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前的康國是現在哪裡,烏茲別克是中國的還國外的
現在在烏茲別克 的 撒馬爾罕,現在不屬於中國境內,蘇聯時期是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15個國家之一,蘇聯解體後獨立,唐朝時期康居國大量東遷到大唐,中國的康姓有可能就是康居國流傳過來的。
B. 康居是西域36國之一,那康居能算進漢朝版圖里嗎
不算。
康居國「去長安萬二千里」,西漢時臣服於匈奴和大月氏。東漢時期,康居國是西域大國,領地廣袤,人口眾多。南北朝時期,嚈噠勢力崛起,康居相對衰弱。嚈噠人西遷後,康居國就不復存在了。
C. 中國歷史上有個匈奴國,最後消失了,到哪兒去了呢
匈奴從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前就雄踞北方草原了,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之前中原都一直被動防禦,直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把匈奴打的分崩離析;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確強悍,雖然被中國打跑了,但經歷了在南俄羅斯大草原的休養生息之後,又日漸強大起來,匈奴帝國征服了北歐東歐,著名的阿提拉大單於把羅馬帝國打的一敗塗地,當時歐洲稱呼他為「上帝之鞭」。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發動了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D. 康居國的介紹
康居國「去長安萬二千里」,跟當時的大月氏屬於同種。東漢時期,康居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領地很大。南北朝時期,嚈噠勢力崛起,康居相對衰弱。嚈噠人西遷後,康居國就不復存在了。
E. 中國古代康居國是現在地理上的什麼地方
在安息東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國家是康居。古西域國名。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卑闐城。北部是游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南部城市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與大月氏同是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Kirgiz)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
F. 西漢同匈奴的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時的康居現在是什麼地方
康居(kāng qú)發音同「康渠」。在安息東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國家是康居。古西域國名。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卑闐城。北部是游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南部城市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與大月氏同是土耳其系的游牧民族。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康居國又稱康國,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公元658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康居國王為都督。康國為昭武九國之首(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火尋國,伐地國,史國),在這些國家中,康國最大,又是諸國的宗主,康國內附,其他諸國也就相隨內附唐朝。國土包涵今新疆北境和中亞地方,巴爾喀什湖附近,故都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東北部。
《中華網路全書》「康國」注釋,康國,為古中亞之地名。即今蘇維埃聯邦烏茲別克共和國之城市撒馬爾干。距塔錫干約二百七十五公里,位於肥沃之齊拉夫尚河谷地之間。
康國,我古史乘早有記載,隋書卷八十三雲:「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恆故也。然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氐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支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北史卷九十七同)唐初,康國曾遣使多次朝貢。自西元七世紀初,大食國勃興,八世紀初,翁米亞王朝之悍將屈底波.賓.穆斯林席捲中亞,西域昭武九姓諸國遂稱臣於大食。冊府元龜卷九九九雲:「開元七年(七一九)二月庚午康國王烏勒伽遣使上表曰:……臣種族及諸胡國,舊來赤心向大國,不曾反叛,亦不侵損大國……。三十五年來,每共大食賊斗戰。……經今六年,被大食元率將異密屈底波領眾軍兵來此,共臣等斗戰。臣等大破賊徒。」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又雲:「史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密國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到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康國七百里。」
元寶九年(七五○),唐將高仙芝劾奏石國王那俱車鼻施仗持大食之勢力,不行藩臣之禮。高仙芝遂率師遠征。次年,與大食戰於怛羅斯河畔,血戰三晝夜,最後被大食將屈底波打敗。戰爭之結果,許多中國造紙匠被阿拉伯俘虜,從此中國人的造紙的方法也藉此傳至撒馬爾干。
G. 安石國是現在的哪裡
安石國之見於後世史實學者著作中。安石國傳統中被認為是安國和石國,但是漢代史籍和二十四史中均沒有出現,「安國和石國」最早出現在《北史》中。
在其他史籍中,亦被稱作康居國(在今中亞),疆域東界烏孫,西北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王都卑闐城(今kara-tau以南, 錫爾河北岸Turkestan)。。而南北朝隋唐時期,安石國又是康國(康居國)附屬國,故以史籍推斷,安石國位於康居國境內或附近,既是故地約在今中亞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主要在今哈薩克境內。王都卑闐城(今kara-tau以南, 錫爾河北岸。
H. 康居國的康居國的歷史
到公元91年(永元九年)後,北匈奴被東漢擊潰,而且鮮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北匈奴又西遷康居,與郅支單於的殘部會合。在北匈奴西遷浪潮的沖擊下,康居被迫南遷到索格狄亞那地區,故而以後的漢文史料中往往將康居、粟特並稱,並說康國為「康居之後」。北匈奴大規模西遷烏孫、康居是在公元二世紀中期。在康居南遷時,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隨著而來。這個時期,康居國北部的領土大為縮小,錫爾河以北地區被西遷的匈奴人占據。
班超平定西域各國叛亂期間,康居國對班超和東漢政權有過幫助,也有過阻撓。那時,班超率疏勒、於闐、紆彌等國兵一萬餘人攻破龜茲國姑墨石城。此時的康居、月氏、烏孫等國都有歸附漢朝的願望,想幫助班超並力攻滅龜茲,打通與漢朝往來的通道。後來,莎車王勾結疏勒王反叛漢朝,康居王曾派兵援助疏勒王,導致班超久攻不下。這個時期的康居和貴霜剛剛和親結盟,班超派使者給月氏王送去厚禮,通過月氏王向康居王勸諭,康居退兵,並將疏勒王押到月氏,轉送漢朝。三年後,疏勒王又向康居借兵打回來,占據一些地方,並與龜茲國密謀詐降,被班超識破詭計,遂將疏勒王處斬。此後,康居與漢朝之間相安無事。
東漢時期,康居國的強大時間並不太長,基本上在班超出使西域前後。康居國的強大比起同時期的貴霜帝國來要略遜一籌。
公元三世紀時,貴霜帝國開始衰落,淪為波斯薩珊王朝的控制之下,貴霜帝國在印度的領土也逐漸縮小。
公元265~274年(晉武帝泰始年間),康居十分弱小,康居王遣使到晉朝獻馬,希望與新崛起的西晉王朝結交。
公元三世紀後,康居國已沒有清晰的國界,史書中對康居自三國時就已稱其為「粟弋」,專指當地居民的種類和地名了。
南北朝時期,嚈噠勢力崛起,康居相對衰弱。嚈噠人西遷後,康居國就不復存在了。
史書上說,康居國,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故康居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這就是月氏人從河西走廊西遷的事實。康居國又稱「悉萬斤」,即撒馬爾罕,出於索格狄亞那的中心地區。在貴霜帝國強盛期,這些地區的統治者大部分都是昭武族的大月氏人。
公元357~367年間,由於柔然的崛起並爭奪西域,嚈噠匈奴人又潮水般地湧入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區,攻滅粟特、政府索格狄亞那就顯得輕而易舉。到公元四世紀20年代,嚈噠匈奴人又南攻滅貴霜,從而成為中亞的強國,居於中國和波斯薩珊之間,這時的康居、安息、烏孫、花剌子模、罽賓、大宛等等漢代國家名稱全都不見了。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的匈奴人、康居人、烏孫人、月氏人逐漸融合同化。隨著突厥人的湧入和突厥語的廣泛流行,中亞各族都以作為各個因子被突厥這個龐雜部族所涵蓋。中亞各國的昭武族人在臣屬西突厥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各地的小政權和民族根源,形成了「昭武九姓」諸國。
康居國近五百年的歷史上,由於古漢字記載西域康居國的史料非常少,同時對西域粟特文史料研究的缺乏,我們甚至不知道康居國的君王叫什麼名字?他們曾經割下古波斯王居魯士頭顱、令波斯王大流士遠征慘敗、令亞歷山大大帝被迫穿上中亞服飾採用懷柔政策的中亞尙武民族。曾經壟斷古絲綢之路中間商貿易的善賈民族!這個中亞文明古國,為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和促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給當今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I. 請問漢代西域四國:康居,烏孫,大宛,月氏的國都叫什麼(古代名),在今天什麼位置我只知月氏國都叫藍
康居是漢時西域小國,其都城為:卑闐城
康居還是一個弱小之國,經常派遣質子來華,並且經常貢獻禮品。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卑闐城。北部是游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南部城市較多,有五小王分治。
烏孫也是西域國家,其都城赤谷城。
從天山以北直至塔爾巴哈台,東自瑪納斯河,西到巴爾喀什湖及塔拉斯河中游的遼闊地區,均為當時烏孫的牧地,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
大宛是中亞古國,位於帕米爾西麓,今蘇聯費爾干納地區,地處東西方陸路交通要地,首都貴山城(一說即卡薩,一說即俱戰堤)。
月氏起源於烏拉爾山、南西伯利亞一帶,居於河西走廊、祈連山古代原始印歐人種游牧部族,亦稱「月支」「禺知」。其都城為藍城!
具體的樓主可以去網路上面查詢,內容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