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文化的魅力在哪
黃河流域哺育了最初的中國大地,使其在茁壯成長的5000年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點,它所具有的強大的包容性及融合性在世界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與延續精神,這與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排斥性截然不同。所謂包容性,是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異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臘化、愷撒的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耳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唯有中國文化一種,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精神。
中國文化具有「實用—經驗理性」。 黃河、長江哺育的亞洲東部這片肥沃的土地,為中華先民從事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主體——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躬耕田疇,世世代代、年復一年地從事簡單再生產,成為國家服役的基本承擔者。這就鑄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農業型物態特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一格的「實用—經驗理性」,如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等等。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農耕是財富的來源。「不耕獲,未富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思想使中國文化又具有務實精神。中國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條件。
中國文化具有宗法家族色彩,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中國古史的發展脈絡,不是以奴隸制的國家代替由氏族血緣紐帶聯系起來的宗法社會,而是由家族走向國家,以血緣紐帶維系奴隸制度,形成一種「家國一體」的格局。這樣,氏族社會的解體在我國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會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殘余大量積淀下來,幾千年中,全社會並未長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歐洲中世紀那樣森嚴的等級制度,社會組織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婦之間的宗法原則指導下建立起來。在宗族內,每一個人都不被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而起碼要和上下兩代人發生關聯,這樣,父親、自己、兒子就形成三代,這是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基本的「宗族」。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因此,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這樣可以引申出對君臣、夫妻、長幼、朋友等等關系的一整套處理原則。
中國文化具有尊君重民傳統。中國的農業自然經濟,是一種少有商品交換、彼此孤立的經濟,在這種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極度分散的社會,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權政治加以統合,以抗禦外敵合自然災害,而人格化的統合力量則來自專制君主。另一方面,農業宗法社會的正常運轉,又要仰賴以農民為主體的民眾的安居樂業,家國方得以保全,否則便有覆滅崩潰的危險。因此,「民為邦本」的思想傳統也是農業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一體兩翼。與集權主義相伴而生,中國農業社會培養了影響深遠的政治意識,這便是「民本主義」。民本主義嚴格劃分「治人者」與「治於人者」,它是從治人者的長治久安出發,而後才注意民眾的力量和人心向背的。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一方面強調「國以民為本」,另一方面又強調「民以君為主」,在他們看來,「尊君」與「重民」是統一的。
中國文化具有淡漠的宗教意識。在中國的遠古時期,也產生過原始的宗教以及對天命鬼神的絕對崇拜。直到殷商,在意識形態上仍有「尊天事鬼」的特點,但是西周之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周人的觀念中,從宗法中產生道德,而道德成為維系整個社會的根本紐帶。宗法道德觀念的確立,使神學獨斷的觀念削弱以至被擺脫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區別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歐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託。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標,人們行為的准則,都是從宗教的神的誡命或啟示而來的。在這一方面,中國文化顯示了它的理性的一面,它沒有把人的道德情感引導向外在的崇拜對象或莫測的境界,而是把它合理引導。
任何一種文化類型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中國文化也不例外,特殊的環境造就了這樣與眾不同,卻又無法復制的中國文化,令國人驕傲自豪,令世人心馳神往。
Ⅱ 中華文化的魅力體現在什麼地方該如何學習和了解傳統的中華文化
我覺得中華文化最大的魅力就是博學悠久,淵源流長,那麼在歷史的長河中,並沒有丟失自己獨特的魅力,每段中華文化都有著不同的時代意義,而且對於現代的發展也為其附上了特殊的文化價值;對於中華文化的了解方法是有很多的,可以多去一些博物館去了解各個歷史的文物古跡,還可以多看一些有關於歷史方面的紀錄片或者影視劇作,除此之外對於古代一些優秀的書籍也應該多多學習。
Ⅲ 有什麼是可以展現中國的魅力
所謂源遠流長.是縱向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質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斷或湮滅,而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化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最具說服力的就是漢字和史書典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
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所謂博大精深.是橫向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質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它體現在四個方面: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獨特性表現在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如文學藝術的獨特性。
科學技術的獨特性。地域性表現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民族性表現在一是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
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二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包容性。
體現在既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又兼收並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Ⅳ 中華文化的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華文化的魅力主要體現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動態,展示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博大精深是靜態,揭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所謂源遠流長.是縱向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質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斷或湮滅,而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化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最具說服力的就是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所謂博大精深.是橫向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質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它體現在四個方面: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獨特性表現在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如文學藝術的獨特性;科學技術的獨特性.
地域性表現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表現在一是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二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體現在既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又兼收並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滿意請採納
Ⅳ 中國有哪些魅力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美食豐富,景色種類繁多神秘,大氣,寬廣,中庸
Ⅵ 你覺得中國文化的魅力在哪裡
中國文化的魅力,就是歷史悠久。
正是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才會有著這么多文化能夠百花齊放,能夠留給我們後人這么多對古代的遐想。
我們可以看著一座宮殿,就能夠知道,這是一個屬於什麼朝代時期的建築,在這個時期發生了什麼樣子的事情。更是可以通過建築所使用的材料,來想像一下古代的運輸、交通、設計、手工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我們先人們的創造。
同時,無論是什麼樣子的文化,都能夠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不管是從古印度地區傳入中國的佛教,還是契丹西夏文化,最後統統的被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一種。
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
並且,我們還有著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化傳承,四大文明古國到了現在,除了中國之外,還生下了誰?古埃及是古埃及的,現在的埃及,是阿拉伯人的。
古印度則是被吠陀-雅利安人駕著戰車所征服,當年的文化所剩無幾了。
至於古巴比倫文明,則是被古波斯人徹底的摧毀了。
這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一直都是古巴比倫 、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的原因。
Ⅶ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么多朝代, 到底哪個朝代最有魅力呢
歷史上中國有很多朝代,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例如,一統天下開創了千古偉業的秦朝,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驅逐匈奴,威震西域各國的漢朝,以及一直為人所仰慕的大唐盛世。這幾個王朝,各有特色。如此多的朝代,究竟哪一個朝代最具魅力?
秦朝軍事強但是存在時間段
就算在北京建都會受到直接的威脅,明朝依然要在這里建都,這是明朝最有骨氣的例證之三。
Ⅷ 歷史的魅力是什麼、
歷史是既定的,卻也是人人都可以指點的,任何歷史觀都是歷史的歸宿。歷史握有固若磐石的主動權,從來都是歷史選擇我們,我們裝點歷史。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靠自我,也是靠歷史的必然而能夠永垂青史的。但又,歷史的每一個趨勢的發展都離不開每一個歷史人物的奮斗。他們是戰友。比起我們的借鑒,其實歷史更需要我們去充實他,滲透他。這就是我心中的歷史的魅力了。
Ⅸ 中華文化魅力體現在什麼地方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表現在語言的多樣性、文字的奧秘、書法的深蘊等。
Ⅹ 中國歷史人文氣息最濃厚的地方位於哪裡,有何依據
那當然是西安了,作為歷史上十三個朝代的首都,其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在中國古代諸多的文章或者詩句當中,都會出現西安的身影。在中國有這么一句話:看十年中國在深圳,看百年中國在上海,看千年中國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中國在西安。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西安在其中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技術如何發展,其保留的文化痕跡永遠不會改變。還有許多博物館和許多歷史遺留。這些現在都開放為歷史景點,不僅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也是為了中國人民保持最初的心,始終保持初衷,珍惜現在。獲得如今幸福的生活並不容易。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保護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不損害它們,使它們成為更長久的歷史。
古時的長安,現在的西安。無論名字如何改變,它都繼承了我國厚重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