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最大的鎢礦在哪裡
大余縣是我國最大的鎢礦基地,大余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江西源章水上游。
② 我國主要鎢礦產區是哪個省
江西
贛州是中國鎢業的發祥地,號稱「世界鎢都」,目前是我國鎢礦的主產區。另外,江西九江市武寧縣大湖塘地區經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過18個月的勘察,勘出該區一探明儲量為106萬噸的鎢礦,為目前世界最大的鎢礦。
從區域地質構造分析,我國南部屬於環太平洋帶成礦區帶中的一個特殊地段,特別是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五省處於揚子褶皺帶、華南褶皺帶和東南褶皺帶的范圍內,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造成了巨大和復雜的褶皺與斷裂構造,形成了有利的成礦環境。
③ 中國四大鎢礦
④ 中國十大鎢礦企業
1 連平縣珠江礦業有限公司 - 28.7%
2 江西省修水香爐山鎢業有限責任公司 - 18.6%
3 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 - 10.9%
4 大余縣森本鉛電解有限公司 - 9.1%
5 瑤崗仙鎢礦 - 7.4%
6 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公司 - 4.9%
7 江西巨通實業有限公司 - 3.1%
8 大余縣金大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 - 3.0%
9 滸坑鎢礦 - 2.3%
10 湖南安化湘安鎢業有限責任公司 - 1.8%
拓展資料:
一、我國鎢礦的儲量分布:
在全國已探明鎢礦儲量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保有儲量在20萬t以上的有8個省區,依次為湖南179.89萬t、江西110.09萬噸、河南62.85萬噸、廣西34.92萬噸、福建30.67萬噸、廣東23.02萬噸、甘肅22.29萬噸、雲南21.66萬噸,合計485.39萬噸,佔全國鎢保有儲量的91.7%(以1996年底全國鎢礦保有儲量統計)。
從全國大行政區分布來看,依次:中南區佔全國鎢儲量的58.2%,在第一,再次是華東區佔28%、西北區佔4.3%、西南佔4.1%、東北區佔3.2%、華北區佔2.2%。
在三大經濟地區鎢礦儲量分布的比例:東部沿海地區佔17.1%、中部地區佔75.1%、西部地區佔7.8%。
二、鎢礦的化學特性:
鎢是一種分布較廣泛的元素,幾乎普遍在各類岩石中都有,但含量較低。通過有關地質作用加以富集才能形成礦床作為商品礦石開采。鎢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為1.3×10-6,在花崗岩中含量平均為1.5×10-6。鎢在自然界主要呈六價陽離子,其離子半徑為0.68×10-10m。由於W6+離子半徑小,電價高,具有強極化能力,易形成絡陰離子,因此鎢主要以絡陰離子形式WO42-,與溶液中的Fe2+、Mn2+、Ca2+等陽離子結合形成黑鎢礦或白鎢礦沉澱。黑鎢礦結晶溫度為320~240℃,白鎢礦的結晶溫度為300~200℃。
在表生作用中,由於含鎢礦物較穩定,常形成砂礦。但在酸性條件下,含鎢礦物可被分解,並以WO3形式溶在地表水中,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某些鎢的次生礦物。有時以礦物微粒或離子形式被粘土或鐵錳氧化物吸附而集聚於頁岩、泥質細砂岩及鐵錳礦層中。
如今在古老的變質岩系中發現有層控鎢礦床和鎢的礦源層,說明在變質作用過程中,鎢也能發生某種程度的富集。
⑤ 中國鎢都是哪裡
大庾嶺,江西廣東邊界.為花崗岩斷塊山.海拔1000米左右.富藏鎢礦.中國76%的鎢礦集中在我國舞嶺地區,而其中以大庾嶺儲量最多,品位最高,因而有"中國鎢都"之譽.
⑥ 有哪位知道中國最大的鎢礦在什麼地方
大余縣是我國最大的鎢礦基地
大余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江西源章水上游。面積1368平方公里,人口24.3萬。該縣歷史悠久,秦代屬南野縣地,隋屬南康縣,唐置大庾縣。宋後歷為南安軍、路、府治。1957年改為大余縣。因地處大庾嶺北麓而得名。大余縣鎢礦資源極富,素有「鎢都」之稱,是我國最大的鎢礦基地。
鎢,金屬元素,硬而脆的結晶,耐高溫,用途廣泛,是鋼鐵、電器、化工和國防工業的重要原料,特別在近年來,鎢在尖端科技領域內更加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我國是鎢礦儲量和產量最多的國家,有「產鎢王國」之稱。據1977年有關資料證明,在世界鎢的儲量中,中國居首,約佔53.6%;加拿大第二,約佔12.1%;蘇聯第三,約佔8.9%。在鎢的全國儲量中,我國江西省又居全國各省之最,比我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區都多。而江西大余縣鎢的儲量不僅在江西省、全國躍居榜首,就是在世界上堪稱之冠。它的儲量佔全國的一半,佔世界近27%。在這里鎢礦經過長期風光,流水侵蝕,成為砂粒狀,與山坡及其周圍河床砂層溶為一體,幾乎遍地都是,就連當地鋪路、建房用的土,都可徑來煉鎢。境內的西華山等鎢礦是世界著名的鎢礦,可以露天開采。加之,在鎢礦帶周圍又有豐富的煤田和充沛的水力資源,為鎢礦提煉提供了便利的動力條件。我國所產的鎢礦砂,不僅滿足國內的需要,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出口國外。著名的贛州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鎢精砂就有60%出口國際市場;贛州鎢鉬材料廠也是全國著名的鎢絲廠家之一,他們生產的APT產品、雙飛牌絞合鎢絲、鎢桿等產品,遠銷十來個國家和地區,絞合鎢絲、酸洗鎢條還榮獲國家優秀新產品證書和金質獎章,真不愧為我國最大的鎢礦基地。
大余縣由於歷史悠久,還有許多名勝和古跡,最著名的有素稱「嶺南第一關」的梅關、有歷史悠久的古驛道、有風景秀麗和古代騷人題刻雲集的梅山、有宋代的嘉佑寺塔、有聞名遐邇的唐建清修的丫山靈岩寺。還有1934年蘇區中央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後,陳毅同志率領留下的紅軍在梅嶺、油山、帽子峰一帶,堅持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的革命紀念地、烈士陵園、劉伯堅烈士墓等革命紀念地。
這里的傳統特產有「南安板鴨」,馳名中外,暢銷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
⑦ 鎢的資源分布
鎢在地殼中的自然儲量620萬噸,可開采儲量290萬噸。中國是產鎢大國,鎢資源儲量520萬噸,為國外30個產鎢國家總儲量(130萬噸)的3倍多,產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鎢資源儲量居全國的前三位,其中湖南、江西兩省的鎢資源儲量佔全國的55.48%。湖南以白鎢為主,江西以黑鎢為主,其黑鎢資源佔全國黑鎢資源總量的42.40%。
中國的鎢礦大體上分布於中國南嶺山地兩側的廣東東部沿海一帶,尤其是以江西的南部為最多,儲量約佔全世界的二分之一以上。此外,江西的(贛南)大余、修水、湖南的汝城、安化、臨武、資興、荼陵、河南欒川、福建寧化、以及廣西、廣東、甘肅、雲南等地。
國外鎢礦的主要產地是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朝鮮、蒙古等國。
⑧ 中國三大鎢礦企業
連平縣珠江礦業有限公司。江西省修水香爐山鎢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
1.連平縣珠江礦業有限公司(簡稱珠江礦業,下同)成立於2003年10月份,原為民營企業。2013年7月份,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屬的廣晟礦產資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控股珠江礦業60%股權,珠江礦業由民營企業平穩過渡為國有控股企業。珠江礦業經營項目為租賃經營連平縣鋸板坑鎢錫多金屬礦,該礦是我國最重要的黑鎢多金屬礦山,是廣東省最大型的鎢礦,礦床屬於特大型礦床。鎢金屬儲量居全國黑鎢礦山第五、廣東省鎢礦山第一。
2. 江西省修水香爐山鎢業有限責任公司簡介 江西省修水香爐山鎢業公司成立於2003年4月22日,是由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整合香爐山11家礦山企業重組而來,屬五礦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投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公司注冊資本8482.69萬元,采礦區面積2.8平方公里,現鎢礦石保有量2270萬噸、鎢金屬保有量14.2萬噸,具備日處理礦石2020噸、年生產白鎢精礦5700噸、年產5000噸仲鎢酸銨的生產能力,是目前國內產量最大的白鎢礦單體礦山之一。公司主要產品為白鎢精礦、仲鎢酸銨,附屬產品為銅精礦。
3.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吉山鎢礦,位於南嶺九連山脈中部,地處江西南端贛粵交界處,1958年建成投產,素有「第一鎢礦」美稱。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吉山鎢礦,位於南嶺九連山脈中部,地處江西南端贛粵交界處,行政區劃屬江西省全南縣,佔地面積8.23平方公里,於1918年開山,1953年收歸國有並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由前蘇聯援助建設,1958年建成投產,素有「第一鎢礦」美稱。2004年8月,大吉山鎢礦實施關閉破產,改制重組為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隸屬於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企業先後被評為省「誠信建設活動先進單位」、省「廠務公開先進單位」、「全省工業企業分行業十強企業」等稱號,被贛州市評為「最佳企業」、市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市綠化委評為「綠化模範單位」等榮譽。黨委被中共贛州市直工委評為「紅旗基層黨組織」、省國資委授予「紅旗黨委」稱號、中共江西省委表彰為「全省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黨的建設紅旗單位」。
⑨ 大明山鎢礦床
大明山鎢礦床 位於武鳴縣兩江鎮境內。其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陸緣構造區、右江海西-印支期裂陷海的西大明山斷隆。礦區處於丹池錫多金屬成礦帶的南段。在20世紀30年代已發現該區的鎢礦化。新中國成立後,有多個地質單位在礦區開展過調查及勘查工作。1960年起,廣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272隊對礦區進行了勘查工作,查明為一大型黑鎢礦床。
一、礦區地質
1.岩相古地理特徵
礦區位於桂中大明山西側,屬右江裂陷盆地。在志留紀末,由於受加里東造山運動(廣西運動)的影響,區域褶皺隆升,形成了華南造山帶,該區即處於近東西向的西大明山-大瑤山隆起帶軸部北側,區內普遍缺失奧陶系和志留系。同時,由於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聚合,形成了統一的中國南方板塊,結束了中國南方主要板塊活動階段,進入板內活動階段。板內活動以張裂作用為主,伴隨明顯的走滑運動。該區地殼拉張活動在泥盆紀開始發生,表現為海底逐漸微型擴張,沿張裂帶發育成北西向的同沉積斷裂帶。礦區即位於穿過桂中大明山附近的北西向南丹-昆侖關同沉積斷裂帶上。
廣西運動後,海水自欽州海槽向北東方向入侵,在泥盆紀之前尚未到達本區,本區仍處於風化剝蝕區。
早泥盆世開始,地殼微型擴張,海侵發生,導致海水由南西進入本區。蓮花山期,在大明山古島西北側有一沉降中心,大明山鎢礦區即處於沉降中心的北東側(圖3-10),為一套前濱-近濱相帶的碎屑沉積,沉積物由含礫砂岩、中—細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組成。至那高嶺期,基本繼承了蓮花山期的沉積構造環境,但隨著地殼的沉降,海域擴大,海水加深,大明山古島已被海水淹沒,礦區已屬於潮下帶-半局限盆地相帶,沉積物岩性為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夾石英砂岩、泥岩的細碎屑岩組合。鬱江期(益蘭期),本區仍屬潮下帶-半局限盆地相帶環境,沉積物為石英砂岩、泥岩、黑色泥岩夾泥灰岩組合。
早泥盆世晚期的塘丁期,為廣西泥盆紀早期一個重要的地殼劇烈拉張期,海侵進一步擴大,沉積相帶分異明顯,並形成了與北西向同生斷裂活動密切相關的南丹台溝,自此以後,本區在泥盆紀即處於南丹台溝環境。
圖3-10 大明山地區早泥盆世蓮花山期岩相古地理(據吳詒等,1987)
2.地層礦區出露地層有寒武系,下泥盆統蓮花山組、那高嶺組及鬱江組。其中蓮花山組石英
砂岩為鎢礦的主要賦礦層位。其地層岩性特徵如下:
(1)寒武系()寒武系為本區最老的地層,分布於深谷中,岩性為青灰色、淺灰色白雲母石英砂岩、砂頁岩,下部含鈣質砂岩、頁岩。復理石韻律明顯,屬淺海相碎屑岩,見石英脈型銅、
鉛、鋅、銻礦化。
(2)下泥盆統蓮花山組(D1l)該組為一套淺海近濱-前濱相沉積的碎屑岩,與下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按岩
性細分為3層。1)含礫砂岩、粗砂岩(D1l1):紫灰色緻密塊狀。底部為礫岩層,礫石呈半滾圓狀,成分為砂岩及少量石英,大小不一,排列無序,砂泥質膠結。中上部為含礫砂岩、粗砂
岩。層厚5~10m。
2)泥質砂岩(D1l2):淺灰綠色緻密狀,夾石英砂岩。厚20m。3)石英砂岩夾粉砂岩(D1l3):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局部為石英岩)夾紫灰、灰
綠色砂頁岩,平行層理。層狀、似層狀層間細脈帶黑鎢礦主要產於該層中,屬前濱帶沉積。
(3)下泥盆統那高嶺組(D1n)
那高嶺組可細分為3層。
1)粉砂岩夾石英質砂岩(D1n1):青灰色緻密厚層狀粉砂岩夾薄層石英質砂岩及頁岩。厚約30m。
2)斑點狀石英質砂岩(D1n2):青灰色細粒斑點狀石英質砂岩,含硅質、鈣質結核,斜層理、交錯層理發育。厚約26m。
3)泥質粉砂岩(D1n3):青灰、淺灰綠色,泥質粉砂質結構,含硅質、鈣質、黃鐵礦結核,互層產出,厚層狀、板狀交錯層理、韻律層理清晰可見。厚約105m。
(4)下泥盆統鬱江組(D1y)
鬱江組可細分為4層。
1)D1y1:淺灰色厚層狀砂岩、石英砂岩,平行層理。厚約30m。
2)D1y2:暗灰、灰黑色薄層砂頁岩,黑色頁岩,底部夾一層厚約0.8m之含磷頁岩。厚約20m。
3)D1y3:淺灰色緻密狀、厚層狀石英砂岩夾薄層頁岩,多層互層產出。厚約12m。
4)D1y4:深灰色頁岩夾砂岩,產腕足類扭形貝化石,並含磷、鈣質結核,夾透鏡狀泥灰岩,底部有一層厚約0.2m的赤鐵礦層。全層厚約50m。
3.構造
本區以不整合面為界分為兩個構造層,下部構造層由寒武系組成;上部構造層由泥盆系組成。
連龍背斜:處於下部構造層中。背斜軸位於似層狀黑鎢礦體北側,軸向東西,北翼傾向北,傾角47°~68°,南翼傾向南,傾角45°~56°,褶曲軸大致平行似斑狀黑雲母花崗閃長岩體的長軸。
七鳳背斜:處於上部構造層中,是控制礦區層狀、似層狀黑鎢礦體的主要構造。工業礦體主要在背斜軸部,次為南西翼。背斜軸向彎曲,東段呈東西向,北翼傾向北,傾角7°~12°,南翼傾向南,傾角10°~14°,控制主礦體;西段軸向310°~320°,北東翼傾向北東,傾角24°~35°,南西翼傾向南西,傾角10°~14°。背斜樞紐起伏、彎曲,向北西傾伏(圖3-11)。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
在下部構造層中,斷裂按走向可分為東西向、北西向及南北向3組。走向東西向組為似斑狀黑雲母花崗閃長岩之充填空間,一般傾向南,傾角56°~80°,局部見銅、鉛、鋅、銻礦化;走向南北組,陡傾角,張性或張扭性,有石英斑岩及含銅、鉛、鋅、銻石英脈充填,礦化也弱。
上部構造層中斷裂發育,並與下部構造層之斷裂演化具繼承性,按走向分為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及北東向4組,是控制岩體及區內石英大脈型黑鎢礦、石英網脈型黑鎢礦的主要因素之一。
4.岩漿岩
區內岩漿岩較發育,出露大小岩體14個,呈岩株、岩牆、岩脈狀產出,或為超淺成次火山岩。岩性總體屬中酸-酸性花崗岩類,其中與鎢礦有關者為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
1)似斑狀黑雲母花崗閃長岩(γδ5):有6個岩體,面積共約0.64km2。呈渾圓狀、長軸狀之岩株、岩牆產出。岩石深灰色,似斑狀結構,斑晶為短板狀自形、半自形晶之長石,基質為細粒長石、石英、黑雲母和角閃石,SiO2含量為57.95%~66.66%,岩石含W(1.30~37.9)×10-6。岩體中黑雲母同位素年齡為221Ma,屬海西-印支期產物。其中53號岩體具較強細晶黃鐵礦化,局部裂隙充填有Cu、Pb、Zn石英小脈,岩體中含As較高,為359.3×10-6。
圖3-11 大明山鎢礦七鳳、石高礦床地質圖(據盧新全,1984)
2)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γπ35):分布於七鳳背斜軸部及似層狀黑鎢礦床南側,呈密集的4個小岩體,總面積364m2。為淺成侵入體,侵入於寒武系及下泥盆統中,岩體接觸面傾向南西,傾角36°~60°,岩體頂部及邊部內外接觸帶產石英網脈型黑鎢礦。脈狀產出之白雲母花崗斑岩(邊部相為細晶岩脈)見於礦區西南,呈南北向延伸,厚0.8~1.2m。岩石呈淺灰-灰白色,細粒斑狀結構,斑晶為六方錐狀石英、板狀長石、聚片狀白雲母。岩石SiO2含量為74.13%~76.39%,含W(333.3~405.7)×10-6。岩體同位素年齡為(86~110)Ma,屬燕山晚期產物。
此外,礦區還有隱伏的印支早期細粒花崗岩岩枝,另沿下泥盆統底部發育次火山岩石英斑岩,還有喜馬拉雅期含鉭鈮銣銫的長英細晶岩脈。
5.熱水沉積岩
礦區含礦層位下泥盆統蓮花山組第三層石英砂岩中見有石英岩產出。石英岩呈白色,前人稱其為糖粒狀石英岩,常與層狀黑鎢礦體密切伴生,並見石英岩條帶與黑鎢礦條帶相間組成的條帶狀構造。更特徵的是這種石英岩本身具明顯的紋層狀構造(照片1),這種紋層是由微粒狀石英條紋與細粒狀石英條紋相間組成,其中微粒狀者粒度為0.01~0.25mm,組成的紋層寬0.06~0.3mm;細粒石英粒度為0.1~1.2mm,組成的紋層寬0.3~1.5mm。岩石具他形粒狀、鑲嵌狀結構。其石英的氧同位素組成δ18O為14.1~14.4(萬兵,1983),與熱水沉積岩相似,因此,這種石英岩應為熱水沉積岩。
二、礦床地質
區內黑鎢礦床按礦體形態可分為3種類型,即層狀黑鎢礦、石英大脈型黑鎢礦及石英網脈型黑鎢礦,以層狀和似層狀者為主。
(一)層狀黑鎢礦體
1.礦體特徵
礦體位於七鳳背斜軸部及南西翼,分布於七鳳、石高、鎮武山及戶里一帶。產於下泥盆統蓮花山組中上部石英砂岩及砂質頁岩層中。礦體產狀與圍岩產狀一致,同步褶曲,產狀一般為230°∠20°,在背斜軸部礦體平緩,南西翼較陡。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出,有1~5層礦。礦體沿走向延長達1000~2000m,傾向延深已控制300m。含礦層位穩定並受石英砂岩控制,礦體厚度較大,背斜軸部厚20~40m,最厚78.9m,最薄7.5m,平均厚30m,礦層與地層均為北東厚、南西薄,從北東部的七鳳,經石高、鎮武山至西南的戶里地段,地層逐漸變薄,礦層厚度亦變小,另外在次級窪地中央礦層厚、邊緣薄。在縱剖面上礦體向西傾伏,傾斜延長900m(圖3-12)。
圖3-12 大明山鎢礦七鳳區似層狀礦體縱剖面示意圖(據盧新全,1984)
2.礦石特徵
(1)礦物成分
礦石中礦物組合較簡單,主要為石英(90%~95%)、黑鎢礦(1%~2%),少量輝鉬礦、輝鉍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絹雲母、黃鐵礦、毒砂、白鎢礦和螢石。主要礦物的特徵如下:
黑鎢礦:褐黑色,多為粉粒狀、粉塵狀晶體,次為小針狀、小刀片狀。粒度很細,產於砂岩中者粒徑0.05mm左右,產於頁岩中者0.01mm。空間上與石英密切共生,另有少量黃銅礦、輝鉬礦共生。3個單礦物分析結果如下:WO374.03%,FeO18.89%,MnO4.27%,Nb2O50.072%,Ta2O50.0017%,Sc2O30.00077%,TR2O30.0057%,Sn0.02%,Pb0.06%,Zn0.03%,As0.04%,Cu0.003%,以含鎢、鐵為主,次為錳,應為鎢鐵礦(萬兵,1983;盧新全,1984)。
石英:乳白色、白色,不規則粒狀,他形粒狀、鑲嵌狀產出,粒度為0.01~0.25mm及0.1~1.2mm。局部見呈石英岩狀產出。有絹雲母、白雲母共生,主要與黑鎢礦共生組成條紋或條帶。
輝鉬礦:鋼灰色,片狀聚晶,分布於石英脈壁及礦物晶粒間。
(2)化學成分
礦石中主要有益組分為鎢,層狀礦體含鎢較均勻,WO3一般為0.1%~0.5%,七鳳、戶里各礦段含鎢相近,其中七鳳礦段WO3平均為0.255%。礦石中其他組分含量為:Mo0.014%,Sn0.003%,As0.001%,Cu0.02%,Pb0.01%,S0.15%,達不到綜合利用要求。
(3)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構造有粉塵狀-細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紋層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紋層狀構造由粉塵狀黑鎢礦條紋與微細粒狀石英條紋組成,或者見由硅質岩中粒度不同的石英條紋組成(照片1),條帶狀構造則是由粉塵狀黑鎢礦呈密集的小薄層(單層厚一般小於1cm)與石英條帶(單層厚1cm左右)呈黑白相間組成。
3.圍岩蝕變
層狀礦體的蝕變主要為硅化、退色化、絹雲母化和螢石化,近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出現雲英岩化、葉蠟石化、碳酸鹽化及綠泥石化。
(二)石英大脈型黑鎢礦體
礦體呈脈狀產於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小岩株的外接觸帶、下泥盆統蓮花山組砂岩和石英砂岩中,寒武系砂岩中偶有產出。主要見於石高、鎮武山一帶。礦脈按其產狀分為傾向250°~290°、傾角55°~70°組及傾角14°~20°組。脈幅10~34cm,大於10cm厚的脈體24條,其中厚度達24cm的12條,單脈長20~350m,延深80~300m。呈左列或右列式排列,沿走向或傾向有分支復合。礦石含WO3為0.15%~1.59%,其中七風、石高一帶石英大脈中含WO3在1%左右,在鎮武山一帶較貧,含WO3僅為0.15%。
1.礦物成分
金屬礦物主要為黑鎢礦,次為輝鉬礦、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鐵閃鋅礦、毒砂、輝鉍礦、磁黃鐵礦、錫石及白鎢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白雲母、白雲石、螢石、電氣石及方解石。
黑鎢礦:自形板狀,粒度為1~2cm,大者達5cm。見有輝鉬礦-黑鎢礦-石英組合的對稱條帶狀及晶洞狀構造,晶洞中礦物除石英外,有黑鎢礦、錫石和螢石等。可見黑鎢礦集合體呈束狀、放射狀。此外,局部還見黃鐵礦與黑鎢礦密切伴生,黃鐵礦沿黑鎢礦板狀晶體間充填。
石英:是脈狀鎢礦的主要脈石礦物,含量為90%~95%,呈灰白色、乳白色或無色。油脂光澤,塊狀、梳狀及晶簇狀構造。含礦地段石英為半透明或煙狀石英,黑鎢礦富集地段常出現對稱條帶狀、束狀、放射狀、晶洞狀黑鎢礦-石英脈。
黃鐵礦:半自形-自形粒狀,常見立方體晶形,粒度一般為1~2mm。在石英脈中常見沿黑鎢礦板狀晶體間充填,少量也見沿塊狀石英之裂隙充填,或呈星點狀浸染於塊狀石英中。總體看礦脈中僅局部發育。
2.結構構造
礦石具自形晶、束狀、放射狀結構,塊狀、對稱帶狀、梳狀、晶洞狀及晶簇狀構造。
3.圍岩蝕變
以強硅化、雲英岩化及絹雲母化較發育為特徵。
(三)石英網脈型黑鎢礦體
該類礦化主要分布於石高一帶。礦體呈石英網脈狀產於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邊部或頂部的內外接觸帶。礦體為沿多組裂隙充填的黑鎢礦石英網脈,密集者達每米33條,脈幅1cm左右,局部可見脈幅達8cm者。單脈長幾米至十幾米。脈內礦物一般僅見黑鎢礦、石英、白雲母、絹雲母和螢石,但脈幅達8cm者可見輝鉬礦、黑鎢礦、黃銅礦、方鉛礦、鐵閃鋅礦、輝鉍礦、毒砂、錫石等礦物組合。鎢礦石品位為0.179%,其中處於七鳳花崗斑岩岩牆下部石英細脈帶中者含鎢稍富。
圍岩蝕變較復雜,有硅化、雲英岩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螢石化和葉蠟石化,均與鎢礦化有空間及成因聯系。
三、成礦作用分析
對大明山鎢礦的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種認識,可以歸納為3種觀點:①岩漿熱液觀點,如冶金部南嶺鎢礦專題組(1979)提出了岩漿期後氣化熱液礦床的認識,陳志中等(1986)提出礦床為岩漿期後熱液成因,認為成礦物質主要來自岩漿,但不排除圍岩也可帶來一部分成礦物質;②層控觀點,如萬兵(1983)提出該礦床為層控型鎢礦床的認識,康永孚(1984)則提出為層控改造鎢礦床的認識,認為礦床原為下泥盆統沉積的古砂礦,受後期岩漿熱液的熱流作用影響,形成了層控改造黑鎢礦床;③復控成因觀點,如盧新全(1984)認為礦床具同生成因(七鳳層狀、似層狀黑鎢礦)及後期岩漿熱液疊加的多源、多階段、多成因復合成礦作用,羅茂林(1986)認為礦床屬復控型鎢礦床,主要成礦物質來源於殼源重熔岩漿作用,礦床又賦存於寒武系和下泥盆統的特定層位,說明成礦與圍岩的含礦性有一定內在聯系,礦床為多期多階段成礦作用形成。
作者經研究後認為,本礦床應為熱水沉積+岩漿熱液疊加改造型礦床,其依據如下:
1)礦區構造環境為南丹-昆侖關同沉積斷裂帶及丹池裂陷槽,早泥盆世地殼已有微型擴張,因此,總體為一拉張環境,有利於熱水沉積礦床的形成。
2)礦區有3類礦體,即層狀礦、石英大脈狀礦及石英網脈狀礦,但以層狀礦為主。層狀礦呈層狀、似層狀產出,並具多層性,主要產於下泥盆統蓮花山組石英砂岩中,次為頁岩中,且礦層產狀與岩層產狀一致,同步褶曲,表現出明顯的同生沉積特徵。
3)層狀礦體沉積特徵明顯,礦層與賦礦地層(D1l)厚度變化規律相同,二者均為北東厚、南西薄,北東七鳳地段蓮花山組(D1l)厚85m,礦層厚30m,南西戶里地段蓮花山組(D1l)厚57m,兩層礦共厚11~20m。另外,黑鎢礦呈粉塵狀、粉粒碎屑狀,其粒度分別與礦層基質部分砂頁岩的粒度相對應,即砂岩中礦物粒度大,粒度約為0.05mm,頁岩中粒度小,約為0.01mm。
4)礦石具粉塵-細粒狀結構:黑鎢礦粒度細小,僅0.01~0.05mm,較一般石英脈型鎢礦中的黑鎢礦要細得多,同時礦石具條帶狀、紋層狀構造,即使強調岩漿熱液成因者也認為層狀礦體具獨特的浸染條帶狀構造,反之石英大脈型或網脈型礦體中均不見條帶狀構造。這種結構構造正是熱水沉積礦床礦石的特徵。
5)礦區發育石英岩,且具細晶結構、他形粒狀鑲嵌結構,並具明顯的紋層狀構造(照片1)。石英岩中石英的δ18O為14.1~14.4(萬兵,1983),高於海濱石英砂的δ18O平均值(11.2)及火成石英δ18O的平均值(10),明顯低於放射蟲氧化硅的δ18O值(38)及現代海洋硅質岩的δ18O值(30~35),而與熱水沉積硅質岩常見的δ18O值(12.0~24.0)極為相似,表明應為熱水沉積成因。
6)層狀礦床的蝕變為硅化、退色化、絹雲母化及螢石化等,與形成熱水沉積硅質岩的熱水沉積作用具有密切關系,但作為黑鎢石英脈型鎢礦常見的蝕變———雲英岩化在層狀礦中卻未見及,雲英岩化僅見於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接觸附近的石英大脈型及網脈型鎢礦體中。
7)層狀鎢礦中黑鎢礦爆裂溫度為327~338℃(n=3),平均為320℃,石英爆裂溫度為324~343℃,而石英的均一溫度平均為251℃(萬兵,1983;羅茂林,1986),這種特徵又表明層狀礦具明顯的熱液特徵。層狀礦表現出既具沉積成礦又具熱液成礦的特徵,較好地反映出了其海底熱水沉積成礦的成因。
8)石英大脈型鎢礦主要分布於岩體外接觸帶蓮花山組(D1l)及寒武系砂、頁岩中,石英網脈型鎢礦則主要分布於岩體內外接觸帶,主要見於石高、鎮武山一帶,且兩類礦體均發育雲英岩化,遠離岩體均未發現這兩類鎢礦的工業礦體,表明石英大脈型及網脈型鎢礦與白雲母花崗斑岩在空間上及成因上有聯系。
9)無論是層狀礦還是大脈型或網脈型礦體,礦區鎢礦體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范圍均小,δ34S為0.08~1.8(陳志中等,1986),表明礦床硫源均來自於深源硫,可能與細粒白雲母花崗斑岩的深部岩漿源有關。
10)據上述作者認為:大明山鎢礦床的形成經歷了兩個不同時期的成礦事件。
·早泥盆世蓮花山期:隨著地殼發生微型擴張,坳陷區發生海侵,同時也引起了地殼深部含礦流體沿生長斷裂運移到海底,以噴流或熱泉的形式在海底窪地沉積成岩成礦,由於生長斷裂的多次活動,造成了本區層狀礦具多層產出的特徵。區內寒武系砂岩含W(6.1~52.8)×10-6,其中含WO3大於0.01%的層位厚達150~350m。因此,可以認為,寒武系可能為鎢礦成礦提供了部分礦源。區內白雲母花崗斑岩含鎢較高,達(333.3~405.7)×10-6,同樣可以認為,區內地殼深部的岩漿除可為熱水成礦作用提供熱動力外,也可提供部分礦源。也就是說,大氣降水、海水及地殼深部流體沿岩石裂隙系統發生對流循環的過程,可將寒武系中的鎢萃取出來,並與深部含鎢岩漿熱液一起共同組成富鎢的混合流體,它們沿生長斷裂運移到海底窪地卸載沉積成礦,形成了產於蓮花山組中的層狀、似層狀鎢礦及伴生的熱水沉積石英岩。
·燕山晚期:燕山晚期發生了白雲母花崗斑岩的侵入作用,以及與之有關的黑鎢礦化作用。該期黑鎢礦化的特徵是礦化僅產於岩體內外接觸帶附近,有明顯的雲英岩化相伴,黑鎢礦粒度較大,礦體呈石英大脈或網脈狀產出,對早期的層狀、似層狀礦的改造作用不明顯,即使岩體與層狀黑鎢礦接觸處礦體厚度沒有增大,品位也未變富,層狀礦體鎢礦石中的條帶狀構造仍然保留,只是礦石中黑鎢礦粒度變粗,板狀晶體完好。
綜合上述可以認為,大明山鎢礦床的層狀礦體及脈狀礦體是兩期成礦作用的產物;早泥盆世蓮花山期的熱水沉積成礦作用形成了層狀、似層狀礦體,為主要的成礦時期;燕山晚期的岩漿期後熱液成礦作用形成了石英大脈型及石英網脈型黑鎢礦體,為次要成礦期,僅對早期層狀礦局部有疊加改造作用。兩期成礦作用形成了本區以層狀黑鎢礦為主的熱水沉積+岩漿熱液疊加的多期、多因復成礦床。
⑩ 江西省定南縣巋美山鎢礦
巋美山鎢礦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巋美山鎮,地處南嶺有色-稀有金屬成礦帶的東段,鎢礦規模巨大,是我國五大鎢礦山之一。礦床產於巋美山復式背斜頂部及翼部的斷裂帶地體中,是多種礦床類型並存的復合金屬礦床。
巋美山礦區位於區域構造——巋美山復式背斜之頂部及翼部的斷裂帶內,屬贛南W-Sn-Mo-BiREE-U-(Pb-Zn-Au)成礦帶。礦區內剪切裂隙發育、岩漿活動強烈,為礦區形成大規模鎢礦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以寒武紀淺變質岩最為發育,沿礦區背斜軸部呈向南凸出之弧形展布,傾向137°~225°,傾角30°~60°;岩性主要為黑雲母綠泥石板岩、絹雲母板岩及變質石英砂岩,成互層產出,礦區南部夾有薄層大理岩。變質砂岩與板岩互層岩系是石英脈型黑鎢礦床的賦礦層位,矽卡岩型白鎢礦床產於大理岩中。
(2)構造
礦區為一向南傾沒的背斜構造,背斜軸大致為北北西向南南東傾沒,其間發育有多期構造斷裂運動以及一系列岩漿岩的侵入,為鎢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導礦和容礦空間;成礦裂隙由與背斜軸略呈斜交的北西、北北西、北北東、南北向剪切裂隙構成;成礦後北東東向斷裂橫切石英脈型黑鎢礦脈,對其產狀形態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北北西向斷裂對矽卡岩型白鎢礦錯動較明顯。
(3)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活動強烈,沿著斷續運動的構造裂隙,先後有一系列酸—中基性岩漿岩(燕山期)發育,主要為花崗岩、石英斑岩、閃長玢岩。花崗岩出露於礦區西北部,為似橢圓形小岩鍾。石英斑岩呈小侵入體分布於礦區內,多為長條形之岩牆狀,或略呈圓形之岩株、岩栓等。閃長玢岩呈岩牆狀侵入,零星分布於礦區內。
2.礦體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巋美山鎢礦區是一個大型鎢礦區,礦化類型主要有石英脈型黑鎢礦體、矽卡岩型白鎢礦體、閃長玢岩礦體及砂鎢礦體,其中以石英脈型黑鎢礦體和矽卡岩型白鎢礦體規模最大,構成巋美山礦區鎢礦床主體。
石英脈型黑鎢礦體:賦存於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組板岩與變質砂岩互層中,密集礦脈帶以馬坳為中心,沿北北西向延伸,主要礦脈長300~1300m,厚度一般為0.3~1.5m,走向325°~342°,傾向SW,傾角75°~85°,向下延深達700m。沿走向和傾斜方向較穩定,礦脈一般近平行產出,局部具彎曲、分支復合現象。WO3平均品位為0.612%。
矽卡岩型白鎢礦體:賦存於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組淺變質的大理岩中,集中分布於中心成礦部位——馬坳之南,與石英脈型黑鎢礦體近於直角,礦脈總體形態呈似層狀、透鏡狀。產狀變化較大,走向40°~85°,傾向33°~58°,傾角43°~65°,上陡下緩,礦體走向延伸200~490m,傾斜延深控制達600 m,礦體厚1.5~8.5m,沿走向厚度變化較大,沿傾斜方向厚度較穩定。礦體WO3平均品位0.70%~1.80%。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石英脈型黑鎢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WO3,伴生有益組分為Cu、Bi、Sn,礦石類型為黑鎢礦礦石,含WO30.3%~1.5%。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他形、放射狀、固溶體分離、交代文象結構,局部見交代殘余結構;構造主要有塊狀、條帶狀,時有晶洞狀。
矽卡岩型白鎢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WO3,伴生有益組分為Cu,礦石類型為白鎢礦礦石,含WO30.3%~1.8%。礦石構造為緻密細粒塊狀、浸染狀;結構為不規則粒狀晶體,偶有正方雙錐自形晶。
標本名稱 矽卡岩型白鎢礦礦石 編號 DB061-1 形成時代 燕山期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本礦石標本采自巋美山礦區。標本表面為灰褐色—灰綠色,具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塊狀、條帶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有白鎢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榴子石、綠簾石、透輝石、透閃石等。WO3品位為0.71%
成因類型 高溫熱液-石英脈型 產地 江西省定南縣巋美山鎢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