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軍事堡壘
五座古代軍事堡壘:嘉峪關、玉門關、平型關、獨松關、鎮南關,它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具有重要的軍事地理意義。
嘉峪關: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南憑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是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公元1506年到1521年間,明朝即倚此關抵禦吐魯番滿速爾兵東侵。
玉門關:位於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是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公元前104年,西漢將領李廣利兩次討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平型關: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大同靈丘縣西南方,修築於公元1151年。抗日戰爭時期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役便發生於此,中國軍隊在此殲滅日軍1000餘人。
獨松關:位於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東西兩側為高山,峽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杭州)通往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咽喉要地。1860年,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
鎮南關:今稱友誼關,位於廣西省憑祥市西南18公里處,歷代為軍事要地,均設重兵把守,與水口關、平而關合稱「桂邊三關」。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和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就在這里打響。
2. 山西海拔超千米古堡,不看路標很容易迷路,地下建造怎麼樣呢
張壁古堡上千年的榮辱興衰,遺忘不了曾經揮斥方遒,約2千年黃土漫天,堙沒不了古堡閃耀光芒。雕梁畫柱,堡牆街巷。隱地道於家中,存星象在磚瓦間。一街一巷,曲徑通幽。一階一門,妙不可言。這里是張壁古堡,風雨兼程了1600年,而今,依然散發著古典的韻味,不遠不近、不吵不鬧等著你,等著你一點點掀開厚重的歷史頁碼,去探尋它輝煌而滄桑的過去……
你見過海拔超過千米的古堡嗎?你聽說過山西的張壁古堡嗎?張壁古堡是一個距今有近2000年的古老村落。村子裡有許多地道,好像迷官一樣。據說古代張壁村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地道主要是用來藏兵的地方。同時,張壁古堡的名字也反映了古堡星象文化的特色,它的名字就是來源於星宿圖。
3. 冀中的地道戰的資料
地道戰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道溝地道戰,是這種形式的前身,但當時還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敵人大掃盪以後,斗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斗爭,黨根據幾年來開展道溝地道戰的經驗,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初期的地道主要是為了我地方幹部隱蔽斗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在反「掃盪」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敵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只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群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井、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保壘。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盪」斗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群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1945年4月1日,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向清苑縣冉庄進攻,冉庄群眾依靠地道擊斃敵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敵人三個團的兵力進犯,擊斃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地道戰是平原人民對敵斗爭的偉大創舉,在河北平原抗日斗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盪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當然具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其間對美軍造成了教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
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在觀看影片時,觀眾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會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會為主人公的英勇、正義而熱烈地鼓掌。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也將該片做為經典回顧影片多次播放,收視率極高。
《地道戰》主要講的是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步調統一、攜手並肩地進行戰斗,是我們的民族魂——愛國情。
愛國是我們永恆的主題。《地道戰》中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要永記於心
地道戰內容介紹:《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劇情介紹:
抗日戰爭中,我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我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
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平原奇觀 --冉庄地道戰遺址簡介
冉庄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歌 詞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莊稼漢嘿莊稼漢,武裝起來千千萬,嘿武裝起來千千萬,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英勇頑強神出鬼沒展開了地道戰,侵略者,他敢來,地上地下一齊打侵略者他敢來,四面八方齊開戰,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4. 中國挖過最深的防空基地是地下多少米
重慶現中國最深地鐵站:處在地下60米是標准防空洞深度的3倍
導讀:位於重慶市大江北區紅黃路南北兩側的軌道6號線的紅土地站,處在地下60米,是標准防空洞深度的3倍,深度居全國地鐵站第一。
位於重慶市大江北區紅黃路南北兩側的軌道6號線的紅土地站,處在地下60米,是標准防空洞深度的3倍,深度居全國地鐵站第一。
分四層,乘坐扶梯需要3分多鍾,超過了位於重慶兩路口的亞洲第二長的皇冠大扶梯。
5. 冀中的地道戰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庄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冉庄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斗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庄發動進攻,冉庄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庄進犯,冉庄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庄,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沖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鍾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庄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庄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庄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6. 中國地下長城位置在哪裡
中國地下長城位於臨湘市忠防鎮,臨湘位於武漢、長沙經濟、文化輻射的中心地帶,南距長沙、北離武漢各148公里,兩小時車程到達,處在典型的大城市周圍休閑度假出遊半徑范圍內。
中國地下長城又名銀水洞。是根據中央軍委1965年一號文件精神而興建的地下軍事工程,從1965年動工到1973年停建,歷時八年。「6501」地勢險要,符合地下工程隱蔽性強的要求。被稱為中國地下長城。2011年8月此隸屬於二炮的「地下長城」被日本媒體曝光。
(6)中國最堅固的地下堡壘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下長城從1965年動工,經十年建造,當時耗資數億元。共設五個進口,兩個出口,分成階梯形上、中、下三個層次,兩側分布無數大小地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迂迴、機關暗道錯綜復雜,恍如迷宮,洞中探險神奇莫測。已探明的第一、第二層共有25個廳(室)、17個通氣豎井,全長17000多米。
分析人士認為,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 是中國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於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導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後仍能成功發射,並成功穿透敵導彈防禦體系,將核彈頭投擲到選定目標,就成為中國二炮最重要的任務。
7. 有沒有人知道中國的地下長城的跟誰有關在哪
1、安徽地下長城:
位於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曹操運兵道,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
2、廣西地下長城:
平崗嶺地下長城始建於1889年,是清末廣西邊防提督蘇元春督辦廣西邊防軍務時所修建的軍事防禦體系,它依據中越界河-平而河的地形環境,在平崗嶺上建造了南北兩個炮台,分別安有德國克虜伯大炮各一門,小炮數門
3、河北地下長城:
是指張家口市區北端東起大境門,西至萬全縣境,全長10餘公里,與西太平山上明代長城同一走向的人防工程。這項工程是在上世紀70年代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形勢下修建的。它與地上長城一樣,也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
8. 中國十大古堡
我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而在這漫漫五千年中,中國出現了大量古堡,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中國的十大古堡,小夥伴有空可以去看看?
1、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較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較龐大、較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2、湘峪古堡
湘峪城為蜂窩式城堡,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佔地面積約32500平方米。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稱為「三都古城」。
3、吳堡石城
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於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秦晉交通之要沖,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後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
4、介休市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形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驛道、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整個村子遵循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面布局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因此,張壁古堡還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5、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古稱羊角水,又名羊角堡、羊角水堡、羊角水城堡。江西省會昌縣明清古堡,位於縣城東南70公里筠門嶺鎮羊角水村,是贛南僅存的一處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軍事城堡。城堡內遺存有大量的軍事及民居建築及其它公共設施。歷史上對保護當地居民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贛南客家人譽為「平安堡」。
6、西古堡
西古堡位於河北省蔚縣暖泉鎮內,冀晉界東2公里。古堡集古城堡與古戲樓、寺院、宅院於一體。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明末清初續建,是古蔚州「八百庄堡」中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瓮城形制結構別具一格,古式宅院,呈明清民居建築風格。
7、張家口堡
張家口堡(當地讀bǔ):俗稱堡子里,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是張家口市區的「原點」和「根」,是張垣大地歷經近600多年歷史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據史料記載,張家口堡始建於明宣德四年 (1429年),至今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駐軍城堡,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
8、瑞安堡
河西走廊東北部有一塊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著的綠洲,這就是甘肅省武威市(中國旅遊標志的故鄉)的民勤縣,距省城蘭州300多公里。常年沙暴肆虐,地廣人稀。近年來,這里因盛產黃河密瓜和大板瓜子而聞名遐邇,小城商客漸多。這里有一座年代並不久遠、卻地處偏鄉僻壤的獨特景觀———瑞安堡。
9、固安堡
詒安堡是跟隨宋郡王趙若和之黃侍臣第十四代孫黃性震捐獻歷年積蓄傣銀所建,是一座保存完好,具有歷史價值和地方性的民間防禦城堡。普安堡的城牆上,全是用條石築成的馬道,馬道外側建2米高的女牆,全城均開365垛口。城內側每隔50米設登城石階。城轉角處設深、寬各3米的敵樓,用於瞭望和射擊。全城設4個城門,東、南、西三門的城樓,仿船形,寄寓城主黃性震平台事跡。
10、土木堡
因明朝土木堡之變而聞名,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現在土木堡早已經成為遺址了,早已不見當年的盛景了!
這10大古堡你最想去哪個了?
9. 抗日時期的地下堡壘
有很多啊,在中俄邊境日本關東軍從1932年到1945年修建了東寧要塞、虎頭要塞、璦琿要塞、黑河要塞、綏芬河要塞、富錦要塞等十七處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里,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還包括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電站、通信樞紐部、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和大量二、三線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和公路,工程巨大。號稱「東方的馬奇諾防線」。當然作用也是一樣的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