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古代冰如何儲藏
在古代確實是有儲存冰的冰窖。按照標准,大概地下4-5米的深度,可以實現溫度保持到0度左右。冰塊足夠大的話,是不容易化的。雖然冰窖保鮮度遠不及我們現在用的冰箱,但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先進了。
冰窖內藏冰多是冬天儲藏,北方冬天氣溫低,利用大自然製冰,然後儲藏到冰窖,供夏天使用。南方就要麻煩得多,在南方冬天不易結冰的地方,想要得到一塊冰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和財力。當年唐玄宗一騎紅塵妃子笑,他為楊貴妃尋來的荔枝就是用冰塊保存的。
清代宮廷里用冰鑒來放冰塊,是用銅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內用鉛或錫隔熱。將冰塊放入冰鑒內,食物放在冰塊中間,既能防暑降溫,又能保存酒肉。當然,因為沒有電,所以在這種冰鑒裡面,冰還是會化的,只是化得比較慢。
戰國時代青銅冰鑒(hàn)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鑒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青銅冰鑒,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發展到清朝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
古代人的冰製品
冰棍的起源是中國,因為老祖宗們一直有吃冰的習慣,《周禮》中記述: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雲: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所謂「凌陰」就是貯冰的地方,可以把冬天取的冰保存到夏天。周朝的貴族常常用冰來招待賓客。
當然了,早期的冷飲製品非常簡單,《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贊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可見飲品中加冰塊也不是什麼現代人的聰明才智了。
到了唐宋時期,冰製品的花樣漸漸多了起來。唐代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宋代出現了冷飲專賣店。南宋詩人楊萬里詩雲:「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北宋汴京的冰店裡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南宋臨安街上賣的有「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劉松年的《鬥茶圖》和,還將出售冷飲場面繪入畫中。
而雄踞北方的蒙古人則把果汁、奶、葯菊、冰塊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名曰「冰酪」,大約與今天的刨冰相近,有詩贊曰「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而且,這不僅僅是冰棍的起源,也是後來冰激凌的源頭。700多年前,元朝皇宮里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後來,馬可·波羅從元朝得到了秘方,傳到了義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B. 古代宮殿真的有冰窖能把冰塊從冬天到夏天儲藏一年嗎
夏日炎炎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降溫的產品,不管是冰箱還是空調,幾乎每一個人家裡都有一兩樣關於降溫的產品。現代人的生活因為這些產品的發明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古代,沒有電和冰箱的情況之下,古人仍然能夠使用冰塊,並且在炎炎夏日還能夠將這些冰塊製成食品用以解暑。但是冰塊的製作和儲存在古代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不僅要解決運輸的問題還要保證在不同溫度之下冰塊仍然能夠使用。
到了宋元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產生吃冰的需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冰飲:甘草湯、木瓜湯、冰雪荔枝膏等等。當時的儲冰技術相較於隋唐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儲冰的冰井也越來越多。元朝時期出現了我國的冷飲,在冷飲當中加入酸奶、酥油、蜂蜜等用以食用。
C. 古代並沒有冰箱,那冰塊又是如何保存的
古人都是在冬天時挑選水質好的河流鑿除一塊塊冰,然後把這些冰裝進容器中放到地窖中儲藏,等夏天炎熱的時候便可以把這些冰拿出來使用。其實古時候的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們當時為了儲存冰塊還專門做了一個容器,也就是現代冰箱的前身。
這樣到了夏季就可以吃到涼涼的冰鎮食品了,可能有人會覺得冰存不到這么久。關於這個疑問,不知道朋友們去山上觀察過雪沒有,即使已經進入春季,山中沒有被太陽照射的地方,雪會融化得極慢,甚至會拖好幾個月才化掉。
暴露在空氣中的雪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存儲在地下的冰呢?由此可見,咱們古人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是不遜色於現代人的。
D. 在古代,冬天凍好的冰塊怎麼保存到夏天的
最早的時候,古代夏天是沒有製冰手段的,只能利用地窖在冬天先把河裡凍起來的冰塊保存起來,然後到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關於具體冷飲歷史已經有答友說了,這里就不再重復去講了。
但饒是如此,冰塊仍有損傷。隨著人們對冰的需求量逐漸增大,越往後世,冰庫的規模越大。到了清朝,光正陽門外的一座冰窖,就可以藏約3600立方米的冰塊,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的住宅樓。
E. 古人是如何儲藏冰塊的
古人有幾種儲藏冰塊的方法:
1、冬天的儲藏其實就是在冬天把冰儲藏起來,然後留到夏天用。古人會在河面上將冰切成一塊一塊的,然後漂浮在水面上,讓它繼續凍,當厚度達到一米或者更高時,人們會把冰塊運到事先挖好的地窖裡面。地窖做好隔熱的措施,然後在每塊冰塊中間放上鋸末等東西,以免凍到一起。地窖的冰一般都會存很滿,這樣冰塊就可以放到夏天用,或者售賣了。
2、在唐宋時期,人們發現了把硝石放到水裡會結冰的現象,這樣古人就可以造冰了。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
(5)中國古代冰存多久擴展閱讀:
在唐代,宮中已有了利用自然水冷降溫的「含涼殿」。此殿傍水而建,殿中安裝了類似水車的機械傳動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以流水轉動扇輪,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形成了「水激扇車,風獵衣襟」的效果;同時在宮殿的四檐裝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頂再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循環往復,激起涼氣。
到了宋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人們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香風陣陣。
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時至今日,這種廳堂中掘井的「土空調」,在江浙皖一帶保存下來的明清古民居中,還常能看到。
F. 古代沒有冰櫃,皇宮貴族夏季使用的冰塊是如何保存的
古代會把冰塊放到8到10米的地下保存。那時候的冰塊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製冰技術,而是修好的地下冰窖。冰窖就類似我們現在的冰箱,可以直接保存冰塊,挖到地下很深這樣就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有使用的冰塊,就像井下的水很涼道理一樣,越往地下的溫度越低,自然儲存冰塊也就不在話下了。
古代人不只會儲存冰塊,還可以一直製造冰塊。那時候他們發現把硝石放在水裡,可以迅速的結冰,然後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保存就可以持續的有冰塊使用了。硝石的化學名是硝酸鉀在溶解的時候,需要迅速吸熱,所以就會結冰。
G. 古人沒有冰箱,怎能把冬天的冰保存到夏天的呢
在唐朝之前,冰塊的主要依靠採集天然冰塊。你有沒有考慮過古人是怎麼在沒有電的情況下,挨過一個又一個酷夏的?可別以為他們靠一句「心靜自然涼」就真能涼快下來。大約在冬至之後,河水冰封,此時便是採集冰塊的最佳時節。人們會將河面上凍結的冰切割成塊,之後運至事前修建好的地窖中。
御醫莫君錫怕皇上喝水太多又生大病,鄭玄注雲,鑒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溫氣。賈公彥也說:冰若有鑒,則冰不消釋,食得停久。作為冰箱的冰鑒,其作用在收藏食物上講,也是不容忽略的。趕緊開了個葯方調治,同時還在寢宮放上二個大冰盤,讓楊廣早晚看著它,據說這是治煩燥的一個法寶。不料想,後宮的妃子們為了引誘皇上,以望行幸,都爭相買冰為盤,結果「京師冰為之踴貴,藏冰之家皆獲千金。」夏冰價值之高,在那時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
他們還會製造冰塊,據說在唐宋時期,當時是沒有冰箱的,都用保溫桶來裝冰棍,直到有一次老媽讓我去山莊裡面買冰,我才知道,再裡面有個山洞,所有冬天鑿的冰都放在裡面,這下全明白了。回去就問老人原因,才知道皇上當時就這么保存的冰。人們甚至發現了把硝石放到水裡會使水結冰的現象,這樣古人就可以製造冰了,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
H. 古代冰窖能保存冰多久
冰鑒、冰窖、挖地道等溫度一般在10度左右,相當於冰箱冷藏室的最高溫度,魚類、肉類一般放5天左右,蛋類放20-30天.
I. 古代的冰窖,是怎麼能保持舊年的冰塊不被融化直到夏天使用的
這一整個夏天我們是絕對離不開冰箱的,冰箱絕對是家裡的標配,冰個水果,弄個冰塊,凍個雪糕什麼絕對是杠杠的。但是在古代沒有冰箱的時候人們是怎麼過夏天的。
古人不但會儲存冰塊,他們還會製造冰塊,據說在唐宋時期,人們甚至發現了把硝石放到水裡會使水結冰的現象,這樣古人就可以製造冰了,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
J. 古代宮殿真的有冰窖可以把冰塊從冬天儲存到夏天嗎原理是什麼
古代宮殿是真的有冰窖就可以把冰塊從冬天儲存到夏天。利用的是冰塊越大散熱越慢這一原理。
一、冰窖的保存方式
古代的宮殿都有一些冰窖,可以把冰從冬天儲存到夏天,實際上在一些普通老百姓家裡也有冰窖,可以把冰塊保存很久。為什麼古代沒有冰箱卻可以保存冰呢?因為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他們會把冰窖開在高坡或者整個宮殿當中相對被陰的地方,在冰窖的敞口處會鋪上很多層的草簾,在冰窖裡面會有很大的空間,並且保存的冰都是一整塊一大塊。這樣子就算冰的外層會融化一部分,但是冰的裡面仍然是保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