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少雲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少雲

發布時間:2022-06-24 09:25:44

❶ 京劇老生分幾派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京劇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黲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十大老生流派:唐韻笙唐派,言菊朋言派,余叔岩余派,高慶奎高派,楊寶森楊派,周信芳麒派,奚嘯伯奚派,李少春李派,馬連良馬派和譚鑫培譚派。
唐韻笙唐派
唐韻笙(1902-1971),男,京劇文武老生,兼演紅生。原名石斌魁,滿族,原籍沈陽(有資料說是福建人)。幼年流落街頭,被河北梆子演員金剛鑽的琴師楊景雲收為義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學藝,取名唐韻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紅生,為紅生三大流派之一。戲路寬博。先後隨師在山東、河北、上海、東北等地演出。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唐韻笙多才多藝,功底深厚,昆亂皆精,文武兼備。除去本工老生外,凈、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當中的多面手。抗日戰爭時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後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國後曾任沈陽京劇院副院長,先後主演了《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新編歷史劇。
經典劇目:他擅演的劇目有《甘寧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艷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斬將》《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傳人:唐派藝術的主要傳承人有:張海濤,唐韻笙之女婿,為唐山市京劇團著名演員,代表作有《節振國》等。邵麟童,1954年拜唐韻笙為師,成為蘇州市京劇團著名老生演員。唐登年,唐韻笙之子,自幼學戲,曾演出唐派劇目《華容道》等。汪玉麟,沈陽京劇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員,1960年拜唐韻笙為師,曾演出唐派劇目《古城會》等。汪慶元,唐韻笙再傳弟子,上世紀70年代拜李剛毅、王玉海為師,成為沈陽京劇院目前能夠較多演出唐派劇目的演員,如《古城會》、《走麥城》等劇目,並錄制了《華容道》等的音配像。趙萬鵬,唐韻笙妻侄,曾獲唐韻笙的傳授,演出《古城會》、《華容道》、《截江奪斗》、《驅車戰將》等劇目,曾任天津京劇院導演。
京劇「唐派」藝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言菊朋言派
言菊朋(1890年12月29日-1942年),京劇老生。原名錫,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職。因酷愛京劇,業余參加清音雅集、春陽友會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經常觀摩譚鑫培演出,並從陳彥衡學「譚派」戲,又向紅豆館主、錢金福、王長林等請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礎。1923年,在梅蘭芳、陳彥衡等鼓勵下,正式參加戲班。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自己挑班後,又在「譚派」基礎上,博採眾長,吸收京劇其它行當和京韻大鼓的唱念方法,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創立了以音韻聲腔取勝,具有自己演唱方法的藝術,世稱為「言派」。言派區別於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標志在於唱腔的多變和字音的講求。
經典劇目:言菊朋的擅演劇目,早期以譚派風格演唱的有《擊鼓罵曹》《捉放曹》《武家坡》《汾河灣》《戰太平》《賣馬》等;建立言派演唱藝術後的代表劇目有《讓徐州》《卧龍弔孝》《上天台》《白蟒台》《法場換子》《賀後罵殿》《除三害》《宮門帶》等劇。言除演出唱工戲外,以念白、做工吃重的《審頭刺湯》《失印救火》《天雷報》《瓊林宴》和以武功動作吃重的《定軍山》《鎮潭州》等戲,他演來均稱當行出色。
傳人:言有二子三女,長女伯明;長子言少朋,工老生,馬連良弟子;次子言小朋,原工武生,後從事電影事業;次女言慧珠,工青衣花衫,梅蘭芳弟子;三女言慧蘭,評劇演員。直接受教者有(按時間先後):奚嘯伯、湯志朋、李家載、宋湛清、張少樓。後世傳人有:畢英琦、任德川、劉勉宗等。其孫言興朋,亦承繼祖業。
余叔岩余派
余叔岩,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餘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余派是繼老譚派之後的京劇生行最主要的流派,其主要劇目基本出自老譚派。余派唱腔,多方面體現著中國戲曲傳統的精神法則和審美理想,以字正腔圓、聲情並茂、韻味清醇而著稱於世。醇厚的韻味和典雅的風格是余派的主要特色。
經典劇目:《戰樊城》、《長亭會》、《摘纓會》、《黃金台》、《太平橋》、《上天台》、《捉放宿店》、《擊鼓罵曹》、《陽平關》、《連營寨》、《空城計》、《戰宛城》、《南陽關》、《武家坡》、《汾河灣》、《賣馬當鐧》、《珠簾寨》、《桑園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魚殺家》、《御碑亭》、《打侄上墳》、《天雷報》、《二進宮》、《失印救火》、《烏龍院》、《烏盆記》、《翠屏山》、《打嚴嵩》等。
傳人:楊寶忠、吳彥衡、王少樓、譚富英、李少春、孟小冬等,其中除吳彥衡改演武生外,藝業皆工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成就最高者為孟小冬,行腔吐字、舉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俱備,於規矩中顯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韻味。其《搜孤救孤》、《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捉放曹》、《奇冤報》、《洪羊洞》、《法門寺》、《黃金台》、《御碑亭》、《武家坡》等劇皆出色。譚富英以譚派嗓音唱余腔,游刃有餘,唱工戲質朴純正,淋漓酣暢,其快板之脆、勁、疾,最為出色。靠把戲更佳。唯做工不尚細膩。至晚年風格有較大變化。能戲有《奇冤報》、《碰碑》、《珠簾寨》、《四郎探母》、《定軍山》、《戰太平》、《南陽關》等。楊寶忠早期學余較為全面,改業琴師後乃輔助楊寶森在學余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流派。李少春藝兼文武,唱做皆精,戲路寬博,且有許多獨特的創造。青年時期摹習余派藝術頗有心得,《戰太平》、《洗浮山》、《定軍山》、《陽平關》、《擊鼓罵曹》、《八大錘》、《打魚殺家》等劇都能體現余派風格。中年以後兼取馬(連良)派、麒(麟童)派的演唱特點;在創造人物方面有所突破,又排演大量新戲,如《雲羅山》、《響馬傳》,並較早演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唱、念、做均有新意。此外,私淑余派藝術者遍及南北。南方如張文涓,北方如祝蔭亭、奚嘯伯等。票友宗余者更多,如張伯駒,李適可、劉曾復、王端璞、趙貫一等均有較深造詣。
高慶奎高派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藝術家。原籍山西榆次,生於北京。其父高四保(士傑)為清末京劇丑角演員。高慶奎初宗譚派,嗓音復原後,更加甜脆寬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孫菊仙、劉鴻升的演唱特點,並借鑒老旦龔雲甫、花臉裘桂仙之唱法,融會貫通,加以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高派」。
高慶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寬,音色豐富,能演老生、花臉、老旦等幾種不同行當的角色。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致,精於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經典劇目:高慶奎演唱的《逍遙津》、《斬黃袍》、《轅門斬子》、《哭秦庭》的唱段高亢挺拔,氣力充沛,剛勁激昂,盪氣回腸,為「高派」 代表作。《胭粉計》中飾諸葛亮、《贈綈袍》中飾范睢、《鐵蓮花》中飾劉子忠等的表演,身段規范,表情細致,尤其眼神的運用更為傳情。他效仿劉鴻聲,花臉能演《鍘判官》,武生能演《連環套》,紅生能演《華容道》;效仿汪桂芬,老旦能演《釣金龜》、《掘地見母》、《游六殿》等。其代表劇目還有:《斬馬謖》、《碰碑》、《潯陽樓》、《七擒孟獲》、《信陵君》、《史可法》、《煤山恨》、《九更天》、《戰蒲關》、《戲迷傳》、《獨木關》等。
傳人: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馬少襄、王仲亭、范鈞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傳弟子有辛寶達、倪茂才、李文林、吳平、張躍浮、單佑安等人。
楊寶森楊派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1909-1958),字鍾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曾祖父楊貴慶曾工刀馬旦。祖父楊桂雲(字朵仙),伯父小朵是清朝末年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京劇花旦演員。楊寶森幼年五、六歲便開始隨堂兄楊寶忠學戲、練毯子功,拜裘桂仙為師,後從陳秀華、鮑吉祥習老生,十歲便「帶藝搭班」,長期在俞振庭的斌慶社求藝並演出,長年奔波於京滬兩地。十六歲倒倉之後潛心學習余叔岩的表演藝術,因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故據己條件加以變化,行腔吐字抑揚婉轉,自成一格,世稱楊派,有「小余叔岩」之稱,也是楊派老生的創始人。
經典劇目:楊派劇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大保國·探黃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左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
傳人:楊寶森門徒和追隨者有汪正華、梁慶雲、馬長禮、李鳴盛、蔣慕萍、程正泰、朱雲鵬、葉蓬等人,再傳弟子為數更
多,如楊乃彭、張克等,是近年來影響頗大的流派之一。
周信芳麒派
周信芳(1895~1975)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是我國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繼譚、汪、孫三大老生流派之後,受到廣大觀眾熱愛的一個新流派——「麒派」的創始人。他六歲拜陳長興為師,七歲登台,十三歲就成為戲班中的主角,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到北京後搭入「喜連成」科班,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從這里起,他將七歲登台始用的「七齡童」藝名,改為「麒麟童」。也就是從這時起,「麒麟童」這個名字一直屹立在京劇劇壇上,受到廣大觀眾的贊賞。
麒派藝術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高難度的唱念做打來刻畫人物,所以發揚麒派藝術是時代的需要。周信芳結合了扎實的京劇功底和銳意的創新精神,變沙啞的嗓間為蒼勁渾厚的獨特唱腔,他以力為美,善於運用「膛蟒」、「抖髯」等外部動作表現人物細膩的內心,念白中既運用程式又很注意生活化,表演富有節奏感,對舞台有很強的控制力。麒派藝術對於當下京劇傳承有重要價值。
經典劇目:《徐策跑城》、《烏龍院》、《蕭河月下追韓信》、《四進士》、《掃松下書》、《斬經堂》、《清風亭》、《坐樓殺惜》、《義責王魁》、《打嚴嵩》等。
傳人:周信芳十大弟子為程毓章、高百歲、陳鶴峰、王富英、李如春、楊寶童、王少樓、於宗瑛、明毓琨、孫鵬麟。建國後行過拜師禮的有沈金波、徐鴻培、童祥苓、霍鑫濤、逯興才、李少春、李和曾、李師斌、徐敏初、蕭潤增、張學海等等,共有30餘人。私淑麒派者如小王桂卿、孫鵬志、趙麟童、小麟童等都有較高成就,以及現今學麒派而受到好評的有陳少雲等。
近年來,麒派傳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窘迫局面:曾受到周信芳親授、指點的前輩所剩無幾;麒派弟子在全國范圍鳳毛麟角;陳少雲等優秀傳人如今也年逾花甲,再不及時傳承,麒派藝術將面臨斷檔之危。
奚嘯伯奚派
奚嘯伯(1910--1977)奚嘯伯生於1910年,滿族。出生於北京。京劇老生,後四大須生之一。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代常出入北京票房,唱老生,宗譚派。曾得言菊朋賞識,授以《打鼓罵曹》等劇。二十一歲正式搭班演出,先後輔佐楊小樓、尚和玉、、尚小雲。1935年加入「承華社」,在上海為梅蘭芳配演。經梅等提掖,藝事益精。回京後自組「忠信社」,與張君秋、侯玉蘭等合作,在京、津、滬等地演出。他缺乏嚴格幼功訓練,但能刻苦自勵,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享盛名。表演上著重刻畫人物,唱法上長於噴口吐字,講究口勁,特別對京劇老生「衣欺」轍的運用,有系統的研究。代表作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與小翠花合演的《烏龍院》一劇,尤為著名。為「四大須生」之一。解放後上演新戲《范進中舉》,現代劇《白毛女》、《紅雲崖》等,頗獲好評。歷任北京市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副團長。
奚派藝術具有「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的藝術風格,被譽為是「洞簫之音,珠走玉盤」。
經典劇目: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白帝城》、《失空斬》、《楊家將》、《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計》、《上天台》、《擊鼓罵曹》、《法門寺》、《白蟒台》、《蘇武牧羊》、《二堂舍子》、《紅鬃烈馬》、《二進宮》、《烏盆記》、《三娘教子》、《白毛女》、《霓虹燈下的哨兵》、《奇襲白虎團》等。
傳人:奚派傳人有歐陽中石、孟筱伯、李伯培、楊志剛、張建國等。
馬連良馬派
馬連良(1901—1966),幼年先習武生,後改學老生。在表演藝術上,宗法余叔岩等京劇名家,博採眾長,最後自成一家。早期以做功及念白出名,中年後兼重唱功,發展為唱、念、做並重。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是繼余叔岩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排演了許多獨具風格的劇目,如:《甘露寺》、《清官冊》、《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趙氏孤兒》等。《借東風》中諸葛亮的唱腔,經他加工,風靡一時。馬派名家:言少朋、周嘯天、王和霖、梁益鳴、遲金聲、張學津、馮志孝等。
經典劇目:《羊角哀》、《要離刺慶忌》、《春秋筆》、《臨潼山》、《串龍珠》、《重耳走國》、《十老安劉》、《甘露寺》、《群英會·借東風》、《清官冊》、《一捧雪》、《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玉碑亭》、《十道本》、《坐樓殺惜》、《清風亭》、《三娘教子》、《三字經》、《汾河灣》、《武家坡》、《桑園會》、《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陣》、《胭脂寶褶》、《焚綿山》、《渭水河》、《狀元譜》、《盜宗卷》、《斷臂說書》、《寶蓮燈》、《珠簾寨》、《鐵蓮花》、《打嚴嵩》、《廣泰庄》、《三顧茅廬》、《法門寺》、《打登州》、《南陽關》、《定軍山》、《陽平關》、《胭脂虎》、《蘇武牧羊》、《將相和》、《海瑞罷官》、《趙氏孤兒》、《十老安劉》古裝戲和《杜鵑山》、《年年有餘》等。
傳人:他善於發現人才,樂於提攜後進。無論是誰,只要具有才華,他都給予重視和鼓勵,給予其展露才華的機會。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京劇團為培養接班人招收學員,作為劇團團長的馬連良,親自挑選新人。20世紀60年代初他任北京市戲劇專科學校校長,演出工作之外,還教授在校學生《白蟒台》、《審頭刺湯》等戲。他一生收徒很多,南北各地多有馬派傳人,較著名者有王和霖、遲金聲、尹月樵(女)、馬長禮、張學津、馮志孝、梁益鳴、安雲武等。
譚鑫培譚派
譚鑫培,京劇老生。名金福,藝名小叫天。原籍湖北黃陂,出生於武漢武昌小東門外沙湖譚家灣。先工武生,後改老生。幼年隨父譚志道進北京,十一歲入金奎科班學老生,因其父有叫天之稱,故其藝名小叫天。出科後搭永勝奎班和三慶班演出,並向程長庚、餘三勝、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學藝,充三慶班武行頭目。1880年(光緒六年)轉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學民籍教習,專演老生戲。1900年後,演技愈趨成熟,被京滬兩稱伶界大王。1905年,慶豐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在北京為譚鑫培拍攝了中國史上第一部電影、同時是世界史上首部京劇電影——《定軍山》。1917年5月10日,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逝世。據說,電影《梅蘭芳》里王學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型就是譚鑫培。在京劇界,譚鑫培出色地傳承了前輩程長庚、餘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展,並且開「韻味派」的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個藝術流派。在當時的北京,他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經典劇目: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傳人: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
李少春李派
李少春自幼隨父李桂春練功學戲,後從陳秀華、丁永利學老生、武生戲,打下文武技藝的堅實基礎。後拜師余叔岩,得其親授《戰太平》、《定軍山》、《打漁殺家》等劇。同時從多方面鑽研楊派(楊小樓)藝術,技藝日進,馳名南北。20世紀30年代末組班演出。李少春是文武兼長的演員。文戲師承余派,武戲宗法楊派,並有自己的創造。他行腔以圓熟婉轉和低沉回盪取勝,念白跌宕有致,演靠把戲、短打戲、紅生戲各具特色,得心應手。由於李少春既不獨宗一派,自然很少門戶之見,從而開創了放眼各家,融會貫通的獨特風范。比如余叔岩的演唱富於韻味,講究四聲,李少春在嚴守師訓的同時,又虛心學習周信芳刻畫人物細致逼真的表現方法,還大膽吸收馬連良瀟灑飄逸的特點。他演武戲則在楊派武生的基礎上,融入蓋派(蓋叫天)表演藝術的優長。因為他演戲的明確宗旨,就是力求演出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通過視聽藝術去感染觀眾,從不嘩眾取寵,單純賣弄技巧;或以某派某家嫡傳親授為標榜。因此,他塑造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耐人尋味。
其常演老生劇目有《戰太平》、《定軍山》、《空城計》、《珠簾寨》、《斷臂說書》、《打棍出箱》、《紅鬃烈馬》、《擊鼓罵曹》、《寶蓮燈》、《洪羊洞》、《打漁殺家》、《打金磚》等。常演武生劇目有《挑滑車》、《兩將軍》、《長坂坡》、《戰翼州》、《惡虎村》、《三岔口》、《武松》、《連環套》、《八大錘》、《金錢豹》等。常演猴戲有《水簾洞》、《鬧天宮》、《智激美猴王》、《五百年後孫悟空》、《十八羅漢斗悟空》等。新編、改編代表劇目有《野豬林》、《響馬傳》、《將相和》、《滿江紅》、《雲羅山》等。現代戲有《白毛女》、《紅燈記》等。
李派藝術的影響相當深遠,除了李少春弟子外,還有許多仿效者和追隨者。其弟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式磕頭拜師的有:董文華、譚元壽、孫振林;另一類是由於組織推薦或家屬安排以弟子身份向李少春先生學習的有:李小春、錢浩梁、裴艷玲、馬少良、俞大陸、祝元昆、王鳴仲、茹元俊、盧英麟等及其子李浩天、李寶春。以允文允武為藝術特色的仿效者更是眾多,較有成就的有:李光、宋玉慶、葉金援等,中青年一代有:於魁智、王平、王立軍、李岩等。

❷ 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是誰

1、梅蘭芳,被譽為京劇的代名詞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2、李勝素,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4年,她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首次將美妙的京劇旋律唱響世界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開歷史之先河,她那清亮含蓄、華麗溫婉的嗓音,征服了海內外觀眾,為京劇藝術的傳播與弘揚做出了卓越貢獻。2017年12月29日,李勝素以《交響京劇——楊門女將》獲得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戲曲、曲藝類最佳演員獎。

3、王吟秋,程硯秋嫡傳弟子

王吟秋(1925年一2001年10月20日)京劇表演藝術家 ,男,京劇演員,程派青衣,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嫡傳弟子(1945年拜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5年後,他歷任中國京劇院四團、寧夏京劇團、北京青年京劇團、北京京劇院的主要演員。

4、李佩紅,程派藝術佼佼者

李佩紅,生於1964年,1981年畢業於天津戲曲學校,工刀馬、花衫,1984年進入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先後求教於劉秀榮、馬祥麟、李金鴻、冀韻蘭、閻世善、崔榮英、陶漢祥、朱寶義、吳祥珍等名家,1988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為師,是一位優秀的青年刀馬旦演員。

5、杜近芳,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杜近芳(1932年,農歷壬申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1932年生於北京。她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梅蘭芳,王瑤卿。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

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❸ 中國現在最好的京劇老生是誰

老生有:譚鑫培、 譚富英 、馬連良 、楊寶森 、周信芳 、言菊朋 、奚嘯伯等等。
當今名家也很多:譚元壽、張雪津、馮志孝、耿其昌、言興朋、陳少雲、張建國、於魁智、杜振傑、杜彭、王佩瑜、譚孝曾、李軍、張克、朱強、黃炳祥。。。

❹ 陳少雲的藝術經歷

1964年畢業於湖南省懷化地區戲曲學校。湖南省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省中年優秀尖子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劇協理事,周信芳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戲曲聲樂研究會會員。12歲登台主演《徐策跑城》獲懷化地區青少年匯演一等獎。1990年參加文化部主辦的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主演了《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受到專家好評。1991年應中國戲協邀請參加了山東濰坊中國京劇演員邀請賽,獲優秀演員獎,同年獲中央電視台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表演獎。1992年應上海周信芳藝術研究會邀請,在上海主辦了個人演出專場。1991年獲湖南省首屆戲劇芙蓉獎,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體貼,1993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提名獎,同年在京演出《清風亭》而獲得專家及廣大觀眾的好評。為此而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1年參演春晚英語京劇選場:《打瓜緣》。(演《打瓜緣》那個只是同名同姓,且是演丫頭的旦角。)

❺ 現代京劇大師有哪些

1、於魁智

於魁智,回族 ,1961年12月15日出生於遼寧沈陽,京劇表演藝術家,老生演員,研究生學歷,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

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藝術總監(正局級),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黨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90年獲中國戲劇梅花獎、1993年獲梅蘭芳金獎、2003獲中國金唱片獎。

2004年推出專輯《於魁智老生唱腔》。2004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國粹之聲,開創了中國京劇藝術的先河。2015年11月10日至26日,於魁智攜《楊門女將》和全本《霸王別姬》兩部經典劇作赴英國的利物浦和倫敦進行了9場演出。

2、梅葆玖

梅葆玖,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

梅葆玖的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大師梅葆玖病逝,享年82歲。

3、孟廣祿

孟廣祿,天津人,當代著名京劇藝術家,中共黨員,現任中國劇協副主席,天津青年京劇團團長 。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全國文化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十七大代表。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15年7月16日,當選第八屆中國劇協副主席。2018年10月12日,當選為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第二屆副主席。

4、王佩瑜

王佩瑜,女,1978年3月4日出生於江蘇蘇州,京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就職於上海京劇院。1992年王佩瑜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專攻老生行當。1999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2001年畢業後進入上海京劇院工作,同年獲得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

2011年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2017年2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角兒來了》節目。2018年9月24日受邀參加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同年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同年當選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5、程硯秋

程硯秋,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❻ 我國當代有那些著名的京劇演員,以及京劇表演藝術團

當今著名的京劇演員:
旦角 梅派:李勝素、董圓圓、史依弘、李潔、張馨月
尚派:尚慧敏、孫明珠、王艷
程派:張火丁、遲小秋、李海燕、李佩紅、劉桂娟、呂洋、郭偉
荀派:常秋月、唐禾香、熊明霞、管波、耿巧雲、張佳春
張派:王蓉蓉、謝亞萍、趙秀君、張萍
老旦:袁慧琴、胡璇、康靜、郭瑤瑤
老生:於魁智、張建國、張建峰、杜喆、杜鎮傑、關棟天、王佩瑜、譚孝曾、陳少雲
花臉:孟廣祿、楊赤

著名京劇院團:
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院、黑龍江京劇院、大連京劇院、山西省京劇院、戰友京劇團

❼ 我國的著名的京劇演員有那些

一 行當
生角 須生以及武生 蓋叫天、楊小樓等
旦角 名旦以及老旦 李多奎 武旦 關肅霜等
凈角如金少山、郝壽臣、裘勝戎、袁世海等
丑角簫長華、艾世菊等
二 流派
如余(叔岩),譚(鑫培)派,梅(蘭芳),麒(周信芳)派,葉(盛蘭)派,李(少春)派,程(硯秋)派,張(君秋)派,裘(勝戎)派等
三 樣榜戲
如譚元壽,方榮翔,童祥苓,沈金波,錢浩亮,劉長喻,李炳淑,李崇善,李光,楊春霞等
四 新興的傳承人
如於魁智、李勝素,孟廣祿,王樹芳,袁慧琴,張火丁,耿巧雲,王佩瑜,張克,尚長榮,楊赤,陳少雲,張園園,胡文閣
以及早時的李維康、耿其昌夫婦等

❽ 陳少雲唱的勸千歲怎麼調不一樣

你是說調門還是說唱腔?
如果說唱腔,陳少雲的勸千歲是麒派唱腔,和馬派本來就有區別。
如果說調門,我看過上京的海派全本《龍鳳呈祥》,陳少雲的唱勸千歲應該接安平的唱,但是安平年輕而且嗓子很沖,他的調門能到西皮F調(聽起來似乎是升F),陳先生年紀大了,勸千歲這一段又比較吃功夫,所以為了保證最好的演出效果,安平唱完之後奪頭另起西皮原版,陳老師用相對來說比較低的調門演唱了這一精彩海派唱段。
我很喜歡陳先生的表演。

❾ 當代京劇名家有哪些

京劇藝術國粹是中國的國劇,他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承認非文化物質遺產保護,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承認和贊揚,京劇藝術的偉大,是博大精深,是愧寶。古老京劇傳統文化已有百年歷史,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和贊美。京劇人才培養是從小科班出身,每天勤學苦練基本功,他們花了多少心血汗水,成長成為一名京劇人才,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他們是國家的寶貝。然而今天的社會為什麼觀眾對京劇看的人少了,而不是多了。歸根到底沒有普及,人們對京劇行當一巧不通。生,旦,凈,丑,對唱腔和念白,更加聽不懂,京劇老師嚴重缺乏。老師缺乏怎麼叫學生,再加上學京劇開蒙教育一般懂得也要5年以上,你看看普及難,那麼觀眾就少了,京劇人才出角兒相當難。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人叫陳少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
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時候通公交車 瀏覽:784
英國能提供多少呼吸機 瀏覽:350
中國五菱宏光多少錢一輛 瀏覽:862
英國老式錢幣長什麼樣 瀏覽:83
伊朗球員為什麼很壯 瀏覽:938
小印尼虎喂什麼最合適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