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共分為幾宗教義分別是什麼
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真言宗、律宗
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於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後來,由於各宗的相攝相抗,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涅盤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
南傳上座部的泰國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區,分為黃教、紅教、白教、黑教等。
【法相宗】
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本宗教義分項略述如下:(一)萬法唯識,本宗依唯識論,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心識所變;能變識有八,所變法則森羅萬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乃一切萬有之總稱。一切萬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變,是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為軌范標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為軌生物解。一切諸法,即森羅萬象,在瑜伽論歸納為六六○法,世親更於百法明門論中立百法,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三)種子現行,百法中,除無為法之六法外,其餘之因緣所生有為諸法,皆從種子生起。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萬千諸法之功能,猶如草木之種子。(四)阿賴耶緣起,宇宙萬有皆由識所變現,色境、聲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所變現。乃至末那識,恆以阿賴耶識為對象,變現實我實法之影像。又諸識之轉變有因能變、果能變二種。因能變唯在第八識,對此而立阿賴耶緣起之名。(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緣境。(2)見分,諸識之能緣作用。(3)自證分,證知見分之作用。(4)證自證分,更確認自證分之作用。(六)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1)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時,唯以現量如實量知彼境之自相,稱為性境。(2)由於能緣之心妄想分別所變現之境界,稱為獨影境。(3)境相兼帶本質,即主觀之心緣客觀之境,雖有所依之本質,而非為彼境之自相,稱為帶質境。(七)三性,一切諸法之體性相狀,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八)五性各別,一切有情本具聲聞、獨覺、菩薩、不定、無性等五種種性。
本宗復依解深密經無自性品立三時教,以判釋釋尊一代所說之教法。三時即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三時中道教;前二時為方便未了義教,止於偏有偏空,第三時說超越諸法最深遠不可思議中道真實義之最極圓滿教,為了義教。
【三論宗】
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詮一法朗一吉藏。
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為此宗的中心理論。這種理論,總說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產物,這叫緣起,離開眾多因素的條件就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緣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如《十二門論》所說:「眾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這就是說:緣起法無自性就是畢竟空,但為隨順世俗的常識,而說有緣起的事物,把緣起和性空統一起來,這就是中道。所以,不離性空而有緣生的諸法;雖有緣起的諸法,也不礙於畢竟空的中道實相。為了闡明這種理論,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等義。
【天台宗】
理論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經典與判教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盤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華嚴宗】
在三譯華嚴中,賢首以前均依六十《華嚴》而弘教化,宗密則依八十《華嚴》而弘教化。此外,世親造《十地經論》十二卷,為《華嚴經、十地品》的釋論,為本宗所依論典。
【禪宗】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
【凈土宗】
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
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為建立凈土宗奠定了基礎。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200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凈土兩門,認為只有凈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凈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為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系,同時信眾認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凈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
【真言宗】
有廣狹二義:
(一)廣義之真言宗,泛指自印度傳入西藏、中國、日本之密宗。(參閱『密宗』4477)
(二)狹義之真言宗,特指流傳於日本之密宗。為日本八宗之一。以『即事而真』、『三密加持』為主要法門。
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為其理論前提,在實踐上則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禮儀、本尊信仰崇拜等為其特徵。宣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契印(手式或身體姿勢,「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主張佛身四身說(法身、報身、應身和俱生身),宣傳自我是「與生俱有」(本性)的性質並是實現的目的,在實踐上重視導師的作用和秘密的儀式。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稱「無表」。三家對此有所分歧。古師多依《成實論》,以「無表業」為色法,倡色法戒體論。南山宗道宣說《四分律》通於大乘,依《楞伽經》、《攝大乘論》所說,以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為戒體。它和前二說相對,稱為心法戒體。
② 中國佛教有幾大派,分別以什麼代表人物或建築為代表
中國佛教的宗派:
1、法相宗:代表人物玄奘大師,窺基大師
2、三論宗:代表人物鳩龍樹菩薩,摩羅什大師
3、天台宗:代表人物智者大師
4、華嚴宗:隋代杜順和尚
5、禪宗:代表人物達摩大師,慧可大師,僧璨大師,道信大師,弘忍大師,惠能大師等等。禪宗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可謂人才輩出,不勝枚舉。
6、凈土宗:代表人物慧遠大師,善導大師,印光大師等
7、律宗:代表人物法宣法師,近代弘一大師
8、俱舍宗:代表人物真諦三藏法師,為小乘有宗。
9、成實宗:代表人物智藏、僧旻、法雲,為小乘空宗
10、密宗:代表人物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藏法師
歷朝歷代的建築風格都會受到佛教的影響,但大體上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③ 中國佛教分為多少宗
分為密宗和顯宗 兩個 密宗又分為各種教派,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等。顯宗分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謂俱舍成實等宗
④ 佛教分為那些宗派有什麼區別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區別在於創立、教義、繼承發展不同。
1、創立者不同
三論宗隋吉藏創立。
瑜珈宗又稱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
天台宗始創於北齊慧文禪師
華嚴宗,此宗傳承為杜順一智儼一法藏一澄觀一宗密。該宗推杜順為初祖,實際創始人為法藏。
禪宗,六朝,菩提達摩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後入少林寺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
凈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 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的貢獻推戴而來。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在終南山,又被稱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說的《大日經》為一切如來秘密之教。大日如來所說此教後,上首之金剛薩捶,以所說者集為經文,藏於南天竺之鐵塔中。咒語在古印度久已流行,但發展成為專宗修學的途徑,是從龍樹開始,相傳經典是龍樹從鐵塔中取出。
2、教義不同
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
瑜珈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
禪宗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
凈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凈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凈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
律宗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里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
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3、繼承發展不同
三論宗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詮一法朗一吉藏。
瑜珈宗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華嚴宗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
凈土宗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凈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因為時代的關系,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
密宗晚唐,漢地密法失傳。到宋初有無息災、施護、法天來洛陽,建立譯經院,譯出密典,興於一時。從唐初密法傳入西藏。
⑤ 中國佛教總共分幾宗 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佛教共分十宗,分別是:密宗、律宗、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天台宗、賢首宗、慈恩宗、禪宗、凈土宗。
除密宗外,其他九宗都屬顯宗。
但密中有顯,顯中有密,是互相圓融的。
⑥ 佛教分幾大宗派,我國佛教又分幾宗
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屬於大乘的七宗,屬於小乘的二宗。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6)中國佛教分為多少擴展閱讀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印度大陸的聲聞佛教和菩薩乘佛教是同時傳入東土的。除大乘經典外,中國現存的印度大陸各部派的聲聞乘經典也很豐富。達摩祖師西來,曾贊嘆「東土漢地,好一派大乘氣象!」
由於中華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根性,漢傳佛教主流為菩薩乘佛教(又稱大乘佛教),聲聞佛教在漢地一直不如菩薩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後代,「漢傳佛教」幾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詞。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故也稱為「漢語系佛教」。
公元前後,佛教就已正式傳入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傳統不同,佛教一傳入中國即開始的佛典翻譯事業,是以皇室官方組織高僧,嚴謹制度下的書面系統翻譯。隨著漢明帝打開官方迎請佛教的大門,隨後數百年間,天竺西域與中原兩地傳經、取經之高僧絡繹不絕,如鳩摩羅什、真諦、法顯等祖師菩薩。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師遍參天竺數十國取經,並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圓滿歸唐後,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經典之後都漸翻譯到了漢地。此時的東土,各大宗派紛紛成熟,高僧輩出,證者無數,從教理研釋證悟到民間百姓的廣泛傳弘,大乘佛教在中國的輝煌實踐與隋唐盛世交相輝映。
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漸轉移到了中國,並進而傳播影響到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及我國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後則日趨沒落而消亡了。中國翻譯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統和完整的。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⑦ 佛教在中國一共分「幾宗「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此外俱舍、成實宗為小乘
⑧ 中國的佛教分哪幾種
1、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中國雲南。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2、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
3、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凈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文學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
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
繪畫和音樂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
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⑨ 中國佛教宗派有哪幾種
佛教按照不同的參照標准,有不同的分類:
一、按照傳播范圍即流域分:分別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也有分為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含漢傳佛教、藏傳佛教);
二、按照境界分,分別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過南傳佛教的信眾很介意「大·小」之區別,將其稱之為「大眾部佛教(即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
三、按照修行的形式與方法來分,又分為顯宗與密宗,其中顯宗更細分為十宗,即八個大乘宗派:禪宗(禪宗又細分為「一花開五葉」,分別是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其中,臨濟宗極為強大,又衍生出黃龍派和楊歧派)、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凈土宗,兩個小乘宗派:俱舍宗、成實宗;而密宗細分為五宗,分別是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噶舉派、苯教,由於服飾及色彩各有區別,又被稱之為黃教、花教、紅教、白教、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