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邦電訊(福建)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天邦電訊(福建)有限公司為外商設立在中國大陸的獨資企業,公司地址位於國家級開發區福建福清市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公司首期投資總額為18000萬元,注冊資本為7300萬元。公司佔地面積約109畝,建築面積約8.5萬平方米。公司經營范圍為:通信系統及終端設備、電子智能化系統及設備、通用儀器儀表、電子金融器具、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及計算機系統集成研發、
法定代表人:楊漢奇
成立時間:2006-09-26
注冊資本:7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10040000177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福清市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
❷ 在中國有多少人的名字叫楊漢奇
你好,名字查詢系統顯示,全國 楊婉睛 同名同姓者共674人,名字很好,重名者相對較少,詳細省份地址以及性別無法查詢,(網路數據不保證%100准確.希望樓主能夠理解)如果滿意還望樓主及時採納,謝謝。
❸ 關於蘭花的知識
"三分栽,七分養",這是古人的養蘭經驗。養護好壞關繫到蘭花是否繁茂和能否開花,所以前人對此十分重視是有道理的。下面具體介紹養護和管理蘭花的方法。
一、 場所
蘭花放置的場所很重要,它直接影響蘭花的生長發育。蘭花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放在露地(夏季放在露地蔭蔽處),冬季則放在室內。室外最好要四周空曠,空氣濕潤。室內要有充足的光線,最好朝南。這樣,有利蘭花生長。蘭盆最好放在木架或桌子上,不要放在地面上。
二、 蔽蔭
蘭花多屬於半陰性植物,多數種類怕陽光直曬,需適當遮蔭。蘭花在4月上、中旬,可多照陽光促進其生長。4月下旬以後要適當遮蔭。夏蘭、秋蘭中直立性葉的品種最好放在蔭蔽處的南面,使其適當多受陽光;垂葉性的秋蘭和春蘭,每天以受兩小時的光照為好。從6月開始到9月,每天要提早蔽蔭,如用蘆簾可以用密簾或兩層稀簾。10月以後天氣轉涼,陽光較弱,可推遲蔽菜,但中午前後仍需注意做好蔽蔭工作。
三、 防雨
蘭花可淋小雨,但要避霉雨、陣雨或連續下雨。在霉雨季節,特別要做好防雨工作。自6月下旬至9月中旬,常有陣雨。如下雨時間短,而雨量又小,在傍晚應多澆水,使盆內熱氣排出,否則會使蘭花損傷,甚至爛根枯死。如果陣雨後接著又出太陽,需及時蔽蔭,以免地上熱氣上升影響蘭花生長。
雨水多的季節,正值蘭花抽生葉芽的階段,如盆土太溫會引起葉芽生長不好或招致病害。此時,可撒少量草木灰,以調節盆土濕度。
四、 澆水
花諺說:"干蘭濕菊",這話有一定道理。一般說,蘭花以八分干,二份濕為最好。如果過濕,容易使花爛根而死。澆水的原則應是:干則澆,濕則停,適當偏干。具體掌握時,一般應注意:在生長期(5-6月底)應適當多澆水,抽生葉芽期(約3-4月)和開花期(約3-4月)應適當少澆水,休眠期(冬季),則更應少澆水或不澆水。花盆大而蘭花植株小的應少澆水,盆小植株大的應多澆水。氣候炎熱乾旱時應適當多澆水,冷涼潮濕時(如霉雨季節等)應少澆或不澆水。新從山上挖來的蘭花,如果根系稀少或斷根較多,要少澆水,使盆土干一點,這樣不致爛根,有利於抽生新葉。
古人說的:"秋不幹,冬不濕"的經驗,是對春蘭、夏蘭怎樣澆水的很好總結。但在北方一些地區,由於冬季、春初氣候過於乾燥,也不有使蘭花過於乾燥。
澆水時間:夏秋兩季以在日落後澆水,使蘭花葉面在入夜前乾燥為宜,也可在清晨澆水;冬春兩季以在日出前後澆水為好。不可在太陽的灼曬後驟用冷水澆灌,以免土溫降低,影響根系吸水,干擾生理平衡。澆水量不可過大,以利抑制病害發生。
澆水方法:澆水要從盆籩澆入,不可澆入花蕾內,以免引起腐爛。
前人對蘭花澆水,有很好的經驗總結,例如於照在《都門藝蘭記》中根據一年內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澆水方法,茲節錄如下,供參考。但需注意兩點:一是《都門藝蘭記》是以北京的氣候為標準的;二是文中的月份是指農歷而不是公歷,如"正月"實際上是公歷的二月。
1、 立春、雨水,春蘭已著花,土不宜太干,沿盆籩微微潤濕;秋蘭盆如未乾至底,不澆。
2、 驚蟄,春蘭盆干至半盆(上空下實)時,可以潤水,惟不宜多,秋蘭同前。
3、 春分,春蘭已花謝,忌潮濕,盆半干時可潤水。
4、 清明、穀雨,盆土勿使過干,每5天潤水。
5、 立夏,蘭開始出房,宜澆透水一次。
6、 小滿,盆土勿過乾和過濕,葉上生斑即為過濕,新芽枯尖即為過干,每4天澆水一升(約干茶杯),使盆土自下而上2/3濕潤為宜。
7、 芒種,氣候乾燥,更宜注意勿過干過濕。
8、 夏至,盆土忌過干,若遇大雨,只能忍受一日,如連朝陰雨需將盆移置通風處。
9、 小暑,此時空氣過濕,盆土不可過濕,盆宜放於通風處,若燥熱少雨,每2天澆水一升,大雨或大濕一次,必須俟干至盆土2/3,否則不宜再澆。
10、 大暑,盆土易一干到底,需注意每天只宜大雨或大濕一次。
11、 立秋,蘭於此時正需水分,每3天需澆水2升,並宜秒為避風。
12、 處署,每5天澆水一次,除連朝霾雨外,可令其受雨露。
13、 白露,秋蘭較春蘭尤需勤澆水,但水濕之後必須大幹,始可再濕。
14、 秋分,秋蘭若已出花,澆水宜稍少;若未出花,澆水宜稍增加。
15、 寒露,秋蘭宜澆透水,春蘭則不宜透宜潤。
16、 霜降,蘭宜入房,澆水時間改為日中,澆後需置日中曝1-2小時。
17、 立冬,只宜潤水,每5天約半升。
18、 小雪,花房忌暖,不宜過濕,若過潮濕可引起爛根、瘢葉以至枯萎,若盆不幹至底,只需稍潤土皮。
19、 大雪,秋蘭不需水,春蘭宜微潤
20、 冬至,均不宜灌溉。
21、 小寒,均忌澆水。
22、 大寒,秋蘭仍不需水,春蘭可微潤以水。
五、 施 肥
蘭花施肥要看蘭花生長情況來決定。凡是生長茂盛而無病害的可以施肥,生長差的,則不可施肥或少量施肥。新從山上挖來的蘭花新根未發前切忌用肥,需經1-2年的培養,待新根旺盛時才可施肥,否則易遭枯死。
一般說,在6-7月當蘭花葉芽伸長約1.5厘米時,可施用1-2次稀薄腐熟的液肥(不宜用化肥),但在高溫季節不宜施肥。到8-9月再施1-2次腐熟稀薄的液肥。素心種的蘭花,可施用1-2次草木灰浸出液,效果甚好。施肥時間在傍晚進行最好,第二天清晨再澆一次清水。
區別蘭花是否需要施肥,較簡便的方法是看葉色的深淺。葉現黃而薄是缺肥,應追肥;葉呈黑而葉尖發焦是施肥過多,應停止施肥。
肥料,可用上面介紹過的各種辦法自製肥料。施用這些肥料時,需加水8-9倍稀釋,切不可過濃。施肥時,要施入植株的根際,切不可施到葉面上。 蘭花主要施肥次數及日期
次數 日期類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備 注
春蘭類 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 八月中旬 九月上旬 第四次要特別稀薄
夏蘭類 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 八月中旬 九月上旬 第四次要特別稀薄
秋蘭類 六月上旬 六月下旬 七月下旬 八月中旬 第四次要特別稀薄
六、 修 剪
在蘭花培養中要不斷進行修剪。在老葉枯黃時應及時剪去,以利通風,有些葉子的葉尖乾枯也應剪除。尤其是有病蟲為害的葉片需及時清除,以免傳染。在剪除病毒病的葉子時,用的剪刀不要再來剪無病的葉子,以防病毒傳染。如用同一把剪刀,則需進行消毒。
名貴蘭花花芽出土之後,如花芽太多,應留壯芽,將其餘瘦小的花芽除去,每盆以留1-2朵花芽為宜。如花芽太多,既會使年當的花開不好,又要過多消耗母本養分影響下年開花。一般蘭花可不剪除花芽。
春蘭的花,約開半月,即需將花剪除;夏蘭的花,到花序上最後一朵後開放一周時,也應將花序剪除。名貴的品種不應使其受粉結實,否則影響翌年開花。如果作為雜交育種的,則另需加意培養,使其果實飽滿成熟。
七、 防 寒
秋蘭宜提早做好防寒工作,如氣溫在2-3℃時,即可搬入室內。寒蘭生長在南方更需提早防寒。春、夏蘭耐寒性較強,如有冰凍出現也要及時搬入室內。室溫能保持1-2℃即可越冬。萬一有嚴重寒流侵襲,室溫降到零度以下時,需及時進行加溫,一般能保持室內不結冰就好。
在室內,秋蘭需放在向南的一面,春、夏蘭放另一面。在中午前後,朝南和東南面要開窗通風(秋蘭在攝氏1-2℃的陰天,不可開窗,以防冷風吹襲凍傷葉子)。秋蘭冬季喜干一些,其餘蘭花盆土宜保持濕潤。
八、 摘 花
對生長差的蘭花,每叢葉子不多,或根部不好的,應進行摘花。對較好的品種,春蘭可適當地摘去1-2個花苞,夏蘭待花苞伸長時留1-2個花苞,其餘的可摘掉,這樣花可開久些,又可使新葉多抽,老葉也不易枯死。
名貴春蘭花開3-5天應摘掉,使葉芽生長茁壯;夏蘭的花開到頂上一朵時也可離盆面厘米處剪下。
九、 防 汛
栽培場所如四周空曠,地勢較高,夏季遇有大風或台風過境時,需做好防風工作,以免夏蘭或寒蘭的葉子被折傷。
十、 噴 霧
乾旱季節,每天傍晚在放置盆花的陽台上進行噴霧,主要使地面潮濕,增加空氣濕度。蘭花的盆面也要進行噴霧。噴霧時要向上噴,使霧點落下細勻,葉面濕潤,這樣可促使蘭花生長良好,葉面富有光澤。
十二、病蟲害防治
要進行殺菌處理(在烈日下曝曬即可),以防病害發生。蘭花在多雨高溫的季節最容易發生白絹病,可用托布津800倍液或波爾多液噴施預防。如發病嚴重可用托布津500-750倍釋,每隔7-10天噴一次。蟲害中以介殼蟲發生最多,此蟲附著在葉的基部,如發現介殼蟲,應及時剔除。如要避免介殼蟲侵襲,從4月份開始,可用"1059"2000倍液防治。
為了抑制蘭花病害的發生,除平時對盆土的干濕度應作適當的控制外,還應在花盆的選上盡可能多用泥盆,少用釉盆。特別對生長差的新從山上挖來的蘭花必須用泥盆栽種。這樣做使盆土容易干,可促進蘭花生長,減少發病
❹ 柳公權墓的相關介紹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區)人,唐代著名大書法家。柳公權歷經唐憲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累官右拾遺、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翰林侍書學士、工部侍郎、左散騎常侍郎等職,封河東郡公,贈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亦稱「柳河東」。
柳公權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獨具風格的柳體楷書,法度森嚴,內緊外拓,用筆斬截,骨力清勁久負盛譽。他與唐代另一位大書法家顏真卿以「顏筋柳骨」並稱於世,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
柳公權書法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馮宿神道碑》、《淳化秘閣帖》、《金剛經》等,柳體今由國家教育部列為必習字帖。
柳公權墓位於陝西省耀州區阿子鄉讓義村西北300米處,與其兄柳公綽墓於一處。墓地內東西並列兩個墓冢,東為柳公綽墓,西為柳公權墓,兩墓冢前各立墓碑一通,碑文上下款相同,均為:上款「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書」;下款「大清乾隆歲次丙甲孟秋知耀州事張鳳鳴立石」。綽墓正文隸書:「唐兵部尚書柳公公綽之墓」,權墓正文隸書:「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權之墓」。墓址爭議2015年是唐朝大書法家柳公權去世1150周年。許多書法家或愛好者要祭奠柳公權。一般人會立即想到銅川市耀州區的柳公權墓。然而一本柳公權後裔家譜的出現,讓事情變得復雜起來。按照這本家譜的說法,柳公權墓在西安藍田。「誠懸置閣學士沒葬諸此」8月27日下午,在咸陽工作的柳國幟給記者出示了一本他保存的家譜。這本家譜發黃,沒有了封面,而且前面肯定還有丟失的頁碼,不見序的首頁,和整個家譜沒有粘連且不完整的一頁上有如下重要文字:誠懸置閣學士食邑藍田,沒葬諸此。後之子孫遂家焉。藍田之柳庄自此名。柳氏自此始矣。從後面頁數判斷,該頁應為第二頁,也為該家譜所保留下的第一頁。該家譜序末落款為: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孟春著成梅謹識清嘉慶六年即公元1801年,距今214年了。從文中口吻判斷,此為柳成梅憑自己所知做的家譜。《舊唐書》《新唐書》均記載柳公權「字誠懸」。該家譜中「誠懸」當指柳公權。按柳成梅所寫,柳公權死後葬在其食邑的藍田柳庄,此後其子孫安家於此。柳國幟告訴記者,這本家譜,是其祖母去世時,他在祖母所住房屋發現的。他就是柳公權的後裔。不光他是柳公權的後裔,他的老家藍田縣三里鎮柳家村還有大量柳公權的後裔。幾十年來,人們根據地圖標識,認為柳公權墓在耀州,這本家譜卻有如此記錄,到底是怎麼回事?記者前往柳家村訪問。曾有負責祭祀始祖公權「奉祀生」在柳家村記者見到73歲柳義龍等人。柳義龍告訴記者,過去他們村柳姓人每年清明到他們村北邊李後村的柳公權墓祭祀,一直到解放後延續了兩三年才停。當時只有男性才能去上墳,每次上完墳要給上墳的人分白蒸饃。每次抬兩蒲籃饃,一人分一捧。他們村現有柳姓30多戶、約百人。這30多戶柳姓都是一個老祖宗。過去遷移出村的多。分到藍田焦岱鎮柳家灣村的現有30來戶人,分到普化鎮倉底村的現有十來戶人。他們過去每年來跟柳家村人一起給柳公權上墳分饃。焦岱的一來就是幾十人,還牽的馬。民國時期,倉底的柳念春在陝南當縣長,在柳家村修建了柳氏祠堂。在他的記憶里,平時祠堂里沒有什麼祭祀活動,他也沒有見到祠堂里有牌位、祖先像之類東西,只是每年到柳公權墓燒完紙,回來到祠堂分饃。「文革」時祠堂被生產隊賣給私人,後被拆了。52歲的柳龍崗指著村中背靠背相連的兩座院落告訴記者,那就是柳氏祠堂遺址,周圍散落的柱頂石、石條,就是祠堂的建築物。柳國幟說,柳姓家族人離開柳家村的原因很多,比如有做官、讀書的。柳成梅所寫家譜就記有多人成為舉人,在福建、雲南等地做官,死後有埋在西安南郊金滹沱、三爻村的。該家譜原為刻印本,刻印部分正文僅記錄了10輩,即柳成梅上6輩,柳成梅同輩及下3輩。人數也不多。因刻本留有很多空格甚至空頁,後有人手書續添。但也人數不多。根據柳成梅記錄,從其長曾祖續厚開始有多人繼承皇帝恩賜的始祖公權公「奉祀生員」。奉祀生即香火秀才,系「賢聖」後裔,不經科舉考試賜予秀才功名,其職責為管理其先祖的祭祀。「柳家村只是過去柳庄的一部分」「現在的柳家村只是過去柳庄的一部分。」柳國幟說,本來藍田很大一片都是我們柳庄的,都是柳公權的食邑。藍田縣焦岱鎮柳家灣村柳育龍告訴記者,傳說,柳公權碑文刻得好,人們都讓他刻碑文。正好藍田有藍田玉,為了方便刻碑,皇帝在藍田給他封食邑。所以柳公權和他後裔就搬到藍田。三里鎮人劉景文30年前經常在柳家村訪問後著文稱:「柳公權年老時,告老辭朝,承蒙穆宗皇帝之封賞加祿藍田。自此柳氏府第遷徙藍田,食祿奉養,經年病故,歸葬藍田中區,即今之李後鄉焦王村(現歸李後行政村)左側。」柳家村人李宏信曾聽老人傳說,柳公權墓園很大,柳公權的後裔為了守靈,在墓園南郭門搭棚建房,繁衍生息,於是得名柳家村。古時候有東西柳庄之稱,方圓幾十里地。柳家村南鄰村澇池庄清雍正二年《王氏家譜》記有「居縣東柳公權故里柳庄」的記載。史料提到的澇池庄、楊坡頭村、苟家村等村莊,均有柳庄之稱。據藍田新縣志記載,藍田明代有個「柳庄寨」,清代有個「柳庄聯」的區劃,管轄這一帶18保188甲。李宏信據此認為,可見當時柳庄之大。「留有墓前華表、石羊」記者到了柳公權墓所在的李後村,該村73歲張民前指著李後小學剛一進大門的廣場說,這就是柳公權墓封土所在地。當地墓都面朝南,頭枕北邊金山。柳公權墓南原來有墓碑,寬1.5米左右,厚約50厘米。但墓碑上的字看不清,都讓小孩拿石頭砸著耍,砸掉了,光能看見一個個巴掌大的坨坨。社教前,墓碑被用來當橋板鋪在小學西門外的水渠上,以後就不見了。村裡現在還保留有柳公權墓地的旗桿。張民前領記者到一戶院牆外看。他所說的旗桿原是華表下半截,為六棱,長約1.8米左右,粗頭直徑40厘米左右,底部還有鉚,當是為了和底座相連。細頭直徑大約30厘米。「柳公權墓毀於『文革』。」據李後村73歲何光漢回憶,柳公權墓園原佔地約3畝多,墓地4個角有邊長20厘米的正方形石樁為界,封土堆在墓園中線以北。後來建李後小學教學樓時,還挖出許多方磚。李後村66歲何漢奇說:「柳公權墓封土比二層樓還高,底部直徑近20米。過去農村沒有肥料,說土擱幾年成肥料,拉著柳公權墓封土上了地。後來隊上修梯田,在墓南掏出很多石羊、石人等。因沒有人管,後來都損毀了。『文革』期間挖防空洞,挖出墓磚。有人想讓掏,支書說乃不敢,萬一里頭有啥暗器,把誰傷咧,誰負責任。因此,墓室沒有損毀。」柳義龍告訴記者,傳說原來柳公權墓碑,是柳公權後裔、清朝景堯提督、嘉慶皇帝的鎮殿大將軍柳彪所立。在他的記憶里,過去柳公權墓地的柏樹多、也粗,兩個人抱不住。他們柳家曾伐了11棵,拿回來割了十副枋,一副讓家族人用了,另外九副賣了,然後給祠堂置了10畝地。柳公權墓前原來有4尊石羊。剛解放時,他的父親從柳公權墓上抬回來一尊石羊,放到祠堂。村裡小學蓋起來以後,石羊搬學校里頭。後來被人盜走,幸虧沒有賣掉。通過公安局要了回來。現在村裡保護。他領記者看了這尊石羊,高約1.2米,基本完好。「禁民樵牌懸墓前」有關藍田柳公權墓,文史資料上也有記載。清朝《雍正藍田縣志》記載:太保柳公權墓在縣東三里,即柳庄。清光緒年間呂懋勛修《藍田縣志》記載:柳公權……居藍田,有故宅,名柳庄。邑東有唐太保柳公權墓。康熙二十五年設柳氏奉祀生一人。這與柳國幟保存的家譜記載一致。民國牛兆濂纂《續修藍田縣志》有關部分照錄呂懋勛修《藍田縣志》原文。清宣統二年,即公元1910年抄本《藍田縣鄉土志》載:「柳庄:《通志》:『藍田有柳公權古宅,俗名柳庄。』舊志:『在縣東五里。』今為柳家村,有柳公權墓在焉……柳太保墓:舊志:『在縣東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給有禁民樵牌懸墓前。」可見當時柳公權墓受到保護,嚴禁在墓地砍伐。藍田縣政府1986年所編《藍田縣地名志》稱:柳家村為「柳公權故宅,並有墓葬,故名柳家村。」1994出版的《藍田縣志》記載:位於李後村的柳公權墓原高8米,覆斗形,底部30×30米。畢沅書寫墓碑的柳公權墓在耀州如果柳公權的墓在藍田,耀州區的柳公權墓怎麼解釋?記者又前往耀州區關庄鎮讓義村采訪。讓義村的柳公權墓園建得非常漂亮,柳公權的墓就在陵園西邊,墓碑上有清朝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公權墓」。其東邊為柳公權兄柳公琸墓,同為畢沅書寫的墓碑。在這里管護的趙學文告訴記者,當地傳說,當年建墓時,柳公權兄弟倆產生了爭執,柳公權認為柳公綽為兄,墓應建在為上的東邊。但柳公綽說,柳公權名氣大,應該把他的墓建在東邊。由於父親去世,長子為父,柳公綽就做主以太子太師身份,把柳公權墓建到東邊。因此東邊墓里邊設置構造精緻繁華,而西邊的簡陋。然而柳公綽去世後,柳公權把他哥哥埋到東邊。為了紀念他們互相謙讓墓地的情義,人們就把這里叫讓義村。但現在讓義村及周圍村莊,沒有柳公綽和柳公權的後人,過去也沒有當地人在這里祭祀。傳說,一次皇帝召柳氏家族中的朝廷命官到朝里開軍事會議。柳家有匹寶馬,跑得很快,每次去長安,只用一天就能趕到。有奸臣要陷害柳家,知道了柳家官員奉詔進宮,就尾隨至中午歇腳的店鋪里,偷走了寶馬的飛毛。馬失去飛毛跑不動了,柳家官員未能按時進宮,被判死罪。當時要滿門抄斬。這里的柳族人聞訊隱名埋姓,四處逃散。因此這里沒有柳公權後裔。柳公權墓不止兩處耀州的柳公權墓也有史料記載,而且明代就有記載,比現在能看到的記載藍田柳公權墓的史料還早。有關柳公權墓歷史記載的不同,早有真假之爭,各執一詞。實際上被稱為柳公權墓的也不止李後村、讓義村兩處。讓義村73歲柳朝放說,在離他們村東北和東南方不遠處,各有座傳說的柳公權墓,但都是為了防止他們村的真墓被盜而建的假墓。70歲的趙學文告訴記者,耀州有人到山西一地,聽當地人說他們那兒有座柳公權墓。有人猜測,可能是柳家那次遭遇滿門抄斬之禍以後,逃到那裡的柳族人為了祭祖方便,建了座假墓。至於藍田的柳公權墓,他認為,藍田這個墓沒有墓碑,不能證明是柳公權墓。柳家灣村人柳銀平認為,史料、家譜和傳說、以及墓園留下的石羊、華表,可以證明李後村的墓是柳公權墓。柳家村許多人認為,對於柳公權這么有名的歷史人物,1994出版的《藍田縣志》沒有大書特書,只是在《藍田縣古墓一覽表》中簡單提了一下,太不重視了。有學者認為,由於歷史記載不清,根據以前考古經驗,藍田和耀州的柳公權墓有可能一個是真墓,一個是衣冠冢,也有可能兩者都不是柳公權的墓,而是其他人的墓葬。未考古發掘前,不敢妄下結論。但無論如何,兩者都是古墓,而且已經產生了相應的歷史文化,因此都有文化價值,不僅墓園建築實物,而且相應產生的民間文化,都應得到保護。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創會會長柳哲說,他看到過不少柳公綽後裔家譜,但是之前沒有看到柳公權後裔家譜。他策劃2005年柳公權逝世1140周年大會時,還只知道柳公權出生地在耀州。從目前情況看,柳公權墓在藍田有很大的可能性。因為地面沒有建築物,現在勘探的話,成本也小。如果勘探出是柳公權墓,那肯定是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
❺ 永興縣油市鎮儒林村各房的關系榮賢良,郭宣必,問,我就是想了解一下自演公以來各世代的關系。
一、欽公派系 1、湖南湘鄉城南龍氏字派: 宏蔭昭先德自芳,顯揚宗祖在賢良,家修廷獻襄賓士,永紹貽謀世澤長。 (1)重慶大足高升龍先輝字舜吉公支字輩 (2005年經查證為湘鄉城南龍氏富房下鉞公分派入川分支,字派前三字原記為「文運紹」,訂正為「宏蔭昭」) 宏蔭昭先德,天高伯日長,富貴定悠遠,榮耀永名揚。 2、湖南邵東桐江兩岸龍公橋、四川安岳縣赤雲鄉油坪村、重慶大足縣城南化龍等地大祿公支字派。 大夢源林仲,祖宗德志應。永興國安邦,文明治世定,必久成泰運。 訓行先孝友,師范奉廉東,學守光敦厚,時君代效忠。 3、川安岳縣鎮子、茶店子、龍家溝龍氏欽派字派。 福秀朝興廷,乘泰世大猷,騰飛昌自升,巨慶時光美,崇富盛景文。尚德良可貴,嘉善嗣遠明。 4、四川安岳縣石鼓鄉龍家溝龍氏欽派字派。 (該支祖籍湖南省新化縣大陽鄉八都湖清坪,康熙35年龍正實入川,61世,先頭字派已中斷。) 川派:正登祥德自,方顯祖榮宗,恩澤延世宇,光昌博大同。 義利從三民,頌揚序九功,弘宣珠泗教,上承堯天風。 5、四川安岳縣石鼓木門寺溝龍氏欽派字派。 (該支於康熙36年從湖南新寧縣太平村入川,朝字派為60世) 朝漢孟甫元,君臣正大光,文明應福現,武仕紀經邦,祥雲發天雨,毓秀永吉昌。 6、四川安岳縣協和鄉龍氏欽派字派。 (該支祖籍湖南省新化縣大陽鄉九都茅坪,國字派為69世,輪回轉宗記錄世系) 國景淵元直,詩書鳳朝池,仕有正升成,太茂德自芳。 其後裔遷貴州習水字派為: 招宣德自芳,國玉明正遠,家聲禮義昌,源江湖川黔。 暢游大洋洲,高攀棟梁權,榮慶登金榜,飛躍宇航天。 7、四川屏山縣岩門龍氏欽派字派。 該支展成公〔64世〕宦遊四川,住榮昌縣,其長子元棟公遷居屏山縣岩門。 立川派為:遠紹聯芳貽緒,汝宣錫澤修文,定國熙廷集秀,全才繼起登雲。 8、四川資陽丹山區裕通鄉虎峰村龍氏欽派字派。 文仕思元泳,必立仁本伯,宏應招華清,繼承代有榮,相傳為忠孝,敦厚振家聲。 9、四川犍為縣新民將軍山大洪公字派。 文章仕世大雲正,永安興旺上春林,長發其祥天星順,富貴全堂啟玉庭。 10、四川犍為縣龍氏字派。 文章仕世大雲正,朝遇賢臣遠會順,河清海晏慶昇平,萬國翰林喜澤潤。 11、四川敘州府宜賓縣龍氏字派。 文章仕世大雲成,永守儒林富貴進,道統聖時開雅化,經猷治國獻昇平。 12、四川井研縣龍氏字派 明文章仕世大雲,書香克紹振家聲,忠貞信義仁廉禮,本性相傳繼述成。 文章仕世大雲正,朝佐賢君運會盛,國瑞家祥富壽增,龍仁由義聽天命。 13、重慶大足三驅跳石河 國景天淵志,師星夙朝實,士有正升成,太茂勿奇詩,自芳顯揚宗,烈重賢良家 14、四川安岳縣新民、文化、思賢鄉龍氏欽派字派。 (該字派從湖南新化縣大陽鄉九都瓦子屋場分支開始起用。) 辛志應奇必,福秀朝興天,乘泰有世大猷,騰飛鳴昌自升, 巨慶時光美,崇富盛景文。尚德良可貴,嘉善嗣遠明。 15.大足鐵山的字派 宏蔭昭宣德自芳,顯揚宗烈仲賢良,家修奠猷昇平世,勛業重傳遺奕昌。二、琮派字派 1、龍氏中州原派(河南輝縣)30字 (中州即中原。今河南一帶,龍氏在河南衛輝淇縣產生的字派,達千年之久,仍原原本本使用,故稱中原(州)原派。) 宗嗣興道懷,欲令建表翁,寶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 2、湖南綏寧東山、長鋪、鵝公、竹山、文溪等地中州原派 宗望瑩(熹)方仁,欲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 憲章開 景遠,立本正家邦。繼述昭先德,克承永吉昌。 3、四川安岳石羊龍氏琮派 (奇字派於康熙46年從湖南綏寧縣長鋪鄉桿子村游家灣入川) 宗望瑩(熹)方仁,欲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 宗子幸(盛)道懷,儒林建表(代)翁(琨),保廷文武秀,再政通光明。延定順遠志,漢奇輔彥均。 4、四川安岳縣、樂至縣、富順縣龍氏琮派 (康熙年間志字派從湖南綏寧東山汕村鄉四甲岩腳團和綏寧上里一團白土入川) 宗師勝道懷,寶鼎文人秀,再政通光明,奉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 鍾靈憑大造,舉足上雲程,禹順三層沛,商霖四海盈。 5、重慶大足縣龍水鎮龍家大田 欲令建表翁,延定便遠志,漢朝輔艷均。宗嗣幸道懷,再政通光明,寶殿文武秀。 6、重慶大足縣北街龍氏琮派 幸彥崇道懷,欲令建表翁,寶廷文武秀,再政通光明。 7、重慶大足縣寶頂鎮白楊坪龍氏琮派 幸彥崇道懷,儒令建表翁,寶廷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 8、重慶大足縣郵亭鋪街村龍氏琮派 宗思盛道懷,寶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儒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輔艷均。 9、重慶大足縣多寶鄉街村龍氏琮派 漢奇輔艷均,幸彥崇道懷,舉足建表翁,彥定便遠志。 10、重慶大足縣多寶鄉園竹林龍氏琮派 宗嗣幸道懷,寶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儒令建表翁,顏定屏遠志,漢奇輔艷均。 11、重慶大足縣珠溪石龍氏琮派 漢奇輔艷均,聖彥崇道懷,寶天文武秀,再政通光明。 12、重慶大足三驅鎮街村龍氏琮派 朝廷文武秀,榮華富貴春。 13、貴州黔東地區翁懷公派 再政通光明,顏定便遠志。 14、四川安岳縣周禮千佛龍氏琮派 漢奇輔彥均,忠子信道懷,文武寶鼎秀,再政通光明,鳳林建表翁,元定便遠志。 15、四川安岳縣龍台道林寺龍氏琮派 鍾師崇道懷,寶定文武秀,載正通光明,應理喜天成。 鍾靈憑大造,舉足上榮成,寶鼎文武秀,載正通光明。 16、四川安岳縣翻身鄉八大五隊龍氏琮派 鍾師勝道懷,寶鼎文武秀,再正通光明,玉遲孚仁君。 17、四川安岳縣白塔寺鄉碑亭子龍家小溝、廟灣龍氏琮派 ①房為:幸念崇道懷,朝廷文進秀,再政通光明,勝令建表翁,顏定才遠志,漢奇鋪艷均。 ②房為:幸念崇道懷,朝廷文進秀,再政通光明,勝會之延茂,旦述伯大志,天海任龍游。 18、四川富順縣東湖鎮龍氏琮派 幸彥興道懷,儒林建表翁,寶廷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顏定便遠志,漢奇輔艷均。 19、四川開江縣長田鄉孫家灘(中州原派分支) (漢字派入川,為63世,前用中州原派的25字) 漢朝虎聯君,成興為友德,茂學慶捷言。 20、湖南武岡等地宗麻公支70字派(36-85世)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采 禹 宗 望 尊 方 仁 欲 令 存 祥 文 均 育 國 雋 賦 迥 超 倫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允 命 開 前 緒 威 廉 裕 後 昆 振 繩 承 世 德 運 會 際 明 良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冠 蓋 輝 南 楚 勛 猷 重 豫 章21、江西泰和大屋場,遷四川榮縣三英公支(分居四川自貢、富順、崇州、成都等地)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安 叔 士 廷 公 天 宗 嘉 起 延 鼎 祚 定 立 升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必 世 學 期 承 一 同 昌 祖 德 懋 章 允 能 徵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恆 需 履 泰 景 賢 仁 正 兆 興 22、貴州黔西縣谷里區龍錦貴支字派 芝德世文芳,光明振家邦,肇啟發祥瑞,天朝永其昌。 貴生書學海,洪仁顯興揚,玉沛澤中華,先志定國章。 23、宗旺公系字派(貴州芷江縣和湖南湘西)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宗 鱗 存 添 日 月(景)高(部)勝(發)步(應)隆(友)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俸(朝)春(定)秀 興(大)尚 (倧)漢 其 伏 彥 均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才(作)全(之)顯(宜)泰(向)運(九)國 家 慶 安 康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榮 華 昌 萬 世 麟 瑞 兆 禎 祥 24、湖南綏寧東山入川重慶大足古龍鄉 仕大必有如,志昭先德運,會際明良冠,蓋輝南楚熏, 猷重豫章敦,親端化本合。序飭奕常繼,述惟賢孝家。 25、湖廣省柳州府興寧縣(今廣東省興寧縣)沉水鄉遷重慶大足萬古支) 善 朝 德 應 福, 思 時 興 榮 顯。 清 高 彥 富 貴, 文章光(本 )耀(聖) 先(賢), 孝 悌 承 忠 信 ,世 久 定 國 昌。 (1)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龍氏 (老班行)善朝德應福,思時興榮顯。 (二次班行)清高彥富貴。 (新班行)文章本聖賢,孝弟承先澤,忠信純由天,仁義著家國,禮智淵源遠。 26、湖南永州府祁陽縣和平鄉遷重慶大足縣雍溪支 成明國尚正,仕其懷先德。思能壽吉昌,忠厚貽謀遠。慈孝家慶長,振聲騰孟彩,永世發書香。 27、重慶大足縣中敖鎮三橋村龍氏琮派 (與湖南會同縣岩壁同宗) 禹宗金興鈞,雲松舜榮訓,顏定便遠志,漢朝伏彥均。 才潛顯泰運,昇平耀治安。榮華昌百代,靈瑞兆禎祥。 28、重慶大足縣中敖鎮新店村、東林村 再仁禹全道,文宗熙景顏,世瑞代光昌,乾朝騰興鳳,獻書顯志凌。 29、貴州江口縣民和鄉龍家灣 正勝國仕高,站正朝庭興,文光昌學秀,景倫憲生平。 30、貴州銅仁市滑石鄉豹子營 大運天開世永昌,光忠志盛尚文章,家修亭獻君恩重,德正聲明記受長。 31、貴州松桃縣大興鎮 正秀仕天國,應啟世文芳。 32、湖南鳳凰縣大田鄉三拱橋 正國天興勝,官清民自安。 33、湖南鳳凰縣都里鄉 世代啟秀,明通國正。 34、貴州印江縣凱塘鄉貴江村 仕(單)德金啟茂顯,承廷志應思,先澤仕守忠,正永光家國。 35、貴州印江縣中壩鄉 才活登天起文宏,仁義禮智信修崇。永言孝思存厚道,毓賢立學贊朝中。 36、貴州岑鞏縣注溪鄉 再正朝光應,龍如承昌盛。大學之道,四海名揚。 37、四川樂至縣保安鄉五村龍家溝 (康熙40年從湖南靖州大由一里麥沙坪徙川) 甫院均道懷,寶天文人秀,再政通光明。 38、四川屏山縣鴨池琮派 正有邦家嗣緒,永承先志斯文,興朝培元作秀,多世步江登雲。 39、湖南麻陽、四川屏山、四川犍為大興琮派 ①榮甫、貴甫公系字派: 長廷祖宗宏緒,大啟世代人文,鍾毓賢良俊秀,上兆景星慶雲。 ②賢甫公字派: 正有邦家嗣緒,永承先志斯文,興朝培元作秀,多世步江登雲。 40、湖南沅州麻陽縣孝感鄉曹家坪龍氏琮派 德明文成春光,長廷祖宗安緒,大啟世代人文, 鍾毓賢良俊秀,見之自章起世,大運天開永昌。41、湖南麻陽縣石龍溪龍氏琮派 時應文田逢廷,正有邦家祠緒,永承先志斯文,新朝培元作秀,多世步漠登雲。 42、湖南麻陽縣東門龍氏琮派 仲永廷朝邦時,大雲昌首正文,祖宗傳立統緒, 萬垂古代之父,維汝金玉發秀,君恩志可凌雲。 43、江西寧岡龍氏琮派(41世~69世) 四應月亨中伯,性賢定平節祥明,仁信義千金,耕讀文章,篤志勵行,富民興幫。 44、江西寧岡龍市鎮駱家坪龍氏琮派 ①本為秉禮,進廷選朝。 ②國正添心順,官清民自安。 ③伯高敦厚垂芳遠,慶衍南鄉賀治平。 45、四川安岳縣元壩鎮臘耳溝龍家高嘴、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龍家沖龍氏琮派 在正通光,勝德永昌,道元秀一,萬世明芳。 新字派: 肇昆啟先緒,慧賢宏福生。武略文才俊,黎庶顯朝廷。 仁義禮智信,忠貞友廉興。大同安社稷,丹書照乾坤。 46、四川安岳縣護龍鎮木廠溝龍家灣龍氏琮派 (約於康熙四十五、六年從湖南綏定府入川,落業於潼南縣東北橋月山寺,後裔遷安岳縣護龍鎮木廠溝) 入川後字派只九個字: 啟通光盛明,登玉興正。 合族後字派: 建(表翁)代琨,保廷文武秀,再正通光明。 47、四川安岳縣雙龍街鄉文庫村二社龍家嘴龍氏琮派 (於康熙46年左右從湖南麻陽縣盈美鄉大禾田遷蜀,落業於頂新鄉龍家嘴。) 入川後有字派十個字: 朝太廷勝萬年志,來興光。 合族後字派: 琨,保廷文武秀,再正通光明。 48、四川安岳縣白塔寺鄉銅鼓村王家場龍氏琮派 升其倉世朝天子,幸道通光永遠興。洪福登一文章貴,孝悌忠信義為尊。 49、江西吉安府永新縣龍氏琮派 廷國正文雲生龍,上啟秀發登科榜。 50、湖南會同岩壁宗廷公一支新字派 大章思克孝,承吉慶長安,成清逢景日,貽世永敦翔。 51、湖南會同木臻橋宗廷公一支新字派 才潛顯泰順,振繩承先德,冠蓋輝南楚,勛猷重豫章,運會際明良,興仁端化本。 52、湖南常德市桃源縣宗朝公一支新字派 祖富榮貴子,家興住漢陽,再應存儒德,傑英立綱常,文武安邦國,世代永遠芳。 53、湖南湘潭、湘鄉,貴州黔東地區翁漠公宗支 宏蔭昭先德自芳,光前裕後紹明良,堯逢舜佐添庭佑,嗣傳輝祖世其昌。 54、湖南邵陽縣琮派 宏蔭昭先學自芳,顯祖榮宗兆明良,堯逢舜仕都俞士,嗣紹修武代其昌。 55、湖南沅江芷江大龍宗旺公支 作之宜向久,必世萃文光,家國多元士,以承自永昌。 56、貴州黔東地區翁霖公派 學金邁光昌永,漢賢成作戰襄。 57、湖南城步縣清溪鄉十里樹村 慶肖振風文承先,國正邁懷憲章全,祖德宗功流傳遠,長江萬派總同源。 58、四川安嶽嶽源龍氏琮派 (於雍正3年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開善鄉隆慶里沙田壩平沖橋入川,落業於簡陽縣禾豐場連三灣普教寺,後裔遷安岳) 本支江西、湖南原派十字派: 仕/利林德忠啟,先上仁秀映。 入川後現行字派: 天一文明正,百/萬世大吉昌,詩書安國泰,富貴永發祥。 59、貴州岑鞏縣大有鄉龍氏琮派 勝主見表翁,朝廷文武多,再正通光明,信念縱道懷。 60、宗旺公又一支字派 朝廷文武秀,政令建昭明,承先開泰運,遺次振家聲。 61、四川琮派100字(部分) 振繩培世德,紹述值明良,品以篤親立,宗惟合予光, 興慈勻祖惠,尚義兆適章,天賜中和秀,第呈孝友祥。 心安居自泰,志正履恆康,本富全支茂,源深沛澤長。 62、湖南綏寧上里鄉運禎公支 漢奇輔彥均,忠子信道懷,文武寶鼎秀, 再正通光明,風林建表翁,元定便遠志。 63、湖北麻城孝感鄉輪禎輪祥公支 習乾治名榮,來玉朝綱廷,光昌邦澤遠,世祖肇文明。 家聲宏猶祚,永興定國正,道德承繼廣,敦厚慶繁祥。 64、宗麻公系錦屏邦邨漢霄公下舊派 文正天朝,盛德光昭,耀先承祖,厲起賢豪。 四體堂新派從「先」字下起新派即: 守家敦厚澤,懋國樹紀常,孝忠榮景遠,賜福萬世昌。五、琳派字派 1、湖南零陵縣、祁陽縣、東安縣琳派合族字派 (遷重慶大足、永川、榮昌,四川安岳、合江等地) ①老字派:祖澤裔芳遠,甲第書生香,瑞獻榮華慶,紹聲古道彰。 ②新字派:定憲安中華,齊家丕達顯,慎廉世德延,紹承名宗演。 老字派「甲」與新字派「定」均為72世,有的用老字派,有的用新字派。 2、江西永新遷麻沖琳派風吉公支(57-81世) 上大人孔夫,文字鍾懿慶,純熙裕福謀,求忠多孝,子敦厚懋光猷。 3、江西寧岡琳派同治年間擬40字(67-81世) 祖澤裔芳遠,甲地舊生香,瑞獻榮華慶。 4、江西永新蓮塘琳派萬十三郎支(67-76世) 祖澤裔芳遠,甲地書生香 5、湖南芷江琳派福祿公支(65-79世) 成靈克齊鳳,德維馨益香,瑞書周孔室 6、廣東粵中龍,堂號叫遺安堂,遺安堂字派: 天潢演派,裔顯清時,雲乃葉瑞,丕振倫彝, 蒸熙濟泗,毓孟朝思,允文乃武,令譽光維, 憲昭雍穆,克紹崇箕,元徽鼎輔,孔錫喬孳. 六、武陵龍氏其它字派 1、四川樂至縣良安鎮 (趙字派為江西吉安廬縣圳上入湖南新寧縣黃龍村,世字派於康熙36年入川) 趙文中一人,國大世騰榮,士應紹啟本,德聖天恩行,明道光後永,賢良定安鎮。 2、四川岳池縣朝陽村 (登字派於康熙年間從湖南武陵縣入川) 登正一二三,仕國理朝綱,宗志沛德遠,榮華寶貴昌。 3、四川富順縣彭廟鎮團壩村袁家灣王林 (添字派於雍正年間從湖南寶慶府邵陽縣一都入川) 紹翔振應添,朝登大光明,萬世雨雲吉,興從清太良,學成自重德,富貴永文章。 4、四川富順縣瓦市互助鎮 仁義禮智信,錫祠樹亨家,萬壽連芳甲,庭修紹國華。 5、貴州畢節 啟鎮在雲騰,廷士連文元,萬支同一本,先後德維馨。 6、貴州畢節小壩壕溝 繼先大應起,世騰元徙珍。尚發朝廷盛,明榮興占春。 安思文澤亮,鴻孝開永英。仁義禮智信,魁克紹雲卿。 7、貴州畢節大地溝 昌應觀祖之,輝治興啟益,代又王唯齊,後發常俊集。 8、四川安岳縣永清五大隊 詩勇正生成,朝定量德自方。顯可明珠照,家宗富吉昌,時和洲有詩。 9、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 定朝宇德景昌永以言,國正天心順,宏開學士林。詩書崇大道,義禮肇文明。 10、重慶南川縣吳家壩乾井塆後遷高岩 淵應朝在國,雲學紹文光。先崇正大體,呈祥啟後昌。 11、湖北宜都龍氏輩分序: 先德憲芳顯,揚明盛世昌,宏文開聖化,厚道兆家祥, 祖公千年再,忠興萬載香,禮法傳遠代,善心助賢良, 福財前造定,廉科永終長。 12、重慶開縣中興場 海滕登文正,紹啟永仕通,顯代廷光遠,恩澤揮耀鋒,錦程清禮義,榮華志立宗。 光字派以後為族長90年所續。康熙年間由湖廣清州填入四川的。 13、江蘇連雲港贛榆縣 初蔩燾()建立崇端意(立字下面加二個口)一守谷正大(sheng) 堂瀼(或澄)光夫以公定英(或仕)秉(或道)雲天仁世應 龍氏譜續派: 德國賢良,方直齊昌,孝友為政,文武經邦,家修廷獻, 業盛名彰,永錫爾極,長發其祥,子孫千億,蘭桂重香。 祖先龍世玘從江西南昌遷江蘇贛榆.江西一世祖龍梅初,系湖南湘潭遷入江西。 14、四川安岳龍台鎮花溝、吞口房子 (康熙3年從湖北麻城孝感鄉中心大廟入川,入川前無世系記載) 習乾治名榮,來玉朝綱廷,光昌邦澤遠,世祖肇文明。 家聲宏猶祚,永興定國正,道德承繼廣,敦厚慶繁祥。 15、四川合江縣佛蔭鎮大田灣 (應字派清初從湖北麻城孝感鄉德感壩樂家灣入川,現裔發合江縣、瀘縣、敘永、貴州赤水、習水、台北等地) 應天現登玉,木定陽廷繼,光大啟昌明,孝友為家政。 16、重慶合川、四川岳池龍氏 合岳龍氏祖譜,字派是; 德艇啟仲尚,才秉禹潛道。文宗希景顏, 大朝開美運,軍勝雲天光,心正萬世昌 17、貴州省,思南縣人,屬武陵堂,字輩為: 才泉登天起,文宏秀在先,仁義禮智信,立學站朝中。 18、安徽之英山 春甲國賢良,鴻儒正學昌,傳家宗有、道盛世慶多方。 19、四川南充龍氏 在正通光昌 勝秀應天長 興家維有道 永世顯其良 一本崇雲啟 虞廷照文邦 爾嗣承先緒 福壽定朝康 20、重慶市江北縣龍氏字派 該支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蜀(今湖北省麻城市歧亭古鎮) 一世祖先龍尚元,二世祖龍世覺 三世祖龍德修 老字派:尚鳳騰世修 國文應朝廷 天錫成大用 永遠耀光宗 新字派:玉生洪順友 行正治元明 安邦定祖德 萬代發吉祥 21、廣西融水縣水東江下龍尾龍氏 淵源荊楚,裔鑿武陵.該支祖籍湖南直屬靖卅東門外大巷口徐積里同仁戶、運字丁人諱子登公也.因明萬曆十三年兵燹,偕二子龍道、龍達舉室徏桂林、柳卅,在柳江河打魚為生。後至融縣(今融水縣)水東江下龍尾安居落業。 字派詩:時意顯雲鱗 澤延光大德 明耀燦天文 錫福蕃昌運 嘉名景遠勛
❻ 八卦太極拳的歷史演變
八卦太極拳是一門出現較晚,及八卦掌,楊氏太極拳,形意拳特點為一身的奇特拳術。清末時期武學昌盛,武術門派林立,其中號稱為內家派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更是綻放耀眼光彩。正因內家派拳術的興起,在當時武林中廣為流傳著『八卦轉」圈」,太極畫」圓」,形意觸」點」』這首歌謠,敘述這三門內家拳種的基本特色「八卦太極」創立後,迫於當時武林環境與此拳的習練難度甚高,一直未曾公開。但董海川與楊露禪二人,深知此拳的武術價值,但在傳承者的選擇上必須具有相當的條件與基礎,所以董海川秘傳劉德寬,經獲傳藝者,大多將此拳視為私房武術,從不輕易示人,亦可視為當時武林風氣使然。
但在武學的領域內,並無任何一門拳術是十全十美。當時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約同治六年間,對於楊式太極拳的功法與形意拳的用勁頗為贊賞,於是實驗性融入太極拳的行功法與小部分的形意勁,試圖為八卦掌的習練尋找更佳的途徑,於是八卦掌的太極行功法就此誕生,名曰八卦太極掌。
此基礎建立後,起初只是做為八卦掌的輔助練習方法,主要強調使用太極行功方式來加強練習八卦掌的細微發勁技巧,並以吐納與太極要訣來配合八卦掌動作修煉內息,強調的仍為八卦掌的轉折輕靈與八卦勁培煉,小部分攻式則採取形意發勁法。楊露禪得知後,視為內家派武學觀念的大突破,於是與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試圖位內家拳融合尋找可行的道路,在楊露禪過世後,董海川仍持續研究,並由形意名家指點發勁。開始將此功法視為綜合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三家拳法的一種修煉方式,至此雛形建立,並稱之為『八卦太極』。
當此拳基礎架構建立後,卻面臨了現實問題。在當時的武林中,門戶之見頗重,各派門規森嚴;例如太極不習八卦,八卦不習形意等現象普遍存在,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式條件。然而董海川、楊露禪等人深知自家拳法的優劣,論發勁剛猛陰狠,則首推形意拳;論身步法輕靈奇詭,首推八卦掌;論周身鬆柔走化,則首推太極拳。三家拳種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董海川、楊露禪又各以自家絕技聞名江湖,迫於客觀環境,無法對自家拳法進行結構性的大改革,故將心願寄望在連手密創的拳術『八卦太極』上,期待創始出一套兼具三家拳術精華的上乘內家拳術。
董海川與楊露禪,深知「八卦太極」,最偉大的部分不只是內家拳術技擊菁華的呈現,更是傳統武林破除門戶之見,連手合作的創舉!所當八卦太極拳創立之後,一開始只限於八卦門內擇徒秘傳,期待經由各代傳承者能在這個基礎上修潤研究,將此拳發展為一套可傳千秋的上乘武術!後來歷代傳承者,皆窮其一生心力,盡力修整驗證,將拳法、心法由歷代口傳心授傳承延續,卻也形成不立文字的現象,導致現今缺乏數據左證,形成考證困難。所以形成八卦太極拳深藏不漏,秘密傳承,未廣泛流傳的特點。
【說明】
ㄧ.此版八卦太極雛型的特色,當時雖然只是八卦掌、太極拳的輔助練習套路,主要是想從理論與技術方面,嘗試為太極、八卦、形意三門合一,尋找出可行的途徑,試圖建構出內家拳學基本技術體系。
二.本段歷史目前爭議頗大,有關質疑第一代關系的部分,經筆者了解後 , 質疑者皆停留在想像推論或者師門流傳說法 , 目前尚未見過合理可供左證的新證據 , 故未以採納 .
董海川(1813-1882)
楊露禪(1799-1872)郭雲深(1820 - 1901) 第二代傳承者劉德寬在光緒二十年間,與李存義、夏國勛、程廷華、李魁元、張占魁等人結為金蘭之交,彼此武藝交流甚勤,且皆名重一方,盡獻生平所學,劉德寬先生並倡議八卦、形意、太極為友好門戶,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弟子。
並將只流傳在八卦門內的八卦太極拳為雛形,進行實驗修正,並獲得夏國勛全力的支持,於是第二代的八卦太極拳直趟練法誕生,此版八卦太極拳修正後,更顯完整!可謂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術概念之大成!在功架外型上,以走八卦步、行太極架、拳發形意為主要外觀,與當時的普遍流傳的太極拳術大異其趣!並正名曰「八卦太極拳」。
以上所述為八卦太極拳第二代代表人物,以劉德寬、夏國勛、程廷華為主。
此版八卦太極拳特色,強調招式有形有意、以肢帶軀、勁走稍節、步走八卦步等獨特行功法;套路中以單招習練為主,招式間更重視實際技擊的應用層面!
劉德寬(1826―1911)
程廷華(1848-1900)
夏國勛(不詳) 在傳承第三代的過程中,因為程廷華於中年時期,於1900年八國聯軍戰爭中壯烈犧牲;夏國勛為人低調謙遜,不掠楊家之風。故在傳承第三代上,是以劉德寬扮演著傳承主軸。
劉德寬再傳李元智(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吳俊山(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夏國勛則憫於故人之情,傳授程海亭八卦太極拳。
直到民國1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後,由於李元智先生與吳俊山先生,同為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二人受立館精神感召,決心貢獻一己所學,破除武林藏技惡習,力圖振興中國武術,避免絕技失傳。於是開始對自家數門武技進行標准化、系統化教學編撰,其中一門正是八卦太極拳。
李元智、吳俊山二人,喜於八卦太極拳的武術健身、技擊價值;另思,善此技者寥寥無幾,且向來秘藏,更遑論公開推廣。於是二人開始苦心再次對八卦太極拳進行第三代更細微的修正,並精編成八卦太極拳的標准套路。至此吳俊山,李元智先生並另外製定『太極行功』,『八卦歸一劍』與『盤手』,並將此體系定名曰『八卦太極』。
第三代八卦太極拳套路確立後,中央國術館深知此拳法的武術價值,於是將八卦太極拳列為館內學生必修科目,並只限於館內傳授!由李元智先生負責館內教學,訂於每日早上為學生必練項目。後因此拳難度頗高,李元智在每天帶拳時,發現眾多學生產生嚴重的學習障礙或是含糊帶過的現象,根本無法習得該拳的精華,於是退而求其次,將原套路招式、次序不變情形下,將高難度動作做大幅度簡化,再次改編為145式簡易八卦太極,雖名簡易,難度亦是甚高。 至於另一支脈陳海亭,對於此拳想法保守,從不輕易示人;所以當時主要流傳下來的八卦太極拳145式,為中央國術館版本(吳俊山為標准套路版本,李元智為簡易套路版本)。此為八卦太極拳第三代代表人物,以吳俊山、李元智、程海亭為主。
【說明】
此版(中央國術館版)的特色,在於吳俊山先生精於八卦掌,於是將直趟練法,調整為八卦方位練法,使得八卦味更濃;而李元智先生則精於擒拿,摔跤,八極拳與八卦掌,亦強化了八卦太極拳中發勁的表現與招式應用。此版更為強調八卦方位轉折、招式合應用。
【注釋】
吳俊山先生曾言收藏了武當太極八卦歸一劍譜,此譜為宋唯一傳授於李景林(前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以八卦八宗:推、托、代、領、搬、扣、刁、鑽為主。根據此劍譜,另創八卦歸一劍法。
程海亭(1872-?)
吳俊山(中央國術館史注為1901年生,經查與事實有所出入,生年應約1887年左右) 李元智(1903-1972) 吳俊山先生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傅淑雲女士、何福生先生、張文廣先生。李元智先生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趙福林先生。程海亭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郭鑄山先生、蔣馨山先生(蔣先生授徒頗眾,其衣缽在津另有傳承。至今,天津市區尚存正宗八卦太極)。
八卦太極拳至此已歷經三代的修潤,體系發展完備!可惜當時環境,正值國家動盪不安,許多習八卦太極拳者迫於現實或是懈怠,無法持續不輟。加上此拳動作復雜,難學難精,行拳過程艱辛,若是中斷習練則難以再恢復,另善此技者寡,也難以尋找對象交流研習,所以一經荒廢,形同遺忘。八卦太極拳在近代武術史上,自1972年李元智先生過世後,就被認定失傳(天津地區,蔣馨山一脈八卦太極尚有流傳)。
大陸地區歷經長時間的重大浩劫,中國武術遭受嚴重摧殘打壓,致使武術傳承殘缺不全或失傳者眾!雖然八卦太極拳在傳承上曾經有一定數量的人曾經習練過,但經過長時間的空白,目前所傳套路脫節嚴重或是零碎殘缺,絕非真正的八卦太極拳。
山東地區現存正宗的八卦太極拳為郭祝山一脈。郭鑄山為程海亭學生,因程海亭在北京替父報仇打死俄國拳師,被清政府通緝一直躲在李存義的義子郭鑄山家中生活,對郭鑄山感恩於是教他八卦掌和八卦太極拳,清政府滅亡後,程海亭的案子不了了之,程海亭出於對郭的感激,帶他到父親的墳前磕頭拜師,從此郭鑄山成為程廷華的學生,郭鑄山自30年代以來做生意往返於濟南天津,因在北京擊敗孫祿堂一舉成名,後一直在濟南教拳,並在山東國術館擔任武術顧問,尤其49年以後學徒眾多,一直到67年去世。郭鑄山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各種內家拳,但尤其推崇八卦太極拳。他認為八卦太極拳的養生和技擊作用都十分明顯,是個連起勢都打人的拳法。郭鑄山傳張萬英,喬洪儒,辛學儒。張萬英傳王明星。
現在八卦太極拳在濟南地區漢族民間有多處練習,皆由郭鑄山所傳。濟南地區現以王明星所練八卦太極拳功法最為正宗,2006年齊魯電視台曾為王明星所演練八卦太極拳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專訪,可見其對八卦太極拳十分推崇。吳俊山先生高徒,傅淑雲女士在台灣期間,向來秘藏八卦太極拳並無教授,更不輕易示人完整套路;另李元智先生高徒,趙福林先生也未曾公開發表過八卦太極拳,導致八卦太極拳一直被相關單位認定已經失傳。期間,傅淑雲女士基於私誼交好,僅與趙福林先生彼此切磋交流,共同深研八卦太極拳精義!
當國術有關單位進行武術調查時,遍尋不著八卦太極拳的標准套路傳承者;或有尋到曾經習練過但卻已遺忘者;甚至有更多以八卦太極拳為名,自行天馬行空、別出心裁,杜攥出奇形怪狀的套路招式而認定失傳!直到接觸傅淑雲女士後方知,八卦太極拳尚有傳人存世,經過嚴謹驗證後,證實八卦太極拳的標准套路、心法與練法,尚完整流傳於台灣。於是中央國術館60周年慶時,曾發表書面說明,證實八卦太極拳標准套路與練法在大陸地區已確定全部失傳,唯一會完整標准套路的只有台灣傅淑雲女士。
八卦太極拳另一位傳人趙福林先生,藝出少林,協同傅淑雲女士,對八卦太極拳進行第四代的修整,將用法特質相同的招式進行研修整合而集成,更正為四十八式版本並另創八卦太極槍,特色在套路招式行進,無一動作重復。
第四代八卦太極拳的代表性人物,以傅淑雲、趙福林、郭鑄山為主。
【說明】
此版特色除了招式更正為48式外,更強化了太極拳成分的比重。
【注釋】
1.原傅淑雲女士與趙福林先生為避免先賢絕學失傳二人之後,有意至美國刊印標准八卦太極央館版套路,後因事務繁忙延宕,不料傅淑雲女士於2004年初猝然仙逝,令人扼腕。
2.傅淑雲女士並未教授八卦太極拳,第四代傳承以趙福林先生為主軸 。
3.傅淑雲女士。(唯一獲頒爵位的東方武術家、美國終生成就獎、進軍奧運成就獎、國術榮譽十段) 趙福林先生(武當百傑,馬來西亞武盟當代大師榮譽)
郭鑄山(1901-1967)
傅淑雲(1915-2004)
趙福林(1927)
第五代
趙福林先生一生致力於武術推廣,學生眾多。在八卦太極第五代傳承者以景國華、謝早金、李維平(李元智之女)、赤川裕實、栗崎佳子、木村則行、禚執政、李奕賢、許軒綸等人為主。
而郭鑄山先生則傳八卦太極拳於張萬英、喬鴻儒,以上為八卦太極第五代傳人。
景國華
謝早金
禚執政
李奕賢
許軒綸
張萬英
喬鴻儒
喬鴻儒傳譚桂昌、包民業、徐亮等弟子。
譚桂昌是喬鴻儒的入室大弟子,譚桂昌再傳眾弟子,主要有田道新、劉邦垚(中國台灣)、金地、王祖梅(女)、郭福祿、孫明皓、楊克、劉一霖、高嘉鑫、包立鵬、陳留穩、劉華、李豪男、閆虹(女)、孫延坊、孫澤藝、高繼釗、郭彧、陳金華(女)、王少傑、宋永濤、安昕羽(女)等人。
習練八卦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美容美體。八卦太極拳講究呼吸的引導、吐納,注重精氣神的修煉,一方面鍛煉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通過呼吸與肢體的相互配合,起到對內臟的按摩與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張萬英傳王明星
王明星弟子較多,包括陳茂林,薄漢奇,楊名,翟訊,黃明,金鵬等。
❼ 北京騎寶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騎寶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18-08-0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城北街道政府街酒廠綜合樓8號底商1層-2。
北京騎寶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14MA01DYEC9P,企業法人楊漢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騎寶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演出);企業形象策劃;經濟貿易咨詢(不含中介服務);承辦展覽展示活動;會議服務;影視策劃;電腦動畫設計;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技術開發、技術服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騎寶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❽ 西南林業大學研究生工作處的導師隊伍
姓 名 性別 職稱 學科、專業 所在院(系) 聘任單位 劉惠民 男 教授 森林培育 西南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楊宇明 男 教授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西南林業大學 中國林科院 杜官本 男 教授 木材科學與技術 西南林業大學 法國南希第一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胥 輝 男 教授 森林經理學 西南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鄭 毅 男 教授 植物病理學 西南林業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張宏健 男 教授 木材科學與技術 木質科學與裝飾工程學院 東北林業大學 況榮平 男 教授 動物學 保護生物學學院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雲南大學 徐正會 男 教授 森林保護學 圖書館 北京林業大學 周 偉 男 教授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保護生物學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 馬煥成 男 教授 森林培育 資源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 董文淵 男 教授 植物學 繼續教育學院 南京林業大學 李根前 男 教授 森林培育 資源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 段安安 男 教授 林木遺傳育種 研究生工作處 東北林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王克勤 男 教授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東北林業大學 邱 堅 男 教授 木材科學與技術 木質科學與裝飾工程學院 東北林業大學 石卓功 男 教授 森林培育 資源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羅明燦 男 教授 森林經理學 經濟管理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王昌命 男 教授 植物學 科學技術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植物學[ 杜凡 ] [ 鄧莉蘭 ] [ 樊國盛 ] [ 楊宇明 ] [ 輝朝茂 ] [ 董文淵 ] [ 王慷林 ] [ 張國學 ] [ 王裕霞* ] [ 楊漢奇* ] [ 普曉蘭 ] [ 熊智 ] [ 劉小燭 ] [ 何承忠 ] [ 周軍 ] [ 何德 ] [ 張漢堯 ] [ 曹有龍* ] [ 辛培堯 ] [ 劉擁海* ] [ 王昌命 ] [ 楊斌 ] [ 華燕 ] [ 付惠 ] [ 劉祥義 ] [ 趙平 ] [ 許剛* ] [ 王娟 ] [ 尹五元 ] [ 覃家理 ] [ 張大才 ] [ 馬長樂 ] [ 劉江華 ] [ 李昆* ] [ 廖聲熙* ] [ 馬煥成 ] [ 李根前 ] [ 趙則海* ] [ 楊偉祖*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岳彩榮 ] [ 楊為民 ] [ 周汝良 ] [ 舒清態 ] [ 徐天蜀 ] [ 喻慶國 ] [ 夏友福 ] [ 趙家剛 ] [ 張雁 ] [ 姜華根 ] 林木遺傳育種[ 段安安 ] [ 辛培堯 ] [ 張燕平* ] [ 曾令海* ] [ 趙奮成* ] [ 龔崢* ] [ 胡德活* ] [ 李昆* ] [ 張兆國 ] [ 李蓮芳 ] [ 陳芳* ] [ 周軍 ] [ 劉小燭 ] [ 普曉蘭 ] [ 何承忠 ] [ 何德 ] [ 張漢堯 ] [ 陳少瑜* ] [ 李玉媛* ] [ 吳麗園* ] 森林培育[ 李根前 ] [ 李蓮芳 ] [ 郎南軍* ] [ 鄭畹* ] [ 李基平* ] [ 王洪峰* ] [ 王明懷* ] [ 楊漢奇* ] [ 李昆* ] [ 張兆國 ] [ 陳強* ] [ 陳宏偉* ] [ 董瓊 ] [ 潘文* ] [ 廖聲熙* ] [ 劉惠民 ] [ 石卓功 ] [ 李賢忠 ] [ 闞歡 ] [ 陸斌* ] [ 范志遠* ] [ 習學良* ] [ 張燕平* ] [ 蒙進芳 ] [ 王連春 ] [ 彭明俊* ] [ 楊宇明 ] [ 輝朝茂 ] [ 杜凡 ] [ 董文淵 ] [ 華燕 ] [ 馬煥成 ] [ 李怒雲* ] [ 李江* ] 森林經理學[ 胥輝 ] [ 羅明燦 ] [ 徐天蜀 ] [ 許彥紅 ] [ 貟新華* ] [ 舒清態 ] [ 張志華 ] [ 廖聲熙* ] [ 岳彩榮 ] [ 楊為民 ] [ 周汝良 ] [ 趙家剛 ] [ 趙同林 ] [ 張雁 ] [ 賴慶奎 ] [ 李任波 ] [ 羅揚* ] [ 石雷* ] 果樹學[ 劉惠民 ] [ 馬煥成 ] [ 華燕 ] [ 胡緒嵐 ] [ 石卓功 ] [ 范志遠* ] [ 習學良* ] [ 李賢忠 ] [ 郭安 ] [ 陸斌* ] [ 闞歡 ] [ 王蜀* ] [ 彭明俊* ] [ 寧德魯* ] [ 周軍 ] [ 熊智 ] [ 何承忠 ] [ 蒙進芳 ] [ 吉前華* ]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楊宇明 ] [ 杜凡 ] [ 尹五元 ] [ 鄢波 ] [ 覃家理 ] [ 郭輝軍* ] [ 何蓉* ] [ 沈立新* ] [ 趙一鶴* ] [ 楊雪* ] [ 王娟 ] [ 王慷林 ] [ 龍春林* ] 生態學[ 王克勤 ] [ 田昆 ] [ 陳奇伯 ] [ 陳先剛 ] [ 李根前 ] [ 王衛斌* ] [ 周躍華* ] [ 郎南軍* ] [ 谷勇* ] [ 甘先華* ] [ 李昆* ] [ 郭盤江 ] [ 劉文勝 ] [ 趙一鶴* ] [ 董文淵 ] [ 廖周瑜 ] [ 姚孟春 ] [ 張勁峰* ] [ 藍增全 ] [ 張小全* ] [ 周毅* ] [ 殷祚雲* ] [ 蘇建榮* ] [ 鄭寒 ] [ 貝榮塔 ] [ 胡慧蓉 ] [ 於福科* ] [ 崔亞偉 ] [ 陳學年*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王克勤 ] [ 郎南軍* ] [ 孟廣濤* ] [ 李小英 ] [ 李艷梅 ] [ 張成梁* ] [ 陳奇伯 ] [ 宋維峰 ] [ 方向京* ] [ 貝榮塔 ] 森林保護學[ 伍建榕 ][ 歐曉紅 ][ 陳玉惠 ][ 楊斌 ][ 周德群* ][ 馮穎* ][ 張俊偉 ][ 蔡磊* ][ 張紅玉 ][ 趙麗芳 ][ 李世友 ][李樹* ][ 唐朝綱* ][ 張宏宇* ][ 李興偉* ][ 王文元* ][ 趙瑞琳 ] [ 李翠新 ] [ 劉曉雲* ] [ 梁俊峰* ] [ 潘涌智 ] [ 李巧 ] [ 徐正會 ] [ 李永和 ] [ 況榮平 ] [ 張真* ] [ 陳曉鳴* ] [ 吳偉 ] [ 和秋菊 ] [ 劉建宏 ] [ 劉宏屏* ] [ 陳鵬* ] [ 陳又清* ] [ 錢明惠* ] [ 楊自忠* ] [ 楊子祥* ] [ 易傳輝* ] [ 李任波 ] [ 黃煥華* ] [ 陳瑞屏* ] [ 楊松 ] [ 庄輝 ] [ 閆爭亮* ] [ 張忠和* ] [ 柴守權* ] [ 秦長生* ] [ 杜宇* ] [ 周汝良 ] [ 張思玉* ] [ 李小川* ]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周偉 ] [ 韓聯憲 ] [ 劉寧 ] [ 張慶 ] [ 胡剛* ] [ 崔亮偉 ] [ 李兆元 ] [ 楊曉軍* ] [ 李純* ] [ 朱靜 ] [ 郭愛偉 ] [ 霍晟* ] [ 肖文* ] [ 胡軍 ] [ 艾懷森* ] [ 趙曉東* ] [ 李正波* ] 動物學[ 韓聯憲 ] [ 周偉 ] [ 劉寧 ] [ 張慶 ] [ 胡剛* ] [ 崔亮偉 ] [ 李兆元 ] [ 楊曉軍* ] [ 蔣學龍* ] [ 朱靜 ] [ 郭愛偉 ] [ 李素華 ] [ 霍晟* ] [ 楊曉君* ] [ 肖文* ] [ 何明會* ] [ 范朋飛* ] [ 潘涌智 ] [ 李巧 ] [ 徐正會 ] [ 況榮平 ] [ 毛本勇* ] [ 李軍* ] [ 姜玉霞* ] [ 吳偉 ] [ 劉建宏 ] [ 藍家湖* ] [ 唐濤* ] [ 彭軍* ]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 樊國盛 ] [ 段曉梅 ] [ 宋鈺紅 ] [ 馬建武 ] [ 唐岱 ] [ 魏開雲 ] [ 劉揚 ] [ 朱勇 ] [ 高成廣 ] [ 許耘紅 ] [ 蘇曉毅 ] [ 代曉芳 ] [ 李慧峰 ]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樊國盛 ] [ 鄧莉蘭 ] [ 唐岱 ] [ 段曉梅 ] [ 馬長樂 ] [ 彭建松 ] [ 鄢波 ] [ 黃海泉 ] [ 朱勇 ] [ 魏開雲 ] [ 趙林森 ] [ 王錦 ] [ 趙耘 ] [ 林萍 ] [ 李宗艷 ] 設計藝術學[ 劉柯三 ] [ 王東焱 ] [ 高宇 ] 植物學[ 鄢波 ] [ 黃海泉 ] [ 朱勇 ] [ 林萍 ] [ 崔鐵成*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趙龍慶 ] [ 楊承 ] [ 費建國 ] [ 王海軍 ] [ 周新民 ] [ 朱德濱 ] [ 姚順忠 ] [ 何超 ] [ 孟利清 ] [ 張福興 ] [ 譚澤飛 ] [ 陳文剛 ] 森林工程[ 朱德濱 ] [ 劉遠才 ] [ 孫微微 ] [ 曾世東 ] [ 張蘭芳 ] [ 許純梅 ] [ 張慶文 ] [ 姚順忠 ] [ 劉旭紅 ] [ 程丁生* ] [ 周新民 ] [ 趙龍慶 ] [ 孟利清 ] [ 王友林 ] [ 張福興 ] [ 楊永發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周新民 ] [ 楊永發 ] [ 王友林 ] [ 楊理誠* ] [ 方衛山* ] [ 楊承 ] [ 李瑋 ] [ 姚順忠 ] [ 李明 ] [ 劉渝妍* ] [ 周國興* ] [ 趙龍慶 ] [ 張福興 ] [ 費建國 ] [ 何超 ] 木材科學與技術[ 邱堅 ] [ 王昌命 ] [ 郭夢麟* ] [ 陳太安 ] [ 劉磊* ] [ 李君 ] [ 張宏健 ] [ 葉喜 ] [ 吳章康 ] [ 汪孫國* ] [ 王思群* ] [ 杜官本 ] [ 郭夢麟* ] [ 鄭志鋒 ] [ 袁哲 ] [ 徐釗 ] [ 夏冬 ] [ 徐英熙* ] 林產化學加工工程[ 張加研 ] [ 付惠 ] [ 吳春華 ] [ 柴希娟 ] [ 劉祥義 ] [ 凌敏 ] [ 杜官本 ] [ 陳章玉* ] [ 鄭志鋒 ] [ 李濤洪 ] [ 張弘* ] [ 馬李一* ] [ 鄭華* ] [ 李充璧* ] 設計藝術學[ 葉喜 ] [ 吳章康 ] [ 袁哲 ] [ 徐釗 ] [ 夏冬 ] 林業經濟管理[ 文冰 ] [ 支玲 ] [ 康雲海* ] [ 劉德欽 ] [ 蔣益萍 ] [ 劉清江 ] [ 王見 ] [ 李宏偉* ] [ 陳方 ] [ 沈茂斌 ] [ 龍勤 ] [ 肖輝 ] [ 賀新聞 ] [ 田小華 ] [ 王建華 ] [ 趙璟 ] [ 張瑾 ] [ 蘇建蘭 ] [ 馬貴珍 ] [ 趙俊臣* ] [ 董棣* ] [ 龍素英 ] [ 李謙 ] [ 陳波 ] [ 陳玉榮* ] [ 劉鋒* ] 農業經濟管理[ 文冰 ] [ 扈立家 ] [ 康雲海* ] [ 蔣益萍 ] [ 田小華 ] [ 宣宜* ] [ 馬勇* ] [ 張體偉* ] [ 陳方 ] [ 趙俊臣* ] 企業管理[ 趙樂靜 ] [ 沈茂斌 ] [ 王建華 ] [ 支玲 ] [ 龍素英 ] [ 李謙 ] [ 陳波 ] [ 趙璟 ] [ 黃勇 ] [ 劉德欽 ] [ 張瑾 ] [ 蘇建蘭 ] [ 田小華 ] [ 陳方 ] [ 龍勤 ] [ 史仕新* ] [ 陶學偉* ] [ 詹華慶* ] 旅遊管理[ 葉文 ] [ 胡曉 ] [ 胡冀珍 ] [ 楊曉雲 ] [ 孫平* ] [ 楊曉軍* ] [ 李兆元 ] [ 唐雪瓊 ] [ 楊麗瓊 ] [ 木基元 ] [ 周遠* ] [ 姜若愚* ] [ 和亞君 ] [ 王紅崧 ] [ 趙樂靜 ] [ 黃勇 ] 生態學[ 葉文 ] [ 胡曉 ] [ 胡冀珍 ] [ 楊曉軍* ] [ 李兆元 ]
❾ 深圳市新永盛包裝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深圳市新永盛包裝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5-2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年豐社區友誼北路21號1棟C區。
深圳市新永盛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300MA5EJER7X4,企業法人楊漢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深圳市新永盛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經營項目是:無紡布、封箱膠紙、封箱膠帶、透明膠帶、透明膠紙、拉伸膜、珍珠棉、氣泡袋、打包帶的銷售;包裝材料的技術研發;國內貿易;貨物及技術進出口。,許可經營項目是:。
通過愛企查查看深圳市新永盛包裝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❿ 性龍的原史是什麼族
龍姓
龍姓,為古老的姓氏,春秋時已有龍子,舊言出自御龍氏或納言龍,隨著先秦史料的不斷豐富,能考證的是出自嬴姓和子姓。子姓龍氏發祥於河南,嬴姓龍氏或發祥於江淮之間。
一、出自子姓,殷商王族,封於古代的龍地(約今河南輝縣),以封地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龍即子姓龍氏王族(參見攸姓等),子龍鼎即為子姓龍氏的禮器之一。為商末強族。是為河南龍氏。
二、出自嬴姓,以國為氏。皋陶後裔建立的國家。國名龍,伯爵,故稱龍伯。西周末年共和行政的共伯和疑即龍伯和。春秋時期國滅後,其公族稱龍氏。是為江淮龍氏。
商朝有龍母尊、子龍鼎、子龍壺、子龍爵、子龍斛、子龍觶等,西周有龍伯戟、龍伯作奔戟等,清華簡《系年》有:「乃歸厲王於徹,龍伯和立。「春秋早期有樊夫人龍嬴壺、樊夫人龍嬴盤等(樊國國君夫人嬴姓龍氏)。
姓氏源流
龍姓,在宋朝排名256位,僅占當時全國人口的0.05%;而在2009年人口統計中已上升為第81位大姓。時至今日,龍氏為華夏大家族的一大動力。(李全安《巨族》)
龍姓的源流清晰,舊言出自御龍氏或納言龍,隨著先秦史料的不斷豐富(例如清華簡《系年》及先秦金文等),能考證的是源自顓頊高陽氏的嬴姓,和帝嚳高辛氏的子姓。武陵堂敦厚堂等皆源於子姓龍氏。
源流一
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室分支,商朝分封王子於龍地(約今河南輝縣),以封地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龍」即子姓龍氏王族(參見攸姓等),子龍鼎即為子姓龍氏的傳世禮器。為商末強族(朱鳳瀚《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之內涵》)。是為河南龍氏。主要居住在宋國,龍子與龍叔即宋人。晉魯等地亦有分布。因周人將殷遺民「遷西、遷洛、遷北,封宋居衛「。
源流二
出自嬴姓(亦作偃姓),以國為氏。皋陶第三子偃的後代建立的國家(參見東漢的《風俗通義》及《路史》),國名龍,伯爵,故稱龍伯。清華簡《系年》載龍伯和為共和執政的共伯和。且據發現的春秋早期樊君及樊夫人龍嬴墓的陪葬物表明,樊夫人龍嬴的地位竟高於貴為姬姓侯爵的樊君,間接證明了嬴姓龍伯曾攝行王政。龍伯和何時為何改稱共伯和,原因不得而知(或如郾王改燕王,陳完改田完,慶軻改荊軻等,龍和共古音亦相近)。國滅後,公族稱龍氏。是為江淮龍氏。
源流三
春秋時江淮之間有群舒國,皆偃姓(即嬴姓)。是徐國遺民與其他各嬴姓國遺民合建,其中舒龍國,疑為龍伯國滅後,公族與同宗的舒人(即徐人,據郭沫若等考證,舒即古代徐的通假字)所建。後舒龍國滅於楚國。舒龍國在漢朝為龍舒縣(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即為安徽和湖北龍氏。
源流四
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與子龍氏是嚴格的並列關系,同是商朝貴族,並存在通婚(朱鳳瀚《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之內涵》),至西漢時尚有龏遂、龏敞等(見於《漢印文字征》)。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中存在「龍」「龏」通用的情況,應當視其為訛誤(殷商之後的周朝文字體系混亂),當以金文為准。漢後罕見龏氏,或有改為龍氏者。
源流五
以封邑為氏。春秋魯有龍邑(《左傳·成公二年》),在今山東泰安西南,地理位置屬性和長勺邑類似(殷遺民的長勺氏的聚居地),魯大夫或有以邑為氏者,邑名可能是取自殷商的子龍氏,也可能是來自商朝御龍氏。
源流六
為龍丘氏改姓,以山為氏。新莽時有隱士龍丘萇,吳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龍丘高;北魏時有梁國都督龍丘大千。其後無聞,或改龍氏。
源流七
商代有龍方國。龍方,見於殷墟卜辭。學界研究認為是御龍氏和豢龍氏的國家(彭邦炯《卜辭所見龍人及相關國族研究》),其說甚確,且《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即御龍氏)為商王武丁所滅。這與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師般取三十邑於彭龍「(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簡稱(例如稱孤竹國為「竹「),已知甲骨文以龍命名的國(族)有三:御龍氏,豢龍氏,同姓之子龍氏。御龍氏後代到周朝演變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據《左傳》);豢龍氏(蓼國始祖廖叔安之子董父的封國)應即周初被遷移到江淮的偃姓龍國(東漢《風俗通義》「而州絞舒皖貳軫鳩庸龍蓼,皆其派也。「),是嬴姓龍氏的來源;商子龍氏的後代即為中原龍氏,作為殷商遺民,也被周人「遷西、遷洛、遷北及封宋居衛「,所以才有漢朝時北方龍氏分布在河北(「遷北「),陝西(「遷西「),河南(「封宋居衛「)。與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
源流八
出自羋姓。為楚國貴族的衍生姓氏。衍生的單姓一百四十三之一。
源流九
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源流十
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源流十一
出自虞舜時期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源流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時期御龍氏劉累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劉累為唐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源流十三
西漢和唐宋時代牂牁地區有龍姓,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源流十四
其他少數民族有龍姓,①《北史》所載,西域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君王皆為龍氏,如龍鳩屍畢那、龍突騎支等[1] 。焉耆的部分龍姓人於公元九世紀遷徙到了河西走廊的張掖、酒泉和敦煌地區,被當地政權稱為「龍家」。[2] 據日本學者土肥義和統計,在敦煌藏經洞文書記載的10500個人名中,龍姓人有82個,他們應都屬於「龍家」。②少數民族中有龍姓。在中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遷徙分布
歷史上龍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龍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後播遷,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
漢朝時期,據郡望可知,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已是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時期,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和其他姓氏一樣,歷經北方幾個朝代的胡亂,龍氏在北方中原地區已人丁稀少,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安徽,這三省龍姓大約占龍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布於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為龍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西部四川、東部贛皖兩大塊龍姓人口聚集區。
宋元之際,受「大時代影響」,龍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和其他漢姓氏族一樣,四川和河南地區龍姓人口急劇減少,而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區。
明朝時期,龍姓大約有12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龍姓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人口增長率,這與龍氏從西北、中原遷居到東南各省,遠離戰亂有關。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這兩省龍姓大約占龍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於湖北、廣西,這兩省的龍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龍姓人口約占龍姓總人口的44%,為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湘、鄂、桂龍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龍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龍姓的人口已近280萬,為全國第八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龍姓人口由12萬激增到280萬,增長了23倍多,龍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這與明清兩朝龍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戰亂地區轉移到較為安定的東南各省,龍氏好學且出仕為官有關。宋朝至今1000年中龍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貴州、湖南、四川三省,大約占龍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布於湖北、廣東、廣西、雲南、重慶,這五省區市的龍姓又集中了30%。貴州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26%,為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貴州為中心的雲貴川渝、鄂湘粵桂的兩大龍姓人口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龍姓人口由東南部向西部、西南遷移是主流,龍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龍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黔湘桂、重慶大部、廣東西北、雲南南部,龍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8%,居住了大約49%的龍姓人群。四川、雲南大部、重慶北部、鄂贛粵大部、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陝甘南端、蒙黑吉遼四省區連接地區,龍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一o.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居住了大約34%的龍姓人群。[3]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禹淑郡,南宋寧定嘉定17年(公園1224年)治所在東川袁柳塘(東城園藝塘)(今湖南會同藕塘坳)
堂號
「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等。[3]
宗族特徵
一.龍姓的源流清晰,在明代以前是小姓(排在兩百位之後),只限在河南、山西、安徽等舊地,自明朝開始,由於遷居到東南各省,遠離戰亂,龍氏好學且人才輩出,出仕為官者眾多,開始興旺。龍姓亦隨著官所而流衍各地(如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山東、浙江等地)。
二.龍氏子孫秉持家風,歷朝歷代皆有出仕者,皆清廉為官,為一方百姓稱頌。無愧皋陶後人。
三.龍氏重視保存族譜,及牌坊,宗祠等。至今保存完好的有龍家祠中憲大夫牌坊, 龍家大院,龍伯高墓,廣東四大名園之清暉園等。
四.有些少數民族的的漢姓也為龍姓,如唐朝的西域焉耆國,以及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族均有龍姓。
家譜文獻
江西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清)龍學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另有一部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清)龍文等纂修,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清)龍璓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目錄、臨支、韶支、偉支等世系,另有一部存目錄。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清)龍鳳斌等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目錄、善支、臨支、西房、東繼等世系。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康樂坊龍氏族譜不詳,(清)龍發祥等纂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清)龍友松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上下冊、第十八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四卷、卷末1冊、3~4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二十卷,(民國)龍景召纂修,民國十四(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今缺第二卷,另有一部僅存第三~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十七卷、第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民國)龍兆升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上下冊、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六卷下冊、第七卷、第八卷上下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龍井龍氏族譜,(民國)龍賡蕘等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卷首上冊、第二~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第二十一卷、卷末。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萬載龍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進賢源溪龍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復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
湖南醴西高橋龍氏五修族譜三十七卷,(民國)龍紀官、龍起清等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龍氏族譜十六卷,(民國)龍佩璋修,龍翰青、龍鶴齡等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茶陵雲楊龍氏族譜,(清)龍憲章撰,清朝末期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鄉上湘城南龍氏續修族譜八卷,首一卷,(清)龍群驂、龍明輔等纂,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納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龍氏續修族譜十二卷,(清)龍昌滿、龍世路等修,龍舒甲、龍澤生等纂,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文會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零陵龍姓六修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龍福雲修,龍海源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龍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清)龍惟遠、龍惟祝等纂,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龍氏族譜一卷,(清)龍湘水、龍欲志重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儀隴縣檔案館。湖南新化龍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常德龍氏族譜,(清)龍承先等修,龍承吉等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井華龍氏六修族譜四卷,首六卷、末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厚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鄉上湘城南龍氏五修譜,(民國)龍振甲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納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南
河南新密密縣龍氏家譜,(現代)龍雲興等修,1993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
廣東省順德縣大良鄉龍氏族譜十七卷,(民國)龍景恆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鉛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南海重修龍氏族譜十卷,(清)龍生文等修,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序,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廣東順德縣大良鄉龍氏族譜十七卷,(民國)龍景愷等總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順德縣檔案館。
龍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溈寧龍氏六修族譜二十二卷,主張餓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龍氏族譜二十二卷,首四卷,著者待考,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龍氏十一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城南龍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納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今缺第十三卷、第三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龍氏中州字派(河南輝縣):宗嗣興道懷,欲令建表翁,寶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河南輝縣產生的字派,達千年之久,仍原原本本使用)
龍氏族譜編輯委員會至全國龍氏統一新字輩:「發揚敦厚秀德樹立武陵雲升振創賢元雄偉統導環宇盛榮」。
入黔開基始祖龍天鰲公 支系字派:天 生 成 首 應;自 世 朝 文 國。登 明 廷 紹 開;毓 從 尚 宗 懷。耀 春 英 恆 惠;體 用 常 恩 源。 慶 泰 尊 榮 顯;謙 讓 仁 義 賢。邦 正 家 和 順;寬 厚 孝 恭 廉。 才 卓 淵 學 賦;戎 衛 永 康 全。 銳 熾 強 剛 鑒;湛 美 壯 雄 傑。奇 偉 經 周 慎;群 博 韜 宏 策。 軒 昂 端 庄 俊;福 祿 壽 輝 延。科 教 興 華 夏;德 法 定 乾 坤。
湖南邵陽綏寧(東山、峨公、朝儀鄉)龍氏宗麻公支派字輩:
欲令建表翁,顏定便遠志,漢奇甫艷均,幸嗣興道懷,憲章開景運,立本正家邦,繼述昭先德,克承永世昌,兆祥肇大虞,祖名載典冊,惟允秉綸言,主賓顯萬國,治賦贊助善,見稱於孟子,品純才茂美,忠誠樹綱紀,敦厚基福澤,周慎重時賢,歷代貽良范,祚胤慶綿延。
四川龍氏統譜字輩:「文明經濟昌祖澤裔芳遠定憲安中華齊家丕達顯慎廉世德延紹承名宗演賢聖立先路嗣哲咸思勉智仁禮義和守則猶克展誠正修治平學道業宏闡孝友睦任勤從善應果敢熙樂臻大同化成期早晚」。
四川開江龍氏字輩:「漢朝虎聯君成興為友德茂學慶捷言」。
四川達州龍氏字輩:「獻必鳳瑞起世上德立清永定榮華國」。
四川屏山龍氏字輩:「善朝德應福思時興榮顯清高彥富貴文章本聖賢孝弟承先澤忠信純由天仁義著家國禮智淵源遠」。
四川長寧龍氏字輩:1「裕霄映時太密慶恕祖宗月應仕大必友如志昭先德文章再吉成功繩方翼進心一可生明」。
四川長寧龍氏字輩:2"忠孝傳家本,詩書振國梁。祖宗輝可繼,萬代有榮昌"四川安岳龍氏字輩:「福秀朝興廷乘泰世大猷騰飛昌自升巨慶時光美崇富盛景文尚德良可貴嘉善嗣遠明」。
四川瀘州龍氏字輩:「大運啟朝騰榮福成代興仕正德倫顯萬壽永遐寧」。
瀘州合江字輩:世天世澤啟,安邦定國祥。
四川廣安龍氏字輩:「伏世朝大啟,仕秀永方長,騰漢祥雲見,證清得正光,從來深必海,化雨濟時昌」。
四川犍為縣龍氏字輩 :「文章仕世大雲正,朝遇賢臣運會順,河清海晏慶昇平,萬國翰林喜澤潤」。
四川射洪縣龍氏字輩:「君仕禮儀重,明德永遠興,安定朝庭內,居保太平春」。
重慶萬縣龍氏字輩:前面記不得了,後面是『一四三國順,萬代永吉昌,道遠承先德,福祿慶習光。。。。'
重慶大足龍氏字輩:「善朝德應福思時興榮顯清高彥富貴文章光(本)耀(聖)先(賢)孝悌承忠信世久定國昌」。
重慶大足龍氏字輩:「成明國尚正仕其懷先德思能壽吉昌忠厚貽謀遠慈孝家慶長振聲騰孟彩永世發書香」。揮耀鋒錦程清禮義
重慶開縣龍氏字輩:「海滕登文正紹啟永仕通顯代廷光遠恩澤榮華志立宗」。
湖南溈寧龍氏字輩:「國正朝綱立家和世連興篤修恢祖業忠孝德傳經」。
湖南永州龍氏字輩:「胤相賢繼天恩克紹伊尋沅索」。
湖南藍山縣龍家坊村:「天德子仁彥思汝遠昌盛文華恩錫光耀日新先宗顯尋沅索」
湖南零陵、祁陽、東安龍氏合族字輩:「祖澤裔芳遠甲第書生香瑞獻榮華慶紹聲古道彰定憲安中華齊家丕達顯慎廉世德延紹承名宗演」。
江西萬載龍氏字輩:「文章華國詩禮傅家詒哲方來垂徽及遠」。
江西樟樹龍氏字輩:「仕道德佳升繼永昌洪明正遠起煥文章先澤鎰厚成芳有光」。
江西奉新溫沙坪龍氏字輩:「汝惟宗隆萬世昌 起瑞發祥邦家光 勛業煕升承祖德 後昆蕃盛有餘芳 宏開景運生清福 富貴榮華定顯揚 玉樹聯輝長衍慶 文章濟美毓賢良」。
安徽桐城龍氏字輩:「言印治德廷士少芳克家玉國其道大光眷深秩顯功沛澤長世綿代遠萬眾民香」。
江蘇龍氏一支字輩:「兆升元吉宗業克昌富大希廷厚誠守方」。
貴州麻江龍氏字輩:「再正通勝秀繼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邦」。
廣東番禺龍氏字輩:「天潢演派裔顯清時雲乃葉瑞丕振倫彝蒸熙濟泗毓孟朝思允文乃武令譽光維憲昭雍穆克紹崇箕元徽鼎輔孔錫喬孳」。
龍氏一支字輩:「萬代家族全世忠福世全光明興安邦良善聖佑年」。
山東滕陽龍氏字輩:在為嗣宗 世克尚同 應宜振興 敦厚周慎 肇開允昌 鍾淑毓秀 衍慶繼長 雲海騰啟 華國文祥
重慶奉節龍氏字輩:(記不全了,記得一句,自己上下的幾輩人。從我祖父那輩,我自己是宗字輩,)顯陽宗祖在玄良,(你們可以去調查一下)。
四川萬源龍氏一支字輩:明正治世玉 ,海國思雲崇 ,為能培萬代 ,圖會智朝忠。
楹聯典故
編輯
四言通用聯: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全聯典指龍氏的源流和郡望。
伯高敦厚;
經德文章: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京兆人龍述,字伯高,光武帝時任山都長,大將馬援在《戒兄子書》中說:「龍伯高敦厚而周密謹慎,不妄加議論,生活節儉,廉潔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歡他、看重他,希望你們都向他學習。」光武帝看了馬援的這封信,提拔龍述任零陵太守。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臨桂人龍啟瑞,字輯五,號翰臣,道光年間進士,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經德堂文集》。
圖傳來鶴;
夢應成龍: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鐲,字琢成,乾德年間官邠州太守,有惠政,百姓們視他如父母。一天,一群白鶴飛來,從早到晚不離開,州人繪《來鶴圖》稱頌其德政。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龍起,相傳曾在夢中乘龍騰空而起,回頭見有絡駝在身後。後來登第,排在他後面的人叫駝起。
五言通用聯:
日射風平第;
星交龍宇長: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太初,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當時在座的郭功父叱責他:「相公(指王安石)面前,你怎敢自稱詩人!」又令他寫《沙詩》。龍太初寫道:「茫茫黃出塞,漠漠白鋪汀。鳥去風平篆,潮回日射星。」郭功父看了很是佩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澄,相傳他在瀼水遊玩,在水中發現一個石盒,得到玉印五牧,印上文字如星霞,旁邊人個形貌怪異的人。只聽那人說:「我是九天使者,這石盒、玉印是上帝的寶物,請放回原處。」龍澄大驚,照他的話做了,再看,石盒已經不見了。
兄弟兩詩伯;
父子三畫家:上聯典指朝時期的龍襄,龍膺兄弟二人,均善詩賦,有《九芝集選》。龍襄、龍膺,武陵人。龍膺官太常侍卿。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章及其子龍顯、龍淵,父子三人均善畫虎。是當時有名的畫家。龍章櫟陽人。畫虎「命筆成於一揮,識者驚賞之」。相傳,他平生所畫,止有六虎。其二子皆有父風。
七言通用聯:
龍女得柳生偕老;
賢人以孟氏始傳:上聯典指唐朝時期李朝威的傳奇小說《柳毅傳》中人物洞庭龍女,遭夫家虐待,書生柳毅幫她脫離苦難,幾經波折,
在昔曾綿科甲第;
中興復振博師家:在江西省永新縣在中鄉在中村有一棟古祠堂:「在中龍氏宗祠」,號「忠勤堂」。祠堂長29.7米,寬11.6米,高20米。祠堂由前、中、後三棟相連,相接之處有兩個天井,前天井長2米、寬1.5米,後天井長1.7米,寬1.2米。正面迴廊、洞開三扇雙合大門,後棟的左右兩側各開一扇雙合拱門。磚瓦木質結構、造型古雅,建築美觀,工藝精緻。堂內寬敞明亮,四季陽光普照,清涼氣爽。大門正中柱樑,楷字體懸掛著這副楹聯。據乾隆二年,龍氏族譜載:「忠勤翁,諱升之,字子崇、號禹山(公元1162~1226年),出身儒林,宋嘉定三年始,先任潮洲監倉,轉福州帥干,再升任浙漕賦魁。宋理宗年間著有《中興政要帝學增釋》二百卷,授通直郎、史館校勘等職。宋理宗未登位前,翁授學於宋理宗潛邸,宋理宗登位後,念甘盤舊學之臣,特追贈太師,賜謚號「忠勤」,並詔命在學立碑,在家鄉立祠,以勞其勛。盡菅如此賜封,然宋理宗認為褒宗先生,猶以為未足,後又下詔宮其子孫。可子孫寧可清守祠墓,不願做官。在中故有「歐隱」之名。七百五十餘年過去了,而宋理宗皇帝賜謚號「忠勤公」,並詔命立祠於家,賜匾書「特賜忠勤祠」,完整無缺,依然無遣,懸掛祠內。
八言以上通用聯:
虞舜大臣,子孫繁衍;
雷陽望族,瓜瓞綿延:此聯為安徽省望江縣縣城龍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龍氏的起源。下聯典出本支龍氏情況。
日射風平,映詩人之警句;
星交龍字,徵異兆於科名: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太初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澄事典。
祠宇維新,桂樹永榮龍氏族;
山川挹秀,卿雲常護狀元門:此聯為安徽省龍氏宗祠聯。「狀元」,典指清朝時期的桐城人龍汝言,字錦珊,嘉慶年間中一甲一名(狀元),歷官修撰、內閣中書,著有《賜硯齋集》。
風篆日星,功父擱吟哦之筆;
敦厚周慎,伏波示願效之書: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詩人龍太初的事典。龍太初以詩人名義謁王安石,安石與郭功父坐。功父坐。功父叱曰:「相公前改稱詩人?」令賦《沙》詩。龍答曰:「茫茫黃出塞,漠漠白鋪汀。鳥去風平篆,潮回日射星。」郭驚為之擱筆。下聯典指漢朝名人龍伯高事典。