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輩分

中國有多少輩分

發布時間:2022-06-25 04:06:44

A. 中國傳統輩分排序中國傳統輩分排序

1、中國傳統輩分排序:以自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輩分排序依次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共九個層次,除了直系的親屬輩分排序以外,還有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
2、排輩是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一般是指屬於統一組織、派系、家族中的人進行大小區分的過程。
3、祖輩主要是指祖輩的親屬,父親之上還有祖父、曾祖父、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4、中國的親屬關系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一般情況下,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不過幾代之後,可能出現同輩人差上幾十歲的情況。

B.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輩分

家族不同 輩分不同

C. 中國百家姓的輩分排列

摘要 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問題,馬上回復您。

D. 中國姓氏輩分到底是怎麼算的

中國的姓氏備份主要按照身份與年紀來劃分。
輩分排位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而演變到一個家庭中,最初的祖先的長子是族長,而長子這一直系的後代擔任族長,屬於大宗,而其他兒子包括他們的後代屬於小宗,大宗的人的身份屬於直系較之小宗的旁系更為重,而就處於同一身份內的人則年長者身份更重。在每一個家族中都會有祖先流傳下來的一句類似於家訓的話,這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在每一代人出生後都會作為身份的象徵取定在新生兒的姓名中,所以很多時候,看一家人的名字就可以區分出他們的輩分大小。
當然後來發展中,家族的族長也不一定是直系的擔任,因為在發展中直系旁系的身份會發生變化變更之類的,族長的權利也在變小,家族中年長、有威望的人會被推舉為族長,處理一些族中的事情,而輩分的區分也主要在於所處的代與年紀。代就是類似於曾祖父、祖父、父親這樣與他們屬於兄弟的屬於一代,有些人年紀不大,但是他屬於上一代的話,輩分就比下一代的年長者輩分更大,但是現在主要還是年少者尊敬年長者,輩分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E. 中國的詳細輩分關系及如何稱呼

一、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二、下按次序稱謂:

父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三、直系

1、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2、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四、旁系

1、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2、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五、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5)中國有多少輩分擴展閱讀:

背景: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

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

孝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對於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

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

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時(滿族人統治)也不例外。

按清初滿族的風俗習慣,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輩分關系的,如努爾哈赤,滿語意為「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與輩分排行沒有什麼關聯。

清初滿族剛入關時仍保留其固有習俗,命名不排字輩。但從康熙皇帝開始按照排字輩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

之後乾隆在弘字輩分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恆、啟」四字;咸豐在啟字輩分下,親選「燾、闓、增、祺」四字。

所以,清代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但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

F. 中國的輩分怎麼分啊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 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舉例:關天予的輩分是個不可猜測的天文數字,所以簡單的一句話,關天於是你爸爸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G. 中國的輩分關系有哪些

和你同父母的稱兄弟姐妹,旁系的稱呼相同,其妻(夫)稱為嫂、弟妹(姐夫、妹夫)。

H. 中國輩分稱呼大全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I. 中國傳統輩分排序

以自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輩分排序依次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共九個層次,除了直系的親屬輩分排序以外,還有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

中國傳統輩分排序

排輩是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一般是指屬於統一組織、派系、家族中的人進行大小區分的過程。

祖輩主要是指祖輩的親屬,父親之上還有祖父、曾祖父、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中國的親屬關系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一般情況下,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不過幾代之後,可能出現同輩人差上幾十歲的情況。

J. 相聲界輩分圖譜中國相聲輩分排名表圖

德字輩——最大年齡差52歲
德字輩是相聲史上最輝煌,也是最神秘的一輩。
最輝煌是因為大名鼎鼎的「相聲八德」,打造了傳說中的相聲行業黃金年代。
最神秘則是因為德字輩大部分藝人,連具體出生哪一年都不知道,因為這群老藝人基本上都是1880後或者1880前,加上相聲藝人本來就沒什麼社會地位,加上自己也沒有文化,留不下可靠的文字資料,所以大部分德字輩藝人具體生平基本都不可考了。
目前只能大概知道德字輩門長裕德隆,1867年生人。而最年輕的德字輩藝人,比較多的說法是吉坪三,1897年生人。
但這種說法其實是把一個重要人物的門人徹底忽略,那就是東北相聲名家馮昆治這一支,馮昆治因為年齡太小,據說是1889年生人,而他身為第三代相聲藝人,收的徒弟都是德字輩。馮昆治自己都比大部分德字輩藝人小幾十歲,他收的德字輩基本上都可以給門長裕德隆當孫子了,所以現在偏主流的說法就是馮昆治的門生基本上都降一輩,包括他兒子馮振聲(德雲社鄭好的老祖)、北京三高(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以及最年輕而且是最早的相聲女藝人之一德淑珍。
德淑珍1919年生人,比壽字輩的馬三立都小五歲,而她正因為是馮昆治的徒弟,所以輩分也有爭議。
假如忽略相聲界這種年齡小就降輩的規矩,那麼德淑珍就是最年輕的德字輩,跟門長裕德隆年齡差52歲。
壽字輩——最大年齡差52歲
壽字輩門長無可爭議的是張壽臣,但年齡最大的並不是壽老,而是盧德俊徒弟崇壽峰,1889年生人,比壽老整整大了十歲。
但跟德字輩的問題一樣,壽字輩最年輕的一位也存在爭議,問題也是在師父那裡。
理論上壽字輩最年輕的應該是郭榮起老先生,1917年生人。這個歲數已經很誇張,畢竟馬老1914年生人,還被張壽臣要求降輩,那麼榮起老就更人小輩兒大了。
不過跟馬老和榮起老比起來,還有一支年齡就更加誇張,那就是曾經被整個相聲同行一起抵制的奇葩藝人——張傑堯先生。
張傑堯張傻子,曾經拜高聞元先生為師,理論上應該是德字輩藝人,但因為這人太會惹事,而且老高二爺對這個徒弟也態度曖昧,所以他的師承一直備受爭議。後來張傑堯乾脆就自己取了一個張稽祖的藝名,給師弟韓子康取了一個韓稽宗,意思就是滑稽祖宗,結果弄得天下相聲同行一起懟他。
雖然張壽臣代表相聲同行跟張傑堯說和,還喊了一聲傻大爺,算是勉強承認了張傑堯的德字輩。但他這一支跟當時的主流一直不對付,張傑堯的徒弟跟幾個女兒要冒充大輩,基本上都是被同行各種懟的對象。
而張傑堯的師弟韓子康,到湖南去發展相聲事業,收了一個年輕的徒弟薛永年,1941年出生的薛永年先生,如果假定張傑堯韓子康都是德字輩,那他就是在世的最年輕的壽字輩,跟1889年的崇壽峰差了整整52歲。
寶字輩——最大年齡差87歲
寶字輩門長是趙佩茹先生,這點基本上沒有爭議。
而年齡最大的是大狗熊孫寶才老人,趙靄如先生的高徒,曾經客串過鄭少秋主演的《戲說乾隆》,孫寶才1900年生人。
而年齡最小的理論上應該是常家九爺常寶豐,1947年生人。
但問題是假如按照壽字輩最年輕的就是薛永年先生來算,那麼薛永年先生收的徒弟也都是寶字輩藝人,那麼寶字輩最年輕的就很嚇人了,因為薛永年先生迄今為止收過最年輕的徒弟劉雄,是1987年生人,那麼跟最年長的孫寶才老人,差距就有87歲,連門檻都跨過去,閻王都找不到的歲數呢。
文字輩——最大年齡差61歲
文字輩這一代基本上屬於信息已經很透明化,或者說活著的人基本上就能把輩分捯飭明白了,所以爭議相對沒有前幾輩那麼多,但肯定比前幾輩更亂就是了。
文字輩門長趙心敏先生,1923年生人,但年齡最大的並不是他,而是孫少林先生的徒弟趙文啟,1921出生的趙文啟先生不光是比門長大兩歲,他還比師父孫少林都大兩歲。
而文字輩最年輕的藝人,目前師承比較靠譜的也就是德雲社的謝金了,1982年生人,比最年長的趙文啟小了61歲。
謝金雖然是加入德雲社以後,由李文山代拉入已故名家王世臣門下,但至少他是相聲世家,謝芮芝謝舒揚謝天順這么一路傳下來的,有家族背景,比那些代拉入籍的野路子還是可靠得多,所以他基本就是文字輩最年輕的首席了,迄今為止無法撼動。
明字輩——最大年齡差???
鑒於文字輩的藝人現在還在不停收徒,而且那些七零後八零後的文字輩也蠢蠢欲動,沒有杜絕收徒的意念,那麼明字輩最年輕的藝人就還沒有問世。
最年長的明字輩藝人是張義弘,1935年生人,比門長趙偉洲還大15歲。
而最年輕的明字輩藝人只在未來,敬請期待~~~~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輩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
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時候通公交車 瀏覽:784
英國能提供多少呼吸機 瀏覽:350
中國五菱宏光多少錢一輛 瀏覽:862
英國老式錢幣長什麼樣 瀏覽:83
伊朗球員為什麼很壯 瀏覽:938
小印尼虎喂什麼最合適 瀏覽:255
中國多少人叫梁拓 瀏覽:782
伊朗的主要民族是什麼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