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畲族有多少人口
畲族,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
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與雜居特點
❷ 全國約有畲族人多少人
據景寧畲族自治縣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常住總人口153011人。其中:按民族分,漢族136505人,蒙古族8人,回族9人,苗族10人,彝族5人、壯族7人、布依族13人、滿族3人、侗族58人、土家族7人、哈尼族22人、低族20人、畲族16144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15.86:100。
按年齡結構分:0-9歲有16483人:10-19歲有21663人;20-29歲有29769人:30-39歲有30930人;40-49歲有20766人;50-59歲有12024人;60-69歲有11984人;70-79歲有7540人:80-89歲有1743人:90歲以上109人。按教育程度分:小學66820人,初中43408人,中專3730人,大學2082人,大學本科349人,研究生7人。按行業分(2000年人口普查按總人口的10.07%長表抽樣所得),從事農、林、牧、漁的有6079人,採掘業的21人,製造業512人,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98人,建築業174人,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3人,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283人,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622人,金融、保險業34人,房地產業9人,社會服務業188人,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113人,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視業208人,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1人,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230人,其它行業22人。
行政村:273個 自然村:1386個
❸ 畲族現在的人口是多少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畲族總人口為70.96萬人,此前10年(1999—2000)平均年增長率為1.08%,此後大概也差不多。以此類推至今約增長了10萬餘人,人口總數約80萬。
❹ 畲族人口不只二百萬為啥說70萬
我國畲族總人口708651人(2010年),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福建省有375193餘人,占畲族總人口52.87%,數量位居中國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寧德、龍岩等地區的十一個縣市內;浙江省有170993人,佔全國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溫州、麗水、金華三個地區的十多個縣內;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鷹潭龍虎山、鉛山、貴溪、吉安、永豐、全南、武寧、資溪、興國等縣,人口約76500餘人;貴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縣、凱里市、福泉市和都勻市;廣東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饒平、河源、海豐、大埔、增城、惠陽、博羅等14個縣市內;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寧國縣,人口約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東、汝城、炎陵等縣,人數為2891人。
❺ 中國民族人口排名
中國民族人口排名漢族:1220844520人,壯族:16926381人,回族:10586087人,滿族:10387958人,維吾爾族:10069346人,苗族:9426007人,彝族:8714393人,土家族:8353912人,藏族:6282187人。
蒙古族:5981840人,侗族:2879974人,布依族:2870034人,瑤族:2796003人,白族:1933510人,朝鮮族:1830929人,哈尼族:1660932人,黎族:1463064人,哈薩克族:1462588人,傣族:1261311人,畲族:708651人。
中國民族分布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❻ 中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分別有多少人口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三個少數民族分布為壯族、回族和滿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為壯族16926381人,回族10586087人,滿族10387958人,維吾爾族10069346人,苗族9426007人,彝族8714393人,土家族8353912人,藏族6282187人,蒙古族5981840人,侗族2879974人,布依族2870034人。
瑤族2796003人、白族1933510人、朝鮮族1830929人、哈尼族1660932人、黎族1463064人、哈薩克族1462588人、傣族1261311人、畲族708651人、傈僳族702839人、東鄉族621500人、仡佬族550746人、拉祜族485966人、佤族429709人、水族411847人、納西族326295人。
羌族309576人、土族289565人、仫佬族216257人、錫伯族190481人、柯爾克孜族186708人、景頗族147828人、達斡爾族131992人、撒拉族130607人、布朗族119639人、毛南族101192人、塔吉克族51069人、普米族42861人、阿昌族39555人、怒族37523人。
鄂溫克族30875人、京族28199人、基諾族20,899人、德昂族20556人、保安族20074人、俄羅斯族15393人、裕固族14378人、烏孜別克族10569人、門巴族10561人、鄂倫春族8659人、獨龍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爾族3556人。
❼ 畲族一共有多少人,2019
畲族的人口數量是:
708651人。
畲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
❽ 畲族在哪些省有
浙江省18個畲族鄉(鎮)是:麗水市老竹畲族鎮、麗新畲族鄉,雲和縣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遂昌縣三仁畲族鄉,龍泉市竹垟畲族鄉,松陽縣板橋畲族鄉,蒼南縣鳳陽畲族鄉、岱嶺畲族鄉,泰順縣司前畲族鎮、竹里畲族鄉,文成縣西坑畲族鎮、周山畲族鄉,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武義縣柳城畲族鎮,蘭溪市水亭畲族鄉,龍游縣沐塵畲族鄉,桐廬縣莪山畲族鄉。18個畲族鄉(鎮)總人口為162568人,其中畲族36368人。
❾ 中國畲族人口大概多少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十幾年過去,這個數字會有所增加。
❿ 畲族現在的人口是多少啊。。
畲族,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 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與雜居特 點。
畲族地區處於中國東南丘陵地帶,山不高但蒼翠,水不闊卻縱橫,氣候濕潤,資源豐富,除品種多而優的水稻和薯類等農作物外,景寧香菇和惠明茶最負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閩、粵、贛交界地區繁衍生息。南宋時期「畲民」的族稱見於史書。畲族自稱「山 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精巧的編織工藝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 手巧的重要標准。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綵帶。綵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綵帶一般長1.3 米,寬0.2 米。圖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柳條紋組成的兩方連圖案;另一種是印染的藍底白花圖案。從內容上來說,有「十三行 」、「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綵帶上綉吉祥祝福等內容的在畲鄉更為流行。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編工藝品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幾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掛聯、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艷的筐、籃等。如鵝形筐, 以鵝身為容體,以回首的曲頸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為羽毛,栩栩如生,美觀實用。許多竹編工藝品已遠銷海外,深受人們的青睞。竹編中堪稱畲族一絕的是斗笠。其竹篾細若發絲,一頂斗笠的上層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條之多。從斗笠的外緣看,有兩條邊和三條邊兩種 。從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屋檐、雲 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紋。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編織而成,既精緻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奪目。畲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 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 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 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 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 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鬨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 。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 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 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娘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 紅布袋,象徵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 規矩在畲鄉仍在沿襲。
風格獨特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 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 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 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 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 0 多厘米長、3 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 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鳳冠。關於鳳凰裝有個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 。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 「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 馬」、竹林競技等。
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進攻時多用拳肘,防守時常用前臂和掌。講究以肘護肋,步伐穩健,動作緊湊 ,進退靈活,具有「下如鐵釘,上如車輪,手如輾盤, 眼如銅鈴」的特點。畲拳中有點穴絕招,一旦被點中穴 位,便動彈不得。在拳鄉福建羅源縣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拳術。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學齡兒童,不論男女都有練拳習武的愛好。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數十種之多。練功的方法很特別,如練鐵砂掌之前,先砍一節粗壯的竹筒,內裝一條毒蛇,蛇腐爛後,練武者將手伸進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癢難忍,急需插入米糠、穀子或 沙子及鐵砂中磨擦,久之則皮肉堅硬。
棍術籠統地來說,連「柱杖」、鋤頭、扁擔等生產工具都是習武器械。「盤柴槌」(即打柴棍)是棍術的一種,有長短之分。長的3.6 米左右,短的也有2.3 米。其招式有7步、9 步、猴子翻身、雙頭槌、3 步 跳、4 步半、天觀地測等。
登山活動多於春秋兩季的節日舉行。男女老少都參 加,各擇其路,先至頂峰者為勝。竹林競枝中以爬竹竿 和射箭最吸引人。許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 的參賽者還是倒立向上爬,動作敏捷得象猿猴一般。射 箭要比賽射飛行中的斑鳩,百步穿楊已不在話下。
「打尺寸」的玩法是,一人站在直徑約2 米的圓圈內,右手持一根30 至40 厘米的棍子(即「尺」), 左手拿一根筷子長的竹條(即「寸」),以「尺」將「 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夥人在「寸」落地前爭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內,圈內的人可再以「尺」將「寸」 擊出,或用手接住。誰使「寸」落地,誰便輸了。此項 活動傳說起源於唐代畲民起義中,赤手撥箭的英雄事跡 。
「操石磉」是推石頭角力。騎「海馬」是在海灘足踩名叫「海馬」的滑溜板飛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