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一共出了多少本書

中國一共出了多少本書

發布時間:2022-06-22 03:32:41

㈠ 現在中國一年出版多少本書

·2009年新版圖書16.8萬種
·2010年新版圖書18.9萬種
·2011年新版圖書20.8萬種
·2012年新版圖書24.2萬種
·2013年新版圖書25.6萬種
——數據來源於2009年-2013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㈡ 中國現在平均每年出版多少本文學類書籍都涉及哪些方面

目前,我國每年出書近22萬種,其中新書13萬種,市場可供應的圖書已達40多萬種,我國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出版大國。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出版業雖然有了一定的規模,但總體實力不強,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出版水平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突出反映在我們的出版物在反映人類創新成果的水平不高上。鄔書林說,衡量一個國家出版業的水平如何,不僅要看這個國家的出版規模,更要看這個國家能否出版一大批反映推進社會進步過程中的思想創新、科學發現的重要出版物來推動社會進步。人們常講的出版產業是內容產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有一個現象,一些反映我國創新成果的圖書,不是出自我們自己之手,而是主要靠國外出版公司去出版,然後再以非常高的價錢賣給我們,翻譯出版。這一現象如果長久下去,就是我們的失職,就很可能讓我們喪失在世界的話語權。

㈢ 2021年我國一共出版多少新版圖書

2021年我國出版圖書110億冊。

拓展:根據統計,2021年年末為止,我國建成公共圖書館3217個,圖書館總的流通人次大概在72898萬人次,全年生產故事影片在565部,科教,記錄等題材的影片出版了175部,出版圖書110億冊,人均的圖書擁有量在7,76冊,由2020年的7.24冊有所增長,體現出我國正在高速度高質量的進行社會文化建設,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設和體驗,致力於提高國民素質的發展,將中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

㈣ 中國有多少本史書

中國最老的史書應該是《尚書》吧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光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東漢·班固)

多了啊,來個比較全的24史
二十四史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㈤ 2000年中國總共出了多少圖書

117597種。
按照新聞出版統計的圖書出版數據2000年全國共出版圖書117597種,其中新書8萬多種。
統計口徑是包括書籍、課本、圖片,不分初版、重印書。

㈥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一共出了多少本

我個人收集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目前大概六百冊左右,應該說是目前網路上收集最多最全的,這套電子版的書我也一直在收集中,後面有新增加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我也一直有留意,

另外我想說的一個神奇的 古籍閣 類似像《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這類的古籍資料基本上都有電子版,所以說這類的電子書我告訴了你這個神奇的地方有興趣的自己去看一下

因為字數限制,只列舉出了部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目錄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部分目錄: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3 韓偓集系年校注(典藏本)(上冊)([唐]韓偓撰,吳在慶校注,中華書局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5 曹植集校注(全二冊)([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中華書局2016).djvu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7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全四冊)([宋]歐陽修撰,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箋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0 清真集([宋]周邦彥撰,吳則虞校點,中華書局198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2 吳敬梓集系年校注([清]吳敬梓著,李漢秋、項東升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4 蘇軾詞編年校注(全三冊)([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67 徐陵集校箋(全四冊)([南朝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中華書局200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13 呂留良詩箋釋(第一冊)([清]呂留良著,俞國林撰 ,中華書局 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2 辛棄疾集編年箋注(第一冊)([南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中華書局 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8 陳與義集(下冊)([宋]陳與義著,吳書蔭、金德厚點校,中華書局200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第九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4 屈原集校注(下冊)(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4 蘇軾詩集(第八冊)([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3 柳宗元集校注(全十冊)([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中華書局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1 樂章集校注([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第十四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3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上冊)([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6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下冊)[清]方世舉撰,郝潤華、丁俊麗整理,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7 夢窗詞集校箋(第一冊)([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中華書局2014)》

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1 蘇軾文集(全六冊)孔凡禮點校 中華書局1986_1050777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8 呂本中詩集校注(第三冊)([宋]呂本中撰,韓酉山校注,中華書局 20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09 盧照鄰集 楊炯集([唐]楊炯、盧照鄰著,徐明霞點校,中華書局198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2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全五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0 徐渭集(第二冊)([明]徐渭撰,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0 世說新語箋疏(典藏本)(下冊)([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中華書局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1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下冊)([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2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第三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1 蘇軾文集(第二冊)([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8 岑嘉州詩箋注(上冊)([唐]岑參撰,廖立箋注,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8 呂本中詩集校注(全五冊)([宋]呂本中撰,韓酉山校注,中華書局 20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4 王惲全集匯校(第八冊)([元]王惲撰,楊亮、鍾彥飛點校,中華局書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9 船山詩草(上冊)([清]張問陶撰,中華書局200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6 張孝祥集編年校注(第五冊)([宋]張孝祥著;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 20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9 張籍集系年校注(上冊)([唐]張籍著,徐禮節、余恕誠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5 元稹集(修訂版)(上冊)([唐]元稹撰,冀勤點校,中華書局201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4 楊炯集箋注(第二冊)([唐]楊炯撰,祝尚書編,中華書局20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8 玉台新詠箋注(下冊)([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2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唐]高適著,劉開揚箋注,中華書局198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0 詩經注析(下冊)(程俊英、蔣見元,中華書局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2 辛棄疾集編年箋注(第五冊)([南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中華書局 2015).zip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0 徐渭集(第四冊)([明]徐渭撰,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15 李頎詩歌校注(下冊)(唐)李頎著;王錫九校注,中華書局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冊)([元]袁桷著,楊亮校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35 歐陽修詞校箋([宋]歐陽修撰,歐陽明亮校箋,中華書局 201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3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下冊)([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6 讀杜心解(全三冊)([清]浦起龍撰,中華書局197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7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第四冊)([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2 辛棄疾集編年箋注(第三冊)([南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中華書局 2015).zip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五冊)([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中華書局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22 孟浩然詩集校注([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中華書局2018)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7 夢窗詞集校箋(第二冊)([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中華書局201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4 楊炯集箋注(第一冊)([唐]楊炯撰,祝尚書編,中華書局2016).zip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2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第二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0 顧太清集校箋(下冊)([清]顧太清撰,金啟孮、金適校箋,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8 蘇轍集(第四冊)([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中華書局199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9 張耒集(上冊)([宋]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中華書局199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0 詩經注析(全二冊)(程俊英、蔣見元著,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9 花間集校注(全四冊)([後蜀]趙崇祚編,楊景龍校注,中華書2014).djvu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65 溫庭筠全集校注(下冊)([唐]溫庭筠著,劉學鍇撰,中華書局200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17 錢遵王詩集校箋([清]錢曾著,謝正光校箋,中華書局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67 徐陵集校箋(第一冊)([南朝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中華書局200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9 張耒集(全二冊)([宋]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中華書局199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1 李太白全集(上冊)([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6 張孝祥集編年校注(第二冊)([宋]張孝祥著;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 20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四冊)([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中華書局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5 曹植集校注(下冊)([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中華書局20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8 蘇轍集(第四冊)([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中華書局199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23 中州集校注(第一冊)([金]元好問編,張靜校注,中華書局 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4冊)([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5 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三冊)([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中華書局201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7 夢窗詞集校箋(第二冊)([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中華書局2014).zip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0 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全二冊)([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中華書局200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2 顧亭林詩文集([清]顧炎武撰,華忱之點校,中華書局200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三冊)([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第二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0 世說新語箋疏(典藏本)(上冊)([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中華書局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1 王船山詩文集(全二冊)([清]王夫之撰,中華書局198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5 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本)(第二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1 李白全集編年箋注(第四冊)([唐]李白撰,安旗等箋注,中華書局 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9 花間集校注(第一冊)([後蜀]趙崇祚編,楊景龍校注,中華書201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04 樂府詩集(第四冊)([宋]郭茂倩編,中華書局20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5 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本)(第五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7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第二冊)([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15 元稹集(修訂版)(下冊)([唐]元稹撰,冀勤點校,中華書局2010)》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4 王惲全集匯校(第五冊)([元]王惲撰,楊亮、鍾彥飛點校,中華局書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34 梁佩蘭集校注(第五冊)([清]梁佩蘭著,董就雄校注,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8 岑嘉州詩箋注(下冊)([唐]岑參撰,廖立箋注,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63 匯校詳注關漢卿集(下冊)([元]關漢卿撰,藍立蓂校注,中華書局200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7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全四冊)([宋]歐陽修撰,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箋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5 張說集校注(第三冊)([唐]張說著,熊飛校注,中華書局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4 王惲全集匯校(第一冊)([元]王惲撰,楊亮、鍾彥飛點校,中華局書2013)》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1 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唐]韋應物撰,張望編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12 岑參詩箋注(下冊)([唐]岑參撰,廖立箋注,中華書局20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1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上冊)([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1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上冊)([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5 王維集校注(第一冊)([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中華書局199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49 洪亮吉集(第三冊)([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中華書局200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52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第五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中華書局200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97 夢窗詞集校箋(第一冊)([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中華書局2014).zip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38 蘇轍集(第四冊)([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中華書局200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02 杜詩詳注(第二冊)([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中華書局197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66 楊萬里集箋校(第七冊)([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中華書局200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冊)([元]袁桷著,楊亮校注,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1冊)([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25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注,中華書局1984)》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02 辛棄疾集編年箋注(第四冊)([南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中華書局 20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6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上冊)[清]方世舉撰,郝潤華、丁俊麗整理,中華書局2012)》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全十六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第十三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04 樂府詩集(全五冊)([宋]郭茂倩編,中華書局20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81 劉克庄集箋校(第十冊)([宋]劉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華書局2011)》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075 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第七冊)([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中華書局2010)》

㈦ 中國有多少部史書

二十四史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後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並刊「武英殿本」。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㈧ 中國的歷史上誕生了多少本兵書

由於中國兵書著作甚多,本詞條僅作粗略介紹
一.武經七書
1 《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書對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奉為兵家經典。它是中國古代軍人必須研讀的一本軍事著作,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此書作過註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孫子》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國。最初書版被帶到日本,及後至東南亞,再至西方各國。
曹操在《孫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寫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評論:"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2《吳子》主要總結了戰國時期的實戰經驗,與《孫子》一起並稱「孫吳兵法」。非常受到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吳子》一書雖僅五千字左右,但內容十分豐富,是繼《孫子》以後又一部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兵學論著,在中國古代兵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後世將孫吳並稱,宋代將《吳子》列入《武經七書》,無疑是公允。
3《尉繚子》《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此書仍有其時代局限,書中說:「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其半,威加海內」,算是一種血腥的屠殺,令人發指。
4《司馬法》又稱《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兵法》。相傳是姜子牙所寫。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戰國初期齊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馬兵法,同時也把春秋末期齊景公時的將軍司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馬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司馬法》中主要記錄了中國古代的軍禮和軍法,對於禮學研究非常重要,受到歷代兵家和史學家的重視
5《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6�4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6《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問對》又稱《李衛公問對》該書體裁是傳統的問答式,全書共有98次問答。這種體裁結構雖鬆散,但論及之處頗為廣泛,並常旁徵博引,對前人軍事思想大膽地評說揚棄。雖是問對,卻是有問無對,蓋唐太宗本是一位嫻於騎射、富有疆場戰斗經驗的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滿腹韜略的軍事家,他們之間的問對,往往能相互引發,啟迪軍事思維。譬如李靖對用兵「奇正」的獨到見解,則是與唐太宗思維碰撞之中產生的。
該書的另一特點,是詳舉戰例研究戰爭的方法,將抽象的軍事理論具體化,如該書引用西晉馬隆討伐涼州樹機能使用八陣圖、偏箱車的戰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結論;或先舉理論,再依戰例闡明,如李靖對分合作戰原則的闡述。該書開史論結合研究軍事之先河,影響後世兵書一般都以詳舉戰例為特點。
該書十分重視部隊的軍事教育與管理。強調將帥要深曉兵法,「教得其道,則士為樂用;教不得法,雖朝督暮責,無益於事矣。」提出訓練要由少及多、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還要根據部隊的不同特點,區別對待。
二、其他著作
1.《孫臏兵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東漢以後就失傳了。因此後人曾推測孫臏就是孫武,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竹簡本的《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才改變了學界的認識,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竹簡本是漢初抄本,其中孫臏不以第一人稱出現,所以學界普遍認為此書是由孫臏弟子紀錄而成。現在分上下兩編,共三十篇。.
《孫臏兵法》進一步發展了《孫子》和《吳子》的軍事思想,是一部具有豐富的軍事思想的著作。
2《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3《紀效新書》,是中國明朝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的一部兵書,初撰於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後戚繼光晚年時又加以手校,修訂為14卷。全書語言簡明通俗,涵蓋了兵員選拔、訓練、武器、陣法、律令、行營、兵法等多個方面,是戚繼光一生征戰的心得之作。
4《將苑》該書宋朝稱為《將苑》,明朝稱《心書》,還稱為《新書》。舊題諸葛亮撰。學者普遍認為此書內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書和史書,不是諸葛亮所寫,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認為是熟悉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的後人所偽托。
5《何博士備論》該書從軍事角度評論了戰國以來著名軍事家的成敗得失,見解獨特。原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硯齋抄本、《四庫全書》本等。蘇軾稱:「其論歷代所以興廢成敗,皆出人意表,有補於世。」
6《握奇經》又稱《風後握奇經》、《握機經》、《幄機經》。舊題經文為黃帝的大臣風後所寫,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漢朝的公孫弘註解。一般書後還附有佚名的《握奇經續圖》和題為晉朝的馬隆所述的《八陣圖總述》。此書的真實作者和成書年代,難以詳考,歷來眾說紛紜。書中開篇說:「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此為該書名稱的由來。

㈨ 中國有多少本書分明是什麼

中國有很多書,分明是聖孔子聖子都可以,這些老書都可以值得一看。

㈩ 中國的4大名著是那幾本書

《三國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羅貫中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
共一百二十回
三國演義介紹:根據陳壽《三國志》,以及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一些民間傳說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清初毛宗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為現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國演義故事開始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束於王浚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斗爭。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書志》著錄其所見本,前署「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認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是羅貫中所作。
水滸傳介紹:作者在《宣和遺事》及相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全書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事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水滸傳版本:水滸傳在流傳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本子。現在所見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後,有「征遼」和鎮壓方臘起義等情節;120回本又插增了鎮壓田虎、王慶的情節。後金聖嘆將此書刪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後的事,稱為70回(實為71回)。

蘇州城閶門外,懷胥橋北施家巷有一戶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這一支傳到施耐庵的父親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個男丁。一位老秀才給嬰兒起了個名字,叫彥端,意思是這孩子長大了,定是位行為端正的才子。這個襁褓中的彥端,就是後來寫出千古名著《水滸》的施耐庵。施耐庵7歲時,家裡貧窮,無法上學。但他聰明好學,經常借書看,請鄰居教,有時還到學府去旁聽。就這樣,他讀了《大學》、《論語》、《詩》、《禮》等許多書。13歲時,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中,對答如流,下筆琳琅。一次,鄰居老人病故,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來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別人就提議讓彥端試試。耐庵少年氣盛,欲顯其才,也不推讓,走過來一揮而就。後來,季秀才看了這篇兼有稚氣和才氣的祭文,稱贊不已。主動提出,帶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並且不收學費。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讀書,十分刻苦,他不僅熟讀諸子百家,而且各種書都去瀏覽。當時刊行的《大宋宣和遺事》,講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楊志賣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興趣,他常常在課余閱讀。還同小夥伴們一起舞刀弄棒,練習武藝。那時,蘇州城裡經常說唱些如《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同樂院燕青搏魚》、《李逵負荊》等話本和雜劇,施耐庵有時也去消遣,對這些「仗義英雄」、「擎天好漢」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遊記》

作者:(明)吳承恩
共一百回
西遊記介紹: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

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將近80歲。

《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
作者:(清)曹雪芹
紅樓夢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由高鶚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寫、修改過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傳。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偉元將前八十回及後四十回續稿以活字排印,從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又改動。

紅樓夢介紹:紅樓夢寫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清乾隆時代,內容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賈家榮國府和寧國府由盛到衰的全過程。作品語言優美生動,善於刻畫人物,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薛寶釵、尤三姐等個性鮮明的人物。本書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曹雪芹,中國清代小說家,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10載,增刪5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

閱讀全文

與中國一共出了多少本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1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
中國維族人口有多少 瀏覽:949
印尼巴士怎麼弄上面的字 瀏覽:462
英國的熊貓怎麼畫 瀏覽:506
英國音箱怎麼使用 瀏覽:737
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是哪個人 瀏覽:862
伊朗周圍有什麼海峽 瀏覽:211
印度種族多少個 瀏覽:422
印尼MSP公司怎麼樣 瀏覽:598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80
伊朗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瀏覽:304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愛情國 瀏覽:334
寄印尼什麼快遞最好 瀏覽:351
印度的葯價多少錢一盒 瀏覽:370
阜新縣在越南哪裡 瀏覽:949
英國首相鮑里斯住哪裡 瀏覽:854
印度無電人口多少 瀏覽:587
現在中國開發的城市有哪些 瀏覽:262
中國燃氣公司哪個好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