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營經濟稅收貢獻究竟有多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經濟發展迅速,目前,非公經濟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0%,稅收比重超過50%,新增就業比重超過90%,在支撐增長、增加稅收、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新近出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由五中全會文件起草組撰寫,是對非公經濟的稅收等經濟貢獻數據的比較官方表述。類似數據的表述,在其他一些官方或半官方重要人物的公開表述中也多次出現。
但是,有人對此數據提出疑問,特別是對非公經濟的稅收貢獻超過50%的說法提出疑問,認為這些數據明顯誇大了非公經濟的作用,「神化了」非公經濟,貶低了國有經濟作用。
由於國家統計部門沒有對民營經濟、非公經濟、私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稅收和就業等上的總體貢獻數據是多少進行專門統計,更未公布相關數據,因此,社會各方往往為此發生爭論。為了進一步搞清事實,我們從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相關具體數據進行採集、分析與推算。分析結果是,民營經濟、非公經濟和私營經濟對整個國家稅收的總體貢獻,不是小於而是明顯大於上述數據反映的貢獻。
先要明確含義
民營經濟或民營企業一詞過去主要是一個社會與民間用詞,中央與國務院的正式文件很少提及,中央與國務院主要使用非公經濟或非公企業一詞。近年來,鑒於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巨大作用,以及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一詞使用的普遍性廣泛性,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與五中全會在使用非公經濟一詞的同時,也正式使用了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一詞。
分析數據時,一定要明確人們日常所說的民營經濟、非公經濟和私營經濟三個不同概念的基本涵義。
否則,將產生許多認識與表述上的歧義。民營是對政府、對國有而言,民營經濟是指除了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之外的其它所有經濟。在統計分析上包括私營經濟、集體經濟、外資經濟和其它非國有的經濟。非公是對公有而言,在統計分析上非公經濟是指除了國有及國有控股、集體及集體控股之外的經濟,包括私營個體經濟、外資經濟和其它非公有經濟。私營經濟,是指自然人控股或私營企業法人控股的經濟,在統計分析上包括全部私營與個體經濟及非公有、非外資的其他經濟。
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一詞雖然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詞彙,但並無明確的法律定義和統計含義。長期以來,以全國工商聯為代表的與民營經濟直接相關的部門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在使用這一詞彙時,明確提出了它的三個范圍與層次的含義一是廣義民營經濟,它指除國有及國有控股之外的所有經濟,包括所有的集體、私營個體與外資經濟。
二是內資民營經濟,它指除了外資經濟的民營經濟,包括集體經濟與私營個體經濟。
三是狹義的民營經濟,它指除集體經濟的所有私營個體經濟。
在明確了上述用詞的含義後,以下數據是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稅務總局的正式、公開的統計數據這基礎,分析上述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在我國稅收上各自的貢獻。
總體稅收貢獻
我們以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的2015年12月稅收月度快報來說明各種經濟成份的稅收貢獻。
由表1可知,201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佔全國稅收的比重分別為31.7%。由此推算出,除國有及國有控股之外的廣義民營經濟佔全國稅收的比重大約為68.3%。
由表1可知,201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佔全國稅收的比重分別為31.7%。由此推算出,除國有及國有控股之外的廣義民營經濟佔全國稅收的比重大約為68.3%。
關於表1中的9種企業稅收數據含義,需要幾點說明:
(1)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佔全國稅收31.7%,其中,沒有進行股份公司改制的國有企業佔比為,其餘的19.8%為進行了股份公司改制的國有控股企業的稅收貢獻。
(2)涉外企業中的國有控股企業稅收。據國家稅務部門有關專業人士介紹,涉外企業中有不少是國有控股企業(如注冊地在香港的華潤集團),佔全部涉外企業稅收的12%,亦即佔全國稅收的2.18%。這類稅收列入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的31.7%之中。
(3)其他企業中的國有控股稅收。據了解,其他企業中大約有一半稅收屬於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如上證所的印花稅收等列入其他企業之中)。
(4)股份企業稅收佔49.7%,這里的股份企業包括國有控股、私營控股和集體控股,其中國有控股稅收構成為:國有及國有控股的31.7%,減去國有企業的11.9%、涉外企業中的國有控股2.18%和其他企業中的國有控股2.4%,共計15.22%。其餘的為私營控股與集體控股稅收貢獻。從實際的總體情況看,在非國有控股的股份企業中,私營法人控股的股份企業可能佔90%以上,集體控股的股份企業可能占以下,由此估計推算,私營控股的股份企業稅收約佔全國稅收的31.5%左右,集體控股的股份企業稅收約佔3%左右。
(5)私營企業稅收。這是指以自然人出資為主的企業,稅收佔9.5%。它不包括以私營法人控股的股份企業。
(6)全部私營經濟,包括私營企業、私營控股的股份企業和個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其它企業中的私營控股,總體稅收貢獻比重大約為51%,已經明顯超過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31.7%。
陳永傑:民營經濟稅收貢獻究竟有多少
由附表2可知,如果將國家稅務總局的9類企業歸類到廣義、內資和狹義民營經濟中,可以看出,廣義民營經濟佔全國稅收68.3%,內資民營經濟佔全國稅收的50.1%,狹義民營經濟佔全國稅收的約51%。歸類到公有與非公經濟,公有經濟佔全國稅收的約,非公有經濟佔全國稅收的約66%。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中,有一部分稅收並非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真正直接創造並提供的稅收。如國內消費稅中,卷煙消費稅和成品油消費稅,是在消費環節由國家直接向卷煙與成品油加稅,由消費者在購買時支付的稅收,企業只是為國家代收。由於卷煙的100%和成品油的90%以上由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壟斷,因此,在稅收統計上這兩類消費稅計入由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上交。2015年,全國消費稅總額為10640.02億元,其中卷煙消費稅為5360.93億元,成品油消費稅為3995.90億元,二者佔全國消費稅總額的88%。又如,證券交易印花稅,年達2556.07億元,同比增長282%。這項稅收是國家向證券交易者直接徵收的,但在統計上絕大部分歸為國有及國有控股項下的稅收。
長期以來,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總額雖然一直在增長,比重卻一直在下降。201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稅收總額同比增長了8.4%,高於全國稅收5.0%的增長速度,佔全國稅收的比重為31.7%,高於年的30.75%水平。這種情況是十多年來少見的。
究其原因,一個主要因素是,成品油消費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大幅度增長。2015年國家兩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2015年成品油消費稅達到3384.12億元,同比增加了1034億元,增長了44%。2015年證券市場交易量成倍增長,證券交易印花稅達到2556.07億元,增加了1886.88億元,增長了282.0%。僅此成品油消費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兩項增加額就達億元,佔2015年全國稅收增加總額6480.41億元的,相當於201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稅收增加總額億元的87%。
B. 全國私營企業或者民營企業的產值佔全國國民收入的有百分多少
2006年,中國民營經濟藍皮書把非公有制的民營經濟創造的社會財富的份額提高到50%,若把外資企業算在內,私營經濟創造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65%
到2010年,中國民營經濟佔全國GDP的3/4,成為中國創造就業和稅收\推
C. 中國民營企業貢獻有多大
遵紀守法,合法勞動,的人民群眾,其實,是社會里;和即使任何無視國家存在的權勢的勢力集團里;亦或生死存亡的挑戰和抉擇中,最安定、最穩定、最肯定的:活人成份。因為,我們遵紀守法的公民,熱愛生活,喜歡,用自己的合法勞動依法獲得公平酬勞,過我們最愛的幸福生活。!
遵紀守法的依法勞動的人民,萬歲!。
國法庄嚴國尊嚴
D. 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國有企業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摘要 充分發揮國企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E. 中國2018年民營經濟佔比多少
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已連續5年超過60%,最高時候達到65.4%;尤其是在製造業領域,目前民間投資的比重已經超過八成,民間投資已經成為投資的主力軍。 從促進產業發展看,民營企業機制靈活、貼近市場,在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技術創新、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力度很大,成效很好。據統計,中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 從吸納就業看,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是就業的主要承載主體。中國全國工商聯統計,城鎮就業中,民營經濟的佔比超過了80%,而新增就業貢獻率超過了90%。 從經濟的貢獻看,截至2017年底,中國民營企業的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了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47美元),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超過了60%。
F. 民營企業對就業的貢獻有多大
民營企業對就業的貢獻率不斷攀升,據媒體報道,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對社會上最大的貢獻是解決了中國80%以上就業人口問題,包括現在也佔到我國GDP一半以上。
民營企業也大量的都是偏體力的勞動力,這些在國企央企是不存在的,體力就業人員的變動本身就很大,比如工廠,餐飲,建築施工(勞務)等等,所以並不是民營企業倒閉,而是要看行業,行業不衰退,民營企業不過就是倒了一批又起來一批,如果行業衰退,這個行業內的就業人員就會被釋放出來,如果此時經濟上行,這些人就會稀釋到其他上升的行業內,如果經濟下行,那才是真的完蛋了。
G.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上佔比大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
二、民營企業貢獻稅收多
民營企業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截至2017年底,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是我國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國的民營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經濟為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7)中國私企為中國貢獻了多少就業擴展閱讀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帶來的挑戰
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轉向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也是生產力向更高水平躍升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擴張速度會放緩,但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給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
二、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挑戰
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中風險積聚,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明顯抬頭,導致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我國經濟和市場預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民營企業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主體,其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5%。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一些民營出口企業必然會受到影響。
三、完善企業制度的挑戰
當前,我國相當大比例的民營企業是自然人企業或家族企業,一些企業管理不健全、制度不規范。這限制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不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一些企業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規范、不穩健甚至不合規合法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