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古代騎兵大概有多少

中國古代騎兵大概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9 10:32:49

❶ 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的騎兵數量最多、最強,最有戰鬥力

我認為應該是南北朝時期,首先,蒙古的騎兵不應該是最多的,因為,蒙古人口並不算多,而成吉思汗是一貫的殺降原則,攻下哪裡,就屠城,所以軍隊就不太可能有更多的人員補充,所以我覺得蒙古騎兵應該是處於一個穩定的數量,但不是最多的。而南北朝時期,十幾個國家並起,當時東晉偏安於南方,所以北方成為了大混亂時代,當時的國家大部分都分布在北方,而北方一是人口眾多,二是更擅長騎兵作戰,比如鮮卑慕容家族,後秦姚萇,胡夏的赫連勃勃,幾乎都是用騎兵作戰的,而且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騎兵在廝殺,所以我認為南北朝時期騎兵最多。至於最強,我認為也是南北朝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騎兵將領,像之前提到的慕容恪,姚萇,赫連勃勃等。特別是南朝梁大將陳慶之,率領的白袍軍從無敗績,而且一貫是以少勝多,七千對七萬,三千對二十萬,七千對百萬!!!而且都是騎兵對騎兵!所以,我認為陳慶之的騎兵無疑是最強大的

❷ 中國古代有哪些騎兵 、

三國馬騰的西涼騎兵,蒙古的騎兵,魏虎豹騎,明關寧鐵騎,清八旗鐵騎,宋岳家軍,戰國趙胡騎,唐玄甲軍。

❸ 求中國古代的騎兵資料,詳細介紹。

中國騎兵

中國是有重騎兵的,從漢代以後,各朝都有重騎兵,只不過在軍中所佔比例不同。當然,如果按史書上把重騎兵定義為人馬都披甲,那倒是數量有限,但僅就騎兵本身的護甲來看,超過10公斤的好像並不少,這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沒有發展出整體式防護裝備(除了明光鎧)。

秦朝時,騎兵所佔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迴、斷糧、追擊等任務,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 ,減輕了其重量 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斗。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

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中,西楚霸王項羽超前的戰術意識和對騎兵的運用使人們漸漸重視到了騎兵在戰爭中的地位,項羽的騎兵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幾次險些殲滅劉邦的軍隊,為此劉邦專設了一隻精銳騎兵部隊--郎中騎兵,並專門設置了統帥騎兵的將領。但戰車仍佔有一定地位,雖然其作用日益縮減,當時還是把戰車列於主戰兵種之一。

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面與步兵區別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只有厚墊)和馬鐙,只有一部分騎兵披甲(佔8%)。

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漢匈之間發生好幾次重大戰役,每場動員騎兵都常近二十萬騎。當時的戰車已經只用於保障營地安全或後勤運輸,而騎兵已成為部隊的主力,並裝備了相應的騎兵裝備,高鞍的產生能更好的發揮騎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於奴隸社會時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裝備,同時由於步兵的負荷重量問題,為執行不同的任務需組建相應的步兵作戰單位 ,裝備的兵器也要求多樣化。

由於軍隊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種,同一兵種還有裝備不同的作戰單位,指揮人員要在戰斗中根據敵軍的長短處及地形的變化來部署不同兵種的部隊,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長短結合,相互支持,藉以發揮兵器的最大威力。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注里講為:方陣、圓陣、牡陣(還有個與牡相對應的不會讀)、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

李陵以步對騎的戰斗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制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面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僕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面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里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 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復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只能使用手張弩。 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 短柄兵器 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制,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系,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面,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面貌出現,與五胡亂華時的那些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有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就與豪強世族聯合起來,自然門閥部曲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制度也就結合起來,自然又促使軍隊的核心發生變化,終於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斗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盡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我以為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門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

中國騎兵發展史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我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游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所以我們的騎兵談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1.戰國時代:(含秦代)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里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余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並斬殺了近30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2.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游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Q(Em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3.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伙)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4.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5.宋、遼、西夏、金時代。
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
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西北的產馬地區,基本掉失,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真是好可憐)宋朝喜歡擺陣勢,所以騎兵也多半布置在陣中,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反騎後布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防禦敵軍騎兵的陣勢。個人認為這到是與歐洲早年的騎兵運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 h|E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
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岳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6.蒙古時代:
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了!還不知道打到哪呢!)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里。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准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只不過要他們去潮濕,炎熱的地方就不行了。如東南亞雨林中。)
7.明清及以後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火力准備?)繼以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法。(和拿破崙時代的戰法像吧?)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只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歷史,只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

項羽在中國騎兵發展史上的作用
秦末楚漢時代的起義軍領袖項羽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騎兵的高速沖擊力打閃擊戰的人,在無馬鐙的時代項羽就想到了後世騎兵戰術主流的突擊戰術,這在軍史上是相當超前的,用騎兵突擊打亂敵軍陣腳,步兵緊跟騎兵的步伐殲滅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於項羽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騎兵給劉邦造成了多次慘烈的打擊,才使劉邦認識到騎兵的力量並下定決心組建騎兵部隊,盡管這第一隻騎兵部隊的主帥灌嬰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但戰術上依然是在模仿項羽的騎兵戰術。這也間接性的為後世漢帝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打下了基礎。

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超級騎兵,蒙古怯薛軍和虎豹騎能排第幾

冷兵器時代,就是騎兵的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來去如風,對步兵有著天然的壓制優勢;但是養一支騎兵隊伍,實在太難了;如果是游牧民族還好,每個成年男人都是一個合格的騎兵,但是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養騎兵無異於燒銀子了。

但是再難也要養啊,不然如何打潰北方的游牧民族?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李牧的;來看看中華史上的八支超級騎兵吧:

TOP、8 明末關寧鐵騎


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逐漸進入中原,經過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混戰,到了隋唐時期,騎兵的發展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高峰。在這個時代,重甲騎兵一度成為主流。所謂重甲騎兵,又稱甲騎具裝,騎兵和戰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唐繼承了南北朝的傳統,在軍隊中,重甲騎兵依然佔了很大比重。

❺ 請教歷史咖,古代一萬軍隊,步兵和騎兵各有多少,後勤人員有多少,將軍大概是什麼職位

這個是沒有固定情況的。尤其是像中國古代這種,文官治國,軍事科學匱乏,軍隊組建尤其不正規。

你這一萬人如果都是甲兵的話,就是一支相當驚人的軍隊。岳飛北伐前兵強馬壯,也就1w5的戰兵,帶了5000多伙夫。但是他這支部隊披甲率也就50%,而且很多都是皮甲。岳飛的騎兵也就1000多人。
這么一算的話,岳飛北伐前手上的甲兵,也就8000多。
後來岳飛發動北伐,金人組建的漢人偽軍望風披靡,岳飛收編他們的戰兵,繳獲他們的鎧甲和戰馬,組建了一支10萬人的大軍,其中2W多的騎兵。岳飛的親兵背嵬軍就有8000人,全部都是披甲的正規騎兵。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年李世民帶3000玄甲鐵騎,就可以橫掃天下,在虎牢關大破寇建德的50萬農痞大軍。而岳飛手上有十萬戰兵,這實力已經是強到恐怖了。所以才能正面徹底粉碎金軍主力,威震天下,連被抓到東北壓寨的宗室女人都知道「岳帥之名,如雷貫耳」!後來被放回來的俘虜上朝時都請求能見岳帥一面,得知岳飛已經被處決時,當場失聲痛哭。

以上就是中國中世紀時較高規格的野戰軍的編制情況。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都是達不到這水平的,所以我在前面才會說,一萬甲兵就是相當驚人了。清朝後來征服新疆時的清准百年戰爭,兩萬戰兵就已經是大軍出陣了。後來被准噶爾軍伏擊,清軍挖壕溝列車營固守,且戰且退最後子彈打光後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北京,朝野震動。

==========================================

所以綜上所述,1萬人只是農兵的話,那根本就是個屁,不在討論范圍之內。而如果是一萬職業軍人組成的野戰軍的話,其司令至少在提督級別以上,如清准戰爭時率領偏師的四川提督岳鍾琪,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而統帥2、3支這種部隊的人,則至少是總督級別以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

而事實上,真正帶野戰軍出陣的話,那個所謂的提督,並不是普通的提督,總督也不是普通的總督,他們都是有其他身份的。比如說年羹堯是總督,同時也是太保,他的真實身份至少接近現在的中央常委。

❻ 在中國古代可以養100萬騎兵嗎

100萬的軍隊都不好養,別說是騎兵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數可能會達到,但馬匹就很難實現。騎兵古代相當於野戰部隊,是以速度、出奇制勝的主力軍,並不是多多益善。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
蒙古騎兵為了確保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後面,行軍途中,甚至在戰斗進行過程中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這樣的話,百萬騎兵部隊的馬匹就更難徵集到了。

❼ 古代騎兵兵種,一共有那些

出現過的騎兵種類如下:
輕騎兵,重騎兵,胸甲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龍騎兵,馬木留克,弓騎兵。

輕騎兵: 稱之為輕騎兵也只是相對於重裝騎兵而言,輕騎兵的裝甲覆蓋率也要遠高於輕步兵,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體也都受到有效的裝甲保護。
在大陸戰爭中,輕騎兵的作用相對於其造價來說,要高於重裝騎兵。輕騎兵擁有卓越的換裝性,可以裝備長劍,圓盾,弓箭,弩箭,長斧等武器用以完成各種不同的任務。
輕騎兵的速度是所有常規兵種中最高的,所以他也經常用於斥候部隊、傳令兵、追擊作戰、偷襲行動、偵察兵等等。
像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就是以機動性強的輕騎兵為主的。

重騎兵: 該兵種屬於燒錢的兵種,而且還不好用,單只是身上的盔甲就不好想用什麼樣式的。板甲對刀的抵抗作用不錯,但對弓箭,槍矛的抵擋能力太差;而環甲又很容易被簇細如針的破甲箭所破;鱗甲又太貴,不能大規模裝備,只能裝備一下將領。(弓箭能不能射透重甲呢.法國用5000條重騎士的命為我們證明了.遠不如組合弓的英格蘭長弓都能射穿重甲)
重裝甲騎兵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沖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一般來說裝甲材質的厚度、韌性、強度和覆蓋面積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證騎士能夠承受一般的砍殺和弓箭殺傷。足夠的厚度和面積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犧牲了機動性。蒙古輕騎兵面對人數眾多以重裝甲騎兵為骨乾的西歐騎士團的時候所得到的勝利,就是依靠機動性獲得的。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於近身搏鬥--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這種製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裝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沖鋒,掉過頭來再沖鋒,但是絕對不能停下來肉搏!中國出現重騎兵的時間也是與西歐相仿的南北朝時期,人稱鐵浮屠。不僅人有人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掛,一個騎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戰神鵰像,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牆迎面壓來。
後來金人效仿製造了鎖子馬,幾個重裝甲騎兵用鐵索連成一個作戰單位,更增加了作戰單位的穩定性,但是由於進一步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機動性,最終導致了失敗--甚至是敗給了南宋的輕裝步兵。(此段論點頗有爭議待考)
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很重,西歐比較極端的時代,如果一個騎士從馬上摔下來,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來的。中國和中國周邊的國家,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基本上還是普通披掛裝甲的延伸,倒還是可以憑自己勉強的站立。重裝甲騎兵的戰馬只用來戰斗,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斗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一個騎士如果沒有兩名以上的扈從就會感到生存的不便,連上下馬、換馬、穿盔甲都不能順利完成(不排除某些體力超人的勇士能夠自理,同時他們的馬也是體力超馬的怪種--很多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就是單槍匹馬的重裝甲騎兵……)。
重裝甲騎兵的騎士本身也只用於戰斗。由於這個兵種極為昂貴,一個兵相當於十個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個普通騎兵,很少有君主願意獨自負擔這個軍隊的建設及維持費用。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貴族子弟組建騎士團,平時這些游手好閑的貴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閑的富裕流浪漢冒險家們在各種名目的騎士訓練營進行訓練和比賽,戰時按照階級組成各種名目的騎士團,所有費用自理、扈從自帶、裝備自備,國家只提供必要的糧食,但是酒肉之類一般也要自己准備。這些有錢的騎士們吃肉喝酒,有的是體力,當然戰鬥力也強。不過他們也絕對不是冤大頭,戰爭勝利之後的戰利品歸各自的騎士團所有,國王不會插手。比較極端的時候,就連攻下來的城堡都被視為私產,拒絕國王的重新分配。
中國的重裝甲騎兵和西歐不同,據說是皇帝養著的。但是養著這些騎兵的皇帝也是那種部落皇帝,他的財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樣,並不是得自土地的收獲物,而是戰爭的掠奪,和弱小民族的進貢。這些騎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當時,只要是和皇帝同一個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貴族。
重裝甲騎兵在行軍的時候一般不會裝甲,一方面是騎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盡量的愛惜戰馬,以便能夠在沖鋒的時候獲得最好的效果,也是為了在沖鋒結束後能夠還有足夠的馬力逃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重裝甲騎兵幾乎無法進行奔襲,對於突發的遭遇戰也缺乏反應時間。
用重裝甲騎兵進行奔襲,在距離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則戰馬會完蛋;不能太遠,否則人和馬一起累死;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根本不可能多帶糧食的騎兵會很快飢渴失去戰鬥力;不能上山道、進濕地、進沙漠、進森林、攻堡壘……還能幹什麼?只有偷襲,就好像日本的源義經60 騎兵從後方突破平家上萬人陣地(不過這次戰役的源家騎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騎兵,他們至少可以下馬爬山和穿過叢林)。他們總是需要慢慢地披掛、慢慢地上馬、慢慢得排隊--注意,由於動量太大,難以及時的剎車,沒有良好隊形的重裝甲騎兵會發生嚴重的互相踐踏。如果在他們沒有著裝還處在行軍狀態的時候進行攻擊,他們只有和扈從們一起輕裝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沒什麼組織的輕騎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輕騎兵更加混亂。
重裝甲騎兵根本是一個功能非常單一的兵種,除了沖鋒的輝煌之外,其他的時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裝甲騎兵除了自己帶有充當步兵和輕騎兵作用的扈從以外,還需要相當數量的其他兵種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獨立完成一項綜合的作戰任務--比如戰役。當一支貴族組成的重裝甲騎兵在輜重車隊的運載下,在重步兵(正規軍、僱傭軍、自由農、商人子弟、士族、軍戶等)、輕步兵(奴隸、學徒、農奴、家奴、弱小民族、協從國軍隊等)的保護下,在弓箭手(正規軍、工匠、自由農、獵人、受僱用的游牧民等)的掩護下,在輕騎兵(正規軍、僱傭軍、邊疆守備隊、貧窮貴族子弟、流浪漢、冒險家等)的遠距離偵察保障下,終於抵達戰場的時候,大家應該已經和他們一樣氣喘吁吁了。他們驅趕著其他兵種快速的建立長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種用車運載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陣地、輜重車圍成一圈的內圈陣地,並用弓箭手射住陣腳,用長矛步兵(重步兵)頂住敵人的第一波騷擾進攻。然後,才開始慢慢的裝甲、上馬、排隊。這個時候,大量的輕騎兵必須不斷的對敵人進行接觸攻擊,或者至少是佯裝攻擊,否則敵人如果從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禦體系,比如絆馬索、連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馬坑,那對於重裝甲騎兵來說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慘重損失。當一切准備齊全,偵察的將領要明確的判斷什麼樣的位置有利於沖鋒--並不是所有的敵人陣地都可以進攻,准備的森嚴的、士兵冷靜的、有足夠長矛和弩箭的、已經看起來動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柵欄的、同樣有重裝甲騎兵的……最終,重裝甲騎兵要沖擊的是敵人的薄弱部分,整個陣地的一個薄弱部分被沖垮了,敵人的末日也就快了。重裝甲騎兵排列的隊形一般是橫隊,各個橫隊之間要保持數十個馬身,以保證後面的馬不會因為無法停住而發生「追尾」。這樣一來,要是想鋪開5000重裝甲騎兵,就需要很大的戰場面積。如果攻擊面也就是敵人的薄弱部分長度為500米,那麼就是200名騎士一個橫隊,一共25隊,這個方陣就要500m× 1200m的面積,這種沖鋒如果沒有足夠的重步兵和輕騎兵掩護,側翼就會變成敵人的重裝甲騎兵的進攻目標。重裝甲騎兵基本上是一擊必殺的,沖鋒一次之後,必須用很大的迴旋半徑才能反過來進行掉頭的沖鋒。在運動過程中,減慢速度就是自殺,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轉彎半徑,如果遇到敵人陣地內的各種對付騎兵的障礙物,就會被沖散隊形。一旦有個別的重裝甲騎兵被步兵圍住,就會很容易的被宰殺或俘虜。重裝甲騎兵是不能用來追擊的,他們的戰馬只能用來沖刺,超過一定的距離就會失去體力,他們的動量大不能靈活的轉向,視野小容易遭到伏擊,不夠靈活不能適應肉搏和俘虜敵人。一般的弓箭是無法傷害重裝甲騎兵的,但是,「強弓」、弩箭、英國長弓使用重箭頭、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發射武器還是能夠造成損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夠堅固的精鋼裝甲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如果弓箭手拚命不躲開的話)抵擋普通的弓箭。一般臂力的砍殺不會對重裝甲造成大的破壞,但是裝甲接縫和連接部分會有一定的遭受攻擊破損的幾率;很大力量或者藉助重量迴旋攻擊的狼牙棒、鐵棒、鐵褡褳、鐵錘、重斧頭、重劍、鏜、槊、鞭、鐧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較有效的打擊重裝甲騎士的頭部和胸部--攻擊頭部使之暈眩、攻擊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無效。騎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長的沖擊用的矛槍,以及很長很重的刀、斧。第一次沖鋒使用長矛,回來的時候使用刀、斧。
胸甲騎兵: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胸甲騎兵屬於重騎兵的一種(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 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胸甲騎兵的沿革:自從火器時代到來後,騎兵的鎧甲也在不斷改進,早期的嘗試是加厚,如三十年戰爭中的帝國胸甲騎兵(其實他們裝備的是四分之三甲,把脛甲換成了重靴,而且極度依賴火槍而不願進行沖鋒),為了有效抵擋早期火槍,其盔甲重量達到了有史以來騎兵的最高峰.隨著火槍技術和戰術的不斷改進,人們漸漸意識到盔甲的加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使得騎兵的沖鋒能力大打折扣,於是出現了只保留胸甲和頭盔的騎兵,他們在戰斗中更多地運用手中的劍或軍刀,體現了騎兵的戰術性能特點,於是取代了笨重的穿四分之三甲的騎兵,如三十年戰爭中的瑞典騎兵和英國內戰中的騎兵。此後騎兵胸甲的大體式樣確定了,但頭盔則經常被換成各式各樣的寬邊帽、三角帽。在與火器的較量中盔甲繼續處於下風,許多騎兵放棄了他們的盔甲,但在近戰中胸甲仍保留防護作用,而且「拋光的胸甲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具體看雨果的《悲慘世界》),因此到拿破崙時代,除英國外,各國都保留有胸甲騎兵的建制。法軍胸甲騎兵的英姿,馬鬃盔飾 傳統的蘭色軍服是區別於其他各國的胸甲騎兵的特徵
胸甲的重量我看到的資料說在10-12KG左右,據說並不算重,但是如果不合身的話,隨著馬上的顛簸,簡直要把人的肩膀磨碎。所以一般胸甲騎兵只在閱兵和戰斗時穿上胸甲。
在戰斗中,胸甲騎兵永遠出現在最危險的戰場,向著最頑強的敵人發起最猛烈的沖鋒,他們是那個時代騎兵的象徵和靈魂。
龍騎兵: 這個兵種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義大利戰爭,法國人佔領了皮特蒙德(Piedmont),為了對付隨時可能在後背出現的西班牙人,當時的法軍元帥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槍手跨上馬背,於是就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動步兵。
至於龍騎兵dragoon這個詞的來歷,則有兩種說法:較流行的一種認為,當時該兵種使用的隊旗上畫了一頭火龍,這是從加洛林王朝(或者更早拜占庭帝國就有)開始的傳統,龍騎兵由是得名;另一種認為,當時他們使用的短身管燧發槍(火槍的一種)被稱為火龍,龍騎兵來自這個典故。
驃騎兵: 驃騎兵,16-18世紀盛行於歐洲中部地區的騎兵軍種,以匈牙利最為有名,19世紀中葉後衰落。
最早的驃騎兵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主要武器是馬刀,擅長利用速度突擊對方防線,也執行偵察或搜索等任務,性質上屬於輕騎兵。拿破崙戰爭時期,驃騎兵達於極盛,法國和俄羅斯的驃騎兵也很有名,作戰兇狠、勇猛,身著綉花制服、金色排扣的披風、威風八面,視死如歸。

獵騎兵:獵騎兵,屬輕騎兵之列,盛行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是主要以火槍為裝備的騎兵部隊。
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

槍騎兵: 槍騎兵(Gun Cavalry),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一度流行的騎兵軍種。
最早出現於波蘭,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在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
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馬木留克: 公元十三世紀五十年代前的埃及由阿尤布王朝統治。阿尤布王朝創建於1174年,是由大名鼎鼎的薩拉丁所創立,而阿尤布王朝的馬木留克軍隊也是當年由薩拉丁一手組建的一支勁旅。馬木留克是阿拉伯語「奴隸」的意思。從公元九世紀起,阿巴斯帝國的哈里發就開始從亞細亞和高加索地區購買奴隸,在加以嚴格訓練以後,組建成騎兵部隊,成為哈里發直接指揮的一支精銳部隊。後來這種做法被阿拉伯其它各國的蘇丹所效仿,紛紛組建自己的馬木留克部隊,使之成為國王直接指揮的精銳禁衛軍。馬木留克士兵雖然是奴隸身份,但由於深得主人的器重,不僅待遇優厚,收入頗豐;而且馬木留克將領還往往能夠進入政界的高層擔任職務。薩拉丁組建的馬木留克軍隊是當時阿拉伯世界中一支戰力頗強的雄師。但薩拉丁的子孫們卻一代不如一代,到十三世紀初埃及已淪為阿巴斯帝國的附庸。1250年,阿尤布王朝蘇丹薩利赫病逝,突厥籍馬木留克將領阿依巴克趁機殺掉了年幼的繼承人,並娶了薩利赫的遺孀為妻,在埃及創建了馬木留克政權。他不僅脫離了阿巴斯帝國的控制,還公開於之分庭抗禮。1258年蒙古西征大軍消滅了阿巴斯帝國後,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就成為了當時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馬木留克軍隊的戰力頗強,原因在於兵源和訓練。每年阿拉伯人販子從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草原誘拐或綁架數以萬計的孩童,把他們送到巴格達、大馬士革、和開羅的奴隸市場販賣,而阿拉伯各國的蘇丹們要挑選素質最好的孩子,買下來編入軍事學校,使之成為未來的馬木留克戰士。最受歡迎的馬木留克"原材料」來自高加索的喬治亞和中亞突厥部落,據歷史文獻記載,這個時期喬治亞每年被拐走賣掉的孩童多達兩萬人。高加索山民和中亞突厥人具有粗壯強健的體魄,和好勇鬥狠的性格,是培養馬木留克的上佳材料。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從建立以後的五百年間,他的馬木留克戰士的來源幾乎全出自高加索地區。
馬木留克軍事學校有非常嚴格的訓練體制,學校先讓孩子們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義,並灌輸其對主人的忠誠;並接受系統化的身體和軍事技能訓練,包括熟練使用彎刀、長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基本騎術。箭法尤其受到高度重視,學員們先練習站在地上射箭,然後學習馬上射箭,最後掌握策馬飛馳時的射術。基本軍事技能精熟後,便開始接受戰術訓練,演練實戰中進退迂迴的各種隊形和互相策應的基本戰術。
馬木留克騎兵全部是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鋼絲密織而成的鎖子甲。馬木留克騎兵的盔甲比歐洲騎士的全套行頭輕便很多,但防護效果並不差。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鋒利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馬木留克的強弓射程遠,穿透力強;而坐騎均是世界聞名的阿拉伯純種馬,身高腿長,沖刺速度極其驚人。
馬木留克軍隊的戰術很奇特,打仗時通常是採用先守後攻策略。騎兵們排成整齊的隊形,用強弓一波接一波地齊射進攻的敵軍(他們的箭術都很高超,能夠在相當遠的距離上准確射中敵人);待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陣形開始散亂後,馬木留克騎兵才發起攻擊。這時的馬木留克騎兵會以嚴整的隊形沖向敵陣,在接近敵人時再施放一撥弓箭,然後才沖入敵陣,以長矛或馬刀與敵人格鬥。馬木留克騎兵的刀法也極其出色,他們可以在策馬狂奔時揮刀劈中懸掛在空中的一枚沙果,而阿拉伯特有的彎刀更讓馬木留克騎兵在近戰中勇不可擋。
埃及的馬木留克軍隊在當時的確是一支勁旅。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在中世紀正是依靠了這支精銳的軍隊立於了不敗之地。但五百年後,在公元1798年,馬木留克騎兵被入侵的法國軍隊兩次重創後而覆沒,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也隨之滅亡了,而這支法國遠征軍的統帥就是拿破崙

弓騎兵:騎射的特點
因為馬匹的移動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顛簸, 所以影響騎射的准確度。 騎弓手會趁坐騎四腳離地才放箭, 將影響減至最低。 另一方面, 由於箭有一定的重量, 箭飛行一段短距離後會向下。 因此騎弓手向天空射箭, 一般是箭與地面成四十五度, 讓箭飛行時呈拋物線, 再垂直地擊中目標。
大草原的騎弓手採用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 騎弓手拇指扣著弓弦去拉弦發射弓箭。 大草原的騎弓手通常將弦線拉至胸部才松開弦線, 蒙古的騎弓手更將弦線拉至耳朵發射弓箭。
精湛的騎術
就騎射而言, 騎術與箭術同樣重要。 當騎弓手拉弓射箭時, 雙手不能緊持韁繩控制坐騎, 有些武器也需要雙手使用, 例如蒙古人的套馬桿。 因此騎弓手精於騎術, 甚至懂得不使用韁繩及利用馬鬃駕馭坐騎。 此外,馬有跟隨其他馬匹的天性,即使是敵方馬匹,弓騎手具有兼顧作戰及控制馬匹的能力。
聞名四方的回馬箭(Parthian shot)
騎弓手具備速度與箭術,回馬箭是他們常用的戰術。他們首先詐逃,逃至特定地點後突然轉身放一記回馬箭。這對正在追趕「敗軍」而鬆懈下來的敵人非常有效。回馬箭戰術通常與伏兵互相配合, 威力很大, 能擊退數陪於己的敵人。使用回馬箭擊退敵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在卡雷一役中的帕提亞弓騎手
弓騎手的戰術
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戰術與機動力息息相關弓騎手善用詐逃、突襲、及箭術。他們通常發起遠距離攻擊,然後藉速度撤退得無影無蹤,直至確定己方可以戰勝敵軍才大規模攻擊對手。除此之外,由於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騎手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轉變陣形,包圍敵軍。

❽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騎兵部隊最後各自的歸宿如何

騎兵就是騎馬作戰的軍隊,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出現騎兵的朝代是戰國時期的宋國即胡服騎射,經過漢朝的擊破匈奴,唐朝的大勝突厥,宋朝的岳家軍,明朝的關寧鐵騎,騎兵在古代軍事行動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玄甲軍”是李世民親率的部隊,每戰所向披靡。李世民的玄甲軍作戰時一身玄甲率領一眾騎兵如烏雲壓頂的氣勢逼近敵軍,唐夏虎牢之戰,玄甲軍僅千人與夏軍幾十萬人對峙,斬獲對方六千多人。但是李世民登基後就拆分了玄甲軍,一部分駐守皇宮,稱為禁衛軍,而主要力量就交給了李靖,後來在對突厥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武則天時期,玄甲軍進行大規模的擴充後,戰鬥力也開始下降,繼而又進行了大的調整,最後徹底喪失了戰鬥力,淪為附屬品。

❾ 古代哪些國家可以組織幾十萬騎兵作戰

1.輕騎兵。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蒙古騎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輕騎兵。他將輕騎兵的長途奔襲和騎射能力發揮到極致,建立起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的人類史上最大的國家。2.重騎兵。一般指冷兵器戰爭時期的一種重裝騎馬兵種。該兵種一般人馬均裝備有防護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長矛為主,以強大的沖擊力和優秀的防禦力而著稱。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沖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晉中之窗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晉中之窗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中國騎兵即指中國古代騎兵,是中國軍事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兵種。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晉中之窗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晉中之窗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晉中之窗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游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

中國哪個漢人朝代可以湊齊10萬騎兵

明朝,通過苑馬司培養,戰爭獲取,朝貢獲得,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戰馬數十萬,頂峰時超過一百五十萬,九邊重鎮幾乎都有數千騎兵編制。加上內陸的軍隊,三十萬騎兵都有,只不過集中起來,很耗國力。
唐朝也能湊夠十萬騎兵,甚至更多,只不過多是歸附的游牧民族,純粹的漢人騎兵只有幾萬。
隋朝雖然以步兵和水師為主,十萬騎兵還是有的。
兩漢的騎兵即使漢末北方諸侯都有數萬。
秦朝統一六國後騎兵數量進一步擴大,二十萬都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騎兵大概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2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