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遺文化都有哪些手工藝
1、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中國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一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3、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陶製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4、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5、燒藍
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㈡ 中國各省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是哪些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項目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如下:
1、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㈣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㈤ 中國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團、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大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隨著數字化、5G技術的推廣應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實物和資料毀棄或流失、傳承後繼乏人、過度開發破壞等問題。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著上下50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地域遼闊,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呈現出資源豐富和種類繁多的特點。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萬項,列入國家、省、市、縣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非遺項目有7萬多。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存在以下問題:
一、部門間職能重疊,管理許可權不清,阻礙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保護工作的展開
在我國,屬於遺產范疇的文物保護歸國家文物管理局,歷史文化名鎮歸建設部,自然遺產歸農業、林業、地質等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文化部管理。如此管理雖然適應了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