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飲茶風習傳於中國哪個省

飲茶風習傳於中國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2-06-20 17:11:48

1. 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比較喜歡喝茶

潮汕人,喝功夫茶,只要有客人一定喝茶,平時自己也喝的

2. 飲茶之風流行在哪裡

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樹的原產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國雲、貴、川一帶,仍然生長著許多參天的野生大茶樹,樹齡最高的達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樹也有800多年樹齡的。中國是最早採制和飲用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中曾記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傳說(萘即茶)。

而古巴蜀國地區是最早種植茶樹和飲用茶葉的地方。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巴志》中有記載說,3000年前的古巴蜀國已有種植茶樹,並進貢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將茶作為蔬菜來食用,後來人們發現茶葉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於是將茶葉單獨煮成菜羹,以後又將其熬煮成茶水作為飲料。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茶葉的苦中有甜,苦後回甘,令人回味,廣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貴族的喜愛。此時,巴蜀地區茶葉生產已有一定規模,並有優良品種進貢中央朝廷。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傳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戰國末期,黃河流域飲茶之風開始流行。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如荼、詫、苦茶、茗、皋盧、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後才,茶字成為通用名稱。

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成風

到漢代時,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視,已經有專門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流傳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為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會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並有詩文反映茶事。更有晉代文人杜育專門歌頌茶葉的《荈賦》,涉及茶之性靈、生長情況及採摘、取水、擇器、觀湯色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史上又一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普及全國。唐朝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因此,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確立。

3. 中國什麼時候才開始泡茶

中國的飲茶歷史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中72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在先秦就有記載!
採納哦

4. 中國古代飲茶之風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我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託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搜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葯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葯物學典籍。晉·常域《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 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 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員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丁。茶從治病的葯物而逐步發展成為日常的飲料,其間經歷了很長的時期。荼的功能的演變從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為葯用。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荼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荼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飲茶的歷史也很古老。飲茶起源於西南地區。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帶產茶和飲茶。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條、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直到秦統—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萊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蒙頂山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3]神農說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西周說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秦漢說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5. 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是在什麼時候

從漢代到南北朝,飲茶之風在西蜀和江南一帶逐漸流行,但原先的飲茶方式很不講究。據《爾雅》晉郭璞注等處記載,起初煮茶與煮菜湯相近。然而就在晉代,一種較精細的飲法開始出現。晉杜育的《荈賦》中有「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等話,表明當時不僅將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華。《神農本草經》「苦菜條」梁陶弘景註:「茗皆有渤,飲之宜人。」亦指此而言。這種飲茶法在六朝時已博得上層社會的喜愛,因而這時的許多名人如孫皓,韋曜、桓溫、劉琨、左思等.都有若干與茶有關的逸事。和這種情況相適應,飲食器中便逐漸分化出專用的茶具。
中國最早的茶具約出現於東晉、南朝。這時在江、浙、閩、贛等地生產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盞配套的托盤,其內底底心下凹,周圍有凸起的托圈,形制與唐代帶「茶拓子」銘記的鎏金銀茶托基本一致。浙江溫州甌窯窯址出土物中,就有這類茶具的碎片。《荈賦》說「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正與這一情況相合。甌窯是中國最早燒茶具的窯口之一,其產品釉色青綠泛黃,玻化程度雖較高,胎、釉的結合卻不夠理想,常開冰裂紋,且出現剝釉現象。縱然如此,但中國茶具的發展卻濫觴於此時。
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的茶,原產於中國。但茶在成為日常飲料之前,還有一個主要供葯用的階段。因此,茶的見於記載和飲茶風習的出現不是一回事。目前只能根據漢王褒《僮約》(前59年)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明確的史料,認為中國飲茶的興起始於西漢。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雙江鎮。後來晉孫楚在《出歌》中也說:「姜、桂,茶、荈出巴蜀。」可見兩千年前,巴蜀已以產茶著稱。

6. 飲茶之風在全國范圍盛行出現於( ) A.隋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

飲茶之風在全國范圍盛行出現於(
D
)
A.隋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
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
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成風
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我記得高中有張卷子的答案選了C,是錯的!

7. 飲茶之風 盛行 朝代

一、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一)先秦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 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說,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二)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三)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葯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二、飲茶發展於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恆假真茶,可信致之"。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雲,此為茶為茗。"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後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溫度,出御荈","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吳興有御茶園,採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

三、飲茶風俗成於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後盛矣。"陸羽《茶經·雲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於田間農家,尤其嗜好。

四、飲茶普及於宋代以後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會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太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8. 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時是南宋還是北宋

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普及全國。唐朝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因此,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確立。

唐代茶葉生產發達,出現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術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飲茶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禪,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門茶事盛行帶動了善男信女爭相飲茶。由於飲茶與禪宗關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茶禪一味」之說。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陸羽和他的名著《茶經》。《茶經》對唐代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茶經》把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著作,對中國茶葉生產和飲用風氣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陸羽首倡品飲藝術,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與飲茶活動為一體,開中國茶道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發展提供了典範。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

唐代是詩的朝代,許多著名詩人都與茶有緣。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多首茶詩。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劉禹錫都有佳作流傳。尤以盧仝的七碗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名聞遐邇,詩中傳神地描述了飲茶時的身心體驗,成為歷代傳唱不衰的詩詞佳作。全詩由得到貢茶陽羨茶的驚喜、飲茶過程及體驗和感慨蒼生三部分組成。另外與白居易世稱「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寶塔形詩《一字至七字詩 茶》也頗為獨特

9. 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時是南宋還是北宋我覺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明代進一步普及」.
從唐朝開始,我國隨著茶葉產量的增多,飲茶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唐太宗在位時,飲茶的普及開始與佛教有著緊密的關聯.當時的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睏倦,有利清心修行.於是在當時,一些名山大川的禪宗叢林都開始種植茶樹.人們見情僧人飲茶修行,以此仿效,逐漸成風俗.唐朝飲茶之風由此而開始盛行,茶聖陸羽就是唐朝人
宋代是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貢茶工藝的發展及皇室和上層社會的嗜茶成風,使飲茶之風更為盛行.與唐代餅茶不同,宋代貢茶——龍鳳團茶是由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而成.採制技術也更為精緻講究.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對茶的產制、烹試及品質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也推動了飲茶風氣的盛行.茶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會圖》是公認的描繪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們將琴棋書畫融進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個標志.許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都樂此不疲,並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團餅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葉生產上有許多發明創造,綠茶生產上改進了蒸青技術並產生了炒青技術 .花茶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許多花都可以用來窨制花茶.此外還出現了烏龍茶和紅茶.
明代「文士茶」也頗具特色,尤以吳中四傑為最.四傑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禎卿都是懷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藝又嗜茶,開創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這在他們的傳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到了晚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動中,並更進一步達到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說並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
散茶被欽定為貢茶,簡便自然的飲用方法廣受人們喜愛.明代茶學興起,茶著極多,促進了散茶外形與內質的改善與提高.散形葉茶中的許多名品,也漸顯雛形.如龍井、碧螺春等.
茶館,古稱茶肆、茶坊、茶樓.萌發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對此有所描繪,明清茶樓發展得更為典型,尤以清代茶館最為鼎盛,遍布城鄉,數不勝數.並且逐漸發展出來各具當地地方特色的茶飲習慣和文娛活動的茶館文化形態.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茶飲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風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會、茶道向茶館的發展,反映了茶事活動由貴族化、文人化走向大眾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活動.並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形態和生活方式.足見人們對飲茶的喜愛.
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並成熟的「工夫茶飲」至今仍是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
工夫茶是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於浙江一帶的都市裡,擴展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稱享有盛譽,已成為今天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記述了工夫茶藝:工夫茶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程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追求環境美、音樂美.明清的茶人已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時期.

閱讀全文

與飲茶風習傳於中國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
中國維族人口有多少 瀏覽:951
印尼巴士怎麼弄上面的字 瀏覽:464
英國的熊貓怎麼畫 瀏覽:508
英國音箱怎麼使用 瀏覽:737
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是哪個人 瀏覽:862
伊朗周圍有什麼海峽 瀏覽:211
印度種族多少個 瀏覽:422
印尼MSP公司怎麼樣 瀏覽:598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