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茶藝起源於哪裡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天定年間(741-756)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記》。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但此處所指「茶道」一詞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主要是指技術層面,在宋朝則主要是指鬥茶,而不談茶道。明朝張源《茶錄》中有:「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當茶道傳入日本以後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以及其後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但其概念也並非十分確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則指泡茶方法的技術層面。
在台灣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藝」一詞時具有兩方面原因:
A、 以區別於日本「茶道」的誤會;
B、 避去「道」的嚴肅性。但在其實際的含義上與「茶道」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可以得出「茶道」也好,「茶藝」也可,在其初始的命名中本身都是以物質為基礎進而上升到精神的領悟和感受,從而形成了文化體系,並成為文明的相征和中外文化溝通的一個橋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華茶文化的復興,茶事活動中,技術物質與精神領悟有了新的提高,從而將茶藝、茶道作出了進一步的界定和分析,使茶文化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必要和合理的分析。
「茶藝」重在物質和行為,而「茶道」則是以精神領悟為主體也可以說「茶道」是茶藝的物質行為上產生,反而對其具有引導和規范的作用,而茶藝的物質行為產生了茶道,並在其指導和規范下日益完善和興盛,進而演變為一種專門的藝術。「茶藝」是茶文化的重心,茶道則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藝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活動,它包括了茶藝的技能、品茗的藝術,以及茶人在茶事過程中以茶為媒體去溝通自然內省身性,完善自我的心理體驗。其中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茶藝這一概念的內涵。
文化可以使一個社會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同一文化的氛圍中得到相同的教化。從而產生相近的思維方式。相近的價值觀念,相似的行為習慣和相同的民風民俗。這樣的群體就具有心靈相通的親切感,情感上的新和力,容易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茶文化即為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和民族的茶道大行及演變也正因為它成了大和文化的主體。中化民族五千年的風雨並沒有改變炎黃的親和力和團結。
文化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惡,形成全社會認同的行為准則和道德標准,所以具有調控功能,茶文化以「和」為哲學思想核心,以「精行儉德」為人文思想基礎,在茶事活動中重禮儀,講雅靜,倡內省,求怡真,最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最能促進人民的互敬和團結。同時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養人們對美的熱愛和追求。有位哲人增說過:「只有美的東西才能征服我們,我們只受美的支配。」美可以說是茶文化的主體展示。
茶是自然的產物,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可以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真實感受自然所賜予人類的精神財富。茶及由草、人、木組合而成。以很好地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必不可分,只有深入自然中才可以真實感受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蘇東坡之:「從來佳茗似佳人」。鄭板橋雲:「只和高人入茗杯」。從茶藝、品茶、評茶中入忘我境界而至凈化身心。
『貳』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葉的起源地在哪裡
茶葉起源於我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使用茶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樹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已被茶學者廣泛接受。有關文字資料顯示,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和使用茶葉。茶樹學者和植物學家通過對歷史記載、野生茶樹分布、茶樹演化、茶樹分布規律及西南地區地質特徵的分析,得出茶樹起源於西南地區的結論。
中國有四大一級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包括四川、貴州、重慶、西藏和雲南在內的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盛產紅茶、綠茶、沱茶、普洱茶,是大葉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例如:普洱茶。華南茶區是中國最適合種植茶葉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和海南。華南產的茶適合普洱茶、紅茶、六堡茶、大葉綠茶、烏龍茶等。如:鐵觀音、大紅袍;江南茶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以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和湖北南部,約佔全國茶葉產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產烏龍茶、綠茶、花茶等。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江北茶區包括山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甘肅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茶樹為灌木狀,小葉樹種。如:信陽毛尖、六安瓜片。
『叄』 茶道的發源地.
「茶道文化」一直被認為起源於日本或韓國,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的首屆中國「茶道之源·新昌茶道節」新聞發布會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陳放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民間茶文化專家,聯合中國國內眾多茶文化、詩詞文化、歷史學、考古學等多領域的權威專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理論研究和探討,歷時一年之久後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區域)」這一創新觀點。
據稱,「新昌是中國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極為久遠的產茶歷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晉六朝文化之中心;首開「佛茶之風」之先河;首創「道茶文化」之氣象;「唐詩之路」的精華催生「儒學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歷史悠久、傳承不斷、內容豐富的民俗茶文化;豐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誕生的精神土壤。
據了解,趁「新昌是中國茶道之源」提出之機,新昌縣將在今年秋季舉行首屆中國「茶道之源·新昌茶道節」,有關方面還將在新昌籌建「中華茶道園」、「世界茶博園」,恢復「佛茶神風」、「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設大唐茶塢、天姥茶爐及中國茶道村等。另外,在軟體方面,還將成立「新昌·中國茶道研究會」,組織並培訓「大唐茶道」表演隊,成立「茶哥、茶妹茶幫隊」,邀請各方面專家設計和編排「採茶盛典儀式」、「採茶舞」,公開徵集茶仙子(茶妹子)為「茶道中國·和行天下」活動形象代言人,徵集並評選「採茶歌」、「茶詩」、「茶文」。時機成熟後,還將倡導和發起申請「茶道」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肆』 茶道起源哪個國家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伍』 茶道文化解說:茶道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陸』 茶道起源於哪裡誰發明的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柒』 中國茶葉的三大發源地是哪兒
中國茶葉的三大發源地:雲南。貴州。四川。
一,雲南八大名茶:普洱茶、滇紅、露珠茶、糯米香茶、昆明十里香茶、大關翠華貢芽、鎮沅馬鐙茶、綠春瑪玉茶。
(7)中國茶道起源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茶葉產地和分布:
江北茶區: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擴甘南、陝西、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
江北茶區地形較復雜,茶區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部分茶區為棕壤;不少茶區酸鹼度略偏高。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南茶區:在長江以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蘇南等地。江南茶區大多處於低丘低山地區,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
江南茶區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穰。該茶區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該茶區是發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西南茶區: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東南。
西南茶區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為主。
西南茶區載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還有喬木型茶樹。該區適制紅翠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華南茶區:位於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台、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
華南茶區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林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物質含量高。全區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茶區薈集了中國的許多大葉種(喬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制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等。
『捌』 茶道起源於哪個城市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庄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南宋時期(1191年)日本僧人容西首次將茶種帶回日本,從此日本開始遍種茶葉,
南宋末期(1259年)日本南普昭明禪師來我國江蘇省求學取經,首次將茶道引進日本
但遺憾的是 中國雖然最早提出 茶道的概念 也在該領域不斷探索 取得很大成就.但卻沒有旗幟鮮明的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事業,重精神輕形式,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源於他邦.
其實中國的茶道沒有僅僅滿足與修身養性的發明和禮儀規范,而是大膽探索茶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的將茶與中葯等結合.使茶的保健作用大大提高,這也是中國茶道最有價值是方面 魅力所在
『玖』 茶道的起源是來自哪裡還有哪些方面內容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