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延安和他的革命歷史
延安舊稱膚施,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中部,西北邊塞重地。從1937年至1947年,它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
這里保存著很多革命遺跡,再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讓我們一起走進延安,觀瞻遠景近物,縱覽大事小情,感受歷史名城的際會風雲,追尋革命聖地的崢嶸歲月。
延安時期,毛澤東到各個幹部學校給學員作報告,經常是安步當車,不讓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馬列學院作報告,從學院到毛澤東的住地楊家嶺有四五公里,中間還橫著延河水。半路上遇到了學院派來接他的教育處長鄧力群等人。
抗戰初期,大批愛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來到延安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其中相當數量的人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新黨員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各不相同,目的和動機也不盡相同,導致黨內存在著諸多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對於他們的教育,他們自身的修養和鍛煉,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劉少奇對黨員幹部的作風和修養非常重視。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為爭待遇、爭個人榮譽而糾纏不休的人。
劉少奇滿懷感觸地說,所謂大公無私、秉公、奉公等等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考慮和處理問題時,不要把個人的利益摻雜進去,不要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擺在第一位。
(1)從延安走出中國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延安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
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府,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朴,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
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誇誇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B. 在中國近代史中延安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據地,勤勞勇敢的老區人民用生命和鮮血哺育了中國革命;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後方,在物資極其短缺的情況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聖地。毛主席關於中國革命的政治路線問題、軍事問題、黨建問題、哲學問題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寫的。在這里,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就是在延安實現的。
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2)從延安走出中國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原因在於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社會性質變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精神
C. 回延安多長時間能背過
兩三天的樣子。
《回延安》是一首採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賀敬之。現代著名革命詩人、劇作家。1924年生,山東嶧縣(今山東棗庄台兒庄人)人。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7歲入黨。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1945年,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這是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動地表現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深刻的主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和戲劇家協會理事、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等職務。建國後,寫了《回延安》《放聲歌唱》《三門峽歌》《十月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詩篇。詩集有《並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回延安》已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下、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以及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課。
D. 延安時期是哪段時間
延安時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陝北的13年,具體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起縣),落戶「陝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在陝北吳堡縣東渡黃河,迎接革命勝利的曙光這近13年時間。
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4)從延安走出中國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弘揚延安精神就必須始終堅持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精神起家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的。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強調全黨同志要艱苦奮斗。
2002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再次號召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經過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艱苦奮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中國仍處於並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沒有不繼續艱苦奮斗的理由,即使以後發展起來、富強起來了,我們仍然不能丟掉艱苦奮斗的精神。
E. 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詳細歷史
黨中央在延安13年(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詳細歷史如下:
一、中共中央長徵到陝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達吳旗鎮——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1、抵達陝北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由鄂豫陝蘇區先期長徵到達陝北,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1935年10月19日到達吳旗鎮,進入了西北根據地。毛主席用湖南一句土語:「不是這塊地方,我們下不了地」,來形容西北根據地的重大政治意義。
11月初,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在甘泉縣同紅十五軍團會師。11月20日至24日,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進行了直羅鎮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一個師又一個團。
2、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發表在法國出版的《救國報》上,傳到國內後,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到達陝甘根據地的中心瓦窯堡(今子長縣城),1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提出中國共產黨願同「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聯合起來。
瓦窯堡會議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開的第一個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
3、推動西北抗日大聯合的實現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西北大會師,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件。
在領導紅軍進行東征和西征,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同時,黨中央大力開展了對張學良、楊虎城的統一戰線工作。
二、延安歲月(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
1、做好充分准備,迎接全面抗戰的到來
西安事變發生幾天後,駐延安的東北軍向西安一帶集中。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由紅軍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機關隨即於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遷到延安。從此,延安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心,照耀中華民族前程的燈塔。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處於最危急的時刻。
2、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爭取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七月七日盧溝橋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中國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的方針,克服敵後抗戰最嚴重的困難。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治指導中心、抗戰大本營和戰略總後方。
3、爭取和平民主,准備自衛戰爭,並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
三、轉戰陝北(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渡過黃河、前往華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軍隊以延安為目標發起了攻擊。1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帶領紅軍乘車東駛,踏上了轉戰陝北的征程。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東渡黃河,前往華北。4月22日,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5)從延安走出中國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延安十三年的發展
中央、毛主席在陝北一連13個春秋。延安是總後方、是司令部。由於他們的英明領導,我黨我軍在各個主要方面,均取得迅速發展。到解放戰爭開始的1946年7月,有如下大的發展:
一、從陝甘寧一個根據地,發展了18個,成為19個根據地。
二、南方各個根據地的紅軍,相繼陸續到達陝北,他們和西北紅軍共計也只是四五萬人馬的武裝力量,發展到了120萬小米加步槍式的人民軍隊。
三、共產黨員隊伍,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危害,把白區黨也搞光了。當時地方黨員和紅軍黨員,共計4萬左右,到七大時,已經發展到121萬。
四、解放區的人口,由陝甘寧原有的150萬人,發展到1億人。
五、解放區由原陝甘寧根據地僅有的13萬平方公里,發展到100萬平方公里。
以上五個數字,可以說明這是我們建黨以來,凝聚起最大的基本力量,是中國革命最光榮最得力的時期。
F. 關於延安
延安是中華民族的聖地,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是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漢以後,延安曾是歷代郡、州、道、府的所在地,自古是陝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文物遺址多達5808處,其中古文化遺址2956處,古墓葬491處,石窟177處,石刻藝術1344處,古建築180處。被譽為「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的陵寢地——黃帝陵雄偉、庄嚴、肅穆、古樸,已成為國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民族聖地。壺口大瀑布,猶如母親河怦然跳動的心臟,那咆哮的驚濤聲,永往直前,百折不回,體現中華民族生命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博大胸懷。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有革命文物140多處,其中5處是國家級保護文物。這些革命舊址和紀念館集中展示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延安,也是享譽世界的黃土風情文化之鄉,以安塞腰鼓為主的胸鼓、扇鼓、鼓、豬鼓等被稱為「中國民族藝術之魂」。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毛麻綉等民間工藝品頗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鐵路、航空、公路主體交通網路已為延安旅遊鋪就一條通暢的大道。方便的交通、完善的設施、聖地的魅力、純朴的民風,為延安旅遊拓展了新的天地。
主要景點介紹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盪渾朴,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 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有綠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 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 千餘年。諺雲:『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廟院里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里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保護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並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設施。每年來此參觀游覽,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壺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之中,河西屬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是我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兩岸,蒼山挾持,萬里黃河至此,河床由300多米寬突然收縮到50多米,浩淼的黃河水驟然收成一束,從30多米落差的黃河壺口飛流直下,奔泄於十里龍槽。因其形狀似一把壺的口子,故而得名。壺口瀑布氣勢壯觀,周圍自然景觀奇特,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值50元人民幣的畫面上那翻江倒海,奔騰跌泄,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就是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有許多奇特景觀。煙從水底生,船 在旱地行,未霧彩虹舞,晴空雨蒙蒙。瀑布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水底冒出滾滾濃煙,十數里外便可望見。升騰而起的水霧,經陽光折射因不同角度而形成各種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戲水;有時呈綵帶橫貫水中,猶虹橋卧波;有時在籠煙騰霧中出現錦團彩簇,瞬間萬變,飄忽不定,奇詭迷離。水底懸流激盪,發出巨大聲響如轟天驚雷,聲傳數十里。壺口瀑布隨著季節變化而呈現出不同景色。春季,冰地解凍,冰凌拋落,如山崩地裂,似炮轟雷鳴。夏秋季節,雨水頗多,洪水洶涌,濁浪排空,瀑布寬達百米,方圓數十里水氣遮 ,氣熱磅礴。冬季,冰封雪凍,瀑布掛滿冰凌,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壺口附近的衣錦村傳說為大禹娶妻成家的地方。大禹治水從疏通壺口開始,劈孟門、鑿龍門,曾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現存有大禹遺址。另有孟門山、黃河大橋可參觀游覽。
在延安城南延河對岸嘉嶺山上,寶塔始建於唐,樓閣式磚塔, 呈八角形,高44米,共9層。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現已建成寶塔山公園。
屹立於延安城北,隔延河與寶塔山、鳳凰山鼎立相望。山下有萬佛洞為主的石刻文物,山上曾是解放日社、新華社、新廣播電台等新聞機構所在地。在建有「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登臨時曾寫道「金明阻西嶺,清涼峙其東,延水正中出,一郡兩雄城。」說明他的雄偉和壯麗。抗日戰爭時期,新華總社,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日報社等多家機構都設立在此。山上有唐、宋時期雕鑿的石窟寺萬佛洞,有數以萬計的大小佛像,菩薩,力士等石刻,有歷代文人摩崖題刻50多處的詩灣。此外還有月兒井,琵琶橋等古跡。
G. 紅軍在延安多少年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後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只不過說紅軍有點片面,因為從1937年國共合作後紅軍就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