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民樂與西方樂隊哪個好

中國民樂與西方樂隊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06-21 06:17:07

A. 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的比較

中國民樂相比西樂,歷史悠久,製作也沒有西樂麻煩,比方說民樂的琵琶簫等跟西樂的鋼琴比較,而西樂有些樂器插上電才可以彈奏,這點民樂就顯得方便多了。但是民樂有一個不如西樂的,便是民樂的音域不如西樂廣,通俗的說就是跨的八度一般沒有西樂的多。民樂使用簡譜而西樂則是五線譜。樓主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么

B. 民族音樂與西洋樂在感覺上有什麼區別

深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同感受吧,我認為是這樣的

下載幾手聽聽不就知道了

民族音樂簡介

中國民族音樂 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鷂子翻身》(陝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美、抒情、質朴、文雅見長,適宜於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三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獷,適宜於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採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於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麴,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復演奏時,善於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嗩吶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綉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採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採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一些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涌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一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產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吹奏樂
我國的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采,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打擊樂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繁多,演奏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小鑼、芒(加金旁)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
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香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絲竹樂
「絲」指弦樂,包括彈撥樂和拉弦樂,「竹」之管樂、絲竹樂器是相對於打擊樂器而言的民族樂器中旋律性較強,音色較柔和、明亮的樂器類群。絲竹樂伴歌唱,在中國早已有了。漢樂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記載(《晉書.樂志》)魏晉南北朝的絲竹,除伴奏歌唱外,還單獨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這種情況,在今日說唱音樂中也常可見。明清以來,因戲曲、曲藝的蓬勃發展,絲竹樂的品種也更加豐富。絲竹樂大多風格細膩、柔和、善於表達喜悅愉悅的情緒。各種旋律樂器都能盡力發揮自己的特點,圍繞著一個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興發揮,常構成支聲復調。它的地方色彩很濃郁,各樂種大多能體現地方特色的主奏樂器。
江南絲竹,流行於江浙一帶的絲竹樂,清咸豐庚申年(1860)的《秘傳鞠氏琵琶譜》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見當時已在民間流行。江南絲竹最初在農村中流行,後在承箏茶館中作為民間自娛與人,助興消遣的一種手段,一直十分興盛。據現有藝人們的回憶,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樂」是個江南絲竹的民間集舍,此後至今,一直未衰。江南絲竹風格清新幽雅,流暢柔婉,旋律精美,支聲性復調織體豐滿.所用樂器有:二胡、笛、琵琶、揚琴、三弦、中胡、秦琴、簫、笙以及板、板鼓、碰鈴等打擊樂器,以二胡與笛子為主。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歡樂歌、雲慶、四合如意,號稱「八大麴」。
宮庭音樂
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在宮廷內部或朝廷儀式上為宮廷統治者而演奏的音樂。中國宮廷音樂的類別,如果按其演奏場合,大致可以分為外朝音樂和內廷音樂兩大類。外朝,是群臣朝會辦事的場所;內廷,是皇帝與後妃生活起居的地方。這兩種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音樂。如果按其功能性質而言,又可分為典制性音樂和娛樂性音樂。典制性音樂主要用以顯示典禮的隆重和皇帝的威嚴,包括祭祀樂、朝會樂、鹵簿樂等;娛樂性音樂以供人欣賞、愉悅身心為目的,包括筵宴樂、行幸樂、吹打樂等。
宮廷音樂具有如下特徵:
(1)功利性,以音樂來表現統治者的威嚴、高貴,或用音樂為統治者歌功頌德,或把音樂作為享受、娛樂的手段之一。
(2)禮儀性,即多為配合一定的禮儀場合而奏,依其不同的場合功能而使用不同的樂曲,接儀式進程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樂曲,同一名稱的樂曲也根據不同場合而有不同的樂隊編制、演奏處理。
(3)旋律、節奏的「雅化」,以優美纖細、典雅端莊為其基本風格特徵。
少數民族音樂
彝族舞曲
琵琶獨奏曲,王惠然於1960年根據雲南彝族民間音調編寫。它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獷強悍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歡樂的場面。樂曲在散板引子後,用雙弦滾奏出悠揚的笛聲,描繪出恬靜朦朧的山寨夜景。這一音調來自於彝族民歌《海菜腔》,在後面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段的主題音調是根據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改編的。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區出現,並運用推挽手法奏出滑音,生動描繪了姑娘們輕逸俏皮又略帶羞澀的舞姿。
第三、四段是從這一主題變化發展而來的,又再現於第九段。第六段以強而有力的節奏和驃悍的氣質,同前後形成對比,並通過音區的逐層提高而達到全曲的高潮。本曲曾被改編為古箏、三弦、揚琴、阮的獨奏曲以及管弦樂曲。
京胡 是在乾隆末年,隨著京劇的形成,為了京劇的伴奏,從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京胡的音量非常大,一般的京劇伴奏樂團大概地有兩把京胡,京胡可以說是京劇伴奏音樂的靈魂;京胡的琴筒由竹筒製成,琴皮不是蟒蛇皮,而是由青蛇皮製成,青蛇皮比蟒蛇皮薄,聲音清脆嘹亮,既尖又高,不過京胡只限於京劇伴奏,除了京劇伴奏以外,並沒有什麼獨奏曲,也因這京胡音色奇特,並不地用於現代國樂團。 高胡 又名粵胡,是為了為粵劇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廣東音樂的主要樂器,高胡的聲音高亢清亮,傳統的高胡在琴馬底下沒有墊布,也沒有琴托,演奏的時候必須夾在兩腿的中間,由兩腿夾的松緊度和左腿蓋住琴窗的百分比來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間必須墊布,這布的質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關系,現代的高胡經地改良之後,已經有了琴托,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樣。 板胡 胡琴家族的異類,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板胡沒有琴筒,音箱是由椰子作成,正面以桐木板蒙面,分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的聲音尖而高,音量奇大,指距很小,拉的時候手指全都擠在一起,尤其到了高音部份,指距更小,音高便不容易抓准,板胡的著名演奏家有劉明源,常聽到的獨奏曲有<花梆子><大起板>等。 中胡 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琴筒比二胡大些,音色渾厚低沉,多用於樂團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其他構造和二胡幾乎沒什麼差別,中胡的獨奏曲很少,用手指頭都可以數得出來,幾乎沒有獨奏的份,簡單的說,拉中胡絕對是不會紅的。 嗩吶 又稱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兩晉時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於新疆地區。清代嗩吶在回部樂中使用,稱為蘇樂奈。它是民間運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除了用於合奏、獨奏外,也用於戲曲、歌舞等伴奏。
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子上開八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裝一銅管,銅管上端套一葦制哨子,木管下端裝一喇叭形銅質擴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間藝人能控制氣息,吹出柔美的聲音。
經過改革的嗩吶有高、中、低三種,有的還加了音鍵,擴大了音域。
運用嗩吶的地區和范圍很廣,它可以作為獨奏樂器使用。在民音吹打樂或地方戲曲樂隊中,嗩吶經常作為領奏樂器使用。嗩吶音量宏大,聲音粗獷,宜於表現歡快、熱烈、雄壯的樂曲,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還可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聲。 揚琴 相傳在明代傳到中國,最初流行在廣東一帶,現在流行於全國。常用於戲曲、曲藝的伴奏,也用於合奏及獨奏。音箱木質梯形,上張若干根鋼絲弦,奏時用竹槌敲擊發生清亮,可以奏兩組以上的音。近年來,揚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大了琴身,增加了弦數,擴大了音量和音域,能奏出十二個伴音的四組音,可以轉調。 巴烏 為雲南地區彝、苗、哈尼等少數民族使用的單簧吹管樂器。 巴烏用竹管製成,有八個按孔(前七後一),吹口處裝一尖舌形銅質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音。巴烏音量較小,音域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於伴奏舞蹈、獨奏等。巴烏是一件極富民族色彩的樂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寬廣的音調,亦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合奏時巴烏音色易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 塤 吹奏樂器,至少已有七千多年歷史。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 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秦漢以後,塤主要用於歷代宮廷雅樂。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為便於運指演奏,盡量減少復雜的*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在指法上有顫音、打音、抹音等技巧。九孔紫砂陶塤已在今日中國民族樂隊中普遍使用。 管子 流行於我國北方,古稱篳篥或(咸下加角)篥。管子為木製,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插一葦制的哨子。管子的音色高亢,在北方管樂隊中常常用以領奏。 解放後,管子的製造和吹奏技術都有了發展。經過改革的管,音域擴展為二組又六個音,加鍵管都能演奏十二個半音,在合奏和獨奏中發揮更大的效能。目前在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鍵管。 笙 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它與竽並存,在當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而且也有合奏、獨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並存應用,但竽一般只用於雅樂,逐漸失去在歷史上的重經作用,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當時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築、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備兩根義管,需要時,再把它臨時裝上去。早期的笙為竹製,後來改為銅制。明清時期,民間流傳的有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
笙的構造是,將銅制的簧片裝在若干竹管下端,這些竹管插在一個匏制、木製或銅制的帶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時用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而發出樂音。演奏時,除單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
解放後,對笙進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鍵盤笙)等多種形制。笙的吹奏技術也有較大發展,除了用於伴奏、合奏外,已發展成為獨奏樂器。 堂鼓 又稱大鼓。鼓框木製,兩面蒙皮。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雙木槌敲擊。堂鼓鼓面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了各異一般是鼓心的音較低沉,愈向鼓邊則聲音愈高,擊奏時,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可敲擊復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能起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族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樂器。 銅鼓 是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約在春秋晚期出現,關於銅鼓的記載,自漢以來常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盛行銅鼓,所以保存下來的銅鼓較多。
銅鼓全部銅鑄,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侗環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製的花紋。銅鼓常常單獨作為少數民族的舞蹈伴奏樂器使用,銅鼓發音低沉、渾厚。 排鼓 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打擊樂器,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排鼓是由五個到六個、從大到小,從低音到高音的鼓組成一套。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的設備。鼓身固定在一個特製的鐵架上。調音能達到四度到五度的幅度。鼓的兩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由於有不同的音高、音色及輕重的變化,在樂隊中能造成豐富的音響效果,善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多用於大型器樂合奏及鼓樂,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 鈸 大鈸 又名大鑔,圓形(中間突起),銅制。兩面為一付,無固定音高。大鈸聲音宏亮,多用於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
小鈸 小鈸又名小鑔,形狀與大鈸相同。略小,無固定音高。 小鈸音色清脆、明亮,常用於器樂合奏和戲曲、歌舞的伴奏,宜於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
西洋樂就找不到相關資料了

C.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和西洋管弦樂隊在編制上有什麼不同就音響效果上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舉例說明

編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洋有銅管組,民樂沒有,還有弦樂部分的低音,國樂雖然有雷琴,但是常常還是會用double bass來做弦樂的低音,因為融合性比較好,(音色的關系)。 音響效果就和聲來說,國樂編曲多采調式和聲,有些平五,平八是允許的,在西洋管弦樂團中極少用的,即使有也視為同一聲部這就有著很大的差別了。 就樂器本身來說單獨為中音(中頻)設計的樂器沒有西洋的來的多(仔細),這會影響背景和聲的豐滿,因為這樣所以國樂有國樂的作曲,編曲模式和習慣,和西洋的不同。 要能清楚的明白,你拿同一首曲子讓國樂團和西洋管弦樂團各演奏一次就明了了。

D. 西方的交響樂跟中國的民族管弦樂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 樂件的差別 西洋管弦樂團 在低音方面比我們民族的好得多 所以西洋管弦樂的曲子 更加立體,更有張力 簡單說就是更加震撼 我們民族的樂件 你可以細數下,低音太少 所以在民族管弦樂隊演奏時 經常要借用西洋中的低音與大提。一首音樂 只有上面 下面弱得話 很難聽 像吊起來。
木管樂中 幾乎都是簧片或者哨片,長笛是純氣璜樂器
弦樂中 小提中提 大提 貝司,整體效果 上中下聲部完整
巴松 長號 大號—低音聲部 加 小號 完美搭配 圓號是銅管樂器 木管音色。
其次,在演奏樂曲時 詮釋音樂能力西洋管弦樂隊更加完美,當然民族管弦樂隊也有自己的特色
民族音樂演奏有自我的限制,當然在金色大廳演奏 拉德斯基時 也給維也納人們一意外的驚喜。

E.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與西洋管弦樂隊在編制上有何不同,音響效果有何區別,為什麼

編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洋有銅管組,民樂沒有,還有弦樂部分的低音,國樂雖然有雷琴,但是常常還是會用double bass來做弦樂的低音,因為融合性比較好,(音色的關系)。
音響效果就和聲來說,國樂編曲多采調式和聲,有些平五,平八是允許的,在西洋管弦樂團中極少用的,即使有也視為同一聲部這就有著很大的差別了。
就樂器本身來說單獨為中音(中頻)設計的樂器沒有西洋的來的多(仔細),這會影響背景和聲的豐滿,因為這樣所以國樂有國樂的作曲,編曲模式和習慣,和西洋的不同。
要能清楚的明白,你拿同一首曲子讓國樂團和西洋管弦樂團各演奏一次就明了了。
超過200個字了!

F. 我覺得中國樂隊和歐美樂隊的區別 是不是這樣

別人的是一環扣一環,打上了很多風格的烙印

中國是硬生生地搬照別人的格式套用自己的內容

簡單說就是缺乏底蘊,好比外國人知道念唐詩,但是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何在

G. 民族交響樂與西洋交響樂,哪一個更受歡迎

民族交響樂和西方交響樂從根本上屬於交響樂流派,不能分為好與壞。不同的人對不同類型的音樂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說哪一個更受歡迎,他們各有各的特點,主要的是看怎麼去欣賞音樂。

西方交響樂是18世紀後半葉建立的一種大型管弦樂流派,最初的意思是“聲音環環相扣”。這是根據奏鳴曲原則形成的管弦樂套曲形式。交響樂起源於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歌劇序曲。在18世紀上半葉,作曲家使用義大利歌劇序曲結構來創作管弦樂作品,這被稱為交響樂。此後,交響樂逐漸取代了巴洛克風格的樂隊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的主要器樂形式。

H.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和西洋管弦樂隊就影響效果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民樂隊拉弦樂由於弓沒解放又是軟弓柔有餘剛不足,更適合獨奏,彈撥樂缺連慣性需要拉弦樂支撐,可以獨奏,吹打樂有竹管及木管,缺銅管的渾厚,排笙彌補了這點缺憾,鑼鼓具有一定優勢,但不能象定音鼓那樣可以調音,以前有革胡作低音聲部,現在乾脆就由西洋樂的大提琴及倍大提琴赤膊上陣了!其實二胡,鎖吶,揚琴,琵琶都是外來樂器,笛,箏才是本土的!

I. 民樂和西洋樂,你會讓你的孩子選擇哪個為什麼

最近建議的一些電影,實際上,正在發布青少年電影,輔導員分數目前為7.2。也許我聽到親密的青春片,你會緊緊拍攝鮮花,想到《小時代》思考《同桌的你》思考《梔子花開》在過去思考你的罪。但是我提前看到了這一點的大惡魔告訴你,今天這個《閃光少女》真的真的是一個明確的親密情緒的流動。這部新電影仍然是西方音樂的孩子的學術音樂告訴所有父母的答案!你能接受中間兩個嗎?你能接受一個奧喀蘇屋嗎?你能接受喜歡看漫畫的人嗎?如果可以,往下看!

少數民族也具有存在的理性。 「我是我,這是很多煙花。」你用右手,沒有必要歧視左撇子。你學習鋼琴,沒有必要在二胡區歧視。你是著迷的,沒有必要對門進行歧視。你是異性戀,沒有必要歧視同性戀。 《閃光少女》的最大優勢是,中學文化的主題很可能很可能拍攝非常「中間」,但沒有「中間兩個」,而且有一個勇敢的懺悔,備用輪胎向前轉,很容易糾正。缺點也很明顯:太美美而成功的民間音樂結束,面對面,猜測結局的高潮,一切都是非常的,但我給了這個得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閃光少女》,大魔術王蘭興,3顆星半。除陳奕迅外,電影很強大:徐嘉英,逃生計劃,楊宗偉,中德美嘉,周比昌。好公司。作為一個純粹的「le School」學生,他們學習了三年的鍵盤五年手風琴,我在這里。如果我將來有一個孩子,我希望他學會了什麼樂器好,只要「他喜歡」。

J. 談西方交響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的比較

首先我覺得應該從定調上來說,中國人用五度相生律,是手工製造的樂器,西方在文藝復興時代之前也是用手工制的樂器,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達到樂隊調統一的目的就採用了標准音的方式,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定律也不一樣,中國使用的是用「三分損益法」是五度相生律的基礎,是手工定調,所以很多的民族樂器用鋼琴拌奏起來都很別扭
然後在說到音樂傳統的問題,西方可以將復調等多聲部音樂發展規律起來,這是為什麼?個人認為中國應該更有優勢來發展多聲部音樂的,首先多聲部音樂肯定要是很多人在一起演唱或者演奏,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個成語是「爛竽充數」,那個時候就流行很多人的大齊奏,但是中國就是沒有發展起來,這個應該是屬於官方正統音樂的范疇,在中國唐帶以後音樂開始就發展規律不前了,學音樂的人都是社會的下九流,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般是沒有人去學音樂的,歐洲自從格利高列統編了聖詠之後,多聲部的音樂逐漸就發展規律起來了,在復調發展規律起來以後也隨之而來創制了和聲規則,這就很接近現代音樂了。
我還覺得有一點啊,就是音樂在東西方的階級性,很多文人都稍微會一點古琴之類的,這不是一般人學得起的,西方的音樂家就相對來說要寬一些
既然西方的對位法則和和聲規則都基本完善了那就應該把它應用到實踐中去,自巴赫把復調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到海頓確定交響樂團的編制到後來浪漫派的引入各種色彩樂器,樂隊的表現力總是要不段的加強,中國樂隊更多的都是拿來個戲曲拌奏,雖然也有廣東音樂一些樂隊用曲子,但在當時來說畢竟不是主流!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民樂與西方樂隊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
中國維族人口有多少 瀏覽:951
印尼巴士怎麼弄上面的字 瀏覽:464
英國的熊貓怎麼畫 瀏覽:508
英國音箱怎麼使用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