漢族.
根據史書上說的(公元304年,劉淵以「恢復漢室」為名,起兵反晉,建國號「漢」,自稱「漢王」,成為十六國的第一個國家。他的兒子劉聰進一步稱「漢皇帝」,直到319年劉淵的另一個兒子劉曜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五胡十六國里還有兩個政權是南匈奴人建立的,就是鐵弗部落建立的夏,和盧水胡建立的北涼.
其實所謂的五胡中,鮮卑是和匈奴同根的黃種游牧民族,其中匈奴有白種混血,和後來突厥的關系密切,而鮮卑混血少,和後來的蒙古關系密切.匈奴和鮮卑其實是一體的.他們後來大部分都漢化留在了中國.他們其中的一部分核心人物,漢化程度相當高,最後建立了隋朝和唐朝.
可以這么說中國是匈奴後裔最多的國家.

而羯人文化程度很低,他們是古代月氏人的後代,就是被匈奴征服的白種人.

4 他們曾經舉大漢旗號進攻中原是真的,但是是在晉朝的時候,他們大部分融入了漢族,可以說至少現在漢族中的劉姓,有1/4來自匈奴.
還有史書上說的(石勒滅前趙後,大肆屠殺姓劉的匈奴貴族3000餘人,又坑(活埋)劉淵直屬的屠各種匈奴5000餘人。劉姓匈奴人受到毀滅性打擊)這都純粹是中國古代史官的手法而已,如果這點伎倆都分不清,還讀什麼歷史呢?
中國史官最喜歡在數字上誇大,這種不良習慣甚至保留到了現在,你還真以為這是真的.
就象後來的冉閔屠胡,其實就是殺了一些羯人,就說成是把南匈奴後代都殺光了,中國從此血統純正了一樣.真不知道冉閔屠胡以後,那些活躍在歷史的匈奴人哪裡來的,難道是草原上又南下了一批?漢人的史書誤國!

遠的不說,就說南北朝結束以後,有很多劉姓的匈奴後裔就活躍在中國大地上,象隋末的軍閥劉黑闥,劉武周等等(史書總是說他們勾結突厥,卻幾乎不提李唐靠突厥起家的史實,他們都和匈奴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李唐後來統治中國了,就被美化了,中國的史書只是統治階級麻痹百姓的工具,幾乎只能做參考),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也是直接來自劉姓匈奴.

綜合上面所說的,匈奴是漢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和古代的東夷一樣;民族的稱謂是後來才有的(南北朝的時候,晚些時候進中原的胡人發現中原的百姓還穿著漢朝的衣服,就不叫他們晉人,而是叫漢人了;這是漢族名稱最早的來源,而不是說漢朝怎麼怎麼強盛,我們才叫漢族的.當時有很多在中原住了很久的劉姓匈奴人,也同樣穿著漢朝的衣服,有些甚至是中國的統治者住在漢朝留下的皇宮里.他們也被叫做漢人)
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化和生活習慣,他們就被另一個民族同化了,北魏的孝文帝加速了這個同化的進程,所以到了隋朝,就有很多人不承認自己來自匈奴和鮮卑了,比如李白.
說一句題外話,其實我們所謂的炎黃子孫中,炎帝部落是漢族的正統祖先,他們是農業文化的漢藏語系部落,而黃帝部落其實是和匈奴人一樣的阿爾泰語系的游牧部落.
華夏族繼承了游牧民族的象形文字(黃帝的手下倉頡造字的傳說),也繼承了炎帝部落的語言(所以我們會歸入漢藏語系),但是由於生活環境的因素,造就了農業文明,炎帝部落的主導性就加強了,所以我們會和匈奴反目,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很多都是真正的匈奴.

之所以寫這么多,是因為比較反感樓上的那位幾乎在網上照搬的做法,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對歷史的理解是:
真正的歷史早就隨著歷史消失在民間了
、劉邦是華夏族人。但華夏族形成中也經歷了與周邊戎、夷、蠻、狄的融合過程,換句話說,也含有戎、夷、蠻、狄等少數民族的血統。而劉邦出生地戰國時屬於楚國,楚國春秋時還被當作「南蠻人」,到戰國時才被視為華夏族,從這點講,劉邦身上也含有「南蠻」的血統。
2、匈奴的一支確實因為祖先娶了漢朝派去和親的「公主」而自認為有漢朝皇室的血統並姓劉氏。例如《晉書 載記第一 劉元海》就記載:「劉元海(劉淵),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後,北匈奴西遷歐洲,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後代包括上述劉淵便都姓劉。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以豹(劉豹,劉淵的父親)為左部帥,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為之。」劉姓所統帥的匈奴人約有幾十萬人,這些匈奴人都姓劉氏。
3、這支留在中原的匈奴人雖然以漢室後裔自居,卻並沒有改自己的族名,仍稱自己為匈奴族,這從上述西晉時率先起兵反晉的匈奴貴族即上述劉淵(字元海)的事跡就可看出。公元304年,劉淵以「恢復漢室」為名,起兵反晉,建國號「漢」,自稱「漢王」,成為十六國的第一個國家。他的兒子劉聰進一步稱「漢皇帝」,直到319年劉淵的另一個兒子劉曜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4、樓主所說的「傳說中漢朝滅亡後他們曾經舉大漢旗號進攻中原」應該就是上述公元304年劉淵起兵反晉的史實。但不是在漢朝(東漢)被曹丕篡奪之後,而是在西晉末年發生「八王之亂」的時候。但是劉淵起兵的確打的是恢復漢室的旗號,這從劉淵稱漢王時發布的文告中即可看出:「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後,皇綱漸頹,天步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群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劉備)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後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你看,連蜀後主劉禪(阿斗)都尊為「孝懷皇帝」呢!
匈奴所建的前趙到328年被羯族的石勒所滅,石勒仍國號「趙」,史稱「後趙」。石勒滅前趙後,大肆屠殺姓劉的匈奴貴族3000餘人,又坑(活埋)劉淵直屬的屠各種匈奴5000餘人。劉姓匈奴人受到毀滅性打擊,漸漸衰落下去,到北朝後期,隨著入侵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融合到漢族中去,劉姓匈奴族人也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❿ 劉邦是漢族的締造者嗎

不是,劉邦是漢朝的締造者不是漢族的!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閱讀全文

與劉邦是中國哪個民族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5
印度嬰兒夭折怎麼處理 瀏覽:459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60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23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7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9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80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307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9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7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10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