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

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

發布時間:2022-06-18 23:01:02

1. 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於什麼時候

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畜牧業。原始人類通過豢養狩獵所得來的幼崽,儲備以後的肉食食物。而這些動物成年後進行交配可以獲得新的幼崽,即新的食物。因此,肉食食物來源變得穩定,有時還有富餘。於是人類開始馴養野牛、野豬等牲畜。與此同時,人們發現這些家畜還可以作為役畜來使用,畜牧業就此產生。據考古學家考證,原始畜牧業的飼養對象主要是豬。

世界農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即原始農業。而中國大約早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當時的農業生產活動完全依賴於自然環境,採用粗放簡單的刀耕火種(指將一塊林地用石刀、石斧砍光,然後焚燒繼而播種)為耕作方式,生產工具(石器、棍棒等)簡陋,集體生產。刀耕火種通過樹木焚燒後的灰燼做肥料,一塊地一般在播種兩三年後失去肥力。於是,開始重新選擇林地進行焚燒播種,農學史上稱為「游耕」。舊石器時代的採集經濟也是原始經濟的一種,此後原始農業由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

原始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結束了人類作為食物採集者的局面,向食物的生產者轉變,並且推動了生產工具的改造和創新,生產工具由打磨石器向磨製石器過渡。於是生產力提高,生產剩餘產生萌芽,促進了社會手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同時,隨著農業村落的出現,人類結束了居無定所的生活,開始定居。

2. 中國農業起源於什麼時候

正是尋求各種可食植物的努力,促使人類逐漸獲得了對各種可食植物和許多不可食植物的種種經驗和知識,慢慢地,隨著人類植物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原始的農業誕生了。
人們普遍認為,原始農業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不過1萬年的歷史。從人類的整個歷史來看,1萬年前已經是距現代很近的事了。
人們當初是怎樣開始馴化野生植物、學會栽培的呢。由於遺留下來的古代資料比較少,我們現在了解的還很不夠,根據已有資料顯示,原始人類進行植物馴化活動主要是從採集食用種子(包括植物的根莖等)開始的。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中,還保存著原始的氏族社會採集經濟的痕跡——人們在他們的居室內發現了陶罐盛裝的粟粒,並且還有窖藏的粟堆。這清楚地證明,遠在6000年以前,我們祖先的生活便離不開穀物了。
應該承認,人們通過播種和栽培植物來保證獲得大量食物,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這以前,男人們四齣去捕魚打獵,以作為人們食物的來源。但是,僅僅靠漁獵獲得食物並不是那麼可靠的,為了不餓肚子,女人們就在居住點附近尋找一些可以充飢的東西作為補充。她們從草叢中搜集種子,從樹上採集果實,還從土壤里挖掘可以吃的根、塊莖和球莖等。有的時候,人們無意中掉在地上或者因吃不完而埋藏在土裡的植物種子竟然發了芽,並在那裡生長起來。後來,人們終於認識到:如果把種子撒到土壤里,植物就能夠發芽生長,還會產生更多的種子,這樣就可以不必費很多時間跑很遠的路去採集了。
經過了無數代人的觀察和探索,人類關於植物種植的知識終於積累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大約在1萬多年以前,人們便開始有意將一些植物的種子播撒在土壤里,讓它們生長、開花、結果。人們發現,運用這種方法比到處尋找採集既方便、又可靠,於是就產生了「原始種植技術」。到新石器時代,人們終於將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逐步馴化培育成為更符合人類要求的栽培植物,使野草慢慢變成了人們需要的作物,原始農業終於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原始的農業被稱為「刀耕火種農業」,因為那時候人們賴以生產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火。人們用簡陋的石斧之類的原始工具將樹叢砍倒,把枝葉丟棄在地上曬干以後,連同地面的野草一並燒掉,然後在地面上撒上植物種子,或者用石鋤、削尖的木棒之類的工具在地上挖坑播種,任其生長。作物成熟後,人們用石鐮或蚌鐮等工具割下谷穗,再用石磨或石碾加工成可口的食物。後來,人們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耜和石犁等農具,並認識到經過人為耕鋤的土地會明顯改善作物的生長,增加收成,於是,原始農業就發展成為「耕鋤農業」。
在植物中,最早受人們青睞的是一些籽粒好吃又容易保存的禾穀類植物的種子,其中粟就是最早被原始人類馴化的栽培植物之一,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粟粒,除此之外,我國的考古學家還在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安徽、河南、雲南等地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其年代距今都在4000~7000年之間。類似的發現在國外也有很多報道,可見,在六七千年以前,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些禾穀類植物已經是非常熟悉了。

3. 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多少年左右的什麼時代早期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3)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基本特性:

① 整體性。

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的整體。如在一定的水、熱條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 地域性。

由於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其運動特點,以及由於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和地質地貌變化,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水、熱條件各不相同。

③ 可更新性。

與礦產資源隨開發利用而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環的。主要表現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復,生物體的不斷死亡與繁衍,水分的循環補給,氣候條件的季節性變化等。

④ 可培育性。

人類雖不能創造自然資源,但可以採取各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它的形態和性質。如通過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優良的生物品種等,進一步發揮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

⑤ 數量的有限性和潛力的無限性。

地球上土地的面積、水的數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等,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4. 中國原始農業起源的標志是什麼

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以及聚落、磨製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採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使用石器工具從事簡單活動的農業。系由採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

其特徵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採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志是稻穀和陶器的出現。

(4)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原始農業基本特徵有:

①生產工具簡單落後,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採用刀耕火種;

③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於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

出土的農具配套成龍,從砍伐林木、清理場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鬆土或翻土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鐮,到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石磨棒,一應俱全,製作精緻。主要作物是俗稱穀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窖藏的粟。

采獵業是當時僅次於種植業的生產部門。人們使用弓箭、魚鏢、網罟等工具進行漁獵,並採集朴樹籽胡桃等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養畜業也有一定發展,飼養的禽畜有豬、狗和雞,可能還有黃牛。與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相適應,人們過著相對定居生活,其標志就是農業聚落遺址的出現。

5. 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從公元前1萬年起,冰河開始大面積融化,退出了北歐的大部分土地。與此同時,古老的東方開始了它最初的農業生產,在隨後的幾千年中,農耕文化從東方擴展到歐洲。在公元前4000年時,農業變革傳到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不列顛各島嶼,由於農耕文化的出現,石器時代的狩獵者那種整日與野獸為伍的生活方式逐漸被這種比較穩定卻不太自由的生活方式取代。

隨著農耕文化時代的到來,打制燧石的技術有了明顯的改進,人類學會了磨製石斧。耕種者這時可以開墾大片森林,使之變成田地。這種革新非常重要,是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從打制石器向磨製石器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6. 我國最早的農業出現在哪個社會歷史時期

新石器時代
中國的早期農業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區發生。在中原地區,它大體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時,基本上與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相始終,後期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各地原始農業遺址發現了不少石斧、石錛,表明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實行過「砍倒燒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為質材的鋤、鏟、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現相當早,尤以使用耒耜為特色,表明中國較早由遷徙的刀耕農業轉為定居的鋤耕農業。這與中國在平坦疏鬆而森林較少的黃土地區和江河兩岸的沖積平原發展農業有關。但無論是較早的洞穴遺址、山前遺址或稍後的江河兩岸階地和台地遺址,都不屬於在大河泛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灌溉農業。 中國大多數地區的原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南方多種稻,北方多種粟黍;家畜飼養處於次要的輔助地位,一般以養豬為主;採集和漁獵仍是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形成農牧采獵相結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養馬牛羊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較晚。這種情況以及古史傳說都表明:中國是從採集經濟直接進入農業經濟,其間沒有經歷畜牧業經濟階段。

7. 中國農業起源、發展史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

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

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

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

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僅供參考。

8. 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多少年左右的什麼早期

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

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

(8)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農業傳說:

據《拾遺記》記載: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

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里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就是解決了。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嘗,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稻、黍、稷、麥、菽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9. 我國原始農業起源於何時

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犁、保守性和排他性,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並緩慢發展,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牛耕出現與使用。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系,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閉關鎖國政策下,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明清之際;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在古代社會經濟中。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是以家庭為單位、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而城市

閱讀全文

與中國原始農業在起源於哪個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注冊足球球員有多少人 瀏覽:678
三國時印度叫什麼名字 瀏覽:875
越南人為什麼被稱為船佬 瀏覽:89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