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一大參會人員是那些
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1、王燼美(1898--1925),山東莒縣北杏村人,今屬諸城,濟南共產主義小組代表。後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5年8月在青島病逝。
2. 濟寧特色小吃
1、甏肉乾飯
甏肉乾飯是山東省濟寧市的傳統特色名吃。 甏肉乾飯是精選新鮮豬五花肉或裡脊肉配以傳統特殊在中國傳統的砂甏肉用木炭文火精心烹制而成的,豬肉色澤紅亮,口感酥爛、清爽,肥而不膩,食者均感滿口留香。
干飯是選用山東濟寧當地優質501大米在竹製蒸籠上蒸制的米飯,米粒晶瑩透亮,似顆顆珍珠一般,口感清香甜爽。
甏:一種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顧名思義,用甏盛放烹制的肉。甏肉起源,最早追溯於解放前夕,當時經營者以扁擔挑著飯菜走街串巷,一頭挑炭爐,一頭挑飯,甏置於炭爐之上,此法可節約炭火,又使肉吃出一種別樣風味。解放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甏漸漸遠離人們生活,被鐵鍋、不銹鋼鍋代替,但甏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甏肉乾飯,已經不僅局限在只有甏肉上了,又增添了幾種特別的菜:「麵筋肉丸 」、「肉卷」、「豆腐塊」、「雞蛋」、「海帶」等等,這既豐富發展了甏肉乾飯,又更加適應了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但其中的「甏肉」上、「麵筋肉丸」、「肉卷 」等又是吃甏肉乾飯必不可少的佳餚。
「甏肉」:大塊是一個顯著特點,肉肥而不膩,口味雖然單純而美不勝收,似乎一種爽直壓過一切花俏的感覺。「麵筋肉丸」:將肉用麵筋緊緊包住,純手工製作,麵筋配合肉給人口感舒適的感覺。肉餡則是精心調制製作而成,自有一番芬芳,是很受歡迎的一道菜。 「肉卷」:由豆腐皮卷肉而成,本品除具有口味美,口感好的特點外,營養價值也很豐富。另外,還有「雞蛋」,「豆腐絲」,「豆腐塊」,「四喜丸子」等,這些菜都放在盛有煮甏肉的老湯裡面加熱,之間互相影響,相輔相承自形成一種與分別吃大不一樣的獨特口味。在各種美味匯集的今天,甏肉乾飯仍然被極多數濟寧人所鍾愛,甏肉乾飯也得到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濟寧首屈一指的特色名吃。
2、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么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面條,但人們卻十分鍾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干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里有,小飯館里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麵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面,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復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制。把洗麵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燒胡辣湯靠的是經驗。要看湯的顏色,要掌握開鍋的火候,像興隆夜市步行街、舊關口攤點,可以說是做絕了。
怎麼,你還不抓緊來一碗?
3、西張庄食用菌
山東省梁山縣館驛鎮西張庄村,以發展食用菌為主導產業,其產值佔全村經濟總量的70%以上。食用菌生產作為西張庄村的主導產業,年產值12000萬元,利潤960萬元,食用菌產業產值占村鎮經濟總量的92.3%。全村從事主導產業農戶數202戶,占村村農戶總數的62%。
截止到2010年底,西張庄村因勢利導組建了館驛現代高新食用菌產業園,產業園佔地600餘畝,擁有省食用菌專家顧問團活動大院1處,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縣級龍頭食用菌企業5家,重點生產金針菇、杏孢菇、袖珍菇、黑木耳、雞腿菇等多種食用菌產品。
目前,西張庄村食用菌生產全部實行標准化生產規模,整個產業園日出產食用菌10噸,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1600餘人,村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300元,而村所在鄉鎮農民人均收入6400元,鄉鎮所在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246元,超出全縣農民人均存收入20%多。
4、梁山糟魚
梁山糟魚是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的特產。糟魚是梁山的傳統名吃。糟魚骨酥刺面,味鮮可口,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最愛吃。黃河沿岸的居民都會做這道美食,尤以梁山糟魚最負盛名。
糟魚是梁山一帶餐桌上的特色菜,在外地是吃不到的,就連糟魚這個詞在一般詞典上也很難查到。的確,糟魚「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梁山一帶的「土特產」。
梁山一帶歷來是黃河和汶河下游的自然蓄滯洪區,洪水到來,一片1,洪水退去,大大小小的水窪成千上萬,只要積水的地方便留存下不少魚,為這一帶居民「竭澤而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較大魚刨凈瀝干,晾曬成干魚外,餘下的魚便製作成糟魚,因為,做糟魚不能用大魚,四寸以上的魚是不合適的,一是骨刺難爛,二是不易入味。
說起糟魚的做法,老百姓幾乎家家都會,筆者小時侯在家還真親歷過。將「竭澤而漁」來的魚一一收拾干凈,但不用去鱗,然後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鐵鍋。支架很簡單,用三摞青磚,鼎立放開,放上鍋就可以了。然後將蒜編(乾的大蒜莖葉)用水洗凈,鋪在鍋底,然後將魚頭尾相靠,逐一碼放,每放一層,即撒上一層鹽和花椒。魚全部碼完後,將水稍稍漫過魚即可,蓋上鍋蓋,就可以在鍋下燒燒。隨著鍋下的火的慢燒,鍋里的香氣也越來越濃……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實,「心急吃不上好糟魚」倒是真的。做糟魚要用慢火(文火),時間要長,有時要燒一夜呢。所以,做糟魚一般用木柴燒火,三兩個時辰過後,香味撲鼻,此時熄掉明火,用暗火(木炭火)「溫」,人則睡覺去了。待到第二天早晨,打開鍋蓋,滿鍋糟魚才真正作成了。
這只是農家自家做糟魚的過程,做一次一家人可好幾天。
梁山糟魚出名久了,據說,清朝康熙年間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年間進士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知范縣(故城在今梁山縣趙堌堆鄉范城村附近)時曾以糟魚佐酒,並留下贊美詩一首:
做宦山東十一年,
不知湖上鯽魚鮮,
今朝嘗得君家味,
一包糟魚勝萬錢。
盡管各種野生魚類都可以作成糟魚,但以鯽魚為好。
鯽魚屬鯉形目、鯉科、鯽屬。這種魚一般長不大,成品魚體長大多15~20厘米。體側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灰黑色,腹銀灰色,各鰭條灰白色。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
鯽魚古籍多有記載。如《呂氏春秋》雲:「魚之美者……鯽魚為佳品,自古尚矣。」《本草經疏》:「鯽魚調味充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本草圖經》:「鯽魚,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醫林纂要》:「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清,所以可貴耳。」《本經逢原》: 「鯽魚,有反厚朴之戒,以厚朴泄胃氣,鯽魚益胃氣。」
現代營養分析,每100克鯽魚所含營養素如下:熱量 108.00千卡,蛋白質 17.10克,脂肪 2.70克,碳水化合物 3.80克,膽固醇 130.00毫克,維生素A 17.00微克,維生素B1 0.04毫克,維生素B2 0.09毫克,煙酸2.50毫克,維生素E 0.68毫克,鈣 79.00毫克,磷193.00毫克,鉀290.00毫克,納41.20毫克,鎂41.00毫克,鐵1.30毫克,鋅1.94毫克,硒14.31微克,銅0.08毫克,錳0.06毫克等,營養非常豐富。
梁山糟魚有兩大特色:
第一是「糟而不糟」,所謂「糟」,是說魚的鱗、骨、刺爛熟酥面,所謂「不糟」,指魚體完整,魚肉爛而筋硬、耐嚼。
第二,糟魚原料用的是包括鱗在內的草魚「全魚」。這兩個特色決定了其營養全面且利用率高,自然梁山糟魚被譽為長壽、美容食品而倍受「吃家」青睞了。
目前,市面上已有真空包裝的梁山糟魚出售。
5、梁山義酒
梁山人向來以忠義而聞名海內外,更有豪爽的喝大碗酒吃大塊肉的傳統。
游梁山,喝義酒!喝梁山義酒做豪爽梁山人!!!
山東梁山釀酒總廠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發祥地——水泊梁山腳下;始建於一九七六年,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每年生產能力3000噸,現有員工398人,其中:大中專文化以上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69人,年銷售額4000萬元以上,年創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白酒生產企業,為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會員單位。
據史書記載,《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個個海量,梁山東麓有個十里杏花村,村中有個杏花溪,溪水之源來自梁山之巔的「仙泉」,王林老漢領著女兒杏妹就在這溪邊釀制芬芳醉人、香透杏林的美酒。梁山好漢個個義字當先,除奸打霸、殺富濟貧,老百姓無不拍手稱贊,便你一升、我一斗的將糧食送到王林酒作坊,釀出美酒,壇裝綢包,敲鑼打鼓送上山寨。酒壇一開香遍水滸寨…眾英雄贊不絕口,當眾取名為義灑。
宋江被招安後,宋徽宗聽說此酒之佳,親派趙潭帶領官兵,將義酒搶進京城自己享用。清乾皇帝游梁山時,親臨十里杏花景,並在法興寺內與寺內高僧古月飲酒對對,對義酒贊不絕口,現有梁山腳下出土的宋代古壇為證,壇上刻有「羅列三千館,香占第一家,隔壁三家醉,開壇十里香。」
建廠幾十年來,我們在發掘梁山好漢以「義」字當先為軸線的水滸文化同時,並在繼承原王林釀酒獨特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工藝與科技,潛心研究,對原單糧釀制調整轉換為多糧釀制工藝。使質量逐步提高,產品不斷更新。現生產的「義」字牌,「水泊」牌,「梁山好漢」牌三大系列近百個品種,深受中外領導、專家、知名人士等其他業內外人士的高度贊譽與贈書,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詞贊揚「梁山美酒」,全國酒類泰斗周恆剛大師稱贊「濃香型酒中之珍品」,全國釀酒專家熊之書題詞贊譽「水泊義酒,香飄九州」,著名書畫家朱學達、於太昌、孫墨龍等幾十位專家、社會知名人士以及以苗志嵐會長為首的中國白酒工業協會領導、專家親臨我公司參觀指導、題詞、做畫、留念,同時被中國國際詩酒節授予金爵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52度義酒,35度義酒,38度水泊特曲,46度水泊老窖,39度梁山好汗,46度梁山好漢等部分產品,連續幾年被山東省第一輕工總會、山東省輕工工業辦公室、山東省白酒工業協會評為優級產品,同時我廠連年被市縣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和市、縣兩級先進單位,市消費者滿意單位,梁山縣經濟發展功勛企業,「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會員單位,2004年被中國文化部評為首屆「中華地方文化名酒」。2005年又被山東省輕工業辦公室認定為「山東輕工名牌」。2006榮獲中國文化部"中華文化名酒」的稱號,並通過ISO9001:2000和ISO14001:2004國際質量與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為我省首批榮獲「國家白酒生產許可證」的專業生產廠家。
我們有一幫忠肝義膽人,正在勤勤懇懇的耕耘在昔日水勢浩淼、綿延八百里的蓼兒窪,今日松柏疊翠、人傑地靈、古跡遍布、美酒飄香,具有豐厚水滸文化底蘊的水泊梁山大地上,努力執著的攀登在釀酒事業前進的道路上,我們的心扉是敞開的、誠懇的,隨時歡迎業內外領導、專家、賓朋蒞臨指導,做客品酒。
6、泗河西瓜
泗河西瓜,產於接庄街道、石橋鎮沿泗河西岸的南貫集、東鄭庄、齊營、郝樓、栗河崖、張橋等村。始於唐代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泗河西瓜個體適中,味口脆甜。
1972年引進新品種「密寶」,出口日本,深受外商的歡迎。1985年,引進「中育6號」、「鄭州3號」、「7451」、「8155」新一代等品種,1986年又引進「新紅寶」、「金鍾冠龍」等優良品種,其含糖量都在10%以上,高的達12—13%。1986年山東省首屆西瓜展評,這里出產的「鄭州3號」,「中育6號」獲優質西瓜獎,1987年濟寧市西瓜評比,「金鍾冠龍」獲特優西瓜獎,「7451」獲優質西瓜獎。
7、玉堂醬菜
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主菜有包瓜、磨茄等。堂醬菜是創辦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百年老店。它生產的醬菜製品是當年進京貢品,享有「味壓江南」、「京省馳名」的美名,飲譽大江南北。
玉堂醬菜,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一時被譽為「京省馳名」、「譽壓江南」。主菜有包瓜、磨茄、醉蟹、糟魚、合錦菜等,從清代至今已擁有百餘年歷史。是山東聞名遐邇的小吃之一。民國初期,臨清的「濟美醬園」,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與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玉堂醬菜順著運河銷遍四方,作為「貢品」,被譽為「京省馳名,味壓江南」。
濟寧玉堂醬園有限責任公司(原名玉堂醬園),始建於1714年,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是魯西南地區唯一的「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玉堂產品獨具地方特色,深受市場歡迎,因其選料精良,精工細作,南北風味兼蓄而著稱。早在1910年,玉堂的遠年醬油、什錦蘿卜、佳制冬菜,在南京召開的「南洋勸業會」上獲優等獎章;在1914年的「山東省第一次物品展覽會」上,玉堂產品參展42種,有35種獲獎(其中,16種酒、16種醬菜和特品冬菜、遠年醬油均獲最優等金牌獎,黃嫩甜醬獲優等銀牌獎);1915年玉堂產品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榮獲金牌。據《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第172頁記載:濟寧玉堂號醬菜、醬油、萬國春酒、金波酒、宴嘉賓酒、冰雪露酒獲六塊金牌並獎詞。近年,玉堂商標連年被山東省工商局、廣大消費者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玉堂醬菜被山東省經貿委評為山東名牌產品,玉堂醬油、食醋、豆製品、醬類系列產品被國家食協評為「國家質量達標食品」,並授予「中國食品骨幹企業」榮譽證書。玉堂醬園被原國內貿易部認證為「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同時,被推舉為中國調味協會理事單位。玉堂品牌作為全國醬菜調味品行四大名牌之一,擁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濟寧經濟發展中的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玉堂產品曾多次進京,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品嘗。1957年,1總司令曾贊揚玉堂醬菜「很好」「有四個特點:鮮、嫩、甜、脆」。(楊一辰《回憶朱總司令對我的一次召見》,《財貿戰線》1979年11月2日,第四版)。其後,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文藝界知名人士,如肖華、谷牧、袁寶華、劉瀾濤、匡亞明、孔德懋、侯寶林、喬羽等和一些國際友人也曾先後到玉堂參觀品嘗,並題詞留念。2010年4月,山東玉堂醬園與美國特美客公司簽署協議,將合作生產第四代調味品——濃縮雞(牛)肉汁。2011年1月,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榮獲金獎的玉堂金波酒,在市場上消失二十年多年後,經技術人員深入挖掘研發,以嶄新的面貌「重出江湖」。同時「玉堂人」還根據以往的傳統工藝重新推出了冰雪露酒等傳統工藝的酒類產品。
經過近300年的研發創新,玉堂醬園擁有了中國最豐富的調味品產品線,現在生產醬菜、醬油、食醋、汁醬、腐乳、禮品等六大系列三百多個品種,玉堂醬菜為玉堂醬園的拳頭產品,一直暢銷不斷,作為地方特產,自清朝開始成為進京貢品,形成獨特的玉堂醬菜禮品文化,是人們走親訪友和商務往來的饋贈佳品。
8、磚燒老鱉
磚燒老鱉,一聽這名字就感覺有點稀奇古怪。事實也是如此,它的烹飪技藝非常獨特,用「原始」二字形容比較貼切,比爆炒老鱉、清蒸老鱉等做法更原汁原味,被家鄉人譽為「最具特色風味的老鱉烹飪技藝」。
我的家鄉在微山湖畔,老鱉又稱為甲魚、團魚、王八。清蒸老鱉、老鱉煲湯等吃法深受食客歡迎,而磚燒老鱉這道美味,是富有創意的漁民製作的野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解放前,湖上的漁民打了魚,能賣的賣了,賣不出去的腌魚干,唯獨這偶爾抓到的老鱉讓人堵心,賣沒人要,放生了,一會兒沒准又被你打撈上來。幾個富有創意的小夥子,就把它綁了燒熟了吃。他們找三塊方磚,老鱉置方磚上,底下架著明火慢慢地燒。熟了一嘗味道,果然鮮美,這一來二去,工藝不斷改進,居然成了民間密傳的佳餚。
美食的最高境界,就是主料要渾然天成,不厭生猛鮮活,以盡可能少的加工工序,做出既營養又可口的美味。磚燒老鱉中的主料要選用野生老鱉,這一點極為重要;另外就是選磚,砌牆用的紅磚不行,一則太厚,二則太小,最好是選那種不太厚的正方形用來鋪地的老青磚。火一定要用柴火,捆成把的麥秸稈最佳。從主料、配料乃至燃料,徹頭徹尾原始、原裝,連炊具、刀具都不用,實現了美食的最高意境。
磚燒老鱉不需要太復雜的廚藝,製作時備好野生老鱉一隻,用清水洗凈體表污垢,方磚搭成「門」字狀,「門梁」用兩塊方磚夾著老鱉,再用鐵絲綁牢。「門」里點上麥秸稈,慢慢烘烤。不一會兒,老鱉的殼內溫度上升,大有五內俱焚之勢,老鱉急忙把頭腳伸出殼外,但煙火又把它燎縮回去,老鱉就這樣將長長的脖子重復地伸出再縮回。烘烤的火不能太急,太急容易把老鱉燒死,太慢則會使老鱉窒息。最好的辦法是將火把一會兒抽,一會兒續。為降體溫,老鱉痛苦地將腹中污物全部吐出或排泄。此時,將火撤掉,取來早已調制好的作料:蔥花、薑末、五香料、味精、食鹽等,以醬油、料酒調製成一碗「靚」湯,放到被烤得嚴重脫水的老鱉面前,此時,求生的慾望使老鱉完全顧不上面前碗中放的什麼湯汁,心急如「焚」地伸長脖子,一會兒就把「靚湯」喝乾了。老鱉被烤熱後身上的毛細血管全部擴張,咽下去的作料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滲透到全身。大約過個三五分鍾,再用急火燒之,在烘烤的過程中,要不斷翻動,直到烤熟為止。
童年,我和小夥伴在湖區的沼澤地上經常看到漁民用這種方式吃老鱉,這些年隨著野生老鱉價格的攀升,很少有人再用這種原始的方法吃了,這種原始淳樸的吃法成了一種漸行漸遠的記憶。
9、燉魚
燉魚是梁山境內的傳統名吃,民眾過節或宴請賓客,一般都把燉魚當作上等佳餚。尤其安山鎮的燉魚更是譽滿水泊。民國初年,全鎮專營燉魚的行家就有10餘戶。其中,陳氏二兄養的燉魚為最佳。
其製作方法是:將民間傳統製作方法與濟寧小閘口「蚊火煮魚,大火油炸」的技藝相結合,精心製作而成。他的燉魚不但味道鮮美,魚刺綿軟不扎嘴,而且魚肉筋硬耐品嚼,回味悠長,深受顧客贊賞。
安山燉魚的製作技藝古今流傳,遠近馳名。現已成為民間和城鎮宴請賓客的上等名菜,並曾被列為原菏澤地區的四大名吃之一。
10、金鄉貢米
金鄉不僅盛產大蒜,而且擁有2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年產蔬菜5億公斤,有圓蔥、芹菜、黃瓜、辣椒等30多個品種常年應市。引進種植美國、日本系列圓蔥10萬畝,1996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圓蔥之鄉」。金鄉人民培育的「金谷」牌小米色澤金黃,性粘湯濃,懸而不浮,油而不膩,是明清兩代貢品,位居中華「四大名米」之首,被載入《辭海》,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谷之鄉」。
金鄉貢米:山東金鄉馬廟鎮是種植小米的天然良田,早在清朝,此地因所產小米成色好、口感佳、營養豐富,深得宮廷的青睞,遂被欽定為貢米。特別是此地小米煮製成的粥粘稠,呈油性。
金鄉貢米與煙台蘋果,肥城桃,大澤山葡萄等被列為山東特產,得到老百姓的一致認可。饋贈親友,自己食用上佳選擇。
小米功效:小米具有防治消化不良的功效,具有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 除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外,小米中色氨酸含量為谷類之首,色氨酸有調節睡眠的作用。中醫認為,小米味甘咸,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用小米煮粥,睡前服用,易使人安然入睡。
科學食用:小米宜與大豆混合食用。這是由於小米的氨基酸中缺乏賴氨酸,而大豆的氨基酸中富含賴氨酸,可以補充小米的不足。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
小貼士 :將小米、紫米、玉米餷、紅豆、綠豆、花生豆、紅棗一起煮至黏稠狀,這種粥營養較全面,富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尤適宜食慾欠佳、腸胃不好以及盆血的人食用。
金谷小米是馬廟鎮的著名特產.據<<金鄉縣志>>記載:金谷又名齊頭占金谷,僅產於金鄉縣馬廟鎮的馬坡.金穀米和山東章丘米/山西沁州米/河北桃花米並稱中國四大名米.金穀米色金黃, 性粘味香,米質優異,營養豐富,居四大名米之首.金谷小米稀飯,聞之清香,食之甘美,具有熱補/潤腸功能,系難得的滋補佳品. 早在康熙年間(1684年),康熙和禮部尚書庶子張玉書南巡私訪,有一天住在金鄉城西趙河邊的大吳庄軍馬場,就喝到用當地小米/綠豆做成的稀飯,的確香甜可口,大加贊賞,稱為」奇米」.金谷受到皇封.每年秋後都要挑選上等當地米送往京城.從此聲名大作,譽滿全國.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大慶時,周總理曾用「金穀米」招待外賓.1985年金穀米被編入<<山東農業名產>>,同年選入<<中國土特產大全>>,為濟寧市的八大特產之一.1996年,馬廟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谷之鄉」.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於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3. 中國歷代商業部長
部長即被任命的時間:
葉季壯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曾山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九日;陳雲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楊一辰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程子華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一日;姚依林一九六〇年二月十八日;范子瑜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日;王磊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姚依林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金明一九七八年十月;王磊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劉毅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呂福源二零零三年三月;薄 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九日;陳德銘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4. 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有兩名山東代表分別是誰
王盡美、鄧恩銘
王盡美生於1898年,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冬,與鄧恩銘等人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出版《勵新》半月刊。
1921年春,王盡美發起創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主任。1922年1月,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7月,在上海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被留在中央負責領導工人運動。參與制訂《勞動法大綱》,先後領導山海關、秦皇島等地的罷工斗爭,並為開灤五礦總同盟罷工指揮部的成員之一。1922年11月,在山海關領導建立黨的組織。1923年2月,被反動當局逮捕,經工人營救獲釋。後重回山東,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1924年1月,參加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2月,抱病組織青島國民會議促成會,參與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因長期積勞成疾,於1925年8月19日在青島逝世,時年27歲。
鄧恩銘(1901-1931),中共一大代表,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男,1901年生,水族,原名鄧恩明,字仲堯,化名黃伯雲、丁友民、丁佑民、丁又銘、堯欽、建勛等,貴州荔波人。
五四運動爆發後,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下,他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並在斗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積極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在共同的斗爭中,他同省立第一師范學生王盡美結成了親密戰友。他與王盡美組織學生抵制日貨,反對賣國條約,積極參加宣傳、演講、罷課、遊行等活動,成為學生界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們聯絡進步青年學生,於1920年11月21日組織了進步團體「勵新學會」。鄧恩銘被選為學會領導成員之一。學會出版了以介紹新文化、新思想為宗旨的《勵新》半月刊。他經常在《勵新》半月刊上發表文章,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舊禮教、舊教育等社會現狀。1920年底,他同王盡美發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經常在一起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介紹蘇維埃俄國的書刊。
1927年4月,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到武漢向中央匯報工作,並到毛澤東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介紹山東工運、農運情況。1927年8月回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
大革命失敗後,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青島和濟南之間,領導黨組織開展斗爭。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省委機關遭破壞,鄧恩銘在濟南第二次被捕。他在法庭上和監獄里同敵人作了英勇的斗爭,並組織領導了兩次越獄斗爭,第一次是1929年4月19日晚上,只有楊一辰一人逃出;第二次是7月21日晚飯後,在地下黨的接應下,6人沖出監獄,他卻因受刑過重,體弱多病,行動困難,被敵捕回打入死牢。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1931年4月5日,與劉謙初、吳麗實等22位共產黨員一起被國民黨山東當局槍殺於濟南緯八路刑場。面對敵人酷刑,鄧恩銘依舊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5. 楊一辰的戰後職務
1941年1月,中共湖西地委書記潘復生將其情況報告中共山東分局。1942年2月,到山東分局任組織科長,1944年任城市工作部長,1945年8月任濟南市委書記。1946年2月起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城工部部長、華東野戰軍兵站政委、中共中央豫皖蘇分局委員、豫皖蘇行署副主任等職。在淮海戰役期間為戰時後勤工作作出重要貢獻。河南全境解放後,先後任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長、省委第二副書記。新中國建立後,任中共廣州市委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部長、第一書記,國務院農產品采購部部長、城市服務部部長、第二商業部部長,商業部部長,1958年5月,被增選為中共八屆中央候補委員,是年冬,因在政治局內部會議上反對浮誇風而被貶任青海省商業廳廳長。1961年1月,任河北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等職。
6. 姓楊的祖先在哪
楊姓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冪
(6)中國有多少人叫楊一辰擴展閱讀:
楊姓的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後,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佔全國楊姓總人口的46%。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42%。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
7. 全國有多少個叫楊一辰的
全國共有83個楊一辰。
8. 求楊氏從古到今的一代名人(內容要詳細)
楊姓姓歷代名人
名人之最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拒賄成名言佳句。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污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後自殺。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其「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杏佛,又名楊銓,最早透露紅色中國真相的勇士。1931年間,正當國民黨加緊「圍剿」江西紅軍的時候,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杏佛去江西後寫了一篇對江西時局的考察報告《赤禍與中國之存亡》,作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這篇考察報告中全篇記述了中共在江西蘇維埃運動的實際情形,與當時國內一些國民黨御用報紙專門對共產黨和紅軍進行的造謠誣蔑形成鮮明對照。因參與並領導中國人權保障同盟,於1933年6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楊虎城,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游擊支隊司令。1924年加入國民黨。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馮玉祥的國民聯軍第十路總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蔣介石。任新編第十四師師長,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後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漢宸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軍事失敗和中共的爭取下,覺悟到應聯共抗日,與張學良部東北軍一起,停止與紅軍作戰。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兵諫」,促成了國內和平。1937年4月被蔣介石強迫辭職,6月出國。1937年11月回國抗戰,被蔣介石囚禁共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指使軍統特務殺害於重慶。
●楊振寧,最早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之一。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22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46年赴美留學,從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與李政道合作發表了關於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獎金。
●楊簡,楊姓歷史名人中壽命最長的人。南宋哲學家。生於1141年,卒於1225年,享年84歲。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的弟子,官至寶謨閣學士。
●楊炯,楊姓成名最年輕的人。唐代著名詩人。幼年聰敏好學,10歲就被選為神童,待制弘文館。27歲應制舉,補校書郎,官至崇文館學士。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稱「初唐四傑」。
●楊國忠,名聲最壞的楊姓奸臣。本名楊釗。天寶年間因為他的堂妹楊貴妃深受唐玄宗的寵愛,他由監察御史升為侍御史,賜名楊國忠,身兼15職,權力逐漸大起來。兩次出兵征伐南詔,喪師20萬。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為右相,兼有40多個職位。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滛縱不法,在私第選定官吏。後來與安祿山的矛盾日漸加劇,755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楊國忠隨唐玄宗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被士兵殺死。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楊尚昆,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 勇(瀏陽籍),開國上將。
●楊至成,開國上將。
●楊成武(長汀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得志(醴陵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總參謀長。
●開國中將:楊秀山、楊國夫、楊梅生。
●開國少將:楊思祿(於都籍)、楊卓(興國籍)、楊力(瑞金籍)、楊漢林(興國籍)、楊俊生(瑞金籍)、楊懷珠(吉安籍)、楊恬(德安籍)、楊世明(瀏陽籍)、楊永松(大埔籍)、楊尚高(平江籍)、楊尚儒(連城籍)、楊國宇(儀隴籍)、楊家保(吉水籍)、楊輝圖(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楊林(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楊傑(國民黨少將)、楊至成(解放軍上將)、楊家騮(國民黨追贈少將)、楊嗣震(國民革命軍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
贛南楊姓名人還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學者楊以任,清初著名詩人楊枝遠,及頗具阮籍風格的詩人楊方立;出自興國的自強不息光明磊落的省委書記楊尚奎等。
在中國歷史上,楊姓稱帝稱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北朝末,華陰人、北周外戚楊堅,在靜帝年幼即位時任丞相,總攬朝政,封隋王,於581年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587年滅後梁,589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統一全國。隋朝歷二帝38年,於618年滅於唐。五代時,合肥人楊行密創建吳國,都揚州,歷4王36年。南宋初年,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楊么領導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稱大聖天王,並用以紀年,有眾加萬人。金末,紅襖軍首領、益都(今屬山東)人楊安兒建立反金政權,建元天順,有眾數十萬人。元初,寧海人楊鎮龍率領浙東農民起義,國號大興,年號安定。
除了稱帝稱王者外,楊姓在文化、科學、軍事、政治等方面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戰國初期有哲學家楊朱。西漢有學者楊何,無神論者楊王孫,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新莽末年有赤眉軍政權大司農楊音。東漢末有文學家楊修。三國時魏有不畏豪強的京兆尹楊沛。魏晉之際有哲學家楊泉。西晉有太傅、大都督楊駿。北魏有驍勇善戰的平東將軍、氐族人楊大眼,散文家、《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炫之。隋有大臣楊素、楊玄感父子。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楊炎,曾定議改革賦稅制度,堪稱理財家,學者楊士勛,雕塑家楊惠之。五代時有書法家楊凝式,筆勢雄傑,變化多姿.評者說他用筆有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妙。宋代,楊氏最顯赫的人物莫過於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楊業,又名繼業,原為北漢將領,號稱「無敵」,河東歸宋後,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他率軍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後在主帥潘美和監軍王�的錯誤指揮下,他孤軍被陷於陳家谷口,重傷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均為北宋名將。楊業的事跡,在當代即被人傳頌,後經文學藝術家的渲染,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更具傳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學家楊億,學者楊時,醫學家楊介。南宋有詩人楊萬里,數學家楊輝。元代有詩人楊載,對外貿易家楊樞,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楊梓、楊顯之、楊訥。明代,楊榮、楊士奇、楊溥在英宗時同輔朝政,並稱「三楊」;楊繼盛劾權相嚴嵩十大罪,楊漣彈劾魏忠賢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謂不畏權奸的英雄;還有詩人楊基,文學家楊慎,學者楊東明,針灸學家楊繼洲,畫家楊文聰,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楊虎,民間抗倭英雄楊鈿。清代有學者楊名時,戲曲作家楊潮觀、楊恩壽,藏書家楊以增,太平天國將領楊秀清、楊輔清,湖南末陽農民起義領袖楊大鵬,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佛教學者楊文會,外交官楊儒,「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現代有1925年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夫人楊開慧,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化學家、造紙專家、冀東抗日領袖楊十三(又名楊裕民),教育思想家楊賢江,教育家、法學家楊秀峰,中國可靠性系統工程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楊為民。
僑居海外的楊姓華人,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例如,前已述的美國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著名企業家楊雪蘭;紐西蘭有「菜花大王」楊汶釗。楊汶釗和菲律賓的楊應琳、馬來西亞的楊忠禮,以及香港的楊連景父子、楊受成,澳門的楊秉正,台灣的楊塘海等,均以擁有財富超過數億或十多億美元而聞名於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楊戩 (二郎神) 楊堅,楊廣,楊玉環 (楊貴妃)
楊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扞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秀清 (?~1856)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後為韋昌輝所殺。
楊震寧 (1922~?)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