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教育步入新時代 應試教育還能走多久
美國前總統福特說過:「我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時刻是當我獲得雄鷹童子軍的時候。我現在還珍藏著它。童子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原則—自律、團結、道德與愛國精神,這些是作為一位未來領導者的基石。」
(童年羅斯福)
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走在美國的街頭,好像人人都長了一張沒受過欺負的臉。」談起美國的孩子,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會自動彈出:快樂、自由、自信、笑容燦爛等系列關鍵詞。而談起中國孩子,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會自動彈出:補習班、硬試教育、學業、才華等關鍵詞。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唯一缺少的是「體驗式學習」。
而美國的孩子則格外注重「體驗式學習」,注重拓展訓練活動。這類體驗式學習利用崇山峻嶺、翰海大川等自然條件和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水上、野外、場地等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受訓練者在掌握一定的遇險生存技能的同時,開發其心智、培養其團隊精神的一種體育活動方式。
在這類拓展訓練中,可以充分有效的打開孩子的思路,可以讓孩子潛移默化的了解解決問題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同時為了完成某項訓練,通常會需要付出較長時間的心血和精力。這類看似利用孩子「玩」的天性的拓展活動,實則在有效的引導孩子們將所見所感轉化到學習上,對他們的。
⑵ 中國應試教育能夠堅持多久
應試教育的利益根源所謂應試教育,指的是為了考試而開展的教育。這個概念,是與為了學生發展而開展的素質教育相對立的。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學校,都必然會有考試。中國絕大多數教師、家長和學生對中國的考試制度深惡痛絕,是因為這種特定的考試制度不是以學生為本,不是為了測試學生的整體素質並改進學生素質上的缺陷,而是壓制了學生的個性、毀壞了學生的身體、破壞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這種考試不是幫學生的,而是整學生的。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成為社會共識,為人們所普遍痛恨,但是應試教育為什麼不僅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變本加厲了呢?竊以為,應試教育的問題不是簡單的觀念認識上的問題,因為上至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誰都知道應試教育害苦了孩子,對應試教育的反感不存在什麼觀念上的阻礙。應試教育之所以長期不改,根本原因還是在權力和利益結構上,是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代表的教育壟斷特權分利集團需要應試教育,惟有這種一統天下的應試教育模式,最符合他們控制的方便,最符合他們的權力和利益訴求,是他們的私利在不斷強化著應試教育的神經。惟有通過應試教育來吸食成萬上億的孩子的青春少年之血,才能很便利地把他們養得愈來愈肥。考什麼和如何考,決定了教什麼和如何教,考試制度決定著教學制度,教學制度則決定著學生受教育的命運。沒有人性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就沒有人性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沒有人性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學生就會受到非人性的對待。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受制於教師和校長,教師和校長受制於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們是教育領域的主宰,他們利用他們控制的統一的高考、中考、會考和種種測試的指揮捧,將全中國的學生、教師和校長指揮得團團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巨大的教育特權給教育官僚們帶來巨大利益,巨大利益又使他們不願改變教育險惡的現狀,就這樣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門為核心的權力與利益的相互滋養和相互強化。搞素質教育,就是搞適應學生個性特點、以學生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從課程選擇和設定上來說,就必須權力下放,應當以教師、家長、學生和專家為核心,共同來選擇和設計每個學校的校本課程。但如果這樣做,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教材和教輔賣給誰呢?他們的壟斷利益如何實現呢?全國中小學的課本定價總額,每年在200億元左右。全國中小學的教輔定價總額,每年在600億左右。如果再加上試卷等有關費用,要突破1000億元。教材和教輔的回扣費用約在30%左右,也就是說每年約有300億左右的回扣流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手中,這就是統一教材教輔和考試的好處。所以,面對全社會要求素質教育的呼聲,教育行政部門也於近年在全國推廣稱之為素質教育和個性的新教材。也就是說,搞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也必須是全國統一模式,只准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一種模式的素質教育和個性教育,這不是素質教育的笑話嗎?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權力和與此相聯系的壟斷利益。2001年初新課程出台,教育部開始全面推廣,就有專家批評「課程改革領導者」的三重身份:以行政官員的角色在制訂新課程,以學者的身份在宣講新課程,以商人的身份從新課程中獲取利益。從考試內容來看,與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和教育部門規定的教輔環環相扣,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知識點就是考試的重點。為什麼考試的出題不能活一些呢?為什麼考試的出題不能給學生的想像力和素質發揮以更大的空間呢?原因還是在控制。如果出題過於寬泛靈活,那麼考試與統一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會鬆散,這種聯系一鬆散,統一教學大綱、教材和教輔就失去了權威和價值,各學校就會自已選擇教材和創新各種教學方法,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權力和壟斷利益就會大打折扣。壟斷利益需要僵死的統一大綱和教材,因此考試出題和考試辦法就得隨之而動,這是根本原因所在。1983年,教育部就下了死規定:從1984年起,高考按基本教材命題。利益指揮權力,有這樣的特權利益在控制,所以教育部門一切關於素質教育的宏論都流於形式。在1997年1月16日前後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教委領導人就提出要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強調的理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目標,圍繞應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對象主要面對少數學生;二是教育內容偏重智商,輕視德、體、美、勞諸方面,忽視實踐和動手
⑶ 中國的應試教育大概還要多少年才能結束
那就很難說了!就拿目前來說吧!要想證明一個人的
才能!沒有比應試教育更簡單的
了!
⑷ 中國的應試教育還要走多久
沒辦法,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及其他多方面原因所導致的。經濟實力導致一個國家辦的起或辦不起先進的教育。比如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他們不用應試教育,他們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辦得起科學的教育,他們有錢去買大量的器材和實踐用具,有錢帶學生去郊外遠足。然而,中國由於緊急勢力較弱,只能給學生買書、本和復印的卷子,這些東西消耗的成本是相當少的,因此它是「便宜的教育」但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教育接受起來,比較苦。
至於其他因素在於中國教育的腐敗性,推及根本是中國政治上的腐敗造成的。其他腐敗,教育上也就亦是如此了。還有就是中國人才市場的擁擠及日漸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國人實在太多了,但哪家哪戶不希望自家兒女有出息,這就導致了人才競爭的激烈,越是這樣,學生就越苦,惡性循環。
以上是本人幾句簡短的答語,見地淺顯,望多見諒
⑸ 中國應試教育制度什麼時候取消
教育之爭,從理論轉向行動
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違背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中國傳統教育模式。
服從權威,服從標准答案而抹殺個人獨立思考能力 ,扼殺人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是一種愚民教育。海量作業和各種輔導班,抹殺個人興趣,壓榨人的天賦潛能,最終尚失科學或者人文興趣,只剩下被娛樂。是一種娛民教育。以工業化生產模式製作人,嚴重否定了個體差異,違背因材施教原則。
基礎知識應該有個度,而且需要包含動手實驗和社會實踐部分。不是缺什麼就開什麼課。為什麼社會有那麼多指責90後道德問題,因為沒有實踐教育嘛。沒有組織遊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植樹環保教育,沒有武術行義教育,沒有參觀庭審的法律教育, 書本上的行為只停留在歷史的時空或者電視機的那一頭。與其讓小學生去背什麼勤勞勇敢,規章制度,不如讓他們觀察家長是否垃圾分類,工作生活情況,是否醉駕。。。這樣也可以引導社會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准,還能學些什麼。中國大部分的學生,從第一堂課起,就關心的是考什麼,而不是學什麼,做什麼,可以怎麼用。
中國的高考場前流行一句話:這次考完的東西我一輩子都不用了,但是就是這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可能就決定我的一輩子。
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不應該反思嗎?難道就要讓他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在中國的一代代上重演?
學以致用!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當和能當科學家的,不是所有的學科在現在的難度和題海狀態下都適合每一個人。人本身就是不同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把本就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領域,讓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成為成功的人。而不是用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的題目難度對人進行重新區分,然後用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層層的社會分工。尤其在這樣一個神化「高考」的宣傳背景下,這已經不是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
這樣的方式,產出的人可以勉強滿足中國以前的經濟發展需要,但是,現在已經不滿足了。一方面,中國缺乏中高級技術工人,和各方面的研究人才。一方面,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或者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和教育相互制約關系我在另一篇文章會進行闡述)。中高級技工是國家經濟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人才儲備和供應,中國經濟也正處在這樣一個將要轉型而且不得不轉的時期。科研方面我沒進入那個層次我真的也不好說太過了。就舉一個對比數字:錢老1929年上的大學,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與他同期的也在50年代陸陸續續回國。換句話說,他們那批人從29年上大學到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35年。而中國77年恢復高考,78年恢復留學生派遣,從1977年到2012年,也是35年了,中國大飛機發動機技術還是沒能突破。面對這兩大現實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正視教育問題了,而不是再用那些用了幾十年的理由來迴避困難。
國家在戰略調整上,顯然也認識到了問題,並且放在了重要的戰略位置。所以,國家提出卓越工程師計劃;所以,溫總理說「中國應該有50%的人進入職業教育」;所以,中國從2010年制訂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後,各省市、各大學開始進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嘗試。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況,無論是北京,上海,山東,還是安徽,江蘇,四川等省,基本上還是換湯不換葯。或者說這些措施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案。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對教育改革認識上的三大誤區。
第一,我們進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對和取消高考。有很多人聽到教育改革,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認為就是回到文革時代,認為就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了,認為就完蛋了。所謂的「高考改變命運」已經被神化,被當做教條了。改變命運的本質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改變就業,尤其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靠腦力勞動來相對輕松的養活一家。這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體逐漸轉向中產階級的過程。但是,今天的80後有多少真正覺得自己改變命運了,達到了理想的生活狀態,過著身心愉悅的生活,對工作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感激?現在恰恰出現了一種普遍性的子承父業的局面。對精英階層來說,這是必然的,但是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恐怕違背了初衷。
既然是改變就業,那就不應該只有考試這一種途徑。在一些普通工作領域,就業與職業直接掛鉤,職業與職業教育就應該直接對口。但是現在很多中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幾乎成了中國教育教出來的問題少年的收容所。而社會對高考的崇拜也加劇了職業教育的嚴重滯後甚至倒退。我想很多現在在普通的中層幹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專培養出來的,而現在的職校反而在這個層次上不是主力了,這就是教育的倒退。對於低收入群體,改變命運其實最現實的就是進入中產階級,這也是國家階級結構走向穩定的重要步驟。而現在的學校普遍宣傳的好好考試,陞官發財的思想於個人來說是不現實的,於教育來說是不科學的。所以給職業教育換血,發展職業教育應是改革中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國企帶頭,民企跟進,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實踐,實習教學為核心的職業技術學校。德國這樣以製造業聞名的國家,在高中階段有38%的人進入職校,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也應該至少有45%進入良好的職校。
第二,對西方的學習了解不應該是全民英語教育。我們的專家教授們總說,我們比西方落後,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要讀西方原典,我們要留學深造,這些我都不反對。我只說兩點,一,一個學科的樹形發展永遠是建立在質疑和創新的基礎上,當我們必須得讀原典而不敢對翻譯的教科書挑錯的時候,那麼且不說西方人都還沒找到一種絕對完美的理論體系,學得再多學得亦不過是一種對權威的維護和繼承,在尚失了質疑能力的時候也失去了創新精神。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外國學生的研究只用把時間花在他的專業上,而中國學生需要同時在專業和英語上,別人是專業天賦+努力研究。我們必須是專業天賦+語言天賦+雙倍時間。盡管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但不可否認,中國有這樣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學霸們就是這樣的典範。但精英畢竟是少數。所以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中國重點院校裡面最後走到這一步的恐怕不到10萬,且不說他們即使全部留在國內也還遠遠不夠創新發展。中國每年1700多萬進入小學的孩子,最終要把英語作為一生的職業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的人也不會超過5%。德國和芬蘭的孩子在15歲至18歲的時候基本就能確定自己的職業取向,並樹立起高尚的職業理想。而中國這個時候的大多數孩子卻要去學自己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這不是走彎路了么。即便是錢學森,錢鍾書這些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科學和精神財富的大師也不是從幼兒園開始,連漢語都說不清的時候就開始學英語的吧。
這時候很多人說,學英語對大多數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那我們這里就需要對了解做一個程度劃分了,他們的歷史哲學,風土人情,文化價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們的教育。我們的記錄片,還有翻譯的他們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這些都屬於了解,如果你覺得不夠,你還要去讀翻譯他們的作品,這是比較深入的了解。如果還不夠,你要去讀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對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了解,這是研究。通過原典甚至西方的報紙,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結論出來,這是研究成果。如果得不出,那白研究了,最後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沒讀過原著的人,其實什麼貢獻也沒做出。為什麼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團互訪之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現在卻是相反的結果。這是因為雙方都只看到了學生知識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識的浪費。就是現在的國際權威教育評比機構,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站在西方的教育觀上,只需要考察學生知識的得到,卻忘了中國教育除了知識的得到,還有知識的浪費。就高中所學,中國學生的確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實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國學生的知識浪費也是世界第一。沒有太多知識浪費的就是剛才說的那極少數的學霸精英了。當一代人都普遍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再指著某個人了,必須反思整個教育體系,英語對大眾來說就是知識浪費首當其沖的學科。
而且,有一點我們必須警惕,當我們對一門外語的重視已經超過對母語的重視時,我們就走上了文化被征服的道路。語言,始終是承載一個國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只有立足在中華文化的精髓上,找到靈魂的歸屬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懷面對世界文化,大聲說出:「拿來!」才可能真正培養出學貫中西的大師。
第三,我們的改革核心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變,需要新的教材和老師。老師不是說要更換,而是要對不足的領域增加,對已有的進行再培訓。任何職業都應該是終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尤其如此。不能只依靠教師用書和教輔資料。每一個教師都應當是教材的編寫人,他們是知識傳授的直接行為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引導學生的自主理解,他們的教學方式,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一種意識和知識的傳輸過程。老師不需要想辦法的去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教科書的權威,應該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獨特的興趣領域和天賦所在,最終讓每個人真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提出無數老師也解答不了的問題,那也可以引導他們去自己思考。對知識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數進行統一標準的區分,而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然後在15-18歲我稱之為定向教育的階段,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劃分,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區別教授,應該從職業逆推教材內容,通過減少知識浪費的手段增加實際知識獲得。最終讓每個人樹立起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同時擁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歸屬感。這樣,教育才算成功。
很多擔憂中國教育的專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內容,並且也從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學手段。但是這里還是三個問題,一個是剛才說到的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地位不對等。第二是這些專家教授由於長期的學術研究而很難放棄權威的術語,放低姿態的與中小學生平等探討問題,或者說與中小學老師探討。讓他們這么做也是強人所難,畢竟大家都忙,認知高度也不一樣。所以我才呼籲,與我一樣關注教育的半吊子書生來進行實踐,來嘗試編寫教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第三,這些專家出身於985,211這類高校,包括他們的學生,都往往站在他們的精英需要來進行改革,我剛才已經說過,對於那些學霸精英來說,他們知識的浪費程度低,所以他們很多都還覺得自己高中的東西非常有用。這樣一種「推己及人」的方式顯然是要出問題的。因為人與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讓別人都按照你的方式來,最終選出來的是本就跟你一類的人,而跟你不一樣的人卻成為了這條道路的陪葬品。知識分為兩類,一種是某種領域內的,這種知識接受程度不同選拔的是不同程度的專業人才,一種是如道德禮儀,社會常識,科學常識,人文常識這樣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並且用來對待生活的。我們這些半吊子書生在第一類上肯定還不行,那麼就應該在第二類上探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從國家角度而言,教育首先是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公民,然後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人才。從個人角度出發,教育首先是培養一個人格,心理,身體健康的人,然後是擁有謀生技能的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我把教育改革的方向歸納為「四新」——新型學校,新型教師,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方式。前兩點是教育體制改革,屬於客觀決定條件。對於這個,我相信國家是有決心的,中國是可以做得到的。要給這個新的體制補充內涵就是後兩點,教學內容改革。也就是新教材的編寫和與之結合的新式教學方法。
我希望最終所有的學校、老師、家長都能對孩子們說一句話:
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是立志教育改革的人,請加入我們進群284898026
⑹ 中國的應試教育還能堅持多久
很困難了,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的傳統,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獨遵儒術,清朝設文字獄,其實中國的教育就是一種洗腦,把國外中世紀的東西強行輸入給學生,還淡化中國文化,學生從學校出來,就是一個一個模子,道德思想全部淪喪,總之中國教育是失敗的,不過中國為了分還是要用應試教育的,唉,可憐的中國孩子
⑺ 中國的應試教育什麼時候結束啊
唉,將來做官的大多數都是分數考得高,受益於應試教育的,除非有哪個人良心發現,把教育給改了
⑻ 中國的應試教育究竟還要多久
在目前這種竟爭情況下,應試教育的這種考試選撥人的方法,還是最公平的,
⑼ 中國的應試教育要進行到何時
等到10幾歲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