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年號紀年的國家,後來才傳播到日本,那公元1年是什麼朝代
公元1年是漢朝。
公元1年為中國的漢平帝時期。
漢平帝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1月或2月),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母衛姬,西漢第十四位皇帝。
漢哀帝於元壽二年六月二十七戊午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當年七月迎立年僅9歲的中山王劉衎入宮,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1年10月17日)即位為帝。次年改元元始。元始五年十二月丙午(實際上十二月沒有丙午日)劉衎去世,一說被王莽毒殺,劉衎死後葬於康陵(今陝西咸陽西25里處)。
B. 公元元年是誰定的
公元不是具體某一個人定的,而是根據西方耶穌出生的那一天定的,公元是紀年法稱謂,為紀年體系,該紀年法是以耶穌誕生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的稱公元前。
公歷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Domini。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Christ。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與「公元前」的說法。
通用
西元紀年在八世紀以後才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應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間為紀年記錄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時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為世界主流也是歐洲殖民的結果,同時也傳播了格里歷,成為國際通行的紀年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
C. 公元元年是那個朝代,為什麼定那一年呢
公元1年,屬公元1世紀00年代。中國為辛酉年(雞年),漢平帝元始元年,中國處於漢朝時期。
公元元年,也稱公歷紀年,或稱基督紀年。「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
西元紀年在八世紀以後才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應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間為紀年記錄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時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為世界主流也是歐洲殖民的結果,同時也傳播了格里歷,成為國際通行的紀年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3)中國公元元年是哪個國家定的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還有干支紀年法、道教歷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佛教紀年、伊斯蘭教紀年、猶太教紀年、日本紀年、希臘紀年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至今(2019)是中國傳統歷法開元4716年。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D. 問,「公元」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是誰定下的
公元也稱為西元,是公歷紀元或西歷紀元的簡稱,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標准,以傳說的耶穌誕生年為西元元年。以前在英文里「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來代表;B.C.是Before Christ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誕生之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我們活在主的時代」。西元6世紀的神學家主張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754年,並且提案將這一年定位紀元元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西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不過在現代,由於公歷記元的通用和標准化,英文的「紀元前」和「紀元後」往往分別用C.E.和B.C.E來代表;C.E是Common Era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而B.C.E則是Before the Common Era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前」。
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E. 公元1年是我國的什麼朝代,又是根據什麼來的
公元1年是我國處於西漢時期,漢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即公元元年,也稱公歷紀年,或稱基督紀年,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
公元1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是西漢王朝的漢平帝時期,元始元年。漢平帝公元前7年當上了皇帝,他繼位的時候才9歲,政權主要在太皇太後王政君和她的侄子大司馬王莽的手裡,沒過多久,西漢王朝就被王莽篡奪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創新」的王朝 - 新朝。
以公元1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後XX年,簡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
(5)中國公元元年是哪個國家定的擴展閱讀:
公元1年時的中國:
1、西漢的王莽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間接的導致了西漢的滅亡。王莽在這一年,通過各種手段竊取了西漢王朝的權力,在這一時期西漢外戚專政已經到了巔峰。這種情況一出來以後,西漢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一時間民不聊生。
2、在文化上,佛教傳入了中國,由此我國的文化體系,佛釋儒三足鼎立的雛形開始形成。我國的文化體系,在這一時期充分形成,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在軍事上,西漢的老鄰居匈奴還是賊心不死蠢蠢欲動,繼續蠶食著西漢的見圖。
F. 公元元年是怎麼定的
公元元年是以基督教里的耶穌誕生年來計算的,在中國這一年剛好就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所以在這一年之前就是公元前,之後就是公元。公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廣泛使用的紀年體系。其源自於以西方基督教信仰為主的國家,以當時認定
G. 公元元年是如何確定的
它是以相傳的基督教耶穌誕生年作為歷史計算的,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年)。以這一年為計,在這一年之前的就是公元前多少年,在這之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
(7)中國公元元年是哪個國家定的擴展閱讀:
辛酉年就是干支歷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個,大概對應的公歷年份如1921、1981、2041···(60年一周期)。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1,或年份數減2,除以10的余數是9,除以12的余數是11,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辛酉年」。
農歷就是干支歷,節氣是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的,干支不是以節氣劃分的,無論傳統習慣還是官方歷書皆如此(詳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編撰的《通用萬年歷》)。所謂干支紀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乾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們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年法。
H. 公元元年是怎麼來的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
中國正式使用公立紀年:
1911年12月31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歷,所以便統計」的目的,建議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也稱陽歷)紀元,並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的名義發布了《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歷,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
1912年1月1日,正式開始使用陽歷紀年,稱陽歷1月1日為「新年」。
(8)中國公元元年是哪個國家定的擴展閱讀:
中國公歷使用: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
I. 什麼時候最早開始使用公元紀年,哪個國家
公元紀年的來歷
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532年(中國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基督教僧侶狄安尼西提出,應從耶穌基督誕生之年開始紀年。後來人們就以傳說中的耶穌誕生之年為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稱為公元前,其年份順序倒數。公元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後,則僅稱公元,其年份順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意為「基督以前」)表示,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公元前則以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以後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應該注意:沒有公元零年這一年。我國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採用公元紀年的,今年是公元2008年。532年(中國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基督教僧侶狄安尼西提出,應從耶穌基督誕生之年開始紀年,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每60年為一個周期,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後來人們就以傳說中的耶穌誕生之年為元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現行的公元紀年法是從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而沒有「公元0年」.(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